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

因為自己老了,總覺得自己和家人離散了,這是萬里之長夢……

這本書很好,也很深刻,需要細細品讀。

楊絳是《我們仨》這本書的作者,大概寫於1981年。在書中,我們仨指的是錢鍾書、錢媛以及作者自己,寫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光。

楊絳在寫這篇文章已經上了年紀,年紀大的人總會做夢,作者曾夢到過與所愛的人分離,一想到三人分離,便會十分難過和不捨,不知道如何是好。

文章的每個句子很很樸實,字裏行間都寫出了三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相依相偎,卻突然又分離了,這讓文章形成了對比,更能反映出作者在夢裏的恐懼和無奈。

書中列舉了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一些例子,有歡樂和悲傷,但大多數都是歡樂的。但正是這樣,作者才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心與家人分離,擔心再也見不到他們了。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它更能反映出作者老了,作者和她的丈夫都老了。

在文本中有很多對環境的描述,主要的背景是非常黑暗的。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年邁的作者突然和唯一的家人分開了,這讓作者再次進入這樣一個陰鬱的環境時感到無比的恐懼。雖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篇文章很短,但它是一個序言,在故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做的夢和錢鍾書的解釋更讓作者感到害怕。

這使我想起了我的奶奶,隨着她年齡的增長,她每天都會在半夜醒來幾次,有機會的時候總是和我們在一起。然而,由於工作,我的父母總是不在家,奶奶便總是和我在一起,這些我都知道。

也許,這就是擔心分散、害怕分離的心吧。

不想分散,不想離開。

現在我們也多陪陪老人,不要讓他們為自己操碎心。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

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3

我們仨手挽着手踏過那萬里長夢,我們仨肩並肩越過那凜冽寒風,而如今我一個人在暖陽裏,迎着清風雨露,思念過往的天空。

《我們仨》這本書飽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書寫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細流般的愛。它是暖,是愛,它深深打動着我,似水流年飛逝而去,但是經過時間淘洗過的真誠力量,卻如黃鐘大呂般震撼我的心靈,久久不消。

合上書本,錢老夫婦和女兒平凡的日常生活躍然眼前,——出國期間,和妻子一起“逃會”,細心照顧生產後的妻子,和女兒圓圓“沒大沒小”的“打鬧”……整本書裏沒有動人心魄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從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瑣屑的林林總總,在我們看來不值得一提,卻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尋常中的幸福。從兩個人的甜蜜到三個人的温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釀成了樂,悲也釀成了喜。這應該就是生活的真諦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親為我準備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讀母親那一杯温熱香甜的牛奶,長久以來都被我遺忘、忽略,也許,看多了長江黃河那樣的壯觀美景,聽多了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故事,我的內心深處總潛藏着一股英雄情結,幻想着有不一樣的人生,不曾想這平靜中的純真美麗竟如小石子一樣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陣陣漣漪,聽風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賞花可以是温馨。

在歲月的長河裏彼此凝望,互相守護,倚在時間的角落裏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悦事,只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兒,丈夫先後離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間獨飲相思的毒酒。我能聽到作者楊絳在深夜裏的隱隱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楊絳文字背後的悽婉,我能摸出她温熱心臟背後的悲愴。

一如作者所説“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我們仨,已不再是我們仨,但還是我們仨,我們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時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無垠的廣袤中,我們也能第一眼望見對方,這便是我們仨。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4

《我們仨》是楊絳在晚年寫成的一篇記敍性散文,樸實無華,讀起來沒有隔閡,沒有距離,而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文章用簡短的篇幅敍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這本書的附言了。家的意義在楊絳先生的徐徐傾訴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看附言,其後的文字有如一盤散沙。

附言只是講了楊絳和女兒之間對錢鍾書出行的種種看法,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語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這也許就是親情的力量。“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這句話不錯,我們身邊有許多愛去等着去發現,考試時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勵的話語,大雨中,堅守在校門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頓早餐,這何嘗不是親情的體現呢?不要説我站在制高點評論,我承認我也有所偏頗,因為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濃的親情,不需要任何驚天動地的舉動,只需要一個發現它的眼睛。我們最缺少的,正是發現它的眼睛。沒有一個發現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給瞎子看有什麼區別?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來讀一讀吧,讓人世間多一雙發現愛的眼睛。無論你是什麼人,誰都需要這樣的一雙眼睛,因為只有你發現了愛,你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愛,無論什麼形式。

親情,一個簡單的詞,卻有着治癒一切傷痛的力量,沒人知道它為什麼有如此力量,但它確實有。所以,去感受親情吧。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5

這些日子,讀了《我們仨》這本書,雖未感觸深刻,卻也深受感動。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女士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先生以及獨女錢璦(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爭以及濃濃的親情。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深情,在敍述着他們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兩位一輩子鑽研文學,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學,後參加工作,任由別人安排,二老卻毫無怨言,默默無聞。他們不求名分,不求富貴,他們只想擁有最温馨的家庭。萬般苦難的生活也不會壓垮他們,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追求和鑽研。就這樣,他們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心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

書中有兩句説得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煩惱和憂慮。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相關。楊絳女士經歷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對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璦相繼離她而去,讓她感受到悲歡離合,這一生也不就如此。

從書中讓我明白了,不管怎麼樣,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被別人誤解,會被別人嘲笑,那又如何,過好自己的日子,照樣生活最美,陽光最燦爛。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6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佳作。主要講述了楊絳夫婦和其女瑗的一些往事,可以算是一篇回憶錄。整個文本分三部,其中第二部以“夢”為主導,也引發了我較多感想……

將第二部通讀下來,我並未讀出如預其那樣有一種温馨、歡快的愉悦感。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種悲涼、孤寂的一種傷感。初讀時,我在疑問:這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有一處的內容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雖説這是夢,但也從某種角度看出楊絳對他們一家人的關心。他已經老了,她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牽掛他人,以至於在夢中也為他人着想,可見其品質高尚。書中有一處描寫了一年四季柳樹的變化,也是其中難得的景物描寫,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時光飛逝,歲月無情。

一轉眼又來到了楊絳先生求學的時候,他因為經濟原因,無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學,只能撇下家人當旁聽生來完成學業。在此期間,她與錢鍾書的深厚情誼與信任也體現了出來。

比較吸引我的還是第二部中的情節,因為有時候夢也會是人內心中的真實想法,鍾書對楊絳説:“人老了就會做那樣的夢。”那樣的夢?根據書中所講,那樣的夢,就是年老以後所牽掛的東西太多了,總是會擔心下一刻會失去它。因此“那樣的夢”,就是你在夢中在尋找的某種東西,尋找的那個東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東西。

人老了以後的思想會怎樣?人老了以後世界又是怎樣?人老了以後的夢又是怎樣?這一切,也許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會體會到!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7

這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聚相失的經歷。在我重新觀看《我們仨》後,你初一的感覺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現在已經清晰,從初一的看不懂到初三看到楊絳所表現的對家的眷顧。

這本書介紹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三個人的故事。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講述了楊絳與錢鍾書在夢境中的談話。第二部分則寫了楊絳他們一家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丈夫。女兒先後去世的過程。第三部分寫的則是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這本書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所寫,以實筆寫生,虛筆寫死在內容上,夢境與現實交錯,看起來讓人難以瞭解,需要讀者區別夢與現實。在文中也有許多象徵手法,這些事物往往都象徵的每一樣東西或精神,如楊絳在文中所寫的寒流和禿柳,他們在文中象徵的是死別與永別,還有文中出現多次古驛道,他所象徵的是人生旅途的終結,也代表着黃泉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讀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驛道中所提到的規則,不能説,這代表了楊絳想告訴人們,給家人一點私人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理解。

這本書原來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仨原來計劃是丈夫錢鍾書寫一部分,楊絳寫一部分,他們的女兒錢瑗寫一部分,可這一家人前後,化為一堆塵土,只留下了楊絳一人,最後他懷着對家人的思念寫下了如今的《我們仨》,這本書也從原來的開心變成了如今孕育無限思念,讀完這本書,楊絳奶奶所想體現的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好好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經歷了什麼,家總是你人生記憶中最美好的。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8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鍾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牀,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峯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鍾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並不在於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説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説“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衝動,已經交織成温柔綿長的親情。錢鍾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着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讚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雲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在要去奔赴的。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9

不知道多久沒有讀過“正經書”了,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普及讓紙質圖書成為了我的一種奢侈品。手裏的紙質書只是各種考試教材真題或是寫論文需要參閲的專業書籍,再也沒有小學初中時以泡書店看小説為享受的興致了。當看累了各種影像突然想看看小説的時候,也只是去網上搜一部兩部電子小説,什麼霸道總裁網遊修真一類的腦殘文,不費腦子不費感情迅速打發着時間,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看過就忘,《盜墓筆記》《鬼吹燈》一類是最為“高級”的文體了。

拿到《我們仨》這本書的時候,看到“楊絳”兩個字,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似乎是個很有名的作家;再看到書中“鍾書”兩字恍然大悟,原來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記起來我可是看過《圍城》的人。求助度娘普及了一下楊絳先生的資料,為其傳奇的一生所折服。曾經我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希望的樂觀女青年,可不知從何時開始最擅長的是定期為周圍人散步悲觀消極情緒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很短,只有一頁,我卻看得想哭。作為一個尚處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卻經常會想象人老後死後的事情,人總會歸於一抔黃土,再多的追求再多的慾望再多的爭鬥又有何意義,悲觀情緒自然產生。也或許是最近剛剛經歷家裏老人過世,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意味着自己一段感情的結束,時不時的竟會想到家裏尚且年輕的父母身上,悲傷不請自來。

兩個人共同生活幾十年,共同陪伴經歷過一切。人越老,越怕失去。如鍾書先生所説“那是老人的夢,我也常做”。老人的夢中,會害怕另一半突然丟下自己,再也尋不到對方。想到鍾書先生的逝世時間,看到楊絳先生所寫夢境,竟感覺這是一種預感。害怕失去,害怕突然被丟下,害怕再也尋不到。“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這樣一種感情,同樣讓我落淚。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0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書,一本前後看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書。開篇即是三人走散,讀來頓覺悲涼。我一直覺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點,即便事實並非總是如此,所以當看到錢先生和錢媛相繼離世,便跟着楊先生一起心痛。當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楊先生萬分之一。

不帶感情色彩地説,這本書記錄的不過是楊先生一家幾十年來發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裏行間的濃濃愛意是當今愛情小説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特別是楊先生説:“阿媛是我生平傑作。”以前聽我媽寶貝我時還覺得肉麻,但看到楊先生特別認真動情地寶貝錢媛,並且例舉出阿媛傑出的事蹟,我突然理解了我媽。這麼認真的誇女兒的楊先生,真是可愛極了。

其實楊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從前便知道錢先生調皮用墨筆給楊先生和錢媛畫花臉的故事。大多數時候楊先生是比較端莊的,只有爺倆特別沒正經,從兒時的玩鬧被錢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頓,小的也揍一頓”,到長大後趁着楊先生不注意就不疊被子不收拾屋子,被發現了只好像個孩子一樣嘀咕一聲“被發現了”趕緊去整理房間。大約是他們都是鼎鼎有名的學者,生活中的這些調皮的點滴,讓他們有一種“反差萌”。這大約是我最近愛讀名人傳記的一個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書中讀得這種痛失所愛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輕拿輕放”。世間有很多“我們仨”,但願所有的“我們仨”都能像楊先生一家一樣有趣地、和諧地、開心地過完一生。

以上。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1

在沒有品讀這本書前對於錢鍾書先生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他的才與傲,“人謂我狂,不知我實狷。”在讀過《我們仨》後才發現錢先生的温柔與家的另一面......

正如其他世界上許多美好的東西一樣,我們從不會吝嗇美好的語言去形容“家”,譬如港灣,家在楊絳先生看來:家就是我們仨,我們仨就是家。不因為時間,地點,而改變書中的內容説不上連續,讓人感到沒有特意着色某些事,大多是碎片化的,很平常的但卻讓你感到温暖的生活瑣事。楊絳先生的生活是樂觀的,因為生活不可能盡如小説一般,那樣豐富多彩,但對他們來説生活中總能找到樂趣,通過書中的描述種種温暖染盡讀者心間。生活無趣,生命有趣便夠了。

但家不盡然是温暖的,相失於古棧,一步一步,楊絳先生別過家人,只留下她一人,讓人感到十分難過。“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晰的看着曾經作為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讀過這本書我才知道,即便是多麼有才學的人也是過着一日三餐,柴米油鹽的普通生活,但是面對生活他們的態度則與我們不同,面對什麼困難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專心對待生活。墨水染上了,洗掉便是。生活很難,跨過便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楊絳先生引用這句話詮釋了自己的平靜,從容和淡然。既然逝者不可留,往事不可追,那麼就從容面對未來吧,畢竟未來才是屬於自己的。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2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相信很多人對《圍城》還記憶猶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錢鍾書和楊絳這對伉儷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楊絳暮年的經典著作《我們仨》,相信很多人閲讀時都會如我一般濕潤了眼眶……

《我們仨》用敍述的方式講着一家三口快樂而簡單的生活,用最樸實的話語給我們講着故事。故事從一個走失的夢境開篇,寫着古道驛站的離別,寫到最後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講述了錢鍾書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醫期間楊絳在身邊陪伴的點滴,講述了女兒離世後一位母親錐心的痛,講述了楊絳晚年期間一個人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

錢鍾書、楊絳這對夫妻是一對愛國的文化人,從來都是淡薄名利,他們的女兒圓○出生在英國確毅然放棄了英國國籍,跟隨父母回國生活,看似大義凌然的一家人在《我們仨》這本書中確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走失後的種種掛念。

《我們仨》的初稿並非出自楊降,而是圓o,附錄中不少圓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後成書多半也是妻子想在書中與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再次團聚,所以她在書中寫到“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必須感謝楊絳先生在自己92歲時帶給我們這樣一部作品,我們還應該感謝《我們仨》,讓我們看了之後更加覺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貴,我們更應該感謝讓我們在他們的故事裏看見自己的影子。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3

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題記

家是什麼?有家人的地方才叫家。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楊絳寫的《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對他們仨一家三口相助相守、相聚相失的頻頻回顧。作者雖然並非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而是用樸素的語言、淺淺的文字傳遞着深沉的情感。一茶一飯,一言一語,都是作者回憶的片段。

八年抗戰,一家人彼此肩並肩地攜手走過。鬧饑荒時,彼此相濡以沫,縱使飢腸轆轆也心滿意足。文革期間,錢鍾書夫婦被送去勞教,家中無一人倖免都被捲入文革的漩渦。但是憑藉着對於未來的希望,他們仨共同熬過了難忘的十年,互相攙扶,互相鼓勵!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熬過了抗戰和文革,命運卻難以捉摸,錢鍾書和錢媛因病而先於楊絳去世。曾經温暖的家便不復存在了,僅剩作者一人,懷念他們仨。有家人的地方叫家,沒有家人的房間只能叫客棧。

楊絳對於“古驛道”有一段詳細的描繪。“古驛道東西走向,煙霧迷離,雜樹叢生,客棧在路的南側,路的北側是水道。兩側長滿了柳樹,遠處的蒼松翠柏依稀可見,飄零着的是不知道誰家的幾處墳墓。”女兒錢媛領着楊絳先生走上了古驛道,初上古驛道,是楊絳先生萬里長夢的開始。

那個萬里長夢,那個像泡影卻醒不來的長夢古驛道,便是對作者有特殊的意義。每讀到它我都能感到作者的懷念與悲痛,這就是為什麼彷彿人生對楊絳來説只是驛道,而除開我們仨,其他人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匆匆過客罷了!

失散了,離去了,就不會有人與作者的命運交織,就不會有人真正走進作者的心中了。

何其有幸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和弟弟,我們四個每天的生活不就是“我們仨”中生活場景的重現嗎?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吧,人生就像驛道,我和家人一起在走的驛道!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4

近期閲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全文用一種温馨而親切的語言描述了錢鍾書、楊絳和他們的女兒錢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們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為他們的生活肯定是非常無趣和死板的,但在《我們仨》裏,確是如此可愛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調侃,充滿着煙火氣息。眾所周知,錢鍾書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學鴻儒,是個大文豪,但在《我們仨》裏面,鍾書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個平凡的父親,同時,還是一個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張,砸掉枱燈的焦慮,門把手脱落的愁容,與他的形象形成一個“反差萌”,讓人忍俊不禁。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寫在封面上的這句話,想想就心酸。他們一家三口,從英國到巴黎到回國,從家境優渥到居無定所,從倍受尊敬到文革時的動盪,從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直到晚年,才有一個像樣的寓所,但在他們心裏,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賃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間小小的辦公室。

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讀起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處異地,想到自己無法經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時媽媽張羅的一桌飯菜,想到聊天時爸爸那一句句關懷,想到相見時爺爺開心的笑臉,思念之情不禁湧上心頭。

我們已經長大,但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在他們一句句嘮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關心自己,偶爾也會覺得煩,這其實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過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有沒有想他們……就是想跟你説説話而已。

楊絳先生説:我們仨,沒有生離,唯有死別。關於親情,最無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儘量多去陪陪家人,説話時耐心一點、語氣温和一點、事情詳細一點……父母已經陪我們長大,我們要陪父母變老,家才是永遠的港灣。

一個人的思念——《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5

這部散文更像是是楊絳先生撰寫的回憶錄,記錄了三位知名人士,卻很平凡的一生。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部分很短只有短短一頁紙,講的是楊絳先生常做的一個夢,她經常會夢到她丈夫(錢鍾書)跟她走散了,苦苦尋覓卻不得法。這樣的夢我也做過一兩次,夢見我找不到至親的人,見到了許多不認識或不熟識的人向我走來卻唯獨沒有我要找的那一個,夢裏我漫無目的尋找找遍了所有角落就是找不見,好不容易掙扎着醒來會發現枕頭打濕一片,半天緩不過來。看完第二部分,才發現楊降講的是一個真實的夢境,講述三個人變為她一人的過程。但是那種悲痛的體驗又是活生生的。讀到第二部分我一度不能進行下去,楊絳先生描述的那種失去親人心痛不已卻又不願相信事實的感受壓的我上不來氣。今年我又翻出這本書,從斷開的部分繼續,楊絳在送走了女兒阿圓時內臟受了傷,之後又送走了丈夫錢鍾書,她的整個心都不在了。

她悲痛欲絕,祈求變成一顆石頭,一顆“旺夫石”,哀莫大於心死。在兩年之內失去了唯一的女兒、相濡以沫的丈夫,鎮定的文字下是記錄了多少分的絕望、多少度悲痛,也許我沒有完全感受,但是也已經很疼了。第三部分我讀的很快,裏面大多是一家三口温馨場面,從二人出國留學變為三口之家,從星海小姐出生到工作嫁作人婦。

一家人狀況不斷,卻都能以最平和的方式解決,其樂融融。而錢老先生面對夫人就像一個笨手笨腳的孩子在外面犯了錯來找自己的母親尋求幫助,時不時打翻墨水、砸壞枱燈、弄壞門軸,甚至顴骨上長的疔,都堅信夫人“不要緊,她會修(治),兩人達成默契,生活瑣碎迎刃而解,讀來很有意思。

讀完之後,我體會到找到對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顆樂觀堅定面對生活的心更加重要,學會在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有所堅持,同時珍惜親人朋友的每次相聚,認真過好我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