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育可以更美好》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可以更美好》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可以更美好》讀後感

《教育可以更美好》這本書是湯勇老師20xx年的全新力作,湯勇老師從教育的留白、閲讀、學校、孩子和教育體制等幾個方面,一一向我們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義和方向。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全面發展的人,是將來的社會人,是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業的合格公民。因此,教育不應是唯分數和升學至上的非人的、功利的、迎合的教育。通過讀這本書,收穫很大,以下兩點感受尤為深刻:

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更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實際上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他們人生真正的搖籃,他們的人生是從家庭開始的,孩子的行為習慣、個性特點、認知風格、品質態度、心理健康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父母帶給孩子什麼,往往就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近些年,隨着社會的轉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各種商業性宣傳的誤導等,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巨大集體焦慮漩渦中,犧牲孩子快樂的童年,盲目追求“提前學習”“超前教育”等。幼兒園也不例外,幼兒剛升入中班,家長就開始忙於給幼兒找所謂的“幼小銜接班”學習拼音和加減法等小學課程,這不僅讓幼兒“傷”在了起跑線,,也嚴重干擾了幼兒園的辦園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因此要改變教育,必須改變家長。要成長孩子,必先成長家長。家長重視孩子教育是好事,但是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的發展也是循序漸進的,早教不是越早越好,罔顧基本規律的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所以孩子的起跑線不在於補習,不在於“搶跑”“逼跑”,也不在於上名幼兒園,而在於父母,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陪伴,在於父母對教育的認知和理性,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最好的起跑線。所以切實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科學育兒能力,創設有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勢在必行!讓家長了解對孩子真正的愛是陪伴,最好的陪伴是閲讀、是榜樣、是遊戲、是大自然。

二、生活化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眾所周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教育不能脱離於生活,教育應該與生活緊密相連。然而現實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在功利與勢利的驅使下,完全被應試化,把學校僅僅當成了一個傳授知識、學習課業的場所,一切都是為了知識而教,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生也僅僅是為知識而學,為了應付考試而學,教育沒有融入生活,生活也沒有貫穿於教育,教育完全與生活脱離、學校完全與社會脱離、書本完全與實踐脱離,教育不能成為學生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也沒有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在他們的世界裏,只有分數和成績,只有反覆的考練,只有題海戰術,只有耗盡時間和體力一味接受知識的“灌輸”,對外界不瞭解,對生活常識一概不知,培養出來的“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擔擔”,“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書呆子越來越多。

什麼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生活常識的掌握、生活能力的培養而進行的教育,不只是教學生會洗碗、做飯、穿衣服、繫鞋帶,讓學生能夠種莊稼、能夠勞動,能夠自理等,這些是生活教育的應有之義,但絕不是生活教育的全部。生活教育的內涵及外延很寬泛,生活教育相對於只為考試而進行的教育,它是一種活的教育、一種真的教育,它是一種來自生活、依據生活、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一種為生活的向善、向好、向上的教育,更是一種關注靈魂、關注生命,讓未來的人生變得多姿而美好的教育。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教育就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把教育的一切融入生活中,讓教育走進生活,貼近生活,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尤其在幼兒園,生活化教育必不可缺,通過“灑掃應對”,教會孩子們怎樣掃地、擦桌子、怎樣穿衣服、戴帽子、係扣子、穿鞋以及走路、説話等等的規矩,而不是僅僅掌握這些技巧。教會這些技巧是淺層次的,教會規矩的道理,並養成習慣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