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荊軻刺秦王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

讀了《荊軻刺秦》我被荊軻的精神感動了。

其中“説時遲,那時快,沒等秦王反應過來,荊軻左手伸出,飛快地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奮力捅出。”説明了荊軻刺秦王的堅定,還表現了荊軻的動作快,有着不怕似的氣勢。“直刺荊軻,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動彈不得,就將匕首用力向秦王拋去,卻又插進了殿柱。秦王連連揮手,荊軻身中八劍,鮮血噴撒滿地。”這裏可以看出秦王對荊軻一點也不手下留情。

其實荊軻根本不該這麼莽撞,以至於壞了燕國的大事,促成燕國迅速滅亡。不過他視死如歸的精神的確是很感人至深的。

現實中的我就是“荊軻”。小時候莽撞,沒搞清楚就幫別人接熱水,結果燒住了她的手。現在也魯莽,沒看清題就做,結果錯的不堪眾目。我要改掉這個毛病,不做莽撞的人。《荊軻刺秦》讓我想到了很多,大家一定要想清楚再做,不然你就是下一個荊軻。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伴着這感慨激昂的歌聲,荊軻踏上了行刺秦王的不歸之路。為了讓太子丹放心,田光自殺了;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樊於期義無反顧地奉獻出自己的頭顱。

荊軻成功的讓秦王相信了他,在他打開地圖,圖窮匕現之際,荊軻抓住秦王的袖子向他刺去。秦王大驚,兩人在台上你追我趕,後來秦王趁機砍下了荊軻的左腿並殺了他。這就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荊軻雖然刺殺沒有成功,田光、樊於期也都自殺而亡,但他們的精神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在我的眼裏,荊軻是一個愛國志士、勇士。他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人太子丹。在自己的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他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為自己的性命着想。難怪千百年來無數文人為他的英雄行為而感歎不已!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陶潛説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荊軻雖不懂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他不怕犧牲,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我們大家讚頌與學習的。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3

幾天前,媽媽從書店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主要是寫中華五千年發生的重要事件,在這本書裏,我認識了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瞭解了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看到了李廣“妙計脱身”的機智……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荊軻刺秦王》,雖然它是整本書裏字數最少的一個故事,但它給我留的印象是最深的。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燕國的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他十分恨秦王,一心要報仇,荊軻被太子丹的決心所打動,和秦舞陽一起去刺殺秦王嬴政。臨行時,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表達了他對太子丹的忠誠和自己的決心。看到這我不禁被荊軻的勇氣所打動,併為他捏了一把汗。

到了秦國的王宮,還沒上殿,秦舞陽就嚇得臉色大變,渾身發抖,秦王起了疑心,讓荊軻一人上前。荊軻沉着地走到秦王旁邊,將地圖打開,露出了匕首,刺殺秦王,但是沒有成功,反兒被亂劍砍死!

我覺得荊軻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能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又是一個勇敢的人,面對強大的秦始皇不害怕不屈服,他的精神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4

我不看好荊軻。我向來不看好荊軻。

儘管他天性即為一狂士,可我不明白他為何因拯救大燕而使樊於期斷送了性命。男兒當戰死沙場,以馬革裹屍還故鄉。而你,荊軻,你就這樣毫不見血地殘害了一代英豪,讓身經百戰的驍勇上將落得個身首異處、魂散他鄉的悲慘結局。單憑此,我説,荊軻是個罪人。

令秦舞陽為副,確為大燕的悲哀。這等黃口小兒只配在市井上殺人以逞匹夫之勇,怎敢令他登上強秦的殿堂?荊軻,沒想到你竟吃醋到秦舞陽頭上,就憑燕丹一句"先遣秦舞陽",你竟如此輕易地放棄了等待那位可助你一臂之力的朋友,怒斥太子,草草上路。這是何等草率魯莽?你可知你還欠着大將軍的一條命,你可知你此行還揹負着燕國江山百姓的興衰存亡?我不相信你不知此行之沉重,可你只是一意孤行。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瑟瑟風中,白衣飄飄,築聲渺渺。你知你此行必死,只是不知秦王是否有幸死在你前頭。你在離開燕國的土地時狠賺了一把燕人的涕淚,最終只是留下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讓人回味,回味。

你以行賄的辦法順利登上大秦殿堂。秦舞陽色變振恐,你處之泰然。是,年輕氣盛的人到底不如老謀深算的人穩重,或者説,更善於欺騙。當匕首露出的那一刻,你離秦王咫尺;他"以手共搏之",而你竟笨到環柱而刺也傷不及他毫毛。荊軻啊荊軻,你行刺之前不曾習武麼?連最後一次還擊擲"飛鏢"也不能得逞,"被八創",你説這怨誰呢?

氣息將近,最後的罵詞或許是想為你所效忠的.燕國掙回最後一點面子吧。可為何我總感覺那是一種藉口,推卸掉你"殺人"之過和加速燕亡的過錯。只是你終究逃不過歷史的追查,在歷史的長河中浮起,終沉下。

荊軻,我仍是不看好你。即使是頂着那太多對你的詠贊艱難前行,我仍是要冠你以輕視生命的罵名。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5

刺秦一事,千古流傳。人們讚美荊柯,而嘲笑與之俱去的秦武陽。何也?

如果不是因為在秦廷暴露了他的怯懦的話,秦武陽原本可以被人當成勇士的。12歲殺人,人不敢與之對視,只有荊柯知道他是不配做刺秦的助手的。秦廷上,武陽安在?歷史就這樣與怯懦者擦肩而過,秦武陽註定只能以自身的渺小去襯托荊柯的光榮。兩人名字相伴而生,這是秦武陽的不幸。

與一般的怯懦者不同的是,秦武陽是善於以大膽掩飾自己的懦弱本質的人。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如果沒有真正的考驗―如刺秦―到來的話,他們便可以永遠冒充勇士了。而真正的勇士,卻往往被人當成怯懦,荊柯、韓信,莫不如此。當韓信忍辱從人胯下鑽過去時,那些哈哈大笑的旁觀者誰會想到,眼前這位膽小鬼日後會成為威震八方的英雄呢”

大膽與勇氣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往往是掩飾怯懦的手段,是在皇帝面前一個小太監“大着膽子説一聲”的心情;而後者則屬於真正的勇士,它需要適時的審慎,與智慧並生。勇氣不會浪費,它只有在關鍵的時刻才顯露出來,以其成熟的光芒照亮歷史。

勇氣還需區別於魯莽。荊柯刺秦之不成,乃在於他一心想做的是逼迫秦王定下契約以報太子丹。假若他一開頭就刺殺了秦王,雖逞一時之勇,而實無效用。若秦立新君,則燕滅亡無日矣。故而,有勇氣是指能看清事件的發展脈絡,在做任何行動之前都要認清後果。如果結果一定是死亡,那麼就選擇死亡前生的最大價值。盲目地去死,那就是魯莽。

荊柯刺秦是需要勇氣的,箕踞笑罵也需要大無畏的勇氣,而我認為,最能顯示其勇氣的還是私見樊磚期。敢於面對他人無辜的死亡,敢於以自己的生承擔別人之死的責任,敢於擔起超越一己生命的擔子去冒險,這樣的勇氣更是超乎平常之人,令人目眩。因為睡毗之怨殺人的人,那是小人。殺人不以私,堪為勇士。而承擔起別人的生命,肩負起生命沉甸甸的重量,肩負起天下之興亡,這樣的人才是英雄。

荊柯的勇氣感召力是巨大的,不但樊於期心甘情願地把頭顱送給了他,高漸離也在荊柯死後前往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們做的事情在歷史上究竟有無實際意義,這已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出於信仰而獻身的故事,演變為傳説,激發了人們的勇氣,燭照了歷史。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6

《荊軻刺秦王》是高一年級的第二篇文言文,這篇文章並不是寫荊軻刺秦王的場面,而是寫荊軻為刺秦王而準備,情節曲折,令人回味。

一開始覺得荊軻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甚至認為他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認為那是對燕國的回報,而是一個政治上的敗筆,反而加速燕國的滅亡,這不是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但是偶爾看到了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才發現,荊軻其實是個一俠肝義膽,不畏強權的人,他雖不懂一個之力難為力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至少他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難,不畏強權的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他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捨生取義,這一點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無論成敗,死字當頭,可他卻義無返顧,走向了死亡的深淵,但也同時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雖末成功卻名垂千古,成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為他豁出性命,也許現在人對荊軻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荊軻卻毫不在乎,他俠肝義膽,司馬遷曾讚道。

他是衞國人,替太子舟充當刺客並不是基於對國的愛,而是對恩的回報,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淵。

最後,對於這篇文章,給我的不解太多,但給我的遺憾卻更多,就如錯過雨後彩虹的幾分鐘,但我可認驕傲的説道:“我,讀懂了荊軻!讀懂了這個傳奇人物。”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7

最近我讀了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透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之後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歎啊!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着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為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為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為太子丹的干預,這其中有着深深的無奈,荊軻最終放下了自我正確的選取——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在執行過程中暴露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取,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説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荊軻否認,在他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見許多十分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我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卻能在一個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為自我的性命着想,為了國家他可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對他稍微失去了點耐心他就十分過意不去,甚至改變了他等朋友的計劃。這在客觀上也減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荊軻如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也完全稱得上是“士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俠肝義膽,他雖然謀略出現失誤,但是十分有膽識:荊軻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時就早已明白自我的下場,他“心知去不歸,徒有世後名”但是他依然義無反顧,為了自我的國家慷慨赴死,這樣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嗎?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他的捨身告訴我們,忠心為國,不畏犧牲,乃英雄所為。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但是他的精神就應為我們所稱道!我們就應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為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為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為我們這天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