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通用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通用8篇)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1

我發現黑格爾的《美學》是很難讀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學是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及其辯證法出發的。這套體系極端抽象和艱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艱晦的思想體系就必然表達於抽象艱晦的語言,黑格爾所用的並不是一般德國人所習用的語言。讀他的書的時候有好幾次差點放棄。但是難懂並不等於不可懂。後來還是硬着頭皮讀下去了。

首先黑格爾是從哲學的高度,也就是科學的最高層次來研究美學的,他認為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出發,藝術的標準就是不充實和缺乏説服力的。他在“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係一節中,首先將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學研究範圍之外,就是因為純自然的東西排在一起,沒有經過人心靈的體驗,其內容是機械的,相互間也不存在比較的標準。但是他還是就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關係作了闡述。他認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説,每個人都能夠產生高於自然美的藝術感受,但是由於人的各方面修養層次的不同,這種藝術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異的。自然的東西美不美,必須經過心靈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義,只有人具有這種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創造和感知藝術美。他認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確與否,但無所謂美,因為它不是心靈的產品,沒有實質的內容。有人説,那些仿冒藝術真品非常逼真的贋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來説,也可以稱為藝術作品,但是從黑格爾的觀點來看,這些贋品只是一種“製造”,而不是“創造”,因此從藝術的角度説,它們是進不了藝術的殿堂的。

黑格爾關於藝術美高於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爾給美所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黑格爾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藝術美與自然美孰優孰劣,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遠遠高於自然美的。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藴含着精神與理念的心靈比自然現象高多少,藝術美相對於自然美就優越多少。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的優越性是黑格爾重要的觀點。任何時期,任何類型的藝術,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應該是藴育着理念的,是表達心靈的,只有這樣的美,也只有傳達此類情感的藝術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載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2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後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裏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裏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藉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徵。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説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淨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着世界時能瞭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於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裏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説美是什麼,只能説什麼是美的;也可以説,美不在於物的本身,而在於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為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着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築與雕塑,乃至代表着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願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他”。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3

“空”,是中國美學意識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集道家智慧於大成,展現出了中國哲學的精華。

“空”,指的是物質上的“空”,卻映射出精神上的“繁”。“空”不是空虛,而是空靈。外表的空曠匱乏,並不代表着意境的空。我國的傳統國畫,僅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圖畫的神貌。第一眼看去,好似畫作並沒有什麼內容,顯得有點空曠單薄。細看,便會被其中淡雅的意境所吸引,心思也會隨着那淡淡的筆墨飄進那素淨之地,達到精神的滿足。不同於歐洲那種濃墨重彩的油畫,用各種豔麗的顏色吸引住你的眼球。中國的國畫是以空淡之靈慢慢化進人的內心,讓靈氣豐盈人的身體。

“空”是有靈氣的。彷彿一隻躍動的精靈,清新脱俗,不染塵氣。“空”的美學強調用心靈去感知萬物,用心去順應自然的發展。“空”與“靈”,有空才有靈。唯有將塵世中的執念掃空,才會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之靈氣。靈氣,方為人之魅力所在。不為過去而煩惱,不為未來而憂愁,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對人世間的萬物都有着自己的判斷,即使看破了紅塵,也要裝作看不破,用積極與真誠對待人生。這樣的人,才是有靈氣之人。

“空”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藴,已經根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內心,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當代,我們仍能在現實生活中時不時地追尋到“空”的印跡。蘇州園林,即是“空”中顯“靈”的一個典型代表。一方水鄉,一片聚落,縱橫交錯的水路網承載着空靈的氣息,氤氲着每一位蘇州人的內心,展現出蘇州大地的神奇與美麗。蘇州園林錯落有致地點綴在蘇州這片土地上,循着那緩緩的流水,穿過一條尋常的巷陌,蘇州園林總是在不經意間映入你的眼簾。蘇州園林並不像宮殿那樣富麗堂皇,它有的,只不過是幾間清新淡雅的書房,幾池清澈見底的湖水,或是一座低矮的假山。漫步其中,在這空曠的園林裏,你自會發現藴含其中的無限魅力。一汪清池,承載的是蘇州人骨子裏的柔情與細膩。一座假山,聳立的是蘇州人不屈與剛正的風骨。不僅是蘇州園林,在中華大地上每一處都藴含着“空”背後的“靈”,都散發出中華民族背後的靈性之美。

“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色,映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靈”的風韻。從中華民族對於美學的審視,便可推知中華民族的性情與風骨。中華民族是兼具柔情與剛毅的民族,散發出沉澱了五千年的文化氣息。“空”與“靈”一直紮根於我們華夏人的內心,從未消逝過。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4

我一直覺得在博物館看國畫是一種奇妙的體驗,畫卷中全無動漫的浮誇,也沒有油畫那樣流光溢彩,如空谷幽蘭,卻有暗香浮動,神祕而不可把握。經過《中國美學十五講》“蹈虛躡影”、“無色之色”兩篇文章對國畫知識的介紹後,我對國畫終於是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此,想談一談我自己的一些理解與聯想。

“蹈虛躡影”揭示了藝術家創作時的構思規律,提出藝術不是寫“實”,而是寫“影”——在畫中大概就體現為幻象化的景物。一來作者通過對質實的世界的改造,直觀地傳遞出事物給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畫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無風自動,這樣畫重點就很鮮明,人物有力量感,畫面也更具氣韻美。過於追求局部的描繪,反而使畫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內部的靈性。二來沒有了現實空間的限制,畫家便能通過畫面寄託自己某些內在情思。這樣創作出來的畫往往很有個人風格,展現出畫者的真性情。琢磨這樣的畫,也便是在琢磨畫者的思想,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米芾曾見到蘇軾畫竹從地而起,一筆至頂,便問:“何不逐節分?”蘇軾答:“竹生時何嘗逐節生?”我想不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蘇東坡的奇思妙想給驚豔到了。畫竹的過程中他側重於表現出其中的時間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個“點”,表現出內在的“流”。只從這一支畫竹,便可以見出蘇軾思維方式的卓爾不羣。

黑白二色的基調,使中國畫別具一格。但這其中還有更深刻的內涵。“無色之色”闡明瞭為何中國畫的色調基本都是黑白二色,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響,也有歷史因素影響。在中國哲學中,無色即為世界本色。我們現在畫畫配色講究,卻遠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為——插畫裏藍瑛的《溪山雪霽圖》留給我很深的影響,畫面裏只有深深淺淺的黑白二色,溪流處能讓人感覺到溪水的流動,沒有多餘的色彩喧賓奪主,靈動之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朱良志先生在書中説“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中國的畫確乎是不寫實的,表現的主題更多是情感與哲學。據説在古代,作畫就常常被用於體現自己的品行修養。無論是“蹈虛躡影”,還是“無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沒有的表現主題的手段,它們建立在超脱原有物象的基礎上的,體現出作者辯證思維。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從國畫中品出人與物的精神氣質,風度韻味,有更多的收穫。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5

現代人開始更加願意關注生活中的美。而本書中對於色彩美的理論知識相信能夠吸引不少人。藝術作品中色彩豐富多樣及層次可以反應出藝術家及觀眾雙方的心理變化及感受。作者通過對於一系列名人作品的創作靈感及分析,幫助我們實現夢想,學會如何來欣賞色彩美。 儘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許多的美好,可以是“眼睛未曾看過,心裏未曾想過,耳朵未曾聽過”。但是,在讀本書時,想到至少再見到色彩鮮豔時,要會欣欣賞。

書的'中心思想大體上是,藝術作品中色彩的感官效果能夠帶給人喜怒哀樂、陰晴冷暖等情感體驗,在視覺畫面的理性與感性色彩能夠引起觀者的思考與共鳴。如何來欣賞色彩?具體説,色彩的搭配,對比,調和及遠近層次是關鍵。其中“理性的表現方式所表現的更貼近於生活和真實,是本質的一種表現;而感性的色彩表現則是以某種意識形態的形式進行畫面表現,所表現的是印象和情感”。

當然,藝術家們也常常用理性的色彩表現出感性的情感,給人以更深的靈魂感觸,感歎於大自然的美好與強大。感性就是色彩的主觀感受,每種色彩都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及聯想。例如,“紅色可以聯想到火焰、熱血、對聯,給我們帶來熱烈、奔放的色彩感受”。其中,色彩的意象及抽象表現不僅僅體現在單一的色彩上,多種色彩相互組合及交錯後,色彩表現的抽象含義會顯得更加具體、形象”。它特別是出現在現代派抽象藝術作品中。

而畫面色彩分為主色、副色、襯色三種。襯色是畫面的襯托色,是為主色和副色服務的,一般指畫面的背景用色及環境用色。色彩具有很強的和諧性與表現性,這些色彩是通過色彩的對比,混合、色彩的重置、色彩的並置的方式來進行表現的,通過這些方式,大師們才能創作出精美絕倫的藝術佳作。具體説“色彩對比主要包括:色相(少,多)對比、低中高色彩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補色對比、冷暖對比、面積對比等等6個方面。

色彩又分冷暖兩大系,冷色系包括:藍色、綠色、紫色等;暖色系包括:黃色、橙色、紅色等。其中各種精細學問大了,沒想到藝術家有這麼多深入的道道。顯然,只有通過作者對於作品具體分析,上面內容一看就能夠明白,至少還可以討一個説法。正所謂,一圖抵千字。學習了色彩藝術語言。

本書的紙質本值得珍藏,就算是對於生活欣賞美的投資?在旅行中讀完它,感覺不夠,不透。靜下心時,還會再欣賞它。生命科學説,結構與功能相關。開始有點納悶,因為它沒有講太多的藝術構局,原來另外還有專著。拭目以待!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6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於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於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瞭解到底什麼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麼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裏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彷彿是在美學的境地裏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穫良多。正如他在前言裏説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説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係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並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慾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閒情,更別説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麼“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麼困惑生活無趣,要麼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為什麼呢?“我們在自己的心裏找不到美,那麼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裏,不只是在自己的心裏而是到廣闊天地裏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7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於文學,宗白華偏於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子裏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

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裏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台樓榭、花樹池石。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麼美在哪裏呢?美就在你自己心裏。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境,那麼什麼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界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美學類書籍讀後感900字8

通過課下閲讀《美學四講》這本書籍,我對“美”以及藝術與美學之間的關係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瞭解。

這本書分為四部分,分別從“美學的對象與範圍”、“談美”、“美感談”和“藝術雜談”這四方面探索了美學領域的諸多複雜命題。這裏既有對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觀點的評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見。

在《美學四講》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澤厚先生對美和美感的見解。中國傳統把一切能作為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為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麼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於是他認為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的統一,才能產生美。李澤厚認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合規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對象説,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説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

李澤厚認為美感問題屬於心理科學範圍,是審美心理學所專門研究的課題。西方美學家認為美是美感所創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有一箇中介,就是主觀的審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從審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這裏耳目不只是認知而是享受,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爾認為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而在中國則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於哲學範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於心理學範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於是,歸根到底關於美與美感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

這本書的內容理解起來有點兒偏理論,在今後繼續學習美學課程中,我要將設計和美學理論聯繫起來,從而更深入地體驗美學的所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