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皮囊》_讀後感_5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_讀後感_50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皮囊》_讀後感_500字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

讀完後順便看了下其他人的書評,真的是褒貶不一,這是看書的常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思想各不相同。我對本書的態度是讚賞的,感覺是本不錯的書籍,值得一看!

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吧,分為幾個小部分,具體幾個我就不細説了,如寫阿太的,直接點明主題《皮囊》,寫母親的《母親的房子》表現了母親作為一個普通女性的堅強,果敢,吃苦耐勞,自尊自強,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寫關於父親的《殘疾的父親》寫的令人心酸,表現了作者心態的變化,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和愧疚;寫關於幾個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這幾篇爭論很大,大家都覺得作者以朋友的落敗來表現自己的成功怎麼怎麼的,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作者寫的很真實,因為這些朋友恰恰是具備一些優點的,但他們不知道規劃,肆意的揮霍,心態要麼不平,要麼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後幾篇是寫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雞湯,但真的是有毒的雞湯,因為作者實實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並且去踐行了他們。

看完本書收穫還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説通過《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內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雖然內心有自私、虛偽的存在,但只要認清它們,合理安排他們,就不失為一副好“皮囊”。

《皮囊》_讀後感_500字2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裏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於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説:“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後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隻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後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後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説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為然,彷彿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為什麼這樣,阿太説因為她捨得。阿太的捨得來自於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_讀後感_500字3

是一本讓人很有同感的書,每一個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邊找到原型,每一個故事説的好像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從小到大身邊出現過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們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當完成之後就把對方交給下一個人,就這樣我們在人生軌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後離開。對生活每一刻的認知、每一刻的態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決於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這件小事…就像兩個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達,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靈魂,不同的靈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生活會是什麼樣,最終還是需要自己抉擇。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這麼迅速、乾淨。”很認同這句話啊…還沒來得及好好去陪他們,他們已經被抹除的乾乾淨淨了,而我卻無能為力。長大之後最討厭的是要接受一個個重要的人永遠離開,我可以想象黑狗達父親生病、離開時的無措和悲傷,我曾經也經歷過從早到晚呆在有濃濃消毒水味道的醫院裏面,經歷過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一想到他離開了我就泣不成聲哭成狗,經歷過不知多少次做夢夢到他然後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隨着時間我會習慣沒有他的陪伴,會習慣這輩子我叫他再也不會有人應了,會習慣我的悲傷越來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個空間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會真正消失,在這個空間裏面我對他的思念也永遠不會減少,終有一天我們還會再見面。

大多數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風景,可能下一秒轉身就不見。看着別人的喜怒哀樂,我沒辦法説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個温柔的背影對他們來説也許是一種慰藉吧。

記得以後再遇見不喜歡的人,也要善良的對待。

《皮囊》_讀後感_500字4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這本書讀完了。恰如很多人説的,這本書需要慢慢品味,在這個慢過程中,自己也往往會進去到作者寫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會聯想到自己。彷彿就像自己經歷過或者將來會經歷。在那個,閩南的一個海邊小鎮,留給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鄉:真誠,質樸。

堅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給了黑狗達(蔡崇達)最原始純粹的人生信條:我們生來的這幅皮囊是拿來用的。倔強固執的母親,為了建造一座不久後就將被規劃拆掉的房子,撿剩菜,做苦工。只是因為村子裏還沒有人家建了四層的樓房,只是因為那樣才能讓整個家在村裏站起來。“這房子是母親的宣言,以建築的形式,驕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親,中風後拖着殘缺的皮囊跟命運做着最絕望的抗衡,不服輸卻也輸了,以孩童的姿態。

還有那個充滿青春熱血的厚朴,這也許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現在回想起當年的熱血也是無比的感慨,但也從未後悔過,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成長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為局外人的我,讀着別人的故事。用這個與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皮囊》_讀後感_500字5

第二遍看到五十幾頁,書裏的父親讓他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一直強撐着眼淚讀到現在。似乎不太適合剛經歷父子離別之人閲讀,因為作者把每個場景都寫得很真實,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告訴他不要在此刻去觸碰皮囊這本書。只能説是一本好書,值得以後細品,會讓你對自己父母那杯的愛情有新的認識,對生死有新的感觸。

他説這本書裏的每個字裏行間都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故事的主角似乎與他過於貼切,這是一本他不想觸碰的書,至少現在還不行。半年前,父親因為頭痛到院就診,查出晚期肺癌,且擴散到頭部,肺部,治癒率幾乎為零,不到兩週,父親就這樣離開,對於他來説,簡直是一場噩夢,根本沒辦法接受。

躺在病牀已經五天左右的父親意識開始不清醒,母親,哥哥,和他一直輪番照顧父親,知曉結局的母親一直陪伴在父親牀頭,從未離開。

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間摸什麼東西,聽母親解釋説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動作,還得摸釘子,口裏還唸叨着上班,母親含淚握住父親的手,説“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幹一輩子的活了”,話都説不清楚幾乎用盡全身力氣的父親吼出“不上班哪來在的錢給女兒生活費”説着又開始摸口袋裏的錢包,要去銀行給還在上大學的女兒打錢,其實女兒那年剛好畢業,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親是幹工地的,一輩子過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沒當回事兒,計劃着是趕回來看自己半個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親,結果還未見到母親一面,就直接在醫院躺下來,沒法動彈的奶奶一直嘔血,也沒辦法走路。父親在樓下病房,奶奶在樓上的病房,父親離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願在天堂母子相聚,父親可以解釋為啥沒在臨終前看上母親一面……

《皮囊》_讀後感_500字6

《皮囊》很親,因為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為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才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閲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為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説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閲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温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皮囊》_讀後感_500字7

讀完此書,沒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沒有如何的感動,反而心一絲蒼涼。作者的那些關於故鄉的眷念,那些關於親人的眷屬,那些關於友情的回味,關於人生與生活的感悟,都裝在四處漂泊的皮囊裏了

人生就像一個無底的空杯,我們總在不斷的往裏面裝進許多東西,親情和友情,財富和地位,又在不斷的失去,而身體這副皮囊更像是一個活着的象徵與符號

年幼時的天真與善良,年輕時的慾望與野心,中年時的掙扎與妥協,老年時的歎息或迴歸,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當一個人還在不斷眷念着的時候,也是最脆弱與幸福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孕育的眾生,一生都在尋找外面的世界,對於親情是一場投資與還債的關係與過程,更像一場約定俗成的責任,也像一座山。對於友情,更像是一種慰藉與填充,對於愛情,更像是一種奢侈與完成人生成人禮的一種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尋找,卻從未真正審視過自己內心的需要

貪嗔痴與斷舍離,本無不同,一個是在完成尋找外界的認同,一個是在尋找自我,對於完整的人生,應該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種生活的智慧

對於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其實甜品與大麻的作用所帶來的結果並無不同

《皮囊》_讀後感_500字8

青年作家蔡崇達的處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閲讀視野中最真誠的一本書。

一本好書總要討論一些普遍、永恆的話題,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歸根到底體現的都是人,一個代表了人類的“人”。全書14篇作品,作者用平實而真誠的筆觸訴説着他對父母和家鄉的懷念,對朋友的感謝和關切,以及對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的思考。

這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最讓我動容的一篇就是《母親的房子》。初讀時,我覺得作者寫得有些“過”,因為人物的行為讓我這個旁觀者覺得不可思議——母親為什麼只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這樣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撿菜葉,全然不顧家人反對,歷經艱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後就會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後,母親在門口奠基的石頭上寫上了父親的名字。看到這裏我才明白,母親所有的努力不過是想讓這個由她和父親撐起的家看上去更圓滿。細細品味,正是這些真實又近似痴狂的行為和想法,赤裸裸地將人的本性曝光。

我們每個人都偏執地活着,雖然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嚴和價值。這些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但它們確實能支撐我們的生活,證明我們沒有白活。物質總是容易消失的,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蔡崇達,讓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祕密,讓我學着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家。

《皮囊》_讀後感_500字9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好書好書,作者以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性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他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説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説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各人見解和個人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剛經》裏面的“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書裏面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記起温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像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豐滿的皮囊,過完人生才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我記得問過令令姐,令令姐説,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大象。無論如何,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價值。也願你活在當下,珍惜你所能擁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邊聽着李健的音樂,旁邊是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完的書,在這寒冷的夜,一切來得如此温暖。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0

突然發現書客這個平台,正好活動裏有準備看的書,所以就參加了。

一開始《皮囊》無意間翻過沒看,後來補起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深得我心,因為我是通過自虐性登山來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們的生命本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後邊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故事,家庭裏一個人的疾病隨着時間慢慢消耗着這個家庭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在農村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難來臨的時候鄉親們的冷漠與旁觀。

張美麗的故事,人言可畏,閒言細語如刀般割着張美麗堅強的心。

兩個阿小、文展、厚撲,以自己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並努力瘋狂的衝向自己嚮往的地方。阿小們只會模仿,沒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去追求。文展足夠努力,但太較勁,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這自以為是的社會。厚撲追求激情、挑戰和自由,可惜生活夢想飛的太高,沒好好走過什麼路。

寫作是一種內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當自己動筆去寫的時候才會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這是一本關於回憶的書,也是一本內觀自己的書。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1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也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靈魂,他們在忙着什麼?追逐名利或填補慾望?看過鬼片裏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投胎、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達寫的這本書,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對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話,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學。

書中對父親的感情,由仰視、尊敬到審視、反抗的對象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父親的形象,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着,全力爭取尊嚴,然後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後的離去。蔡崇達揭開內心的傷疤,重新曆數過去的家庭經歷,把自己的心再傷一遍。

“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們,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會與他人。卻找不到靈魂所歸何處。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從不曾瞭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腳步問問自己的內心,尋求真相。

生活像一張龐大的問卷,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全文,我是帶着感動讀完,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愛,就算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擁有曾經最真摯寶貴的記憶!”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2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説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3

皮囊這整本書由十五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給我深深地壓抑感並且會帶來長久的沉思。

文中父親的病重,母親執意建房子執意向神明傾訴執意做的所有事,可憐的阿小和阿小,瘋狂的文展以及最後作者對自己的發問都讓我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別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來要過生麼樣的生活,文中滿滿的都是對城市慾望氾濫,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彷彿甚不滿意,説自己是攀着理想並且拿責任做藉口不斷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時候那樣嗎?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並且被家鄉的每一塊石頭所熟識;街坊鄰里間即使在台風來襲的時候也會幫忙攙腿腳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來可以騎着摩托在街頭巷尾竄來竄去……

或許是因為作者已經走出去了,他見過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那對於還不曾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呢?

於我來説,城市or鄉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舊有待考慮,依舊是未知數。《皮囊》沒能給我一直的問題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對我未來選擇的形成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所以説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在這本書裏得到的啟示與我相差甚遠吧。翻到最後,我在最後一頁發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甚得我心!

這篇讀後感有點錯亂,不過是真心推薦《皮囊》這本書,很久沒有這麼喜歡過一本書啦!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4

《皮囊》,在我看來,是一本很樸實的書。本書作者蔡崇達,通過冷靜、細膩的描寫,將自己所經歷過的一件件刻骨銘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靈。每一篇故事都給人以心靈的啟發……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它的兩個序者,一位是少年輟學獨闢蹊徑走出一條成才之路的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影視歌三棲明星勞模劉德華。

一開始看《皮囊》,其實有些茫然,我幾乎看不懂這本書在寫什麼,不就是説家常、寫日記嘛。但是仔細看下來,發現整本書其實極具哲理。

本書一直是以"皮囊"兩個字為中心展開的。首先,什麼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説法,皮囊,就是包裹人們靈魂的東西,也就是指人們的肉體。阿太,從來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別人的肉體,總是隨意、大膽地使用——反正這只是包裹自己靈魂的皮囊,也可以説是自己生命的累贅罷了。總之,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説要虐待自己的肉體,是不是應該多加磨鍊自己的肉體呢?本來,肉體對自己的生命來説就夠累贅了,那是不是應該讓自己的肉體更靈敏、更具有存在的價值呢?應該讓自己的肉體成為自己生命的強大依靠,而不是累贅。讓自己的肉體吃點苦,體會世間種種磨難、困難,逐漸讓自己活的價值體現出來。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虛的人,他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香皮囊,是活得有價值的人,他們或多或少都為他人、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司馬遷有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想必大部分人還是更傾向於香皮囊的。

讀完《皮囊》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努力做個香皮囊的。

《皮囊》_讀後感_500字15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書,於是也放入了書架打算抽空讀一讀,今天在火車上利用整塊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對於此書的評價大概是有兩個極端,我也並不認為這本書就是寫的非常完美,關鍵是要看讀者自己的着眼點,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説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評書人,言語可以犀利,但是絕不能刻薄。

於糟糕的那個極端的評論者來説,大多數皆認為該書文筆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畫的人物展現出了狹隘、陰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書評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讀這本書雖然平淡,卻感覺很真實,人物的刻畫、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達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覺,這或許與作者作為記者出身,又經年累月做以真實性出發的報道有一定關係吧。我們的生活、經歷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而驚天動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個人的人生中又能經歷幾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複雜多樣的靈魂、人性,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自不必説,人類是崇尚美好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沒有了那些狹隘、陰暗的一面只會顯得不真實,倘若人性中沒有了陰暗的屬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過這些無限真實的人生經歷,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層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人生歷程,總能引人深思,同時也給我們自己手裏人生方向盤的轉動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