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俗世奇人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69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俗世奇人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俗世奇人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俗世奇人讀後感1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説集。全書由19個短篇小説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取話本文學旨趣。書中所講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衞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蹟,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説,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故事之精妙歎為觀止。

天津衞是天津的古稱,當年,它既是水陸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矚目的開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後的人物”。他們有的現身於上流社會,有的混跡在市井民間,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們又不是普通人,他們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們中間既有憑着一把釣竿把魚釣絕的大回,也有隻認牙不認人的牙醫華大夫;既有專會溜鬚拍馬的“死鳥”賀道台,也有摳團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張”。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馮驥才獨到的眼裏、幽默的筆下,個個生動有趣,活靈活現。

從《俗世奇人》這本書中我學到許多的知識,從這本書中我讀懂了,我們應該去發現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人不管他們是好還是壞,因為他們總有一個優點,不要只看見別人的缺點,我們要去仔細觀察發現,優點每個人都會有,但就要看你有沒有發現他們的優點。我們要學會觀察學會思考。

俗世奇人讀後感2

這個暑假在我們班主任的推薦下,我閲讀了馮驥才老師的《俗世奇人》這本書,在這裏我和大家談談我的感受吧!

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狗不理》這個故事:我一看到這三個字,腦子裏就不由地浮現出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看見的“天津狗不理包”。當時我還不要吃,可現在讀完了這個故事。我的饞蟲卻來到嘴邊。聽我慢慢道來:狗不理包本來是沒有名字的。“狗不理”這三個字本來是個罵名,是別人想把他的包罵“砸”了而取的名字。可是説來也奇怪,這本來不好聽的三個字,可是越説越讓人聽着有故事,也越使這個包聞名天下。這包不但名字有趣,味道更是香飄十里,這“狗不理”包是用肚湯排骨湯拌餡,而且在包時還都會在上面放一塊豬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饞!

除此之外,還刻意在包的模樣上來點花活兒,皮捏的緊,褶捏的多,一圈十八個褶,看上去像朵蓮花一樣美不勝收。想當年這狗不理包也是皇帝們的喜愛。像我們這些大吃貨聽了我這麼一説,是不是很想嚐嚐呀!我是剛從北京回來,我這腸子都悔青啦,不過再讓我遇見,我肯定每個口味吃個遍!

從馮老先生的筆下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天津,瞭解了天津人們的平淡生活中的閒聞趣事。這本書裏的每個小故事都告訴我一個小道理,不服輸的精神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更加了解了天津的人文文化。

俗世奇人讀後感3

《俗世奇人》這本書寫了清末民初天津衞的奇人們、發生的奇事。細緻地刻畫了每一個人物,為我們呈現了當時天津衞這塊寶地的混亂,也顯出了當時人們各自不同的能耐。也揭示了許多道理。這些是我們生活中所見不到的,作者馮驥才就將它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就拿開篇文章蘇七塊來説。在我認為蘇大夫並不是求財心切。也許,他早就想過破壞這個規矩,讓大家認識認識真正的蘇七塊。要不然,他不會還給華大夫大洋。而是在,天津衞當時這個混亂的局面中所破逼無奈的,他若壞了這個規矩,以後,他的話別人是不會聽的。在這個局面中、這個環境中無發生存下去,這樣,他也是想為自己謀生。

還有華大夫這篇文章中。作者將華大夫那種記牙不記人、對自己行業十分尊敬的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華大夫雖然記性不好,但他作為一名牙醫,他要對每一位病人負責任。要記住顧客的每一顆牙齒,以免耽誤顧客的時間。

但像刷子李、楊八這樣的文章就是那種充分凸顯作者文采的文章。作者的筆風有趣、耐讀,充滿了地地道道的天津味。使人讀起來賞心悦目。

《俗世奇人》這本書各個文章精彩。並將揭示道理和凸顯手法合二為一,讓人讀起來明瞭、清楚,不失為一本好書。

俗世奇人讀後感4

天津衞碼頭生活着一羣平凡樸素、性格迥異的百姓。他們生活在市井民間,過着平淡簡樸的生活,卻有着一段段奇人妙事流傳給後人品味。能讓死鳥復活的賀道台;力大無窮的張大力;嗜辣如命的楊巴;蘇七塊、泥人張、刷子李。這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就是馮驥才先生筆下的《俗世奇人》。馮先生用詼諧幽默的文字向我講述着清末天津衞碼頭生活着的那些神奇的人們。每次讀到這本書我都會忍不住浮想聯翩:想象着我正穿梭於清末天津衞碼頭的市井小巷,彷彿泥人張、蘇七塊、刷子李他們我轉頭就能見到。

馮先生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手藝人“刷子李”刷得一手好牆,他“刷過去的牆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他還有個怪癖,刷牆的時候喜歡穿黑衣,穿黑衣可不是為了耐髒,他拿刷完牆後“黑衣上不染一點白”來檢驗自己的工作。正骨高手“蘇七塊”,那可真是藝高人膽大。他“雙手賽一對白鳥,上下翻飛,只聽“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覺疼,斷骨頭就接上了。”那個年代在接斷骨的時候,病人竟然感覺不到疼痛,那蘇大夫手上的速度得有多快啊!每每馮先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向我講述這些匪夷所思的人和事的時候,我就只剩下嘖嘖稱奇地感歎了!

馮先生在《俗世奇人》裏塑造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完整傳神。在《蘇七塊》這則故事中,牙醫華大夫是蘇大夫的鄰居,他善良可親,願意為三輪車師傅墊付七塊銀元的醫藥費。在《認牙》裏華大夫則是個醫術高超,是牙科領域裏無人企及的專業高手。正是馮先生傳神地描述,讓華大夫這個人物躍然紙上。我讚歎着華大夫高超的醫術,更敬佩的是華大夫的善良。

一遍遍閲讀着《俗世奇人》,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就越來越深。刷子李、泥人張這些手藝人們讓我深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堪稱驚世駭俗的手藝人,他們在自己的行當中,必定付出了千辛萬苦才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和尊敬。手藝人的故事都是勵志的,充滿希望的。而讀過《酒婆》、《馮五爺》這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後,留給我的是深深地思索。也許現在的我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可隨着我的慢慢成長,我會對其中的道理理解得更深刻。

一本好書值得反覆翻閲,《俗世奇人》它是我的枕邊書,每當想起,我可以隨手拿來細細品味。

俗世奇人讀後感5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俗世奇人》這本書就是寫這些“奇”人的。這本書裏的奇人大到文武百官、小到普通百姓;文人、武人、小偷、神醫,這本書裏應有盡有。這本書也是天津地區民國初期的寫照,這本書的作者是馮驥才,他是浙江寧波人,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當代大作家,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蓮》等。

《俗世奇人》中有許多許奇人,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人是燕子李三。燕子李三雖然是一個小偷,但他偷富濟貧,這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我喜歡他,不僅因為他的人品,還因為他的故事好聽,他經常偷富貴,濟窮苦人民。當他偷東西的時候,就會在被偷者的家裏畫一隻小燕子,給窮苦人錢的時候,都是從窗子扔進去一個賺錢的小袋子,袋子上有一個小燕子。據説他原先叫李三,因為他偷竊東西畫燕子,所以人們都叫她燕子李三。這本書還有許多“奇人”,像大名鼎鼎的'“泥人張”捏泥人的技術一流‘’工人界的精英“刷子李”刷牆的技術幾乎無人能敵,“蘇七塊”神醫眼疾手快,不給病人痛苦…

這本書裏的人大多數都可以做到現代人認為神奇的事情。以前我以為世界上沒有人能像超人一樣厲害,但我讀了這本書後,我改變了想法,原來奇人到處都有呀!在古代就有許奇人,更何況在現代?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做未來的“新世奇人”啊!

俗世奇人讀後感6

最近我讀了一本《俗世奇人》的書,這是一部專門寫人的小説,作者馮驥才。

作者在書中刻畫了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們是大眾百姓的一員,生活在俗世中,卻個個身懷絕技,書名就概括了人物的共同特點。這些奇人的名字、外號兒都不重樣兒,就連性格也是一朵朵奇葩。

就拿“蘇七塊”來説吧,正骨手法那不是一般的好!手如閃電似的左拉右推,上頂下壓,病人還惴惴不安地等着重重地挨幾下,嘿,竟然已經接好了!我想要是真有“蘇七塊”這樣的高人,那中國醫學史上得添多少佳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家鄉名醫張紹富的傳説。我常聽外公講張紹富先生接骨療傷和治療婦科病的技能無人可敵,妙手回春。可惜這些故事口耳相傳,越來越模糊,要是家鄉有個“馮驥才先生”,把張紹富先生的事蹟寫下來,也是一本引人入勝、對人教育至深的《俗世奇人》。

馮驥才先生筆下的人物,各有所長,有血有肉,想必老師讓我們讀這本書,就是要讓我們學習先生這種細膩傳神,人物刻畫絲縷畢現的描寫本領吧!

整本書的語言透着一股“津腔”:眸子賽燈、準各色、嘛規矩……這些腔調都不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洋溢着濃郁的天津方言的滋味,若是模仿着北方口音讀讀這些文章,彷彿自己個兒都成了天津衞了,挺有趣的。這是別的白話文人物小説作品不能比擬的,是這本書第二個顯著的特點。

書中的插圖是光緒年間“醒華”、“醒俗”兩個系列畫報。畫報內容豐富:有新聞、有奇事、和坊間傳言……用現在的話説就是“熱點事件”。畫報既批判又戲謔,揭露腐敗無能的政府和貪腐官吏們不為人知的祕密,同時喚醒人們的思考和良知,借古諷今,用得恰到好處。一本小説在插畫上如此用心,真是難得。

一本書讓我們看到了俗世百態,領略了民國時期的天津一帶的奇聞異事,還從中學到了不少人物描寫的方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啊。

俗世奇人讀後感7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俗世奇人》,看着頗有趣味,細細品讀起來也有不少道理。馮驥才的文章感覺着是真真實實的、貼近我們的生活的。看着他的書,就好似有着人在給你講故事一般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這個故事的舞台,就在那小小的、不起眼的天津碼頭上,一羣看似普普通通的人,發生了那麼些不普普通通的事。

就像立下規矩的蘇七塊、力大無窮的張大力、賣東西賣成精的蔡二少爺以及機智勇敢的泥人張等等,我們不知道他們的住處,不知道他們的習慣,也沒真真實實地看見或聽見他們,但我們似乎能看見他們的容貌,聽見他們的聲音,就彷彿是活在我們的周圍一般,是平常打過招呼或擦肩而過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即使是那些再普通不過的人們,也過着不普通的生活。不怕官,不怕商,他們憑藉着自己的手藝吃飯,手藝人懷揣着自己的手藝,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有了一塊護身符,不怕搶不怕奪,不像錢和權一般,有的多了便擔驚受怕。他們,是用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闖出了一片天。他們用盡自己的全身力量,在這偉大磅礴的宇宙裏,散發出一片一片微小卻耀眼的光芒。

接下來不妨讓我給你講講我遇見的那些俗世奇人們吧。

紹興,安昌鎮,河流旁的小路上。

來往匆匆的行人們,都路過老人們的身旁。河流潺潺的水聲,烏篷船悠悠的劃了過去,陽光温和的照在老人的身上。老人身旁熬着的一鍋白糖散發出濃濃的香氣,晶瑩透亮的金黃色,像是吸收了陽光的温暖,香氣十分吸引人。他終於決定站了起來,拿起大鐵鍋中滾燙的白糖,放到了木架子上,圍成一個圈,拉長,又重新在繞回去。不一會兒,透亮的金黃色變成了雪一樣的純白色,散發出麥芽糖的濃濃氣息,這一下子,許許多多的人都被吸引了過來,好多好多的小孩嘰嘰喳喳的想拿糖,原本寂寞的老人家一下子受歡迎了起來。塘棲,運河旁,一棵碩大的古楓樹下。每每都會有一個捏泥人的,早就忘了他叫什麼,他也早不來做泥人了。但就是他,陪伴我度過長長的童年歲月。在他那兒買來的泥人。也早已是數不過來,等到乾裂了還是捨不得丟,所以至今我的桌子上還擺着一個唐僧,一個孫悟空,一隻像會唱歌一般的鳥兒,還有一個小小的我。每一次,當我們沒有事情做的時候,那許許多多的孩子們就湧上了他的攤位,用積攢了兩天賣雞蛋餅的錢去買一個小小的泥人。有一次,他説他要走了,回老家了,臨走前,總要給我們些禮物,留個念想。他捏了每一個我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我到現在還是仍舊記着這段回憶。

更多更多的俗世奇人們,我想,我根本就講不過來,買兔子的人,蘸糖畫的人以及養花的爺爺,都是一個個的俗世奇人。

我想,每一個人抑或都是這樣,用自己的力量,煥發光芒,感染着身邊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