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9W

範文一】

通過閲讀《資本論》第一卷,我瞭解到它主要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產過程,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論述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其重點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形式,即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質規定。商品經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言不僅是其產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經濟關係。

本書的很多觀點在當時來説都是深刻的,獨到的。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很適用的理論。例如:

資本的生產過程實質是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的生產過程的核心是剩餘價值生產。

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土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己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羣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羣眾剝奪少數掠奪者。

通過研究資本的積累過程,揭示其內在矛盾和客觀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在《資本論》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一下四個觀點:

1. 資本的原始積累

在第一卷中明確指出: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的歷史階段中,通過暴力使直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即要使貨幣和商品轉化為資本,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經濟條件: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來增殖自己所佔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的出賣者。

商品市場的這種兩極分化,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即以暴力方式剝奪勞動者而實現的資本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 分析基礎: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説,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也就是説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發達的,普遍的商品生產,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細胞形式,因此,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係要從商品開始。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它是兩種屬性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價值則是其社會屬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作為相同的,無差異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形成了商品的價值,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生產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馬克思還建立了貨幣理論,指出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説貨幣形式。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商品經濟內在的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體現的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可見,隨着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並且在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交換是在兩個互相對立、互為補充的形態變化中完成的:從商品轉化為貨幣,又從貨幣轉化為商品,即商品的交換過程是在下列的形式變換中完成的:商品-貨幣-商品(W-G-W)。

3. 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本質: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説:“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而資本的生產過程 實質是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的生產過程的核心是剩餘價值生產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經過一點的過程即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這個貨幣就轉化為資本。資本流通的過程形式是:貨幣-商品-貨幣G-W-G,即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在僱傭勞動與資本的制度中,僱傭勞動只能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資本給勞動者支付的工資由勞動力價值決定。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大於勞動力價值所包含的勞動時間,勞動者勞動所形成的價值大於勞動力價值,兩者之差就是剩餘價值(m),這個剩餘價值為資本家所佔有,這就是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的實質,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

4. 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發展趨勢:資本積累理論

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二者都成了貨幣額,並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轉化為資本。資本家把從僱傭勞動那裏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於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因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資本積累的實質是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利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和擴大對僱傭勞動的剝削,繼續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

從這些看出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是:“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

總結:

馬克思的《資本論》寫於19世紀末那個出滿激烈變化與衝突的時代,在那個年代,資本主義在西歐開始確立併成為佔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這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開始充分暴露。馬克思透過細緻的觀察研究與邏輯思考,全面系統地闡釋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經濟現象的原因、各種經濟範疇的本質、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原因、動力和趨勢。那個時期是資本主義的早期,資本主義的本質規律比現在明顯,馬克思揭示了這些規律。

本書是一本好書,對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有啟示和指導作用。

【範文二】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