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1

記得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那時侯讀他的《我與地壇》,我反覆讀了三遍,流了三次眼淚。不是我煽情,也不是我矯揉造作,而是我確實被史鐵生的文句感動了。感覺到自己跟他有着某種説不清的相同之處。我傷感於他的不幸遭遇,也佩服他的樂觀與豁達,更崇拜他的堅韌頑強。讀他的文章,自己的心靈像似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反思與崇高的洗禮。黃昏的時候,獨自漫步,使人聯想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時滿紙的人世無常。人世是一個説不盡道不完的話題,其中形形色色,恍恍惚惚,應有盡有。然而,其中自有真意,《地壇》的無常之味是其中的一種。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塵世中,人世總無常,一部《紅樓夢》是一個個紅顏女子的無常,一部《三國演義》是一個個帝王將相的無常,一部《世説新語》是一個個風流名士的無常。有迷惑,有無奈,有清香,有恬然,而更多的是悲愴。因此,活的問題必像“魔鬼與戀人”陪伴人的一生。

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上帝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説。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子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當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享年四十九歲,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裏,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無論怎樣,只能是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人生,還有什麼好説的呢?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裏,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有時,確如無言的好,寧可“怒目望着”“一聲不吭”。這是經過了太多的苦楚,而後的無言。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象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説盡,有些事“一旦成了語言,不再是它們了”,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一種人世無常,無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墳墓”。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

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看電視劇《知青》,那段時間我內心比較狂躁,有時候難過的想哭,有時候又憤憤不平,我以為自己生病了,開始檢查自己的病根,但查來查去,不是我生病了,而是這個存活的空間病了。我身邊的人,讓我感覺很陌生,不能親近,不能用心交流。我的故事變成了他們口中的笑話;我的同情變成了他們的異類;我向往的那種闔家歡樂的工作氛圍變成了猜想,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讓這個空間中的人迴歸人本來的真面目,人本來的善良,感覺自己渺小的可以被口水淹沒!我學着把自己掩藏起來,學着把自己覆蓋住,我還是我嗎?我想要的愛的生活還會有嗎?

是什麼出現了問題?

當你拼命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忙?這學期,工作量明顯比去年的工作量大了很多,不僅需要拍照片,還需要錄像,網絡的工作還是需要去弄,學校的網絡,電腦全部都要我去修理,很多天,真的很累,我忍不住想要流淚。以前,希望自己做一片綠葉,去襯托花兒的美麗。今日,我終於知道綠葉的那點兒心酸,原來,這需要多麼大的胸懷,我不再只想做綠葉,有時候花兒也是需要爭取着去做一下。

當你幫別人做事情的時候,一旦那件事情沒有讓自己學到什麼,或者沒有達到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標,你會感到內心的空虛,孤獨?人只有自己內心滿足的時候才會發自內心的開心,而當為了關係,為了往上爬等等的時候去做一些事情,我猜想他的內心是空虛的。

一段時間,很多事情讓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惡,但我必須學會排遣,否則我會無法承受這種難受。

周萍戰友來看她,她們抱在一起哭了,我很久沒有那種感情,那種很久沒有見到親人或者任何人的開心到想要流淚的那種感情,是我很久壓抑着自己的'感情嗎?壓抑太久,就失去了想要激動和感情。感動的淚水,你流過嗎?路上碰到一個和你長得很像的人,我生生的愣了一下,心跳瞬間停止,而這種感覺又怎樣會常有呢?

也許就像史鐵生説的那段話一樣,“誰又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與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也許一切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有美的就會有醜的,有幸運就會有倒黴!坦然接受一切生命中存在的萬事萬物,因為生命就是這樣存活下來,也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有色彩!

這樣深思再深思之後,世界你只是以你的姿態存在我的身邊,那不該叫病吧!而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存活下去,那是我的問題,但我還是希望,真誠的希望,這個美麗的世界存在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和諧。想起以前有人問我“如果面對不能忍受的事情,卻不能不為自己考慮需要忍受這些的時候,你是起來反抗還是承受”我沒有回答,我也沒法回答!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條件下,我一個懦弱的人,我有選擇的權利嗎?有我也不敢擅自使用,因為我也是自私的。但我不是壞人,我只能是個和稀泥的爛人。

史鐵生,知青,身體殘疾。如果我遭受像他這樣的苦痛,我該怎麼面對,有時候會想像一下,自己走在各種各種人生的彎路上,嚐盡人間百態,這樣才會體會到別人的難處,才會去理解別人,自己的心胸也才會變得寬廣,但現在,“一個人只能唱他自以為真誠的歌,這是由他的個性和歷史所限定的。一個人儘管他虔誠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既然不可能發生的理解所有,人生的百態味太多了,領略不盡,那我能少走點兒就少走點兒。

那天和顧老師,周老師聊天,他們講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據理力爭,不是所有人,不是所有人。但今天,我想了一下,真正深刻地想了一下,基本都是自私的,我只是因為喜歡你,所以會做一些可能讓你感覺我是無私的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