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74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1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這本《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的一種感覺:

全書共十二章,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識,讓我們似乎是局外人的人洞悉了字宙的奧祕,包括:我們的字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字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跟我們講述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通過閲讀,讓我覺得自身的渺小,宇宙的奇妙,人類的生命力……“在一個無限的宇宙,每一個點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因為在它的每一邊都有無限顆恆星。”每一句話都值得我深思,本以為自己眼前的生活就是全世界,其實我們只是萬物中渺小的一微粒而已。看清自己的所在,看清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的未來,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給我的啟發。霍金的思想讓我感歎科學的無窮力量,讓我們能夠打開思維,放眼觀望一切。我們看到的字宙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存在。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件事所影響。也影響着我們自身的今後一切。所以通過了解黑洞、瞭解奇點、瞭解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

通過閲讀、通過學習,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驚訝於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オ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都可場所。霍金教授的思想與智慧令我敬佩,讓我深深感受到那耀眼的光芒。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2

霍金:當愛因斯坦説到“上帝不擲骰子”的時候,他錯了。鑑於黑洞給予我們的暗示,上帝不僅擲篩子,而且往往將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迷惑我們。——題記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直縈繞着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閲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3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裏去?的問題。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極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温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説不定。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我認為霍金所説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後半部分是不對的。就是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到今天是對的。但是宇宙不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直到又收縮到一個點成為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大爆炸。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我認為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們是產生大爆炸的種子,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的膨脹下去直到達到了大爆炸的臨界點就會產生大爆炸。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有的就是來自於其它的黑洞大爆炸產生的物質,如星系等等。就是説一個個黑洞不斷的產生大爆炸,同時由於物質的聚合不斷的產生黑洞。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論説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不交流的,這就是霍金的錯誤所在。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4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位的科學家曾經作過一次關於天文學方面的講演。他描述了太陽如何繞着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的恆星羣的.中心轉動。演講結束時,一位矮個老婦人站起來説道:“你説的這些都是廢話。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馱在一隻大烏龜的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微笑着答道:“那麼這隻烏龜是站在什麼上面的呢?”“你很聰明,年輕人。”老婦人説,“不過,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羣啊!”。這個故事自然很荒謬,可是確實我們對宇宙瞭解的太少了。

宇宙是怎麼來的?什麼時候會消失?它為什麼如此神祕?這些問題只能靠探索來解答,在眾多的宇宙樹的探求者中,有位名為史蒂芬·霍金的人,取得了很多的果實,《時間簡史》就是這些果實榨出的汁。

從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説到哥白尼的日心説足夠説明這個由一切時間和空間的綜合——宇宙的神祕性,但宇宙怎樣產生的呢?宇宙因為一個奇點在150億年前的大爆炸膨脹產生的,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説,説明了宇宙的膨脹一直進行着。

我們誰也不知道宇宙這個時間和空間的綜合體什麼時候會消失,但可以確定的是宇宙是神祕的,是不可侵犯的(至少現在不能一個人前往宇宙),在宇宙中充滿了未知,蟲洞,黑洞,星系,平行宇宙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神祕,可這一切都由人類的探索精神挖掘出來的。説白了,宇宙就象一個大袋子,從古到今,有許多人伸進探求的雙手,有人獲得了袋中的獎勵,有人卻無獲而歸,雖然不知道這袋子什麼時候來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消失,但從一開始的地球,到太陽系,在到銀河系,最後到現在的整個宇宙,這都是人類對未知的探求的結果,想到這兒,我又不禁想到《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先生,一位被鎖在輪椅上的天空探索者。而他的思想的凝聚——《時間簡史》中對光和時間空間的敍述,讓我首次知道了現在的星空是很久以前的樣子,即使你在晚上對着一顆星星微笑,那大約也要很久以後那顆星星在能看到你的笑容,這是因為光需要傳播時間,從光源到地球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此時太陽不發光了,那這一時刻的地球要等到8分鐘後才能知道。這也足以説明宇宙的廣大無邊。這一切也都來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探求!

人類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眾所周知霍金只有3個指頭能動,但是他的探索精神幫助他走向宇宙,並且促使他成功的出版了《時間簡史》這部世界名著,正如達爾文所説“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探索會使你也獲得成功;所以,請不要忘記人最重要的東西——探索!

最新《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5篇5

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覺得把一些關於宇宙的知識搞清楚一點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我找到了這本書。之前問我這朋友,這本書怎麼樣,以我的智商能夠看懂嗎?那老兄把眼鏡一推,對我微微一笑,説:“放心,淺顯易懂。”於是,我竟然真的信了,就開始讀這本書,然後我就呵呵了……

坦白説,作為一個經常逃課的文科生,我只把這本書搞懂了個大概,瞭解了些基本的常識概念,比如説什麼是黑洞、白洞、蟲洞,藍移,紅移是什麼原理,大爆炸的形成,坍縮、膨脹帶來的不同影響,宇宙基點的狀態,多重維度下的場景與弦理論等等,至於更多的,理論性的東西,確實還是有待繼續鑽研的。

不過我覺得,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説倒也沒必要研究得非常透徹,也不可能研究透徹,畢竟天文學與其他物理分支學科相比差別很大,天文學主要建立在有限的觀測數據並加以假設的基礎上,以目前的科學水平,很多現象很難通過實驗去進行驗證,所以難以證實,也難以證偽。我們把它當作礎知識儲備,瞭解個大概也就夠了,畢竟那些奇妙的東西我們也看不見,與其抽絲撥繭搞的自已頭暈目眩還不知所以,不如把它們當作夢幻的風景,在心中描繪出一幅幅炫麗的畫面,感受宇宙那壯觀的美,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過,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説,基本是公平的,(為什麼説是基本呢?因為如果你身邊恰巧竟然遇見“雙生子佯謬”這種情況那就另當別論了,做學問要嚴謹。)那麼每個人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就是格外重要的事情,就像羅胖説的,我們最消費不起的就是自己時間,這一生過的好不好,滿意不滿意,就看你如何把握和消費自己的時間了。

這本書作為基礎常識類書籍,非常推薦,但讀完之後能夠把時間重視起來,更合理的運用起來,那就是大的的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