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61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

很久以前,還不懂頭髮要吹乾才能入睡,坐車睡覺不可以吹風,室內要通風多曬曬太陽,來大姨媽不可以洗頭。似乎這些很微小的生活常識,大人並不注重,在很小很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教育一直都是,你要做什麼,不準做什麼,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規定好的。後來讀了些書,書上説如果這樣做會邪風入體,慢慢會形成風濕體質,腦袋會常常昏昏欲睡。

所以,我覺得,書對我的某種意義,該是人生導師。

比如最近看的這部。還是花了蠻多時間啃這本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分了兩部分讀,第一部分先讀關於地壇的,讀完消化消化,過一陣子再讀後半部分的“關於童年青年故鄉等的回憶”。相比較第一部分,我更為喜歡第二部分的內涵,跟餘華路遙寫作的故事背景一模一樣,都是舊社會文革時期的產物,因着對那段歷史的痴迷,所以讀起來不僅熟悉,甚至到動情之處就不由自主的鼻子酸了起來。

《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圍繞了地壇一個場景,來描繪一個春夏秋冬,時間更替,然後我跟其他人在這裏的一些時段性變化。

21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啊?毛澤東正當恰同學少年意氣風發,趙匡胤踏上沙場開始傳奇一生。如果用一個狀物語形容,該是用“烈性寶馬”最為貼切了,是正要準備人生最為朝氣蓬勃的時期,結果史鐵生偏偏在這個年齡遇到了最壞的命,癱瘓了。

不是玩笑,而是真的在最美的年紀截肢了,以後都不能站立的癱瘓。總會想,那個只能以輪椅度日的史鐵生,倒底是以怎樣的勇氣,是有多大的希望才能讓他試着跟世界好好相處。看了這篇似乎懂了些什麼。

史鐵生跟地壇的淵源是因為可以來這裏思考一些事情,一個安靜的獨處又蠻有風味的地方,而這篇筆墨在描寫他母親的地方很多,全部小説也幾乎都有講母親的,關於父親的幾乎沒有幾句,所以這部分還是比較温情吧,講了一些關於在地壇的所見所聞。

剛開始品第二部分的時候,腦子裏突然閃現這麼一句話,“猛然發現文字的妙趣,是即使事隔多年,還是能從字裏行間讀出那百年間那片土地所發生過的温情故事。”

其實這部分前邊還有一部分是關於醫院的,我想省略,直接講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史鐵生的記憶系列”?。這部分很容易讓人動情,跟大冰的寫法一模一樣,就是把身邊人經歷的事寫出來,史鐵生寫的人物大都生活在1979年代左右,那時候還有“姨奶奶”存活,打地主啊,破四舊,三年自然災害啊等等一些近代史實。

有因為出身拒絕“天仙妹妹”?而同鄉下妹子結婚的知識分子,也有因為出身被人一輩子看不起抬不起頭的老奶奶,甚至還有因為紅衞兵兒子鞭打自己的母親等等一些真實故事。總之,這部分的內容很沉重。

希望我們可以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吧,那個年代真是活着都是一個問題。

最後就是,我與地壇裏邊兒還有關於生命意義的探討。比如其中有一章是專門描寫假設給他人設計命運,你會如何設計?大致意思就是生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總會給你一些缺點啊遺憾什麼的。總之,《我與地壇》是一本好書吧。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2

《我與地壇》是一部非常難得,值得人反覆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許是我自身閲讀量的不足問題,在中國近代散文史上這是一篇少有的極具充滿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涼而又充滿希望的筆調下,寫出的不是騷情爛文,而是凌駕於整個人類之上,向我們解答‘人’這一終極命題。

“一座荒蕪並不蓑敗”的園子,一個活到最犯案的年紀忽地殘疾了雙腿的年輕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蕩之際,這個失魂落魄的年輕人搖着輪椅踏進這片荒園,十五年間,日復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這一矛盾體。

《我與地壇》主篇大致可分兩個結構:

一、作者對“生”這一複雜問題的思考,以景物描寫為主。一草一木間背後影射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蜂兒如一瑣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意見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二、追憶回想表達對母親到懷念。明暗線穿插交織,掙扎於生死之際的殘廢青年。憤世叛逆的孩子,兩種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地壇荒蕪並不衰敗,母親:苦難卻又堅強。一人一物變化間,早已體現作者對自己未來何去何從的回答,對人生多災多難的思考。

《我與地壇》整篇文章,共分七節,風格獨特,打破了文人創作與作品間固有的距離感,充滿自傳,自省,自訴的意味。作者的真實身份融入其中,表現自己。在內容上,寫景、議論、抒情、敍事也毫無隔閡而言。相互融合,貫通始末。內涵飽滿。在這麼長的篇幅裏,容納這麼多的內容。結構顯然是一個關鍵。全文看似率性而為,不拘泥於技巧。全文章法七節分而列之。難見起深較合。雖無關聯,又似鑲而嵌之。但全文生氣灌注。作者從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圍與情調。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説大將氣度,寫得相當灑脱自在,一氣呵成,毫無贅言。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顯有一片靜土用來思考,更是匱乏一部作品來讓人深思感悟。讀史鐵生的作品,能在寧靜與平淡的傷感間細細體味“生命之重”。最後,就附上書的一段話來作為此篇的結尾吧。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3

今天看完了我與地壇,竟然已經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覺我就來寫一篇讀後感。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該有多湊巧在我讀到第一章的時候我當時的處境就與史鐵生有強烈的共鳴。不能説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總之那一段時間過得很渾渾噩噩。我記得單單是第一章我看的時候可以説看一頁哭一頁,這本書的力量太強大了。以至於我看到最後的時候覺得我現在有點配不上看這本書了。我覺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為他寫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麼寫的好了,好在哪裏了,但是當史鐵生以一個失去雙腿的人的身份來講述他對生命的看法,體會,真的太容易感動人了。

真的,我選擇熱愛生命。

他讓我知道當生活扔給你一道道難題的時候,退出來看一看,這是生命,是一條很長的路。讓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對錯。也會給你理清思路,給你重新再來勇氣。這本書也幫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這幾天沒有動筆,其實我有動筆,但是最近真的覺得自己懂得東西太少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太少了。做的不夠,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但我覺得自己的欣賞能力還是有提高的,對身邊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實在寫不出什麼好東西。

我覺得我有一個階段可以稱為我與地壇階段了,因為對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也很感謝能翻閲到這一本書。起初買這一本書想治癒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謝推薦這本書的人。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周圍的人都好喪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説成排斥。雖然我也沒有好到哪裏去,但是我作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一直是覺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覺得這很舒服,大家都表現出不喜歡的樣子,那麼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説自己也不喜歡。但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識到每一個人都很特別,有特別的地方,會同時有着讓人討厭和喜歡的地方,我時常討厭受不了一個行為,但是我不討厭這個人,我甚至有時候會被這個人所感動。為什麼人這麼複雜,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正視自己,怎麼樣和大腦去交流,還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簡單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熱愛身邊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惱和沮喪的事,我對於他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沒有太大的波動,因為每一件事情到後來似乎都有發生的意義。

但是我不喜歡喪這個詞,也不喜歡假裝不熱愛生活的人。但我又覺得我太道德綁架了。我該怎麼辦呢,多看看書吧,找個安靜的地方多看看書,我需要多看看書。或許書裏面會有答案的。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4

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題記

在高中高一課文中《我與地壇》是自讀課文,老師只説要自己看幾遍,而我也只是為了應付任務囤圇吞棗一目十行而過。看完後覺得沒意思,題目與文章表達不一樣,也找不出表達宗旨,索性放置一邊不予理之,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後來,一直到了高三,最後一個學期,語文老師總強調素材作文高分源於課本特別是高中我們所學過的課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等這些。老師的一席話使我恍惚,史鐵生?我與地壇?熟悉陌生交織的作者和作品,帶着還來得急的心情翻出高一課本,懷着好奇與忐忑認真再讀。

不知是因為年齡的增長心智成熟還是為了作文高分,當我認真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復。該怎麼説呢,在課文備註裏寫着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精神接近崩潰,於是就和離家咫尺的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地壇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母親,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一個殘缺的人,最不能忍受的或許就是別人對他傷口撒鹽。史鐵生也一樣,看到時間就像看到自己的背影,看到螞蟻在爬感覺自己就像個廢人連螞蟻都不如。第一時間我與地壇我分不清是怎樣,也不明白地壇和母親有説沒關係?後來漸漸的明白了,是什麼讓史鐵生從悲觀漠然的態度到讚歎生命呢?對,是地壇,是大地的母親。對待生命生要好好着,死要安安靜靜的。史鐵生給我們的是生命的洗禮,靈魂造就。

在史鐵生認為,地壇雖荒蕪卻沒有衰敗,就像他自己一樣。他母親説,也好給他個僻靜的地方自己舔舐傷口,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或許是親情又一次給了他對生命的感悟,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氣。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了。”説實在我看到這心在隱隱作痛,各種原因特殊環境讓他把生命看透,而留給我們的更多是鼓舞心靈的良劑。生命是什麼,為自己而活。在不經意間我看到一則新聞是説深圳中學一同學看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靈受到震撼走出了車禍的陰影,是啊,我們該感謝更該銘記史鐵生的精神和力量,不僅影響了整個文學作壇還填補了每一個創傷的心靈繼而又充實了每個生命。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在荒蕪的地壇思索,並懷念着母親的種種看到我獨自一人的黯然傷神母親悄悄落淚輕輕離開的背影。這就是我與地壇,血淚交織,感悟生命。

放飛夢想,感悟生命。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5

關於此書,我想從三個點來跟大家分享。

一、三個問題

如果細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史鐵生整本書都在追問三個問題:1、要不要去死?2、為什麼活着?3、為什麼寫作?

不過在書中,他也都給出了答案:1、要不要去死?書中寫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從此句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感歎命運的不公,不過後來又釋懷:生死只是一個循環罷了。頗有一種:蟬鳴八日,向死而生的味道。

2、為什麼活着?書中寫到:“如果時間沒有苦難,每個人都健康漂亮,會怎樣?沒有差別的世界就像一灘死水,一片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必須有人接受這種苦難。”

3、為什麼寫作?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自從他雙腿癱瘓後,體力活幹不了,找不到工作,但是頭腦比較靈,就開始了寫作。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這三個回答:死是必然,活着只是一種方式,寫作是一種無可奈何卻又令人心懷感恩的途徑。

二、他與母親

在一個人最春風得意的年華,上天跟他開了一個動真格的玩笑,導致他精神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對母親的態度變得暴躁起來。書中有一個細節寫到:“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當時的他總是沉浸於自己的悲痛之中,從來不顧及母親的感受,他也不會去想那些空落白天后的黑夜,那些不眠黑夜後的白天,母親又是怎樣過來的?如果説史鐵生的輪椅壓過每一寸地壇,那他母親的腳印,就輕踩過地壇的每一寸土地。

直到他的母親去世後,他才恍然大悟:“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着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

三、跑步者

史鐵生在地壇的日子裏,他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有一個拉人力車的男人,愛好就是跑步,第一年參加北京環城馬拉松,跑了第15名,但是他對自己充滿着信心;第二年跑了第4名,大街的櫥窗上只展示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跑了第7名,櫥窗裏只展示了前6名的照片;第四年跑了第3名,櫥窗裏只展示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跑了第一名,櫥窗裏卻換成了所有人的合影,他在裏面很難找到他自己;直到第六年,他跑了第一名,同時也打破了記錄,教練找到他説:“可惜啊,我要是10年前發現你就好了!”

是不是很可笑?是不是很諷刺?可是熱愛本身就是意義啊,重點不在於別人知道你是誰?而在於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努力!

此文通篇都沒有在強勢的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更沒有要我們怎樣怎樣。只是通過史鐵生先生的自身經歷和其對生活哲學的思考,將地壇呈現在我們眼前,彷彿與他對坐笑談一般。

如果説讀完此書非要收穫什麼道理,那大概就是:生活中有許多遭遇與悲哀,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我們不能指望沒有困境,但是絕不能讓困境扭曲掉我們的靈魂與智慧!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6

今天,我拿到了一本新書,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了其中的幾篇,我感觸很深,比如一直伴隨着史鐵生成長的一棵老樹;一個“樂趣多多”的幼兒園;一個不能忘懷的童年夥伴。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樂趣多多”的幼兒園。

在史鐵生的筆下,幼兒園是一個戰火烽煙四起的地方,一定有叛徒和俘虜的身影,所以他總是裝病,不願意去幼兒園。但是也有慈祥忙碌的兩個老太太,“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的確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裏都湧現着天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幼兒園時光,那是也有今兒不和你玩,明兒不和你玩的小矛盾,也有那慈祥的幼兒園老師,這種種事情令我不能忘懷。當時,我像個假小子,為了滿足自己,自己發明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假扮”。當時很流行奧特曼(一個動畫片)講的就是和壞人打來打去,而我非常喜歡,就開始假裝自己是奧特曼去打壞人,並要求當時的好閨蜜小清,去一起當英雄——這樣回想起來,原來我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呢!

史鐵生的老樹長在自家院子裏,而他人已經搬走了。我也會想起我自己的老房子。剛出生時,我在浦西住了2年,雖然已經很難回想起大部分事兒,但聽我媽媽説,我們小區外只要走個幾分鐘就有個廣場,我也記着我們家周圍的“便利”。雖説很多人都喜歡住在:只要一出門就有很多家小吃,隨便走走就有一個廣場的小區。但在我看來,這地方儘管便利,但過於嘈雜,我內心並不喜歡。直到後來我們搬去了仁恆,這個小區我非常喜歡,主要就是因為我的朋友幾乎都住在這裏,一點不孤單,並且離我的學校近還不是很吵。在我的腦海中,仁恆綠樹成蔭,有高高的樓層,難得一見的遊樂沙灘,湖邊隱約可見的會所,以及孩子們玩樂時瘋跑的腳步聲,笑聲,打鬧聲。這裏是一個安靜又充滿活力,令人放鬆的家。現在的家才是我夢想中的家:他的安靜充滿魅力,可以讓我靜心學習甚至發呆,學習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綠色放鬆身心。

史鐵生有一個好朋友叫八子,他們一起看着一毛錢的電影,誰知,趕到時,電影已經開始放映,便用了這一毛錢買了香腸吃。我也有一個好朋友,叫智涵,我們一起吃過冰棍,一起去過迪士尼,一起放學回家,無論是學校的還是家裏的瑣事我們都無話不談。後來我去了另一所中學,但我們還是時常見面。在新的學校裏,我感覺我再也找不着這樣的好朋友,和新同學在一起,我們聊天開玩笑,卻很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信任和了解。越這樣,我就越懷念和她一起的時光。這種感覺就像史鐵生和八子一起面對面鼻子幾乎碰着鼻子吃香腸的感覺:“人一生很少有機會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就像我一生很難再次交到這麼好的朋友。

“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雖然現在的我很少回到以前的家,但每當回想我住過的地方,擁有的朋友,我都會覺得很滿足,整個世界也跟着我回到了童年。

————shenyt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7

我想,凡是知道史鐵生的人,也都知道那個破舊但安靜的地壇。那是一個給史鐵生療傷的地方,雖然沒能讓他重新站立,但卻讓他的心靈飛翔。那夕陽的餘輝,殘敗的房屋,生機盎然的野草,搖頭晃腦的小螞蟻,葉子上滾落的露珠,鍛鍊的老人,頑皮的孩童……漸漸地撫平了史鐵生的狂躁,漸漸地催生了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文字,進而漸漸地感染着每個喜歡史鐵生的讀者。

我們,是否也需要一個地壇?

有句話説,每個人都是折翼的天使,不完美是必然的,經受一些苦難也是必然的。或許我們沒有生理上的殘疾,能説能笑能走能跳,可是又有誰能肯定自己沒有心理上的疼痛?變速的生活節奏,像心律不齊的心臟,不能保證每根血管都有充足的營養。巨大的生活壓力就業壓力學習壓力,讓我們的呼吸也變得急促,是不是有的時候會變得狂躁?是不是有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丟失了點什麼?是不是很想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暢快的呼吸?

是的,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地方,盡情地放鬆心情,為心靈排污,也為心靈加些動力。在這方面,我們遠遠不如史鐵生先生幸運,擁有一個安靜的可以自由出入的大院子幾乎是不可能。這個時候,就讓我們在自己的心靈上開闢出一間小屋,供自己休息吧。

這間小屋,必須有的是,一些安靜的温暖的文字。詩書的作用不僅僅是黃金屋和顏如玉,它是一段帶着晨露的台階,一端連着黑夜一端繫着光明,踏着它,可以迎接紅彤彤的日出,那些明亮但不刺眼的亮光,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力量。腹有詩書也不一定追求華美的氣質,只為尋那一縷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吹走煩躁,塑造我平和如湖水的心靈。

這間小屋,最好栽培一些花草。佛説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當我看着親手打理的花花草草,總是欣喜於它們帶給我的力量。記得有一次從路上撿到一段10釐米左右的太陽花的莖,把它插在了疏鬆的土壤中,原以為它會奄奄一息,卻沒想到幾天後它綻放出一朵玫紅色的太陽花,那是生命的倔強,觸動了我心靈最深處的那份堅強。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護花使者,一次次我的這些小花小草們面臨生活的絕境,可是他們又一次次給我展示生命的力量。都説養花怡情,我卻從中吸取着生命的營養。

這間小屋,要有季節的變化時空的延伸。生機盎然的春日,要及時備一份春泥作為滋養;烈日炎炎的夏日,要隨時擷取一縷清涼;碩果累累的秋天,要儲存天高氣爽的心境;白雪皚皚的冬日,要隨時吸收温暖的陽光。

在這間小屋裏,我們要時刻反省。要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懷有一份感恩與感動。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上帝總是在關一扇門的時候打開一扇窗,就像他收回了史鐵生先生的一雙腿,卻讓他以紙為船以筆為槳,在文學的浩瀚中盡情衝浪。

是否你還帶着傷?不要怕,癒合了就不會再痛。讓我們手握一把陽光,在上帝説不的時候也能擁有温暖整個世界的力量。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8

他攜着他的《我與地壇》,出現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麼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後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歷風風雨雨之後的心靈獨白。

初讀,帶着不以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樸實卻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裏開始歎服。“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生命長河,只有時間才是永恆。當他搖着輪椅走進地壇,浸沒在夕陽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運,會是一種哀歎,更是一種沉思。他那樣深刻地剖析生與死,思考活着的意義,活着的方式,這些是我們疾走在塵世中的人所無暇顧及的。這也許是讓人害怕或絕望的問題,想清楚了卻是豁然開朗。正如他因為地壇而感恩於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也這樣去想,會不會苦悶的生活中滋生出樂趣,平凡的日子裏綻放出奇蹟呢?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着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説,“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着喊着鬧着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説,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着,其實死是早已註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願。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

我與她本不是親戚,而我母親稱她為奶奶,她幫着外婆照顧孩提時的母親。幾年前,母親帶我去看她,那時候我開始記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我的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她被兒子兒媳厭棄,自己一個人住在小屋子裏,沒有地磚沒有電器,只有一張牀,一個爐灶,一張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舊是豁達的,我看着她臉上的溝壑,那是八十六年風雨留下的痕跡。她笑的很明朗,雖然有那麼一點點無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鐵生一樣,也會在桑榆之時想自己活着的意義,想自己的悲哀與困苦,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她都熬過來了,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聽聞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許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堅信,歷經風雨後的頑強與堅韌會讓她依舊豁達地走完人生。

再回顧自己的生活,煩惱遍地。如果我選擇一一拾起,只會更加困惑與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為什麼要糾結於讓自己難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後的美好呢?滄海桑田,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傾覆或是流離,我們要隨遇而安,像史鐵生那樣,悲傷後,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發。這些也許現在我們還無法做到,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現,曾經的悲傷不再那麼悲傷,曾經的回憶裏亦充滿了歡樂。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華與滄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9

地壇,一個飽經蒼桑,有着四百多年的古園,園子荒蕪但並不敗。史鐵生,生活在地壇附近,在最肆意的年齡殘廢了雙腿,他獨目進了這園子,地療傷,一個靜靜地觀察着這世間,一個人躲在暗處窺探着生與死。此時的史鐵生與地壇何其相像,荒蕪但並不衰敗,殘疾但並不腐朽。

史鐵生搖着陌生的輪椅,陪古園看月出日落,看春夏秋冬,就這麼看了十五年。十五年了,熱愛長跑的也跑不動了,兩個曾經這麼絕望的人都漸漸平靜下來,弄人,可作為人,總要抱幾分面對明天,他們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

命運對一些人是如此不公,而史鐵生卻接受。無差別便不成世界,苦難怎要有人來承擔,有漂亮就有醜陋,有健全就有殘缺。當命運決擇誰來承擔苦難,是沒有道理好講的,休論公道。正如那個拾燈籠花的女孩,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都給了她,面對別人的嘲笑與玩弄,最終只能無言地回。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中歎息:既然無法消除苦難,那便接受吧,在苦難中救贖。似乎得以撫平一切創傷,原本在死中掙扎,在活中徘徊的史鐵生不再糾結於生死。他平淡地又帶着幾絲歡愉地寫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小苗長成參天大樹,年輪滾了一圈又一圈。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的,在這種不能改變裏,史鐵生身邊的迷霧也漸漸散去。暴中的古園,石門中的落日,地上的腳印,史鐵生默坐,呆想,身邊時而有人穿過,過後又沉寂下來,蜂兒、、瓢蟲,這些和史鐵生一樣不明白為什麼來到這世上的小昆蟲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中穩穩地前行,與園子裏的草木一樣生生不息。

卞之琳説,你站在橋上看風影,看風影的人在樓上看你。史鐵生走過的軌跡,每一條車輪旁都會在不久之後出現一排足印。史鐵生獨自在自己的世界靜默着,他的在他的身後也靜默地望着他,那飽含深情與擔擾,無奈與的目光,一直追尋着史鐵生。面對兒子的殘疾,她小心翼地與兒子的內心接觸,正是因為理解兒子所以時時刻刻地擔心着,無言地呵護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不親待。當史鐵生終於從迷惘中頓悟,身邊卻只剩下母親的氣息,他想着:母親已經不在了。默唸着一句話:母親已經不在了。恍惚中心裏才有些明白,母親再也不能站在身邊看着他了,三次帶着否認的肯定,是內心對現實的不接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人去樓空。

人間悲情常在,世事變遷之感在本文中瀰漫,夕陽畫下,中年夫婦攜手散步的身影漸漸拉長,黑髮慢慢地褪變成舒緩的銀髮,在晚霞的金芒中映射出屬於老人的安詳,時而其中一人不來了,史鐵生為此懸心,正應了那句話: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這麼長的陪件怎麼忍心折散?節日前的每一天是這麼,這麼令人留戀。

既然死不容錯過,那便活出點,史鐵生與地壇的十五年,是他從絕望中破繭重出的埑伏期,當輪椅再也困不住史鐵生,他的靈魂羽化成蝶,在文壇的巔峯孤獨又地起舞。

史鐵生用餘下的書寫文字,文字也延長了他的。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0

在我的藏書中有一本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最初接觸史鐵生的文字是從《秋天的懷念》開始,他的文章一下子觸到了我的淚點,以至於跑了好幾家書店,才買到《我與地壇》這本書。幽藍色書皮包裹的是作者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人生。

腰疾造成史鐵生雙腿殘疾,風華正茂的他,痛不欲生。失去雙腿的事實,使得他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焦躁不安,肆意摔砸手邊的物件。低沉抑鬱,心靈頹廢,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悲痛。看到史鐵生每天歇斯底里地捶打着自己的雙腿,他的母親悄悄在門後流淚。面對一個雙腿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的兒子。母親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不僅要精心照顧他,還要隱忍他的“壞脾氣”。史鐵生在文章中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直至他母親去世,史鐵生才意識到母親的艱辛,母親為他承受的痛,是他無法想象的。他寫了一篇散文《合歡樹還在,母親卻不在了》以此文緬懷逝去的母親。

在地壇,他和園子裏的樹木,牆垣,石階對話,地壇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寫作成為連接生死的一座橋樑,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成為我們捧讀在手,久久難以釋懷的故事。史鐵生筆下的文字質樸通透,只要你細細地品讀,反覆琢磨,你會發現,最具有強大的治癒功能的還是文字。文字是有力量的。其實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過多的華詞美句。過多的修辭手法往往是畫蛇添足,既費了筆墨,又把整個文章塗抹的面目全非。

《我與地壇》最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的就是樸實。在史鐵生最樸素的字裏行間,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他對於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後,在經歷了痛苦的絕望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筆耕不輟,用文字為讀者展示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人為何生?人何時死?人為什麼想活着?人該如何活?為什麼寫作?”史鐵生所有的文字更多地彌散着哲思的光輝。

史鐵生也寫過這樣的一句話。讀書多少沒關係,別讓大腦野蠻生長。經典之作和經典之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相信你讀完《我與地壇》之後,一定會有同感,這便就是這篇文章的深度,它能啟迪一顆蒙塵而浮躁的心靈。還有很多像史鐵生這樣的身殘志堅的人物,比如華羅庚,張海迪,桑蘭,他們的故事感動並激勵着我們這一代人。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每一個傳奇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誰經歷的苦難多,誰懂的東西也就多,瀕臨過死亡的人往往最熱愛生活,只有經歷苦難的人才會加倍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1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毒藥.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終於走出來了自己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一定有我充當的角色,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快樂?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2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後,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後理想的傾訴對象。“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説,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託。

作者在地壇中,想着生、死,最後終於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麼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裏行間卻都透露着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母親為兒子想了這麼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後都倍加註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小説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裏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於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3

每天接觸文章似乎只是為了答出文章後佔據角落的題目,不同類型的題都被研究出了標準框架,漸漸讀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裏,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閲讀似乎在大腦裏有一個特定儲存區,這儲存區有一個特異功能:存完即刪,多年的閲讀沒能在腦子裏留下太多痕跡。

這幾天自由閲讀史鐵生前輩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講究一個緣字,緣就是上帝控制人類的力量,史先生與地壇便有緣,在地壇裏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處在人生低谷時地壇也是坍圮的,他們處在相似的命運中,但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為在這人口密集的城市裏,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寧靜去處,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壇中逃避現實,就像一個網癮少年一樣,無法控制得來到地壇,一來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來到這世上,但世上又有幾人明白呢,又有幾人會花時間去想為什麼,一如地壇中的小昆蟲。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那裏還有無數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時才能靜心來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雙眼一般橫衝直撞,一味跟着前方不知是對是錯的腳步,只想着快再快一點。認為什麼出生?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辯駁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會在某時刻等你,那麼為什麼不想想怎麼活的問題呢?這不是一個在瞬間就能想透的問題,就像味覺一樣,味道是難以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藴。

人在低谷時會陷入一個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樣,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可憐的了,這時周圍的人一切舉動在自己看來都是多餘而惡劣的。他們要是沒有去安慰你,時刻守護你,你會認為他們拋棄了你,甚至他們不配他們在你心裏的位置;若他們小心翼翼伺候你,你會認為他們太多餘,自己根本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傷害了你的自尊,沒有給你足夠的恢復空間。其實往往這時候,你身邊愛着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們不能阻止你去做讓他們痛心的事,因為那時你發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他們無法預知你在發泄時會遭受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做最壞的準備:時刻準備着承擔任何你遭到的壞事。而在此時你是無暇理會的,因為你已夠痛苦,體會不到你的不幸在他們那裏是要加倍的。這樣的他們註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許會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許他們會和你一起分享這喜悦,也許不會。史先生的母親在他成功時已離世,地壇上他兒子走過的車印後都不會再有一個母親的腳步,為什麼她不再多活兩年?為什麼他在兒子快撞開一條路時卻熬不住了?莫非她來到這世上只是替他兒子擔憂而不分擔一絲快樂?上帝是令人人厭惡的,但他也是明智的。這位母親心裏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請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你來到這世上的有緣人。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4

當我們還在與青春肆虐時,史鐵生已經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永遠地與輪椅為伴。不能夠在最張狂的年紀去瘋去愛去揮霍,實在是一樁憾事。從開始的憤怒不公到最後坦然接受,史鐵生的內心是經歷了怎樣的滿山荊棘又遇到了怎樣的撥開雲霧,沒有人可以知道。還好史鐵生有很多好朋友,朋友們的陪伴給予了他無盡的温暖和希望,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出院後他和母親回家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地壇結識。在這個地壇裏,他消磨了很多時光,也宣泄了很多情緒,有時候輕鬆快樂,有時候沉鬱苦悶,有時候悠哉悠哉,有時候棲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地壇對於史鐵生而言是無話不説的好友,是最長情的陪伴。在一個喧囂密集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着實不易。他説,這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因為有很多空閒時光,他觀察着每一個來地壇閒逛的人,思考着人生的重要課題——為什麼活、要不要死。

母親一直陪在他身邊,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治腿的良藥,每天的全部心思都在治療上,到處找良醫偏方。後來母親生病了,得了肝癌。史鐵生並不知情,還會時不時向母親發脾氣。母親的愛和擔憂一直在蔓延,還時不時自己安慰自己。母親鼓勵他寫作,可是等他真正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了。有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覺,然後呢,只剩下懷念。

後來史鐵生的狀態變好很多,他寫小説寫電影劇本。或許是因為心思全部放在了寫作上,或許是因為他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然後愛她。

他是多想擁有一具健美的軀體,可是世界上沒有如果。從開始的埋怨不公,到後來的坦然接受,他是真的成長了。他明白每個人的人生總是喜苦蔘半,如果你的一生沒有任何痛苦和磨難,那就不能強烈的感受到幸福,剩下的只是舒適和平庸。劫難之後失而復得,你才能體會到別樣的幸福。苦盡甘來,才能夠品味人生。所以老天爺在給你好運的同時,也在給你埋下坎坷,或許我們生命的價值就是在一直接受挑戰和走在迎接挑戰的路上,正因為這些苦難的劇情,我們的人生劇本才得以圓滿。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就是來嚐盡酸甜苦辣和歷盡人生百態嗎。這樣的你,老了之後,才有故事講給膝邊的兒孫們,才會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自傳。

作者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每一位在童年留下印記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耐人尋味。是啊,童年應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了吧,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每天很開心很幸福,誰又不懷念記憶中的小時候呢。當然也存在有些人的童年不美好,小時候就開始經歷磨難的你,是不是塑造了更成熟的你。

後來作者離開了那個地壇,搬到別處去住。後來有讀者説如今的地壇,已經是面目全非了。他是這樣説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是啊,曾經的他,為了尋找安靜,為了揉撫心靈和肉體的創傷走進地壇。而現如今,他歷盡滄桑,看透人世,得到了內心的安靜。所以,安靜從來都是從心而來的,不是地壇給予了他安靜,而是他賦予了地壇安靜。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記錄了作者在雙腿癱瘓期間,來到一座廢棄的古園,感悟人生、感悟生死的故事。

這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母親。母親在作者剛癱瘓時,並沒有一味的愛,而是理解他,寬恕他。儘管在作者發脾氣,摔壞東西時,母親還是沒有責怪,而是讓他“好好兒活”。作者在雙腿剛癱瘓時,每天都要去地壇,母親雖然擔心他做傻事,胡思亂想,但絲毫沒有過問,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可是這份愛,作者卻在母親逝世以後才懂。

當然書中除了母親,在“記憶與印象”這些章節中也提到了很多人物,如八子,姍姍,小恆,莊子這些童年時的好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莊子。莊子是作者從小到大一直以來的好夥伴,別看他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對朋友可謂是肝膽相照。記得作者有一回剛從醫院出來,兩條腿被確診為癱瘓,於是莊子便為作者憤憤不平。現在的生活中,能對朋友這麼真心真意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不僅講述了故事,還闡述了生命的價值:生命是上帝賜予的,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命運,但這命運有時好,有時壞。我們不能因為有了一個好的命運而偷笑,也不能因為命運之差而絕望,我們唯有能做的,就是“愛命運”。這也是作者從對生命的絕望到後來的愛生命中感悟出來的。

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就是他的母親和地壇,地壇是一座廢棄的古園,它沒有高牆,也沒有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它為當時失魂落魄的作者把什麼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安靜,準備好了與世隔絕的靜謐。讓作者在其中思索感悟。在地壇中,作者執起筆,開始寫作。寫作在作者看來,是安靜中更為安靜的去處。這也逐漸讓作者看到了更多美好的東西。在作者的筆下,四季一直充滿着生機,星空一直散發着光彩。儘管是再破舊的地壇,也能在作者筆下光彩奪目。作者認為,所有人眼中破舊的地壇其實是一個簡單樸素的人,他隱藏起了自己的金碧輝煌,展現給人的是塵土飛揚。他不張揚,不炫耀,他只是默默地坐落在一處僻靜的院子,靜靜地等候他的主人,在原來的院子裏,作者經常去地壇自我檢討。現在搬家了,離地壇遠了,再也找不到這安靜的去處。不過,這時的作者已經脱去悲痛,剩下的,只有不斷的自我勉勵。作者認為,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中的“地壇”。每天到“地壇”待一會兒,進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以便進行檢討和改正,做一個更完美的自己。

“地壇”就是一片淨土,存在於每個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