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莊子》讀後感1

《莊子》是莊子一生的思想結晶,也是他本人寫的唯一一部自傳體小説。莊子去世後,由他的兒子莊圓整理後形成的這部傳記。

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姓莊名周,“子”是尊稱。他於公元前396年生於宋國蒙地,逝於前286年,一生著有《養生主》等7篇著作。

《莊子》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着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脱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一天,莊周在濮水河邊釣魚,兩個人勸他做官,可正是因為他喜歡自由自在安詳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擾,一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否則,或許他也整天與世人一樣生活得緊張繁忙,在日常事務中掩埋像他這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了。而莊子最令我折服的莫過於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於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面對妻子顏玉的死時顯得很從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來,莊子認為顏玉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現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她又安靜地回到了大自然。莊周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説是令人驚歎的!

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麼死後,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後感2

最近一週讀《莊子》一書,第四章第一節《莊周夢蝶》,莊周騎馬一直向南,來到了夢國南部,這裏貼近雲夢澤,莊周在和楚人的共同生活中,對虛境自然的道有了新領悟。這一天他來到了雲夢澤邊,看着碧綠的湖水,莊周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湖水中,魚從自己的倒影中劃過,他看到自己的眼睛,湖水如此清澈,他能從自己倒影的眼睛中再看到自己。莊周若有所悟。緩緩閉上眼睛,體會陽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覺,他似乎能聽到水下小草的呼吸。他將自己的呼吸緊緊閉住,捕捉自己身邊動物、植物呼吸的節奏,並配合這個節奏呼氣、吸氣,就在這樣的一吞一吐之後,他突然進入了萬念不生的虛境狀態。這時一隻蝴蝶飛來,在他身邊翩翩起舞,他伸出手指,蝴蝶停在了他的指間,莊周已經做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莊周一頭倒在地上,氣息在自己體內緩緩流動的温煦感覺,讓他非常放鬆,心靈跟着蝴蝶一起飛舞。過了一陣,他感到蝴蝶飛得累了,停在一朵花上小憩,蝴蝶做了一個夢,這個夢境莊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躺在湖邊做着蝴蝶的夢……莊周睜開眼來,蝴蝶的小憩也已經結束,振翅飛去。莊周沉醉在這種玄妙的境界中。莊子語: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究竟是夢中的莊周變成了花間的蝴蝶,還是花間的蝴蝶變成了夢中的莊周呢?

《莊周夢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藴,浪漫的情懷,還有開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因而備受後世文人的喜愛。莊子的文章綺麗瑰美,讀來如歷幻境,這樣的幻境穿插在他做為一個平凡世人的生命中,並使之脱穎而出,成為一代哲學宗師。在戰國時期,戰火紛飛的土地和汲汲於功力的人羣中,他想要尋找一條能夠發揮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傳萬世的緣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順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時候要學習莊周,排除雜念,對外界聽而不聞,做到心懷虛境。聲音只能達到耳朵,而不能達到心裏。心境和環境都是美好的,開心地過好屬於自己的生活。

《莊子》讀後感3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説明養生之道在於順其自然。

全篇分為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於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為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説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繫,然後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遊刃有餘。説明養生之道在於“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説明形體殘全在於天而不在於人。更進一步説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於人為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説明精神的自由勝於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於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脱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説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為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麼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説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説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於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莊子》讀後感4

閲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從上中學開始就陸續聽到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極的。人們把莊子説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泊等,這又讓我覺得有一些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什麼?

當我認真地閲讀了《莊子》,對《莊子》中的話都仔細品味了很多遍以後,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古今中外哲學家裏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説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句話是可信的。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羨利祿,甚至對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莊子説,天有大美麗而不言,他寫在書裏面的東西,全是一些謬悠至説、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藴含着大智慧。

莊子的智慧是一個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和瑰麗,同時又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莊子的智慧像是春天裏怒放的花朵,一層層,一簇簇,一齊擠着向外怒放。所以,莊子的身後都是狂草的墨跡,彰顯着智慧的輪廓。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莊子所謂的“道”,包含萬物,而形成一個整體人生,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樣,與萬物“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思想超脱了萬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虛構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蔭庇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寫人有承雲遊於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50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莊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總之,所繪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

莊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體現。

人們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用與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而感悟與超越。

當人們習慣於自以為是、習慣於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時,莊子卻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順其自然,不受萬物影響、自然通達才能不斷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當人們習慣於萬物之主、習慣於用“征服”來形容人與自然時,莊子卻告訴我們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説明萬物齊一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容於大道。

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代人生的啟示遠遠不止於此,也不可能用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説明。那麼,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踐行莊子的大智慧吧。

《莊子》讀後感5

《莊子》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典藏,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代表着當時社會最高成就,其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更是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是出自莊子名篇《逍遙遊》中的一段,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莊子是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任何事物從表面上看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萬法歸一的思想。從《齊物論》、《大宗師》等篇目中,你都能發現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這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道”,他們認為“道”是存在的,但是卻是虛無的。在政治上,無為而治從來都是莊子的主張,對當局統治階級的“仁義”和“法治”進行了強力的抨擊,更是提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等精髓見解。在生存處世方面,莊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對於物慾名利的追求。這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精神境界。超脱慾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極強創造性和超前性。

莊子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位文學家,確切的説應該是一位浪漫主義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強烈的是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異常,渾然天成,很具有變現力。而且很善於用典故、寓言來説明哲學思想,這是也是一種創新寫作風格,我想這都與莊子自然天成,不拘於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關係。

讀《莊子》就是了解自身、瞭解自然、瞭解宇宙奧祕。《莊子》博大精深,值得反覆揣摩研讀。

《莊子》讀後感6

“無為”,這是在讀《莊子》之前,對莊子的印象。讀後,也還是無為。閲讀的過程中,對於莊子思想的理解幾乎沒有阻礙,彷彿自身本就是這樣子,這些思想與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過,只是在這裏找到了一個系統而肯定的闡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據書中序言中關於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蹟,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説。而在這些事蹟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時,無論是關於“大瓠”、“大樹”,還是關於“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遊於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並慨歎“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説“逍遙於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説之後,都認為莊子對於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為、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今國家沒有戰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麼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説,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麼,這也應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可是莊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為”之説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莊子》一書系統闡釋了莊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共33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據説雜篇多偽作,而辨別真偽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寫作風格。莊子的風格天馬行空,時而“乘雲氣”,“御飛龍”,“逍遙於塵世之外”;時而撥開世俗紛爭的面紗,申斥三皇五帝,痛罵仁義禮樂;時而論説至人之道,鞭笞詭辯之術。他的文章,浩莽宇宙與秋毫之末同在,卻沒有一絲違和,彷彿渾然天成。他的思想,變幻莫測,又逍遙自在,彷彿於天地間取得一絕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彙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悟,但這並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麼?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裏?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於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並未得道。

——真。“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齊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後,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鉅作都在強調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為準則進行定義,但這並不是世界的本質。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有,“人類欲留存於世,先要衡量眾生,於是,他們規則了眾生的意義,當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於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説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説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於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説,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的頂端,成為超人的存在。

關於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

《莊子》讀後感7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着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藴着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脱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講《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着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而且團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在那樣的年代裏,只是何等的心胸與氣魄,這是怎樣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狹小的空間,把思想插上翅膀飛上九天翱翔,距今兩千年了,我們才得以真正的飛上藍天。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學生心中能藏有這種乾坤,哪還有什麼人生的苦惱不能隨運氣而飛至九天之外呢!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我們自己生活在標準裏面,為了這個,為了那個,為了面子而生存,為了別人的眼光而生活,卻從來很少想到過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個面孔,一個模式的標準化,世界因為多彩而精彩。

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做到全世界的人讚譽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勸勉呢,這且不論,因為更加努力總歸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意見,不要説是舉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讓我們痛苦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還是不做了呢。因為心中無境界,所以終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裏,哪有什麼自己。莊子的一個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在生活中實踐了。

莊子言,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這亦是我崇拜莊子的一個方面,紅塵滾滾,物慾橫流,我們當世難得發現人不去為了名利而奮鬥的認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是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為了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做點事情,那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個普通人,我們的人生也應該是雲淡風輕,過的詩情畫意一點兒!不應該在物慾中用盡心機,心情負重,了無生趣!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讚歎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凡人之心險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説:“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説,尤其恰當。

《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的境界我一生的夢!一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