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巴金《家》讀後感1200字(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金《家》讀後感1200字(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巴金《家》讀後感1200字(精選5篇)

巴金《家》讀後感 篇1

“命運”這個詞,我們可以輕鬆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説法,但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着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着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着與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着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裏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説這個看似可以選擇的題目,其實只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己的願景寄託於覺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希望,讓別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最初,她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着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可以一直遠遠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着她。看似毫不費力就可以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脱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着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只有歎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説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着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説不能説,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可以形容——難。

巴金《家》讀後感 篇2

這段時間,由於失眠,為了打發時間,拼命地讀書,不讓自己閒着。

要讀書,書從何而來。我的原則是,自己喜歡的書,應該放在書架裏,而那些只適合讀一遍的書,則應該在書店裏品讀。《家》便屬於前者。

《家》,是巴金二十七歲時寫的一部長篇小説。小説描寫了資產階級大家庭高家的悲歡離合,覺新、覺民、覺慧高家三兄弟在封建禮教面前的麻木與反抗,瑞珏、梅、琴、鳴鳳幾個女人執着的愛情絕唱,讓讀者回味、深思。

讀完了小説,給我的文字上的第一感覺是樸實。我們能深刻理解一個二十七歲的青年能寫出近二十萬的小説實屬不易,而這樣的年齡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少些歲月的痕跡。但是這部小説卻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因為它深刻揭露了那個時代的詬病。

小説,我認為,除了精彩的情節打動人心外,最主要的是留下時代的烙印,讓它成為歷史的見證。

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人,而你又有絕妙的文字,那麼你應該寫下歷史,讓它成為永恆,而不至於讓它在歲月的流裏消失殆盡。

再回到《家》,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瑞珏。

梅和覺新青梅竹馬,表兄妹之間的婚姻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中再正常不過了,況且兩人互生情愫,但有情人終未成眷屬。因為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有了矛盾。

取而代梅的是珏,這是一個温柔美麗的女性,覺新因為珏而忘記了和梅別離的痛苦。我想,但凡温柔、善良、知書達理的女人都能柔化男人堅硬的心吧。

珏的善良,還表現在她對待梅的態度上。因為時局不穩,梅到了高家。梅的到來,喚起了覺新沉浸在心底、本已埋藏的感情,但是珏卻大度地接納了梅,和她成了好姐妹,她甚至想退出來成全這對昔日的戀人。梅當然不應允,覺新也不可能同意妻子更不同意自己做這種有辱門風、有傷道德的事,何況他對妻子的感情也是極深的。

如果用智慧來形容珏,我覺得太城府了,因為珏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天性和本能好比什麼,好比習慣。我不知道該怎麼詮釋“習慣”這個名詞,我想它應該是一個人最自然的狀態,在舉手投足、一笑一顰中散發本真,在待人接物、處世交往裏刻畫印象。譬如鄉下人的淳樸,城裏人的精明;女人的柔和,男人的陽剛;雷厲風行,温婉秀麗等等,都是習慣給予我們的氣質。珏的善良,不刻意,不做作,那是一種習慣和自然。

我的老師曾對我説過一句話,我覺得挺有哲理。他説,以有心做無心事,你會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譬如,珏僅僅為博得別人對自己的好感而矯揉造作,我想,周遭的人大概不大會應和,相反,大家會嗤之以鼻。但,珏以她的善良贏得了大家對她的尊重、信任,而身處其中的她,卻渾然不知。

所以,我常常想,人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善良會感動自己,感動周圍,感動上蒼,讓冥冥之中註定的事情,在上蒼的庇佑下,虔誠地皈依。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心靈的寧靜。

善良,並不一定帶來自始至終的幸運,珏最後還是死了,不管她死於家庭紛爭,還是舊思想舊制度,她在我心裏是完美的。

現在讀書,漸漸地擺脱了先前的陋習。因為年輕時,文中主人公們的命運能緊緊抓住我們的思想,而現在,彷佛突然之間,透過浮華,醉心於文字透露出來的最樸素的東西。我想,這應該是年齡的傑作吧。

巴金《家》讀後感 篇3

巴金的《家》這部作品是我喜歡的作品之一,原因很簡單,巴金先生通過你《家》這部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封建家庭走向滅亡的過程。覺新的一味妥協,覺民的相對中庸,以及覺慧的激進,充分展示了在高家這個封建家庭中各種勢力的融合以及鬥爭。

《家》這部作品通過多高家這個封建家庭的發展過程,向我們展示了封建思想走向沒落,只有接受新思想才能取得成功的社會現實。高父的守舊讓原本應該學業有成的覺新棄學回家,娶並非與自己青梅竹馬的不相識的李瑞珏結婚。儘管妻子屬於聰明又賢惠的女子,可誰又知道覺新的結婚直接導致了與其青梅竹馬的錢梅芬的婚姻不幸,也正是這個原因直接導致了錢梅芬的死。更為不幸的是,也是因為封建思想的作怪導致了覺新妻子的死亡。

覺新是高家封建思想桎梏下的犧牲品,而相對於覺新來説,覺民和覺慧算得上是比較幸運的。覺民和覺慧作為接受新思想的一代新青年,開始對這個家庭的封建思想提出反抗了,當然,反抗程度有大有小。

同樣是面對逼婚,覺民選擇的不再是妥協,去自己不喜歡的人為妻,而是選擇寧可逃離家庭,也要與自己喜愛的人在一起,選擇堅持自己與琴的愛情。作為哥哥和梅表姐愛情悲劇的見證者的他們,開始反抗,開始主動的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覺慧的反抗精神責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見證大哥的不幸,見證二哥的反抗,同時自己也是幫助二哥反抗的“兇手”。覺慧受新思想的影響是最大的,其反抗精神最濃厚。自己與小丫鬟鳴鳳的愛情因為長輩的從眾作梗,硬逼着鳴鳳嫁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老頭為妾,導致了鳴鳳的自殺。高老太爺臨死之前叔叔姨太們的一番搬神弄鬼更是讓覺慧對此無限反感,也更是堅定了他離家的決心。

在寫覺新、覺民和覺慧這三兄弟的同時也寫到了姑媽家的表妹琴以及大姨家的比覺新小的梅。琴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參加了很多活動,也在思想上動員同學剪髮,鼓勵同學參加到革命中去。而梅卻是一個相對懦弱的小女子形象,嫁入夫家僅一年,丈夫就死去,自己也是英年早逝,其中很大的緣由就是與覺新的婚事以失敗告終。

不容忽視的是高家封建勢力的強大,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高家封建體系,下面有各個叔父的維護,當人其中的三叔是相對開明的,三叔是有過出國留學經歷的。高家這個封建體系最終以高老太爺的'死而告終。

覺新、覺民、覺慧三者都有受到新思想的滋潤,可結局卻又是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就是它們三者受到的新思想的影響程度的不同。覺新在面對《新青年》這一類進步雜誌、報刊、書籍等是表現的是消極,覺民表現的則比較平靜,與覺新的消極相比是要好得多的,而覺慧表現得最為激進。可喜的是,在高家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之後,覺新開始反省,支持覺慧的離家出走,知道在這個家也是該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了,覺民在取得自己愛情的勝利之後,等覺慧穩定下來也要和琴一起去上海覺慧會合。

巴金先生的這部《家》,充分體現新思想在社會上引起的巨大反響,也表明中國青年開始覺醒,開始走出家庭的枷鎖,走向社會,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巴金《家》讀後感 篇4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巴金的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説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説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家》讀後感 篇5

讀巴金的《家》,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回味書中的情節,不禁思緒萬千。《家》以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敍寫了高傢俱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衰敗的歷史過程。

作者通過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封建大家庭高家來揭示了舊社會的黑暗、違心與奉承,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首先,老大覺新無疑是舊社會、舊制度下的一個犧牲品,一味的妥協、遷就別人,萬事做個“好好先生”,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最終種種悲劇在他身上上演。

小學到中學,他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成長,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幻想着將來能夠出國留學。中學畢業後,僅僅因為長輩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便痛失愛人,與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結婚,而這婚姻卻是由抓鬮來決定的。

婚姻關係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在自己的婚姻大事面前,覺新採取“無抵抗主義”,在面對這一切時,他選擇了逃避、忍讓、逆來順受,如同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的靈魂。

在他妻子臨產時也是任由他人安排,怕有血光,將妻子送到外面生孩子,最終導致妻子的死亡。

他的悲劇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懦弱造成的,殘害他一生的還有他背後的家庭和舊社會。在封建社會土崩瓦解的時期,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庭也註定要走向腐朽和墮落。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這也造就了他矛盾的人格。

其次,鳴鳳、梅、瑞珏是封建禮教下的女子的代表。在中國封建社會及家庭中,她們的地位最低下,經受着封建禮教的重重約束,承受着生活的重重苦難。而琴是那個時期進步女性的代表,她積極、陽光,敢於和舊的社會制度做鬥爭。

最後,覺慧則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有志青年。他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他對高家舊理念已不存在任何幻想。我想着也許是他名字中帶有“慧”字的原因吧。他堅信舊制度一定會被摒棄,舊社會一定會過去。他敢於宣傳新思想,抨擊舊文學、舊社會、舊制度。正是有了像覺民、覺慧這樣的有志青年,才使得當時的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覺慧的反抗不是孤立的,覺民和琴、《黎明週報》的夥伴們都和覺慧一起反抗封建舊思想,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進步。

我的心在燃燒,我的血液在沸騰。我為覺新矛盾的一生而哀痛,為高老太爺頑固的封建理念而悲憤,為鳴鳳純潔的愛情而惋惜,為首先取得小小勝利的覺民而欣喜;為思想先進、有着一腔熱血的覺慧而頌讚。

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和諧的年代,民主的社會,不用受封建理念的束縛,不必遵從那封建禮教,不必再墨守成規。

那個黑暗的社會、吃人的專治制度永遠地過去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成為一個熱血青年、有志青年、有為青年。

我很欣賞巴金的一句話“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的確,青春是多麼美麗、多麼可愛,而我們正處在美好的青春歲月,這個階段的我們充滿了熱情,有理想、有追求、有着為理想而奮鬥的激情。讓我們擁有一顆火熱的心做一個有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