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史鐵生作品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精選11篇)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1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街上人們行色匆匆,快步的趕往自己的方向。沒時間注意兩旁的風景,忽略了許多美麗的事物。想象一個面色蒼白,滿目瘡痍的人搖着輪椅緩緩的經過。在快速的年代,充滿了更多的冷漠,似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加遙遠。

秋季不知不覺地已經走遠,只留下枯黃的樹葉徐徐飄落,散落在城市的各個地方,像櫻花般一夜間掉落一地。直到只剩下枯樹杈,看起來那麼荒涼,寒冷肅殺的空氣忽的襲來,讓內心也變得陰冷潮濕。

這樣的季節,重讀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又有種不同的感受。全文共分為7個部分,行文細膩真摯,感情自然流露,不急不慢的帶出自己的回憶,述説飽經滄桑的經歷,同時進行對人生的探尋。使讀者對人生也會有新的思考,這都緣於作者真實的感情流露。

作者拖着殘缺的身體,在這樣的城市中生活,的確需要更大的勇氣與能力。從最初的不適應,關閉了受傷的心靈,性情轉為暴躁、孤僻。每日都要去離家不遠的地壇舒緩情緒,進行對生存的思考,和自己未來的方向。在一個充滿朝氣的年齡面臨雙腿的殘疾,的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受,需要時間去面對現實,上帝在為人關上一道門的時候也會為人打開一扇窗。而地壇就像那道充滿燦爛陽光的窗,直射進作者心中,使作者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加上其本身的領悟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東西。看到了希望。心靈也變得晶瑩剔透,對週遭事物的理解,使人稱道。大概也正因為這樣的條件,才使作者有機會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對花、草、樹木、人等一切進行細緻的刻畫。尤其是對生活的理解。

命運是公平的,作者能夠發揮專長,認真執著的進行創作,思考,才是最大的幸運。儘管對母親有諸多的虧欠,但能夠對生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也並非誰都能做到。

這篇文章描寫了很多的人事百態,透過作者的觀察與深入地描寫,感受到了生活的無奈。

那對始終堅持來園中散步的老人,互相攙扶依靠,使人感動。同時感歎自己的人生不知能否有如此真摯的感情。那個對唱歌執著熱愛的小夥子,為自己的愛好奮鬥堅持的精神,讓人感動。那個飲者,那名姿態優雅的女人,還有那位運氣欠佳的長跑家,,命運是如此滑稽,而又時刻充滿誘惑,正是由於對前路的不可知,使我們總是充滿了希望與期待,儘管容易破滅,但認真執著的精神最為可貴。

羨慕那些才華橫溢的人,還有那些不怕失敗敢於追求的人,有些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怕挫折,始終執著向前,而我總是以為能夠成功的人總是有3分天資,7分努力。自己的爭取最為重要。

修煉自己,用心感受美妙人生。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2

讀了這本書之後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震撼,我不太相信一個雙腿殘疾又換有諸多疾病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通徹的文章。去醫院病房裏我們常看到人們在病牀上呻吟,説話語氣也是那種垂死的歎息,感歎命運何其不公強加在自己身上。

但他是不同的,他是極少數對活着充滿希望。二十一歲的他本該是意氣風發,創造更多美好未來可能的時候,災難卻突然降臨—雙腿癱瘓。他也曾和常人一樣想要一死了之,讓一切苦難都結束但他沒有想到過他的母親:這個偉大的女性。她用她的生命闡釋了對孩子的'愛,要好好活着、“我倆在一起要好好活”。母親因受苦而早日離開。也許是冥冥天意,也許是幡然醒悟,才能讓我們在今天讀到他的散文、學到他的精神。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用來形容父母對子女那種無私奉獻最後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在靜謐的地壇裏我第一次感覺到:有過我車轍印的地方,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她總是不放心,總要在後面遠遠地跟着,還生怕被我發現。“去吧!出去看看也好”當時的我竟沒聽出那是她對自己的寬慰。母親給了他極大的空間也一直怕傷害到他的自尊心,對於“跑”“跳”“踩”她比我還敏感。十年後,我、妹妹和父親不約而同地來到母親墓前。十年之間,我們誰也沒有提起母親,可這並沒有阻止我們對母親的思念越發濃重。我想這裏面也有一絲絲懺悔吧!如果當時史鐵生回頭看到母親焦急的樣子,肯把她叫住是不是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也許母親就不會心力交瘁,整夜地大口大口地咳血,還不允許妹妹告訴我。母親過早地離開,這也許是史鐵生先生唯一的遺憾了,“一個沒有母親的人,無論他的年齡有多大就像草沒有了根一樣”。

也許是有某種聯繫,在靜謐的地壇中他總能思考出許多問題,對存在的虛無的理論像:生死、鬼神、愛情。分別從不同立場解剖闡明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他的思想比一般人奇特。他妙筆生花寫出的散文好像是賦有靈魂一樣吸引着我們產生共鳴。他看待問題就像他所説的並非“大徹大悟”,他所寫的文章在生活中都是最為平凡的,用樸素的語言刻畫出其中的紋理。他所寫《信仰就是自己精神上的描述》打破了原有格局體香了他質樸無華的靈魂。

史鐵生先生的文章給人帶來啟迪,裏面的答案可以糾正我們誤入歧途。任意從裏面亂翻一頁,讀上一小段總會在心中心起一絲波瀾。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3

近來讀了《史鐵生作品精選》後,感觸頗深,這本書可謂是史鐵生老先生畢生所作中的精選。全書有五個部分組成:散文卷,小説卷,詩歌卷,劇本卷,書信卷;更是精彩紛呈,不過最令我有所感觸的便是散文捲了。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對着從小生長的地方的眷戀的表達啊!其中的《秋天的懷念》和《合歡樹》更是讓我有所傷感。這是作者對母親深深懷念的表達,《合歡樹》篇符更是短小,卻又強有力地表達出了母親對作者的深切母愛。二十歲時,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他不知還能幹些什麼,最後確定了寫作這一條道路,那時的母親已不再年輕,頭上也開始有了白頭髮可母親卻從未放棄過,更是將所有心思放於此。總找來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又或者是洗,敷,薰,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可結果還是那麼殘忍,上帝還是沒有眷戀“我”更是再一次治療中差點失去性命,母親放棄了,當她發現了“我”在寫小説時,就如要治療“我”一樣的充滿希望……母親在為“我”尋找工作時,種了一顆剛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後母親才知道這是一顆合歡樹,很是高興更覺得是個好兆頭,現在的合歡樹已經長得很高了,母親卻不在了……

而合歡樹不僅是一棵樹,它是母親對孩子能夠幸福的寄託,是對孩子愛的表現!更透過這篇短小的文章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作者也更因為母親這般細心的傾心的照顧,使他沒有被這殘忍的生活所打敗,他勇敢的面對生活,並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時能摧毀人的心智,但有時也能給人華麗的轉身。史鐵生的破繭成蝶,他最感謝的人是給予合歡樹生命的人—母親,可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心中的遺憾故意掩飾成平靜。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他的思念化作無形的腳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作者更從這告訴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們也一定要堅強的站起,因為你的身後不只有你一個!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可這並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們要不斷的加油,讓為我們不斷付出的父母能夠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卻又是最辛苦的……

所以同學們,讓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做出最大的回報,讓那些愛我們的人能夠看見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像作者,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母親為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即便我們做不了太大的回報,但理解會是對他們愛的最好迴應!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4

史鐵生是位特殊的作家。畢業於清華附中,文革初期,18歲的他響應號召赴延安一帶插隊,過重的農活,惡劣的生活條件,傷害了他年輕的身體,有一次還淋了大雨,高燒不退。回北京後,生日那天住進了友誼醫院,從此再沒能站起來。癱瘓那年他才21歲,他寫有一篇《我21歲那年》。正值青春年少啊!用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裏的話來説,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每週3次血液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殘疾到底給史鐵生帶來了些什麼?有人説,他因為身體的殘缺而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我想説,他發現了生命普遍的殘缺,並用生命的眺望彌補了身體的殘缺。

他在《給盲童朋友》一文裏給盲童們解釋“殘疾是什麼呢?殘疾無非是一種侷限。你們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卻不能走。那麼健全人呢,他們想飛但不能飛——這是一個比喻,就是説健全人也有侷限,這些侷限也送給他們困苦和磨難。……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

“健全人也有侷限,他們想飛但不能飛”,是呀,如果能飛,誰不想飛呀?還有諸如健步如飛、事業騰飛、飛到心愛的人身邊等等翱翔的人生願望,可是身體再強壯、頭腦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平地起飛。人生而有缺陷,誰敢説自己的人生不會經歷挫折和磨難,不會有痛苦和無法擁有?既然如此,那麼健全人和殘疾人一樣都處在超越生命殘缺的路上;其實生命是普遍的殘缺,即使你是健全人。

他在《有關廟的回憶》寫道:“無論再往哪兒去吧,都説明此地並非圓滿。醜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圓滿了,就沒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們心目中極樂的彼岸自然就因為毫無意義而坍塌了。這裏無非鐵證如山地告訴我們:一切生命都是殘缺的,誰也不會比誰更幸運,誰也不會比誰更不幸。幸運和不幸在不同的人那裏只不過表現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時段罷了!當我從史鐵生那裏明白了生命平等的永遠的殘缺,我便減輕了對生命春榮秋殺的憂傷。

比起普通人,史鐵生當然更懂得生命的殘缺,而他從當年同樣荒蕪了的地壇走出來後,寧靜平和地接受了這種殘缺。《病隙碎筆》裏的這段話一直是我的座右銘:“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但他最讓我感動的是他以殘缺的生命卻比任何健全人都熱烈地進行着生命的眺望,從而彌補了生命的殘缺。這裏先解釋一下他説的“眺望”是什麼。首先當然關乎史鐵生作品裏的核心概念“靈魂、心魂、心流”,總之,都有一顆心在。他在《想念地壇》裏説:“寫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點,寫作由之出發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寫作之終於的尋求,即靈魂的最初的眺望。”史鐵生的眺望是“靈魂的眺望”。《有關廟的回憶》裏寫到了奶奶在廟裏聽做法事的音樂和誦經聲時的眺望:“奶奶聽得入神,搖撼她她也不覺,她正從那音樂和誦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種地方吧。”這不正是你我他,芸芸眾生為了解除生命的苦難殘缺而向彼岸極樂淨土的眺望嗎?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5

史鐵生有一篇文章叫《記憶迷宮》,題目真是形象!確實,記憶就是人心靈裏的迷宮啊,還和潛意識混雜在一起。所以他在此文裏説:“記憶,在創作者那兒已經面目全非,已經走進另一種存在。”雖然他説的是以記憶的經歷為基礎的創作者、寫作者;但其實在我們每一個記憶者這裏,你的記憶都可能出現錯誤、混亂,毫無真實可言。可是啊!你記住的和你在記住時經由你的認知、情感改造過的記憶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實。史鐵生還是在《記憶迷宮》裏説:“我沒有用‘記憶’,而是用了‘印象’。因為往日並不都停留在我的記憶裏,但往日的喧囂與騷動永遠都在我的印象中。因為記憶,只是階段性的僵死記錄,而印象是對全部生命變動不居的理解和感悟。

記憶只是大腦被動的存儲,印象則是心靈仰望神祕時,對記憶的激活、重組和創造。”所以《關於真實》裏説“這些印象的累積和編織,那便是我了“。也就是説史鐵生認為:基於記憶的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在這種真實裏,心靈是關鍵。其實回到讀書筆記開頭提到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劉亮程的“內心生存”,也是關乎心靈的,原來,生命的真實就在你的心靈裏!文字、文學更能保存這種心靈真實,生命的時光不老。

我今年初春寫過一篇回憶初中的文章,以接續中斷了二十五六年的記憶。其中有一段:“記憶真是很奇妙的東西,記住了某件事,就是保存了某段時空給今日的豐富心靈增量。有時候已經忘記了某件事,有人提起,你又真切地全記起來了,因為它並不是消失了,而是潛伏在不知道哪個隱祕的角落裏,早已融為你敏感心靈的一部分。”我是覺得自己好幸運,我記住了某些東西,並感動過留戀過,那段生命的美好時光就不會消散。

我的同學們讀後也都有這樣的感受,還有一位並不搞文字工作的同學説的一句話也一樣的深刻。“她記錄的是她的回憶和故事,每個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她這樣細膩的感情。”是啊,這些都只是我記憶裏細膩的真實,並不一定都是他們當年的真實;而在我記憶着他的時候,我在他的記憶裏又是怎樣的呢?我好想知道啊,那關於我的生命的真實。

史鐵生有一篇《牆下短記》,也是寫生命要接受牆的侷限,就是上一篇讀書筆記裏説到的“生命的平等的殘缺”。但裏面也提到了有關牆的記憶與生命意義的關係。以其中一段作為本篇的結束:“一段生命輕得飄散了,沒有了,以為是什麼原來什麼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一段生命之輕,威脅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靈魂裏滲透:是不是生命的所有段落都會落此下場呵?……要求意義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死亡光臨時有一個儀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輕輕地蒸發,但能聽見,有什麼東西沉沉地還在。……可否還在美麗的位置上沉沉地有着重量。”他是説,生命的重量來自意義,只要你愛過恨過,歌過哭過,記住過感動過,心靈豐富過情感美麗過,生命就沉甸甸地在美麗的位置上真實存在着,不會輕得飄散了,沒有了。家人們在我們的羣裏就是以心靈真實存在着,我們在一起的生命。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心靈記住了生命的全部真實!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6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説需要我寫感想。可是,讀着讀着,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雖然不能説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着與堅強感動着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着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着,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着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7

當我合上《我與地壇》時,深深地被史鐵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渴求,對生命的思考所震撼。

在史鐵生最為失魂落魄的日子裏,他來到了上帝為他苦心安排的棲息場所,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的地壇。第一次搖着輪椅進入地壇時他就明白了,這是一個他能逃避一切痛苦憤怒的地方,一個能讓他”默坐,呆想“的港灣。在這裏他能忘卻最狂妄年齡的一切不幸,推開耳邊的嘈雜,窺看自己的靈魂。陪伴他揮灑青春的是它,荒蕪並不衰敗的地壇。當寂靜陽光平鋪把道路上每一個坑窪映照地燦爛之時,史鐵生在頹牆邊看書,當那對煞羨旁人的冉阿讓和柯賽特在沿着地壇漫步時,史鐵生在荒草旁寫作。

當彼岸的旭日升起此處的夕陽收起蒼涼殘照之際,鐵生在這專心致志地思考。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園子裏史鐵生寫出了自己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死的理解,用筆桿為自己搗鼓出了一條路,一條前無古人只得靠自己摸索的路,一條僅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且不談他生命的厚度,單是在地壇這一併未有太多變化的環境下能不斷汲取新知識產生新感悟,就足以令我羞愧不已。

想到自己有時將思維的狹隘歸結於沒有足夠多的渠道認識世界,這真是愚蠢至極的行為!看看擺在史鐵生眼前的都有些什麼呢,佇立在那的藏黑柏樹,石階上鋪着的褶皺報紙,自然坦蕩的野草荒騰。但他的思想源泉卻未枯竭過,他自問”適合小説的生活素材為什麼就要到你這個跛子這裏呢?,人滿世界都有靈感枯竭的危險,憑什麼你能一片接着一片寫下去呢?”,自答到:“因為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因為想活着,所以才不斷寫作,因為需要寫作,才不斷思考,琢磨,關注,咀嚼。我問自己:你想活着嗎?想活。怎麼個活法?不知道。這樣不思考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因為缺少了一座連接思維與慾望的橋樑,並非什麼缺少認知世界的通道,那與這座橋毫無干系。

這座橋是抽象的,不可觸碰,除了自己沒人能明白,就像一本學生證一樣,若且唯若屬於你的那本被你持有時,它才有效。當你踏上這座橋時,你會看見令人沉醉的美景,你會體會到藴含在沿路風景中所有獨特的情懷和意藴,情迷其中,醉生夢死。你擁有一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或一部豪華舒適的小轎車,也可能僅是步行,這都無足輕重,因為你並不會感覺到疲憊,這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彷彿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注入你的身體,用以抵消前進所需要的能量。”前方太陽正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我想早日踏上這座神祕的橋樑。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8

史鐵生,聽到這個名字大多和我一樣有着初中學歷的人來説都很陌生,因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沒有出現過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觸到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能用三個符號來表達,句號、感歎號、問號,那麼孔子、孟子的一生能用句號來表達,因為他們創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制,岳飛、文天祥等他們壯志未躊便離開了,所以用感歎號來結束,而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世上,又蒙籠的過了一生,我們這類人的一生就用問號來結束,

我覺得史鐵生就是用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來結束了他的一生。

《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勵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親及闡述母愛之偉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壇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謝信。這篇文章也能説是他與地壇的一個結晶或者一個產物。“正活到瘋狂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如五雷轟頂,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但他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託給地壇,他在地壇思考生與死,在地壇與死神做鬥爭,最終他謝絕了死神的邀請,堅強的把他人生的問號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史鐵生能説是當代中國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以及《我與地壇》和他的生命完全連在在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出他是怎樣活出意義來的。他居住在自己內心,仍舊苦苦追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的與未明的事物做鬥爭,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他的這種勇氣和執着,深深的喚起了我們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他在《我與地壇》文中多次提到他殘缺的身體,無可厚非的就是激勵我們,而我們四肢健全的人有什麼理由自幹墮落?又憑什麼理由對生活麻木?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9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為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超多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期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但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那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為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温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期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明白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樣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那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為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必須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期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期望給“合歡樹”賦予用心的好處。它不僅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10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但富有魅力、十分地感人肺腑。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文章:史鐵生雙腿殘疾,母親為此十分焦慮,到處求醫,但始終不見療效。為了讓兒子開心,母親挖出一株“含羞草”,種在土地上,後來才知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多年以後,合歡樹長高了,但他母親因病已經去世了。

多麼善良、多麼慈愛的一位母親,每次找來偏方,洗、敷、薰、灸,忙得不可開交。每一回都抱着希望,最後還是落空,他母親幾乎瘋了,為了兒子,她想盡了一切的辦法,正是由母親的細心照顧,史鐵生才沒有因此頹廢下去,而是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我怎能不感動。

在史鐵生要向寫作這方面發展的時候,他母親就幫助兒子借書,頂着雨冒着雪推着兒子去看電影,她的做法給受重創的兒子點燃了希望之火。作者作品的發表也是對母親最好、最大的安慰,可是母親卻沒能見到,連分享兒子成功的喜悦也被無情的剝奪。我讀到這裏時,也真正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母愛的無私,為了自己的兒子而拼儘自己的全力,從而該吃的苦都吃了。

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種的,也是母親親自料理過的。雖然母親死了,但合歡樹身上有着母親的影子,也凝聚了深沉的母愛。

我看完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無私的愛,史鐵生面對困境頑強的精神令我們佩服——遇到困難不退縮,勇往直上。

史鐵生作品讀後感11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卻十分地感人肺腑。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髮,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是始終不見療效。為了讓兒子高興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裏,後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後,合歡樹長到很高了。可悲的是,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麼感人,多麼善良的母親。每次找來偏方,洗、敷、薰、灸,忙得不可開交。每一回都虔誠地抱着希望,但是是上帝是多麼的不公平,最後一次,兒子的胯上被薰成燙傷,母親幾乎瘋了。為了兒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正是由於母親的照顧,史鐵生沒有因此頹廢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對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讀到這裏,我怎能不感動?怎能不為之落淚呢?

我的母親也是這樣,為我辛苦,日夜操勞。母親還健在,但是歲月的痕跡,無情地在她的前額刻上了皺紋。有一天,天陰沉沉的。放學了,我抄寫好家庭作業,磨磨蹭蹭地整理書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學樓,才知道天氣是那麼寒冷。母親在寒風中等我,探着身子張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親怕我冷,就讓我穿上她帶來的外套,還不停地問:“冷嗎?沒凍着吧?”沒有怨言,眼神裏只有温柔。一路上,我和母親説説笑笑,再也感覺不到任何寒意。

母親曾説:“父母給了我十分的愛,如果我只能夠還一分恩的話,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是我想對母親説的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我操勞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報答你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