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最新《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09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7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沒有序言的書。因為沒有序所以整本書唯一給出的概括就是“百年孤獨”。“百年”與“孤獨”。

“孤獨”

其實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在這個家族身上,比起孤獨,我感覺到的更多的是固執。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沉醉於自己虛無飄渺的幻想中,烏蘇爾拉想振新家業,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醉心於情慾,阿瑪蘭妲拼盡全力組織蕾貝卡的婚禮最後卻拒絕了與皮埃特羅·克雷斯的求婚……一代又一代,他們達成妥協,卻鮮少有理解,直至死亡。他們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卻偏偏又無法放下也不可能放下與其他人尤其是自己家人與情人的聯繫。一個學美術的朋友這麼和我説過:“我感到孤獨的時候,覺得牆是單獨的,椅子是單獨的,我也是,一切都是完全立體的,構不成一個畫面。”

百年孤獨裏的人物也是這樣。可他們偏偏放在了一起,離得那麼近。尤其是奧雷利亞諾上校。他從開篇第一個詞開始出場,橫跨大本書。當他死的時候,馬爾克斯的妻子發現他在牀上哭了兩個小時。他是這本書中最孤獨最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和身邊的人沒有共同點——除了孤獨,而孤獨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上校也是個很固執的人。然而他們的固執又不同於堂吉訶德的固執。堂吉訶德是為了他騎士的夢想去奮鬥的,雖然他人在這種荒誕的犧牲中根本瞧不出意義來。但對他來説那是個崇高的目標,他真的熱愛騎士事業,所以他從未親自品嚐過孤獨,他的孤獨是由塞萬提斯來品嚐的。但奧雷利亞諾上校的固執卻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自負,也許天性使然,但有一點,他的生存從來都沒有特定的目的性。“我們打了那麼多仗,就爭取到沒讓人把房子漆成藍色。”他不知道為何而戰。然而他又沒有一絲猶豫地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就像他晚年固執的做小金魚,做到25條就融掉,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堂吉訶德是荒誕的前進,只是旁人看不出意義,而他是荒誕的循環,連自己也瞧不出意義來,宛如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將巨石推上山頂,重複的無意義的勞動。然而西西弗斯這麼做是因為眾神的懲罰,而奧雷利亞諾上校這麼做又是為了什麼?阿瑪蘭妲晚年也將自己關在屋子裏縫紉,縫好了又拆掉。他們的重複,究竟是為了逃避孤獨,還是為了維持孤獨,來維持自己的自尊?然而他們的自尊卻又來自於自卑。上校用一個有一個決絕的命令來掩飾他內心的無力感。於是他們被囚禁在這可笑卻無法擺脱的孤獨中。

“百年”

又一個關鍵詞,因為百年,所以漫長;也因為百年,所以有限。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馬爾克斯費勁心機去描寫布恩迪亞家循環的魔咒,人物日復一日重複的行為,相似的名字,相近的性格與命運……漫長百年中不斷的循環往復,最後偏偏説“羊皮紙上記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出現,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來終結這一切?也許只有死亡才能結束孤獨?

可當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照妻子話向窗外望去的時候,他看到兩個孩子赤腳待在陽光曝曬的菜園裏,某種神祕而明晰的力量將他從虛無縹緲的拉扯下來,帶領他的孩子去看望冰塊。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仍將會回想起父親打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也許那是他童年裏唯一温暖的記憶,雖然那時他還分不清冷熱。我想這種温情可能是唯一能戰勝孤獨的東西。但比起將愛作為解決孤獨的藥方,馬爾克斯讓它變成一種更加深刻的孤獨。想愛而不敢卻不能,恰恰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馬爾克斯描繪了徹骨的孤獨與温暖的人情,卻不會給我們解決孤獨的辦法。但我們註定會去反抗,就像註定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2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為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為伍。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這便出現當下小月月、小夥與七旬老伯爭搶地鐵座位的現象。社會是羣體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社會才會和諧。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裏隱藏至深的渴望。

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裏,踱着方步慨歎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孤獨是殘忍的,是割捨不了的,是要與生命始終伴隨的,就像書中的拉丁美洲,與世界脱離,像極了閉關鎖國的清朝,彷彿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獨》裏的馬孔多,雜糅着這世間所有類型的人,也雜糅着這世間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很奇妙,每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但卻無神空虛的,書中所經歷的孤獨,也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所需要面對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馬孔多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清晰的認識到了目前的現狀,他本應該是個英雄,但時代讓他變得可悲,子孫所承受的災難性的傷害也揭示着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獨的,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獨的,他們有着對權利的渴求,對求知的渴望,以及對暴力的崇敬,但他們拒絕與遠方溝通,拒絕看到遙遠世界的光芒。他們從未放過自己,所以他們孤獨,卻也無能為力。

《百年孤獨》的魅力遠遠不止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説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要註定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也折射着世間萬物的悽楚和悲涼,孤獨的度量已無從計算,可能從創世之初到宇宙熱寂,也許它早已伴我們同行,無聲無息。

讀完這本書,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之相守和奮鬥?也許在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4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此刻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此刻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此刻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宂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孤獨是把你拉進黑暗深淵的一雙手;孤獨是在周圍喧鬧的環境中你卻在灰暗的角落裏輕輕抽泣。而一個歷經百年孤獨的家族,他的歷程,會是怎樣的呢?

《百年孤獨》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閲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和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倫亂的故事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服輸的性格,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者馬爾克斯不愧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人,以此書為代表,他用絢爛並無束的語言構建了魔幻的天地。

歲月雖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傳奇,註定不會在世界上重現。

《百年孤獨》讀後感6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個性興奮或者個性悲痛的情緒,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理解,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着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牀,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就應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明白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這是本沒有感情卻十分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覆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那裏麪包括了人類一切能夠抵抗孤獨的辦法,如果有充滿愛心的無聊人士,完全將這本書變成工具書,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有效辦法》,換上藍色白色的書皮,寫好書腰,用大號字體和一點五倍行間距印刷,放在噹噹或者卓越的首頁進行熱賣推薦。

想來就應賣的比《百年孤獨》好許多才多。

矯情一點的文章裏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裏,寂寞氾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説上一句笑話,你就不明白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感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花那麼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後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但是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就應是作為戰鬥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着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那裏,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説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樣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着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能夠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理解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明白自己是誰。

浪漫是理解並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完美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向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7

“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火車。”我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吧,這樣孤獨,而這種孤獨是永遠無法消除的,就如水一般,悠長不斷,你越用手碰它,它就會越伴隨着你。就如李煜對於寂寞與愁的感慨一般“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而這本百年孤獨中描寫的是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的拉丁美洲,那時的孤獨是殘忍的,悲痛的。那時的拉丁美洲一直在徘徊,從未前進過,就好像清朝時閉關鎖國的中國,孤獨得好像世界只剩下自己,自己就是一個世界。而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正是他們自身的孤獨造成的。

“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卻有着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同時,他意識到馬貢多陷落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這樣是無法讓他人瞭解的獨一無二的馬貢多文明的。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讓馬貢多貫通外界。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他未開闢出的馬貢多的文明,一顆還未升起就已糜落的星星。而之後的幾代人,缺少像他一樣的膽識與勇氣的人,他們之間幾乎沒有感情溝通,都陷入了個人的孤獨與苦悶,他們有着生理上的慾望,對權利的渴望,對求知的渴望,對暴力的崇尚,他們同時又拒絕着身邊每一朵晶瑩美麗的花朵,拒絕遠方傳來的呼喚,拒絕遙遠世界投射出的光芒。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走出小鎮的孤獨不同,思特里克蘭德的孤獨是極少人能瞭解他畫中的意思的一種找不到知己的落寞,他們的孤獨是自閉,他們一個人猜忌,從未放過自己;一個人做事,從未與人交流;一個人發呆,從未想過創新。他們想要衝破孤獨,卻無能為力。他們的孤獨,是不理解,不瞭解,不團結。

有句話是説情到濃時淺亦深,情意最濃的時候,一個淺淺的印記,便可刻苦銘心。那麼我想對於他們來説,孤即無窮荊便棄,孤獨到無人時,一簇荊棘,便讓他們丟盔棄甲。鐘擺能讓任何東西飛起來,卻無法使自己騰空。他們,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擅長的,但是,他們各自朝着自己一律的方向走去,也不會同他人的道路同到一起,將馬貢多的文明騰到世界,讓世界看看。

想必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張出了一條豬尾巴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就是對他們這種不創新,不走出自身建造起的小黑屋行為的諷刺與懲罰。倘若將豬尾巴代指他們的不團結,那麼,螞蟻就是那種能讓他們走出黑屋的曙光,一把利刃無比的刀。

山本耀司説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當閉關鎖國的清朝遭受到了外界劇烈的撞擊,八國聯軍強烈的侵犯,清朝這才打碎了自身為自身建造的“大清王朝富可敵世”的臆象,從“繭蛹”中走出,才意識到外界的經濟已有經濟革命,中國並不強,中國還有一大段路要趕。同樣,這個家族的滅亡也應當讓更多人,讓世界知道,既然孤獨不可避免,那麼我們就要理解這種孤獨,無從止歇地從滿地荊棘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路。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説:“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文中的家族由於蕾蓓卡的到來,紛紛患上了失眠症。猶記得,蕾蓓卡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能咬着自己的手指,她多麼孤獨呀,掛上黑幕的天空下僅剩她一人醒着,熬着漫漫長夜。這也是在啟示我們,被遺忘的歷史,它,也很孤獨啊,我們不應該忘記它,拋棄它,而是,將它從孤獨的泥沼拉出,攜它一起,奔向未來。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