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71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褚時健傳》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通用5篇)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1

自傳,尤其是主角口述而成,難免偏頗;加上褚老先生非普通商人,註定會有太多不可描述的經歷不在其中,其餘的只能留給讀者自己思考。於我而言,它最大的價值不是“勵志書”,而是更瞭解近代史的一些大事件,包括雲南的鐵路背景,包括新中國右派、大革命的節點與背景,以及當時眾人的心態等等。

書中的褚時健,有頭腦有執行力,善於總結又敢打敢拼,情商也隨着年齡一起提高,這樣的人再有三分運氣,有這樣的成就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不可複製的。

少年褚時健,應該是幸福的,雖是亂世,但好在長輩打下一些家底,又遠離核心戰場;

青年褚時健,應該是富有激情的,畢竟大亂意味着大治,説他平步青雲也不為過;

中年褚時健,應該是痛苦的,一個右派的帽子,讓一切努力付之東流,完全看不到未來;

暮年褚時健,應該是成熟的,過去的人生經歷帶給他太多的教訓,此時的他,已非他;

老年褚時健,應該是豁達的,也許有很多放不下但又無可奈何的事,在時間面前,都不重要了。種橙除了因為閒不下來,可能也想證明點什麼吧,此時的他,逐漸期待並享受家庭温暖。

給自己的一些反省:業務要熟練,做一行就要愛一行、懂一行,不要做半桶水;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2

書中褚時健關於企業經營方面的話雖然不多,但都很樸實,直白,很容易看懂,比如關於品牌,他説“要説對品牌的認識,最早還是來自於和我母親去集市上賣酒的經歷。賣酒的人不止一家,同是自家烤的酒,買的人是有選擇的,要聞,要嘗,好的酒才賣得上價。就是這種經歷,讓我認識到品牌的價值。”褚時健這種化繁為簡的解釋,即便是對於商業一無所知的人,聽完也能懂個大概。而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企業經營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的。與之相反,一知半解的人恐怕無法用寥寥數語講透一個道理,只能靠一些晦澀的名詞來裝點門面。

記得有一次聽一位投資經理講一家公司,大體是説了如下這段話:“我很看好XX公司,它所在的賽道非常好,它屬於新物種。我們覆盤了它的成長路徑,基本上是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投資人要理解它的底層邏輯,首先要重裝自己的思維繫統,更新思維模型”一句話聽完讓人摸不着頭腦。

褚時健看很多書,但看完後總能夠與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理論聯繫實際,從表象中找到根本的原因。比如,為了存放橙子,果園裏面建了一個冷庫,技術人員按照説明書進行操作,結果入庫的水果大量腐爛。後來請來了專家,專家也只是按照説明書的操作步驟檢查一遍,也沒解決問題。褚時健找來了與水果儲藏和冷庫相關的書籍資料,自己閲讀鑽研,並結合當地的氣候和温度進行重新設定,最終調節出來的冷藏温度和濕度很好的解決了橙子的存放問題。

創業的時候雖然已經一大把年紀(七十多歲),但褚時健仍保持持續學習,更新知識,不迷信老經驗,堅持用科學的方法來搞種植。比如行業傳統經驗認為一顆橙子樹到了10年,就該換掉了,因為之後橙子的產量就會下滑,品質也會下降。但褚時健不迷信,他通過鑽研發現,只要讓老的樹根上長出新的根,肥料吸收好了,同時也剪掉一些老枝長出新芽,產量和品質就不會下降,那麼果樹也就不用10年就換一次。所以果園的老師傅感歎説老褚幹了幾年總結的東西,比他們幹了二三十年的人還多。後者雖然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經驗,但可能只是拿一兩年的工作經驗重複幹二三十年而已,根本上來講是沒有持續的學習,更新知識。

行行出狀元,優秀的企業並非一定出自所謂的“好行業”。時不時的能聽到“投資就是要選好賽道”這樣的話。或許當有些人提到“賽道”的時候,他們可能指的是某一個細分行業或者某一個細分領域吧。那我就暫且把這話翻譯為“投資就是要選好的細分行業”吧。如果説煙草行業因為一定壟斷,算是個“好行業”的話,那麼種植橙子絕對算不上是個“好行業”,看上去也不像是門“好生意”。種植橙子幾乎沒有門檻,從種植到產出橙子之間有很多變數,橙子作為新鮮水果,存放週期比較短,很難作出穩定的差異化。儘管看上去困難重重,褚時健卻把企業做起來了,而且做的還挺好。如果説玉溪煙廠的成功還算是靠了一點所謂的壟斷,那麼褚橙的成功則完全是靠褚時健的經營能力,以科學的管理工業品生產的流程來管理農產品生產,是企業家精神的很好體現。

企業要走的遠,離不開一個眼光長遠的企業家。褚時健從73歲再次創業開始,用了近10年時間專注橙子本身的品質,靠橙子穩定的.美味度來建立品牌,10年磨一劍,而不是着急的去打廣告。在立足長遠的基礎上“把每一天過好,把每一件事做好”,踏踏實實的把手頭的活幹完,把活幹好,那麼結果自然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比如,褚時健把一年到頭要乾的農活細化到日曆上的每一天,什麼時候該施肥,什麼時候該修剪枝條,什麼時候該採摘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果農們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好,就會獲得不錯的收成,最終獲得不錯的家庭收入。如此一來,企業的長遠目標與員工(果農)的個人目標相一致,果農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也不需要太多的督促,極大的調動了果農把種植工作按要求做好的積極性。

褚時健一生歷經坎坷,也經歷了多次把企業(農場)從破產倒閉邊緣拯救回來,並發展至經營非常好的局面。不論是為公家幹活,還是離開體制在外自己創業,他每次都做的很成功。這一切離不開他的責任感和不懼困難的精神(我覺得不妨把褚時健身上這種優秀的品格統稱為“褚時健精神”)。正如褚時健説的:“我這一生就只講一點,要負責任。任何情況下,我都要有所作為。只要活着,就要幹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價值。不管情況如何變化,對自己,對事業,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心不變”

褚時健走了,但“褚時健精神”卻不會過時,它值得新一代的企業家們去學習。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3

為褚時健晚年再次書寫傳奇感到高興,就像樂見天各一方的情侶終成眷屬,流離失散的家人最終團聚一樣,圓滿一點兒的結局畢竟能夠帶來更多憧憬。儘管悲劇顯得更加深刻,可要是沒有這樣一個最終傳奇,他的晚年該是多麼落寞。

76歲種橙,其中藴藏的意義無須用結果證明,甫一動手就開始自動顯現了。它比關於種樹的“兩個最佳時節”來得更有説服力。聽慣了“努力永遠都不嫌晚”的説辭,但像褚時健這樣晚到古稀之年仍然努力,現實生活中確實少見。通常,30歲即可讓人迷茫,40歲即可讓人焦慮,50歲即可讓人忘掉一切曾經的夢想。而有的人,以76歲高齡還能重新着手構建一個開始。僅此一點,就可以説,76歲種橙才是他一生最了不起的決定和最值得誇耀的手筆。

種橙的4年,展現的又是另外一種精神。在生命的刻度尺上,“10+4”“20+4”與“50+4”“60+4”截然不同。對於前者,我們確信大概率上能夠見到那個結果,這也間接説明了“76+4”為什麼足夠勵志。進一步想,“76+4”甚至比“4+76”更難能可貴。“4+76”可以代表一生堅持,如錘鍊一項技藝,投身一種信仰,那76年儘管漫長,卻不見得非要全部挨完才能受益。與之相對,別説“76+4”,就是“76+2”“76+3”都極有可能成為虧本的買賣,沒有足夠的自信真是做不來。

還注意到,褚時健最後一役沒有選擇東山再起,沒有選擇西山再起,而是選擇南山再起。“東山”,已經不再屬於他,可回而不可起。“西山”,他豈肯,難免不做宋江,人家豈敢,哪裏甘當王倫。“南山”,唯有“南山”才是新的合適的用武之地,一者不拉仇恨,二者可得支援,小則小矣,用心經營亦可成就事業。

才出谷底,又攀高峯,充分説明他身上反映出來的成功的因素信度強、效度高,值得深入學習、思考、借鑑。同時,也不能忽略傳記作者的提醒:當我們探尋一個強人之所以強大時,總是容易把他典型化、獨特化,最後得出遙不可及的答案。不錯,我們是常常覺得成功路上的荊棘對某些人來説只是裝點,毫無兇險,因為強人看起來總是那麼的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從而忘記他們在大浪淘沙中既是弄潮兒,也是幸運兒。

早年烤酒貼補家用時,他就是個愛觀察、愛琢磨的人。這樣的人哪裏都能找到幾個,只不過少有人把天分栽種下去好好培養,用到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褚時健的過人之處,在於從烤酒這個偶然的成功案例中,憑藉着對事物細節的天生敏感,自發地認識到成本核算、產品質量與物質生產活動的關係,並在後來的具體工作中舉一反三、推及其他,不但成功地運用了規律,還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與性格氣質。至此,彷彿少年的心裏已經無意間種下魔豆,只消順着巨大的藤蔓抓上去,就能到達巨人國。然而不是,儘管有徵糧、土改的成績,還是敵不過特殊的年代與叵測的人心。

當能力被捆在後台無處伸展時,意志品質就會趕出來救場。被命運一路推搡着走進破敗的糖廠,褚時健依然選擇認真踏實地做事。他順命,相信樸素的道理,聽從內心的聲音,因此在機會第一次敲門時,就能將其擁進懷裏,得以走上與眾不同的路。

也許逝去的青春讓他加倍珍惜難得的舞台,也許刺破烏雲的金光讓他一時忽略了風暴可能依然存在,長袖善舞中連下三城,一手建立紅塔帝國後,他仍然盤踞其中遲遲不肯退去。上有挽留、下無接替,仔細追究其實都是站不住腳的理由。不論選儲棄儲,還是中紀委進駐次日才趕到,種種細微之處已見兇險預兆。很難想像他這樣的人意識不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可反過來想,古往今來懂得功成身退的能有幾人?沒有永不停息的精神,又哪來後面的褚橙?

跌宕起伏的人生,旁人看得或羣情激憤,或歡欣鼓舞,箇中滋味,唯有自知。人上了年紀,就真的能把一切看淡嗎?“對得起做過的事,對得起相處過的人”。他不遺憾,我空感歎。原本想從傳奇人物身上一窺成功的奧祕,卻望見了高閣晚景中的老人。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4

非常感謝公司組織大家一起閲讀《褚時健傳》,一起學習他身上的精神品質,這也開啟了我對他的瞭解和迷戀之路。我羨慕他,因為他的故事緊貼着共和國一個甲子的時代變遷;我敬佩他,因為他在與時代和命運的碰撞中書寫出了自己的傳奇。

一帆風順的人生,如同童話故事,玄妙美好卻不可得。曾多少次,我在困難面前萌生出了“得過且過”的念頭,在磨難面前產生的“畏縮不前”的心理,褚老的現實經歷,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這讓我汗顏。

這個在中國煙草史上舉足輕重的名字,這位將地方工廠發展成世界級行業巨頭的能人,這位臨近退休卻折戟沉沙的強人,通過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風雨後的彩虹更加美好,風雨中亦有柔情。“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身處於世、為人事故的準則。縱觀褚老一生的跌宕起伏,絕非常人所能及,他曾歷人生之巔,俯瞰事態萬千。而他卻在歷經風雨後,依舊看到生活的美好。幾經波折後,仍然心懷坦蕩,拓步向前。

很多人感慨於人生在世的不易,既要面對繁忙複雜的工作,又要過好看似“一地雞毛”的生活,人人想尋求工作中的歡樂、生活中的愜意,然而,暴風雨的來臨往往非你我可左右。褚老是這樣一個老人,在舐犢情深中忍骨肉分離之痛,他有着超人的智慧、縝密的思維,在人生的暴風雨中他始終站立,凸顯一代人的擔當和智慧。

風雨變幻不可測,若能在風雨之後依然坦蕩,那這就是一個人的胸懷,這正是褚老的人生寫照。因為有他的胸懷,才有了“褚橙”的勵志故事,才讓我們後輩有了得以效仿的對象。願你我在工作、生活中,如褚老一般,縝密細緻、胸懷坦蕩,歷經風雨後仍能發現生活中的柔情。

《褚時健傳》讀完感慨萬千,我現在所處的工作環境就在青山綠水間,管理着一片馬家柚果園。從城市到農村,做一回農夫,感悟勞動的辛苦,品嚐種植和收穫的樂趣。看着果子一天天長大,心情在隨之變化。在果園裏散步,看它們一天天長大,看陽光和月光灑滿果園,品味一種真正的田園樂趣,讓人感受到滿足和幸福。那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頗有幾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禪意。

每當身體疲勞,抑或心裏有什麼糾結的時候,只要走進果園,看到那長勢旺盛的果樹,聞着那滿園的柚花香,看到那滿樹的碩果,什麼疲勞和煩惱都隨之煙消雲散了。

種植,種的是一份情懷,體會的是一種生活感悟:一是不要以為種植很簡單,看似簡單,實則一點也不簡單,也不是人人易會的;二保持平常心,培養的是一種樂趣,能有足夠的精力及時間來照顧它們等。

種植是一種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對人生的細細品味……

《褚時健傳》的讀後感5

讀完褚老起起伏伏的一生,覺得蕩氣迴腸,是應該總結一下。

褚老最讓人感到佩服的不過於能做好一件事,在瞭解到自己適合企業發展,做實業之後,褚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幹好一件事。心無旁路,遇到困難沒有怨言,善於觀察,能打破常規,當然這些溢美之詞放在任何一個成功人士身上都是受用的。褚老身上比較特殊的可能就是有自己的人生信念,正直。不管是右反還是事,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褚老那種不屈的品格,這也讓他身邊始終聚集了一幫真心朋友,而不是尸位素餐的酒肉朋友。這些人在他落難時能夠伸出援助之手,特別是對那些身居高位的來説,政治的不正確能立刻就讓他們被降維。從褚老受賄被判的事件來看,中國的事情遠比想想中的複雜,做好一個企業做大做強,等於從別人嘴裏奪食,能得罪多少人不好説。

褚老有中國傳統商人的品質,又有現代企業家的風範,兼有革命家的無畏,能與工人一起深入在一線,體察工人疾苦;成本管理堪稱精準,並以此開啟了許多人不敢進入的改革;敢於打破陳規,做人所不敢想。但是説到底,褚老還是政商,他的成功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不可能複製,但是不管什麼時間,能做成一件事的精神成本都是類似的。華為、騰訊、阿里這些21世紀響噹噹的公司,無一沒有最困難要變賣的時刻,同時他們又都是各個開疆破土的新領域,殺出一片血路,背後還有眾多死在半路的小公司,其中的艱辛或許只有創始人自個清楚。

讀書的好處也許就在這裏,瞭解的更多,你能以更為豁達的心態看待自己的處境,不至於迷茫,困難都是暫時的。這些也都是套話,紛雜的人生哪有這麼容易看透。

同樣聊聊前幾日中興的跳樓事件。誠然更多的關注點聚焦在ICT行業以及職業的中年危機,是的,職業的焦慮,所有人都是拴在中國崛起這根繩子上的螞蚱,房價、工作、家庭,我們透支的有點多,所有的這些都是基於將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的基礎上,但是如果不呢,我們無能為力。普普通通人能做的,無非於在現在早做規劃,給自己留條後路,在危機來臨的時候,能有脱身的資本,當然這很難,能夠不被拖下去。

人工智能的時代即將來臨,每個行業最後的人員都將被淘汰。行業精英的5%基本也可以生存,想混混日子,拿着鐵飯碗,以後幾十年是越來越難了。最好的方式,是能夠當資本家,創造知識與財富。邱建康有一個觀點,一個企業家起碼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引導自己的能力,二是幫助他人的能力。在這兩方面,他覺得褚時健堪稱完美。最佳的方式是瞭解自己、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