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9W

文章敍事突出重點,多細節描寫,是《史記》中的傳記名篇。下面是關於《李將軍列傳》的讀後感,歡迎閲讀。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一

今我讀了《史記》李將軍列傳,感受頗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説桃子和李子都不會説自己有多麼好吃,但人們卻都來採摘食用,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此言雖小,卻可以諭大也。

李廣,世代為將,其祖先李信是秦時追獲燕國太子丹的大將。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於射箭。李廣更是善於騎馬射箭,在戰場上以力戰聞名,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只要他出現在敵人軍陣前,敵人便聞風喪膽、抱頭鼠竄。漢文帝感歎地説:“可惜啊,你沒有遇上時機,如果你趕上高皇帝的時代,封為萬户候,那還用説嗎?”他帶兵打仗,對待士兵寬厚温和而不刻,與士兵共患難、同享樂。李廣死後,全國上下老百姓都為他流淚。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説:本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本身行為不端正,雖然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李廣就是此言所説的前者,他為人忠實誠信,打仗沉着勇敢。他雖然誠懇質樸像個鄉下人,又不善言辭,但士兵們都願意隨他行軍打仗,樂於聽他的指揮。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項羽他脾氣暴躁,不納忠言,後來他在陰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問路,大聲喊着:“老頭,路往哪走?”老者見他沒禮貌,騙他説,往左走。項羽便率領殘餘的騎兵向左騎去,後陷入了沼澤地,被漢王派來的大軍團團包圍,項羽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自殺。此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

我們學習歷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讀懂《史記》,要像李廣那樣做一個“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諺語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實際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談闊論,能高談闊論的人未必能實際去做。此言非虛言也,人要有真才實料,不要枉有虛言。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二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體現了他刻畫人物的高超才能。在本文中,他抓住李廣一些最突出的特徵,通過一些生動、簡短的`故事和細節,是人物形象極為鮮明。

文章開門見山般在一開始就向世人展示了李廣將軍的魅力:典屬國公孫昆邪在李廣戍守邊疆期間竟哭着請皇上將其召回,唯恐李廣陣亡,大漢失去一員良將。這也吸引着讀者迫不及待的去一睹這位良將的風采。果然,他沒令人失望。

面對匈奴數千騎兵,他僅有百人,竟平安逃脱。這體現了他的智慧,這智慧是生活在塞外,身經百戰的積澱,從生活中總結教訓,是我們應學習的。

這篇文章讀完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廣將軍對部下的真摯。抗擊匈奴時,他不紙上談兵,而是衝向最前方去戰鬥;他在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營,簡化各種文書簿冊,處處體現他對將士的體恤;遇上斷水缺糧的困境,他絕不會比士兵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飯。他可是大將軍啊!幸而,他的好並不為世人忽略。他因剛強的性格而拔刀自刎,竟如同國喪!舉國哀痛卻也無法慰籍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丈夫因壯志烈血未能揮灑而傷痕累累的心。這名良將終於隕於自己的剛強,高傲。

人無完人,李廣也不例外。他曾在家閒居多年,期間常外出打獵。一次,外出飲酒,歸時經霸陵亭,霸陵尉剛巧喝醉,對這位爆脾氣的前任將軍出言不遜,在李廣心中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

當李廣受封為右北平太守時,出人意料的邀霸陵尉一同赴任,就在大家都感歎於他的不計前嫌時,他卻于軍中將其殺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曾於一天之內殺掉曾妄想反叛但已投降的八百多羌人。他是兇狠如虎狼,但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不是嗎?

他死了,死於自己的高傲,他或許有錯,但不至深重,可他的孫子李陵卻使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人以此為恥,使李氏衰微沒落,或許是上天仍在祭奠那八百具魂靈。或許這世界,本不許人犯錯。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三

有一種感情叫愛國,有一種巍峨叫堅守,有一種堅毅叫不屈,有一種永恆叫勇敢。當一個人迷茫,當一羣人迷途,當一個民族迷失,來探求將軍李廣,來找尋丟失的民族脊樑,補充堅強的鈣質。

李廣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中有些對李廣近乎神化的描述:“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行十餘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脱”等等。先不管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是否真正地按照史學家謹嚴負責的態度去記錄李將軍的事蹟,這些事都反映了司馬遷乃至全部民眾對李廣英勇善戰的崇敬。盛唐詩人王昌齡有詩提到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間接反映了飛將軍李廣的勇猛。

細細追究,中國的大地上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十分推崇這種剽悍的民風,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漢武帝時期西征匈奴,有唐末苻堅破釜沉舟,有滿清木蘭圍場的秋狩,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種精神卻有逐漸淡出人們頭腦的趨勢。想想近代屈辱的近一百年,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次又一次成千上萬兩的賠款,一塊有一塊美麗國土的割劃,一場又一場毫無戰果的戰爭……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地盤上被欺負,被壓迫,被搶掠,被殺伐,面臨着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卻絲毫不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那一點點反抗意識,勇敢堅毅都去哪兒了?

還好,我們有林則徐,有魏源,有吉鴻昌,有孫中山,有這些人還肩負着重大使命——重新喚起人們心中的希望,勇敢起來,鬥爭起來,中華民族復興起來!

現在,中國仍面臨着國內國際各種嚴峻形勢的挑戰:疆域獨立分子肆無忌憚地打砸和搶燒,南海爭端形勢錯綜複雜。中國人,不能再一味的低頭忍讓了,要團結一心,為了國家發展,為了生活安康,為了仍有尊嚴地活着,要重拾民族勇敢的脊樑。

勇敢,是民族脊樑堅強的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