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1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時刻,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雙眼。作家史鐵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難經史鐵生咀嚼,竟煥發出神奇、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

《我與地壇》表達的人生哲理對任何人都有意義,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美麗或醜陋;不管你是智者還是愚人,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當今社會有些人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了逃避的態度,重讀《我與地壇》有着積極的意義,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裏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我們知道,對於生命,作者也曾經消沉過,但最終還是在死亡的邊緣堅強的掙扎,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每一秒鐘我們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毀舊有的印象”。就個體而言,人最終都會走向死忙,是個悲劇,“年年歲歲花相識,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確實在年年變老,任何生命都終將逝去,但對於整體而言,生命是綿延不息的,秋冬季節百花凋零,但來年的陽春三月又蓬勃生髮;上一輩的肉體生命在不斷消亡,但下一代嶄新的生命又在茁壯成長。生命的車輪總在不停地前進,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生命其實是個不斷輪迴的過程,生命不會因為死亡而永遠消失,而是醖釀着另一段生命的開始人生的魅力正在於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手中的這張生命車票是有期限的,我們要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呢?曹操説:“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顏真卿説:“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青春的身姿永遠是充滿張力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永遠保持陽光的心態,塞繆爾曾説過:“青春是心境,不是年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們華髮叢生、皺紋密佈、身軀佝僂,老態龍鍾,但衰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容顏,不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心靈和思想。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2

突然想再讀一遍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找不到有這種強烈念頭的綠由,就算是對先生的一種懷念吧!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我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我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先生,我找到了一切與你有綠分的東西,我尋找到了車轍,和老母親緊隨的足印,又見到你的老柏樹和樹下你的低吟,我尋到一座園牆,和園牆裏圍着的小姑娘、老兩口、長跑冠軍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他笑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裏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動態,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的張力,無法承擔命運的跌宕,無法享受做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處,就搖了輪椅到地壇去。地壇,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那裏他辨得所有路,認得所有樹,轉過所有牆,因為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讀書,寫作,尋找內心真實的自己。

蜂兒在半空中穩穩地停着,螞蟻猛然間想透了什麼,露水在草葉上滾動…先生所握着的筆就是他搖着的輪子,在黑漆漆裏可以搖出路,鑽出亮。

所有的痛,經筆,變成更深的歡喜;所有的不確定,經筆,變成對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侷限,經筆,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是這地,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子,馳騁的精神,讓他的靈魂撒歡兒;是這地,開啟了一扇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與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他的見識與思考枯竭,源源不斷生出比這地壇維度更大、脈絡更廣的世界。一個簡單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歷程中體現的是天賦飽滿的心智、本能追愛的氣魄和自然豐沛的悟性。

平實而富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逝於2010年12月31日,一個時間的節點,幾年已過去,先生的思想還在與在世的人對接、傳遞、延續,靈魂實實在在地賦予了新的肉體,發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訴説,“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

我也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像先生一樣,讓靈魂自由!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彷彿那滄桑的古園給了我某種啟示,讓我感到心痛的温暖,從中汲取那份不屈於命運的頑強和奮鬥的力量。原來,這地壇就是心靈的憩園啊!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3

在我的藏書中有一本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最初接觸史鐵生的文字是從《秋天的懷念》開始,他的文章一下子觸到了我的淚點,以至於跑了好幾家書店,才買到《我與地壇》這本書。幽藍色書皮包裹的是作者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人生。

腰疾造成史鐵生雙腿殘疾,風華正茂的他,痛不欲生。失去雙腿的事實,使得他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焦躁不安,肆意摔砸手邊的物件。低沉抑鬱,心靈頹廢,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悲痛。看到史鐵生每天歇斯底里地捶打着自己的雙腿,他的母親悄悄在門後流淚。面對一個雙腿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的兒子。母親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不僅要精心照顧他,還要隱忍他的“壞脾氣”。史鐵生在文章中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直至他母親去世,史鐵生才意識到母親的艱辛,母親為他承受的痛,是他無法想象的。他寫了一篇散文《合歡樹還在,母親卻不在了》以此文緬懷逝去的母親。

在地壇,他和園子裏的樹木,牆垣,石階對話,地壇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寫作成為連接生死的一座橋樑,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成為我們捧讀在手,久久難以釋懷的故事。史鐵生筆下的文字質樸通透,只要你細細地品讀,反覆琢磨,你會發現,最具有強大的治癒功能的還是文字。文字是有力量的。其實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過多的華詞美句。過多的修辭手法往往是畫蛇添足,既費了筆墨,又把整個文章塗抹的面目全非。

《我與地壇》最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的就是樸實。在史鐵生最樸素的字裏行間,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他對於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後,在經歷了痛苦的絕望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筆耕不輟,用文字為讀者展示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人為何生?人何時死?人為什麼想活着?人該如何活?為什麼寫作?”史鐵生所有的文字更多地彌散着哲思的光輝。

史鐵生也寫過這樣的一句話。讀書多少沒關係,別讓大腦野蠻生長。經典之作和經典之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相信你讀完《我與地壇》之後,一定會有同感,這便就是這篇文章的深度,它能啟迪一顆蒙塵而浮躁的心靈。還有很多像史鐵生這樣的身殘志堅的人物,比如華羅庚,張海迪,桑蘭,他們的故事感動並激勵着我們這一代人。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每一個傳奇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誰經歷的苦難多,誰懂的東西也就多,瀕臨過死亡的人往往最熱愛生活,只有經歷苦難的人才會加倍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4

初看這本書的名字,我以為是寫地毯的風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確,描寫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憶,地壇沒有過多的表述,卻串聯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過家附近的地壇公園入手,表達了自己為何要去地壇,在地壇附近的所看所想,後來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關回憶。

作者在青年時期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這一度讓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讓普通人觸手可及的事情變得遙不可及。他來到地壇,認為“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此時的心情也是鬱結的。然而,他卻沒有防起自己,他在腦海裏有個精彩的世界,他用“好運設計”想象自己的人生:他愛好運動,也擁有自己喜歡的運動員;他還有不少的夢想。他在輪椅上,心中卻有種不服輸的精神,坦然面對自己人生的勇氣,他在地壇中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與地壇》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記本,記錄着內心的悲歡,也打開自己小時候的記憶,作者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一直照顧他的母親、兒時的夥伴、“插隊”的朋友等。他的親人與朋友也是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作者小時候由於一些小事而沮喪,看到爺爺努力編雞籠並對着“我”微笑的情形,讓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個老人尚可微笑面對生活,年輕而健康的“我”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許多生與死的話題,也聯想到他認為完美的體育明星也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經歷的苦難,活着就能想到辦法去面對,遇到問題不能逃避。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找到一處安寧來安撫自己的內心,想必地壇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難所”。在地壇這片園地內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內心,完善自我。在後面的情節中,地壇的草木競相生長,植物生機勃勃,象徵着作者的內心也對自己充滿希望。

而在本書也有一條隱藏的感情線——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總是在“我”去地壇的時候等着“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時候不離不棄地陪伴與照顧,鼓勵“我”寫作。然而,母親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卻沒有過多的表達自己的苦難,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編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有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母親在“我”背後守護着,讓“我”不要放棄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斷地寫作、出版,這也打動到身為讀者的我。母親的愛是包容、慈祥和內斂的,母親的出現鼓勵着大家,也讓作品添加上親情的色彩,像是一塊不斷打磨的玉石,帶着温潤的色彩。地壇對於作者而言,更像一個母親對於兒子的關愛,這種愛在時光的打磨下仍然閃爍着光輝。正如地壇的植物不斷生長,建築物也在時光中有了新的時代印記。

閲畢,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對個人的苦難,我也可以更積極地走向未來的人生,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5

午後,有些陽光,也有一絲陰鬱。在書店看到了這本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人民文學紀念版,喜歡這樣的封面,淡雅的素描,乾淨的書名。其實,讀了之後發現這正是書中文字的風格。

史鐵生的文字就如印象中家鄉的那條小河,靜靜的流淌着,它的歡樂、痛苦,在時間的長河中,既那麼渺小,又那麼鮮活…

對無私母愛的回憶,

“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裏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裏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麼話都不説。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着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裏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

讀來催人落淚,還有對生命的思索,曾是多麼痛苦的生死拷問,在他的筆尖流露出來的,卻靜靜的,還帶着一絲淡淡的詼諧,但自有一種安靜的力量在,讓人肅然起敬。

關於寫作,“寫,真是個辦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靜。寫,這形式,註定是個人的,容易撞見誠實,容易被誠實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場之外遭遇心中的陰暗,在自以為是時迴歸零度。把一切污濁、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兒去檢查,勿使偽劣的心魂流佈。”

斯人已去,“有人跟我説,曾去地壇找我,或看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可一來呢,我搬家搬得離地壇遠了,不常去了。二來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現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現在我看虛空中便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經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

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

史鐵生,一個靜穆、豐厚的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6

天道滄桑,人世芳華,靜守命運,天下獨我。於《我與地壇》,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書的簡介之後,簡介是這樣説的:他轉動輪椅的手柄,輪椅前進、後退、轉圈、旋轉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誰新近發明的一種遊戲,沒有背景,沒有土地甚至也沒有藍天,他坐在那兒輕捷地移動,靈巧地旋轉,彷彿這遊戲他已經玩得嫻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樣的自嘲與悲哀,於此,我初觀望他的一生,將他的生命線連起。

史鐵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裏孤芳自賞,在玩這樣特別的遊戲,我每每想到這個,都會覺得無比沉重,可能是因為他那在幾近崩潰時的茫然與無助深深的成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選擇,卻不給他留一絲一毫餘地,那時地壇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託,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壇中摸索着生機和希望,與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絕望中掙扎,我想那時年輕的他一定很想站起來指着蒼天問:為什麼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來。他想這個問題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壇內的人來來往往,他一個人靜靜地呆在那兒,後來他似乎想明白了什麼,於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兒,等他漸漸找到出路,成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氣,靜靜地靠在輪椅上,淡漠地評價自己的生命,史鐵生,用這十個字總結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話裏帶着些無奈吧,但也許他已經釋然,所以他才會這樣客觀並且殘忍的正視自己的人生,説出這樣一句連我這個旁觀者也心痛的話。我就像那個王子一樣,想着這種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樣不帶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鐵生在幾近絕望。,連自己都快放棄自己的時候,就這樣一個人默默地藏在地壇,接受母親疲倦的眼神,也許他不想接受這個世界,他想逃避,以至於他用男孩的倔強來承受母親的目光,就這樣一直一直,知道母親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麼,可惜已經晚了。史鐵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證明親情是多麼的令人遺憾,我開始後悔,這樣的十幾年來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產生了恐慌,我擔心我做的這一切,都會讓我承受些後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願去承受的,我現在想努力抓住些什麼,因為我不想去延續史鐵生的悲哀。母親的苦,母親的累,母親的去世,這是史鐵生人生當中第二次巨大打擊,他剛解開為自己繫上的結,卻又陷入母親愛的包織網中,母親已走,這網也許永遠也解不開了。

在我難過傷心的時候,我就會拿出我與地壇讀一讀。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卻越來越煩的時候,我也會讀一讀它,然後我會慢慢平靜下來,因為我發現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