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風箏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8W

讀風箏有感 1

軟磨硬纏得來《風箏》一書。讀完,感慨頗多。

讀風箏有感

人民日報韓鬆落説:一件好的敍事作品,要有三層境界,第一層,是故事;第二層,是情感、信念;第三層,是哲學觀念。很多敍事作品,至少能做到第二層,也就是傳遞情感和信念。而能夠觸碰某種哲學觀念的,則有可能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人們很容易會忘記作為載體的故事,卻會牢牢記住作品所傳達的觀念。

《風箏》一書,所傳遞的便是信念與人性激烈衝突的最終抉擇。

書中的人性,也着實讓我感動。張旭東、趙簡之,杜孝先他們本來是令人憎惡的國民黨特務,可他們為了兄弟之情不計任何回報甚至用犧牲生命來保護“六哥”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憎恨不起來的;頭號招牌的荷香,為了養育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敲掉了所有的金牙,那時候的她是善良而無私的。書中的人物不再是非黑即白。無論敵人,友人,壞人還是好人,都離不開一個“人”字。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詮釋立場、階級、信仰,每一個人身上都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但最能帶給我理性思考的則是信念。它是哲學中試圖探討的深奧問題,是哲學意義上的觀念設定:信念對一個人來説,到底是不是本質需求?信念在一個人成為“這個人”的過程中,當與人性相沖突的時候,信念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鄭耀先是一個天才情報員,他正直,善良,對未來充滿希翼,渴望“回家”(共產黨的根據地),以至於在以記者身份回延安的時候,他真情流露。但他又充滿野性,有着為了信仰奮不顧身的一面。特殊的工作,讓他走上了危險的荒野。為了這份工作,他“此生隱姓埋名,爛入泥沙”。

他把屬於自己的角色扮演的很成功,不管是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為人處世,還是在權力博弈等方面,都給自己打上了環境賦予的獨特烙印。因為“扮演”太成功了,以至於他的聯絡員被假象迷惑,根據地的戰友也對他恨之入骨。隨着唯一聯絡人也是唯一能證明他身份的老陸的犧牲,他和組織聯繫切斷了,更重要的是,他處在一個人性的路口,失去約束,失去牽絆,善惡的選擇從此全部交於他。旁證已死,自證有險,他只好走上“心證”之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我做什麼,為什麼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時刻捂着一心,讓它永不變色。

作為書名的“風箏”,也是鄭耀先的代號,具有強烈的象徵意思。牽繫風箏的,只有細細的一條線,一旦這條線掙斷,風箏就會“掙扎在茫茫險惡的空中,隨時會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在風箏線斷開之後,鄭耀先已經有了一條心靈上的繩索,這條繩索給了他方向、希望、未來和光明。

這才是這個故事的價值所在。它在特殊時代的正邪博弈背景中,加上了這樣一條線,這樣一個觀念上的追求。緊張的故事,生動的人物,都在為這條線服務。而當我們一想起這個故事, 想起鄭耀先那滿載故事的臉,都會想起藍天下一隻高飛的風箏,它悠遊自在,不為烏雲和風暴所擾。

因為,牽繫着它的,是一根牢不可破的信念之線,是一個人性最本質的需求。

讀風箏有感 2

風箏,交織而成,也在交織中實現本身的價值。在宂雜世界裏的 紛繁,交織着一切事物的美好與支離破碎的情愫,想留住,也想挽救,得與失,皆在追風箏的人手中的那根線……

1、《追風箏的人》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富家公子與同他的僕人哈桑之 間的故事。為了能夠彌合橫越在父子之間的鴻溝,也為了能夠博得來自父親全部的愛,阿米爾不惜背叛對自己百依百順哈桑,導致哈桑一家從此遠走他鄉,但是阿米爾沒有想到,自己背叛的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背叛的代價是從此的陰陽相隔,空留遺憾。

2、或許是這本書的故事情節過於坎坷;也或許是這本書揭露了太多 人性背後的黑暗;更或許是這本書恰巧擊中了我內心共鳴的最強音,我難以用一種平靜的心態、一種享受的角度去感受這本書所謂的文學精彩,而是執着在阿米爾和哈桑這種有愛與背叛交織的感情主軸中,在功利的世界裏,一位平日裏對自己百依百順帶兄弟不及眼前短暫的得失,這是一種悲哀的思維,也是一種悲哀的人生。執着於追求得與失的人,對於在眼前短暫的得到,是一種對未來的失去,利益薰心地將自己推入地獄。

得與失,似乎沒有一個很固定的答案,就如同一個沒有固定砝碼 的天平。我無從評論他人對於追求得與失的對錯,對於得與失的評判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成功亦或失敗,都不是評判得與失的唯一標準。在阿米爾眼裏,可以從此得到父親的關注和疼愛便是成功,也是得到,但是他付出的是對友情的背叛,是對於自我底線的突破,不是計較他在於對父親寵愛的追求,而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一種錯誤的過程。

3、在現實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節奏唱響對功利的追求,個人的底線 與利益的追求就如同天平一般眼見失衡,過度的計較在名利上的得與失,而忽視在在道德底線上的操守,在沒有個人底線的世界裏,無論親情、友情、愛情都是脆弱得不堪一擊。讀書筆記.風雨沖刷過後,沒有人能記得曾經背信棄義的面具下一張流淚的眼睛。花起花落,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一己功名,但遺留千史的一定是罵名,太多的是與非,對與錯讓我們的身心過於疲憊,放心對心中的執念,換個角度,平靜的面對得與失,坐看雲捲雲舒、風起風落。哈桑守候着最初的阿米爾,他不後悔自己的付出,他詮釋着一個平凡人對於自己的忠誠,他不曾後悔也不會埋怨什麼。

讀風箏有感 3

暑假買了一批書以供閲讀,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獨這本《追風箏的人》,我從頭至尾讀完了。

我要説這並不是一本拿到就讓人愛不釋手的書——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暈頭轉向,要是心有一點浮躁可能就讀不下去。事實就是這樣:在一個雨天,被清涼的雨水帶走了所有浮躁的我才拿起這本手邊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幾頁就放下的書,靜靜讀了下去。

懷着對故事情節的期待,夾雜着對主人公的哀怨和對僕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樣的奴隸們的同情,我讀了下去。

正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也是故事的轉折點——全喀布爾的風箏比賽以及之後的故事。這本該是個高興的日子,他們贏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爾的父親也站起來歡呼,也“終於以我為榮”了。但也就是這天,這美好的就像童話故事結局的一天,阿米爾因為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讓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負罪感。

這篇小説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耐人尋味的歷史。阿米爾在那之後所受的煎熬卻是讓我深深愛上這本書的原因,畢竟這種做錯事以後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吧,作者把這樣的心理描寫的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時也產生強烈的共鳴。

有句話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為一個讀者,一個置身事外卻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麼希望在有些時刻,阿米爾能挺身而出。在事情發生過後,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麼去補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沒有站出來,他做的每件事和説的每句話都將裂縫越撕越大。但這又何嘗不是在現實生活,我們作為當事人時的做法呢。可我們不知道這樣做有多愚蠢,會帶來什麼樣的結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從來不缺少悲劇。總是在猶豫不決間失去了勇敢的機會,而犯錯過後的補救就更顯得艱難。我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亦或是沒有做好該做的而感到愧疚。雖然過後可能會有挽回或彌補的機會,但都因為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為內疚而產生的畏懼),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們。

可那是從前的我了。現在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得過且過,奢望時間來沖淡這種負罪感。因為通過這本書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説的“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我也願意相信有這樣一條路。但這條路絕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壓根就不想踏上這條路。因為踏上它不僅意味着你能解開心中的鬱結,更表明了你要面對過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對的東西,並且以接受它為前提。

我想,當阿米爾得知哈桑——一個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心裏絕不平靜。他反覆掙扎,甚至想要退縮,他憤怒下隱藏着深深的悲傷可他還是要面對這個現實。最後他決定了,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條路,這條救贖的路。這次他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月裏的種種不易:命運安排的宿敵,甚至死亡的威脅。但他最後成功了,在他追風箏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靈得到了解放,沉積多年的一切煙消雲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該踏上這樣一條心靈救贖的路。去追屬於自己的那隻風箏,去獲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讓生活不再被遺憾羈絆,無論代價幾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

讀風箏有感 4

當我翻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仍然任性地相信,阿米爾與哈桑,甚至與索拉博之間一定不會就這麼結束的。

直到現在,我的腦袋仍嗡嗡作響,浮現着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本書不如甜蜜的童話故事一般,它沒有那麼完美的結局,甚至沒有團圓時的擁抱,沒錯,團圓,那少了其中的幾員,那還稱得上真正的團圓嗎?是的,這本表面光鮮靚麗的書如同主人公拉米爾一般,掩藏了人性本生的罪惡與真實。現在,我還是任性的不稱拉米爾為少爺。

沒有我們印象中那喧鬧而又繁華的阿富汗,只有一次次的硝煙,一次次的戰爭。沒有那麼美好的幻想,只有一次次的自欺欺人,只有直達罪惡的真實。沒有漫畫中的友誼那麼堅不可摧,只有一次次的背叛與被判。這麼多年了,物是人非,我想唯一不變的是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不得不説,我至今任性的相信,哈桑的死,阿米爾絕脱不了干係。

我想,阿米爾與哈桑就如故事《農夫與蛇》一般,自然哈桑是那個真誠樸實的農夫。不過唯一不同的是,哈桑從未怪過阿米爾,從未……

我不知怎麼去評判阿米爾,因為説到底他就是一個脆弱而又自私的孩子罷了。他愛他的父親,我想在阿米爾眼中,他的父親就如神抵一般,讓他敬畏與愛,他甚至認為父親一直恨他,討厭他就因為母親的死,阿米爾的母親再生他的時候死了。他自私的不能容忍哈桑去奪得父親的愛,何況哈桑只是一個僕人的兒子,一個哈扎拉人……但就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哈扎拉人竟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相信,阿米爾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是痛苦的……況且這個兄弟還是為他千千萬萬遍的人……

“和同樣的奶長大的是兄弟“,不知為什麼,這句話始終在我耳旁迴響……

拉米爾的感情是複雜的,他不能也不想放棄美國的妻子與美國舒適安逸的生活,但他同時也放不下對父親的敬愛,和拉辛汗的友誼,對故鄉喀布爾的牽掛與懷念。還有,對哈桑的歉意與愧疚,我想也是這些東西,才讓阿米爾能夠義無反顧的拋開一切,趕往阿富汗,但最終迎來的卻是哈桑的死訊以及……索拉博。

或許,拉米爾對哈桑而言,就是那清澈湖水下的怪物,現在,我還是任性的這樣認為。

我想,我已經長大了,所以必須想得更多,我沒有經歷過這段驚心動魄的愛與救贖,或許也不想經歷。阿米爾負了哈桑,哈桑卻仍然真心對待拉米爾,所以,從此以後,我不想傷害我的每一位朋友,在這裏像所有吵過架的朋友説一聲對不起,我想我錯了。

風箏是象徵着正義與真誠的吧,哈桑真正的對拉米爾做到了。 但是,當拉米爾目睹着好友哈桑在小巷中遭到阿塞夫的侮辱與毆打時,他並沒有上前相助,像哈桑對他那樣幫助哈桑,腦中反而還閃過他只不過是一個哈扎拉人時,他丟掉了心中的風箏,此後幾年,拉米爾與哈桑分離,我看得出,拉米爾正在大踏步追逐,追逐心靈中的風箏,我想他成功了。

拉米爾與哈桑最後陰陽兩隔,祝福彼此,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牽掛,最好的祝福,最好的結局了吧。

從這本書中,我也領悟到了好多,生活中是存在着謊言與欺騙,但有兩樣東西是無法割捨的——親情與友誼,那是歲月所淡化不了的,同時也是最珍貴的。

現在的我們正在追逐着風箏,自我心靈中的風箏,我們會沿着一條路,堅定地走下去,去追逐,我們不會放棄自己與放棄他人,縱使我們追不上風箏,也絕不會停,而會繼續大踏步的前進!

我想最後説的是,當步子追上風箏,這就是生活的真諦——我追。

讀風箏有感 5

孩子是充滿稚氣的,大人永遠走不進孩子的世界,體會不到孩子的感受,每個小孩也對大人的一舉一動產生疑問;一個微笑,一句話,一個動作……而唯一能和孩子溝通的只有玩具。而<<風箏>>一文,作者小的時候虐殺了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他認為風箏是沒出息孩子做的玩藝。他這樣做對嗎?

我常常看見年幼的小妹妹拿着芭芘娃娃,在一個角落裏獨自玩,她可以情不自禁地和它説話,玩上一整天也不厭倦,那是為什麼了,通過我的觀察才明白了一切——

因為在妹妹的心目中沒有生命的'娃娃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正常人一樣,甚至她把娃娃當作自己的家人,朋友,當別人不理解自己奶聲奶氣的語言時,她可以與娃娃訴説;當她遇到哪個有趣的事,她可以與娃娃分享自己的喜悦;當她有什麼寶貝的時候,她可以偷偷的告訴娃娃……一切一切,在她心中,只有娃娃理解它。

以上的事例,也許我們認為幼稚,可對於她來説,是具有一定的意義,是一個孩子的夢,難道要去破壞女孩唯一的"朋友"麼?

而作者阻止了小兄弟去放風箏是不對了,因為他根本就不瞭解遊戲對孩子來説比什麼都好。就猶如讀書人的對象是書,他可以拿着書一整天也不嫌膩;猶如旅遊愛號者,要他天天旅遊也很開心;猶如鋼琴家,讓她天天依偎在鋼琴身邊他也不會累……

就是這樣,不同年齡擁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喜好。不要因為自己的想法而去堵住他人的追求。

讀風箏有感 6

“這本小説太震撼了!”這大概是我在讀完這本小説及很長一段時間的內心寫照。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卻用了這樣温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變,前蘇聯佔領了阿富汗,他與父親也一起逃往了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努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作者以極其敏鋭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

我最喜歡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對待別人一心一意,十分寬容、淳樸。當別人嘲笑他的父親是吃人的“巴巴魯”時,他總是一言不發,但他在別人欺負阿米爾少爺時卻挺身而出,表現得大無畏;他為了幫助阿米爾少爺取回風箏,卻遭遇了曾經自己為了阿米爾少爺而得罪的一幫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沒有責怪朋友的過失;當他曾經的好朋友背叛他,且總是惡言相向、甚至將他逼走時,他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解與哀傷。

這樣的朋友,完全是將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綁在了一起,拿命在對朋友無條件的付出。以至於在他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他仍然深深懷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個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替他伸張正義的人。

文章講述的主題就是“救贖”:阿米爾內心對哈桑不公行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脱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變化與行為方式的轉變。但救贖並不就是幸福,阿米爾最後領養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讓人不禁意間回憶起那些令人難受的畫面。

……

這,不僅是一本小説,也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歷史變遷,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為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更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又極貼近人性的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了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在美國與中東的分岔。

讀風箏有感 7

今天,上了《風箏》一課,才初識到魯迅的沉重,這是初中以來學的第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便感受到了許多的不同。開門見山地寫出了文章的主旨,對於精神虐殺的悲哀,“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樣的景物描寫無不體現出一種悲涼的基調,下文的抒情便可如魚得水,暢談出自己那可悲哀,懺悔的心境。接着便想到了家鄉。在故鄉,每逢放風箏的時節,必然是楊柳已發芽,山桃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突然又是一個轉着,故鄉已過,現處北京,北京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四面都是嚴冬的肅殺,對於故事的回憶只能牽掛在那伶仃的風箏上了,同時,我對文章的記憶也牽掛在那點點風箏上了。

其後,長篇幅的講述了對於弟弟放風箏的態度,在魯迅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因為在他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一日,魯迅發現了自己的弟弟苦心孤詣的躲在什物房裏做風箏,便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毀掉了弟弟的風箏,但沒想到,這同時也毀掉了弟弟的那童年的樂趣,換來了今生難以忘卻的悲哀與懺悔,這與寒心的天氣,冷漠的環境豈不正好相呼應?妙就在此,字字句句無疑更沉重了,更墮落了,更冰涼了。

之後,魯迅中年時,在一篇國外的講論兒童的書,頓時明白了以前的愚昧,以前的缺失,以前的過錯,以前的麻木……此時,才會想起自己不應該毀掉弟弟的風箏,畢竟,玩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開始意識到自己童年時代的缺失,缺失那顆童心,這也是造成他悲哀的原因,原來,這些年來,都被社會、繁重的思想埋沒了那顆本應擁有的“玩世”童心,望着窗外,想到一去不復返,“心就開始不竟墮下去了,很沉重很沉重地墮着,墮着。”

最後,魯迅想到了許多挽回方案,送弟弟風箏,“贊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實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看到此,不禁又為作者發一把同情之心,與絕望之情。或是求弟弟的寬恕,但“求”出去了,弟弟卻早已將此事淡忘,何再來什麼“寬恕”?彷彿看到了往事的滄桑,許多的不應該,一切的不應該,將故時抹上了灰暗的煙雲,刻上了崎嶇的劃痕……從迷茫中悔悟過來,現實又是給作者那般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也沉重不已,不知是不是也被生活麻木了?我不知道,更不想知道。

讀風箏有感 8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使我有了很深的感觸,讓我陷入沉思,讓生活充滿愛與追求。

劉老師是一位慈祥、忠厚的老師,對待教學一絲不苟,盡心盡力,對待學生親切關愛,並且他非常喜歡放風箏,雖然他不便於奔跑,但他總是讓學生拿着風箏,自己拿線拐,喊一聲:“起!”風箏就飛入了藍天。這時,劉老師臉上總會充滿稚氣,一蹦一跳,不像一位老人,而像一位少年。讀完了這篇課文,我心裏非常激動,久久不能平靜,一位年過半百的殘疾老人對生活都充滿激情,充滿了愛與追求,那我們這羣健全的人又該怎樣呢?海明威曾經説過,“這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值得我們去奮鬥”。不管怎樣,我是同意後半句的。

我們人生的道路還很長,誰都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榮譽?挫折?還是其他什麼,到那時候,我們都要勇敢的去面對,不能逃避,不能放棄。我相信在劉老師失去左腿的時候,一定也很痛苦,悲傷,可後來為什麼沒有象一些人那樣,整日躺在牀上唉聲歎氣,是呀,因為劉老師的堅強戰勝了困難。

請你們仔細想想,躺在牀上,整日唉聲歎氣,又有何用?還不是虛度年華,虛度光陰,這,又有什麼意義?記住,我們還要好好度過剩下的日子,利用好,為別人或祖國或社會做出貢獻。

如果以後在我身上發生了某種困難,比如什麼事遭到了失敗,生活遇到了什麼挫折,我一定要堅強的逾越過去,重新振作了起來,開始新的生活,展示生命的頑強,讓生活充滿樂趣、活力,充滿生機、激情,充滿了愛與追求。讓生活充滿愛與追求。

讀風箏有感 9

週三一天沒課,也沒有備課任務,看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被阿米爾和哈桑的真摯友情吸引,但在哈桑被造成一生的痛時,阿米爾選擇了逃避,從此阿米爾背上了心靈包袱。為了擺脱包袱,阿米爾設計趕走了哈桑一家,接接着蘇聯入侵阿富汗,隨爸爸移民到了美國,淪為普通工人的爸爸和阿米爾關係已經非常融洽,阿米爾愛上了一位阿富汗前將軍的女兒,父親去世前,給阿米爾提了婚,阿米爾和這個將軍的女兒順利結了婚,父親最好的朋友臨死前,給阿米爾發來了信息,讓阿米爾回到巴基斯坦完成救贖,阿米爾回到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哈桑已經去世了,阿米爾也同時知道了哈桑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

從此,索拉博跟隨阿米爾定居到了美國,但是索拉博相當冷淡,終於在一次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利用哈桑最熟悉的猛升猛降戰術,割斷了對放風箏,這時索拉博的眼裏已經放出了光芒。

《追風箏的人》講了童年的友情,心靈的包袱,戰爭對祖國對人民的侵害,以及最終的救贖,很人性的一本書,看完之後內心唯有“救贖”。

讀風箏有感 10

小時候的阿米爾一直在為了得到父親的愛而苦苦奮鬥,因為一場風箏大賽,他背叛了願意為他付出生命的人。他懦弱,看到哈桑被人欺負他逃之夭夭,或許他從來沒有把哈桑當成朋友。後來他為了贖罪再次回到阿富汗,以他的形式來贖罪,洗刷他的罪行,還有爸爸的。

他雖然懦弱,但是他有責任心 ,他不顧一切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回美國。年幼時的他為了得到父親的愛而用一些鈔票來陷害哈桑,把他逐出家門;長大後的他把一些鈔票塞在草蓆下面,為的是讓那户窮人家過上好日子。因為長大了,他成熟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二十六年前的事仍舊像刀子一樣刻在他的心裏,他不敢忘,也不能忘,他帶着這種愧疚之心一直活着。二十六年前的事不會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淡去,而會越來越深。他一直清清楚楚地記得二十六年前發生過的每一個細節。

阿米爾在二十六年前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二十六年後他爸爸撒下的彌天大謊被他知道了,他不敢置信。哈桑是他的親兄弟,他以前就在想:為什麼爸爸對哈桑那麼好,對他卻不管不問的?為什麼爸爸的心裏永遠都有哈桑?為什麼哈桑的生日爸爸記得清清楚楚?

“要不是我親眼看着大夫把他從我老婆肚子里拉出來,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的兒子。”

“哈桑哪兒都不去,他就在這兒陪着我們,他屬於這兒。這裏是他的家,我們是他的家人。以後別再問我這樣的問題!”

同樣是他的兒子,他對他們的態度卻有兩種。

在真相還沒揭曉之前,爸爸在阿米爾眼裏一向是高大的;在真相揭曉之後,爸爸在阿米爾心中高大的形象一瞬間倒塌了。他想不到爸爸竟會做出這樣的事,震驚、惱怒等情緒揮之不去,二十六年了,這麼多年來他到今天才發現他一直生活在一個謊言之下。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樣説一點也不錯,他們都背叛了願意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

他們一半好,一半壞。

不要背叛願意為你付出生命的人,請珍惜那些對你好的人,請珍惜你眼前的友情。

Tags:有感 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