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晨雨初聽》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2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晨雨初聽》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晨雨初聽》讀後感

《晨雨初聽》讀後感1

《晨雨初聽》是作者親自挑選出的經典作品,編合成了一本合集。裏面的許多文章都是以遊記的形式,記錄餘秋雨到過許多國家城市後的感受。還有許多是作者的.隨筆與感想。

其中,令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上海人》這一篇文章。它吸引我的理由是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很想看看餘秋雨這位居住過上海一段時間卻又不是地道上海人的客觀評價。文章開篇就説到“上海人一直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羣落”。許多遊客到上海旅行,領受最深的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上海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將它稱之為“上海文明”。“上海文明”便是我們要探究的一個重要話題。文章第二章舉了一個例子。徐光啟是明代進士,作者稱其為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海人,原因是徐光啟對中國宗教精神沉浸很深,可是他卻並不排斥同時深入地思考西方宗教。考上進士後,他並沒有安心做個京官,而是主動找到利瑪竇,譯出了《幾何原本》。

徐光啟善於處世,左右逢源,最後做上了禮部尚書。他至死都是中西文化的一種奇異組合:他死後由朝廷追封加諡,而墓前又有教會立的拉丁文牌銘。我想,從徐光啟身上可以看到上海人的某種素質。開通、好學、隨和、機靈、能夠極快地吸收新的知識並運用入實際,這些也正是上海人所具備的素質啊。從餘秋雨對上海的論述中,我還看出上海人民的聰明與遠見。二十世紀上海人民日日看報,細細辨析,領悟到民主、人道等的真正含義;也對經不起對比的封建傳統產生了由衷的蔑視,上海人從實際體察中作出了正確的選擇。當然,這些遠不能囊括上海文明,作者告訴我們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諸在個體自由基礎上的寬容。我想,上海人見多識廣、冷靜、容忍,也習慣了事物的高頻率變化,所以上海人比別人多了一份在變化中的自我。當然,這一些還遠不能概述整個上海人,但我相信上海文明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變得更美好、更完善。

《晨雨初聽》給了我很大的文學知識量,也促進了我將對文學知識的喜愛與攀登。

《晨雨初聽》讀後感2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叫《晨雨初聽》,這本書是著名的作家餘秋雨着的書,裏面寫的是一些朝代的歷史和餘秋雨以及他的朋友一起去的地方,下面我就給你們細細的講講吧!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河畔烤魚》這一篇,主要講了餘秋雨和幾個朋友在店裏吃烤魚的情形,他們邊吃邊聊,可開心了!我看着他們吃烤魚的樣子我也饞得慌,因為我看見魚烤的黃黃的,我就斷定這種魚一定很好吃,我看着他們吃,我也想吃。但是我覺得他們生意很好肯定因為這湖裏的魚多的緣故吧!我覺得這樣太傷害魚了,如果長時間的捕捉,我估計幾年過後,這裏就沒有魚了,我們應該保護動物,不能讓清澈見底的湖水變成髒乎乎的湖水。

還有一篇我也有很多的`感想,這一篇是《你們的祖先》,裏面講了那裏最好的一所學校和跟我一樣大的朋友的故事,他們的環境非常不好,他們的書已經很破很破了。我覺得我很幸福,生活安定,並且擁有很多很多的新書,要什麼爸爸媽媽就會給我買。和他們相比,我有敬愛的老師,友愛的同學,團結的班級。可他們太可憐了,我也不能幫助他們,只好默默為他們祈禱。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很適合我讀,我很喜歡這本書。

《晨雨初聽》讀後感3

讀了餘秋雨的《晨雨初聽》,感覺讀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場心路的旅行。

“只有書籍,能把遙遠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帶來給你;只有書籍,能把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美好與智慧對比着醜陋與愚蠢呈現給你。”

這是餘秋雨的原話,讀了它,喚起了我對書籍的珍視。

餘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於以往散文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多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正如作者所説的:“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較深腳印所在,説明我的心底的山水,並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其中《風雨天一閣》是我最喜愛的一篇散文,讓我回味無窮。回想到現在的人,所謂“名星”醜聞,“鳳姐”“芙蓉姐姐”,心裏頓時落差萬丈。一種文化與社會的關聯!如果説天一閣象徵着古代文化,中國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明與驕傲!那麼現代的名星也算是時代的象徵麼?

“文化”是一個多麼嚴肅和苛刻的字眼,一種傲然的性格和高雅的姿態,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犯欽傾盡畢生心血,為了保護天一閣,把規章變成一種家族使命,一個小小的家族卻揹負着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歷經歷史變遷,災難中倖存的天一閣到了今日遍體鱗傷。嘉慶年間,寧波知府內侄女錢繡芸酷愛詩書,為了一覽天一閣的“姿色”,竟嫁與犯氏家族,最終還是未進天一閣的一扇門,鬱鬱而終!歷盡百年,多少權勢嫉恨都躲過了,到了現代卻躲不過偷門高超的盜技。

餘秋雨先生説:一個成功的藏書家首先在人格上是一個強健的人!天一閣的倖存史到了現在而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藏書樓,而是一種傲骨人格,高尚儒雅,高深境界的延伸。餘秋雨先生還説,一進天一閣首先看到的不是書,而是錢繡芸小姐的憂鬱眼神!一個畢生沒有實現的心願到了另一個世界錢小姐該如願了,大概在用靈魂保護着天一閣!

“文化”之所以神聖,不在於世人的追捧,只是它的存在能夠讓人心靈得到淨化,讓你境界得到提升,也只有人格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體會到這種價值!範欽做到了,錢繡芸做到了,我想,餘秋雨先生大概也做到了!文化是一種傳承,而人格就是時代的交流心靈的感應!歷史有差異,時間有先後,人類主宰不了生命,我想,文明的發展史也告訴我們一個祕密:她就是我們與祖先之間的通信工具!靠着這種傳承滋潤一代代的炎黃子孫,歷史在變遷,時代在進步!無論這種進步是好還是壞!但文化的精髓永遠不會改變!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沉悶與世俗的氣息讓人厭惡,總想躲避喧囂,找一處靜謐,唯有這傳承文明與高雅的書籍才能給我們安全與寧靜!與書為友,我也可以高尚!在書中你永遠不會寂寞,她可以教予你知識,可以陶冶你的情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你走完這一程,你會發現,你走的不只是一般路,或許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人格已上升到一個高度,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説:一個強健的人!

《晨雨初聽》讀後感4

《晨雨初聽》這本書在我手裏已經有年許了,由於種種原因,我看的也是斷斷續續。

其實,餘秋雨最出名的文集應該是《文化苦旅》,以前也曾借來看過,但是覺得有點看不進去,遂作罷。這本書我看的斷斷續續,不過該文集,也收入了餘秋雨先生很多經典之作:如《老屋窗口》、《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道士塔》等。我並沒有全部看完,不過看過的我都做了自己的註解以及讀後感。

入《老屋的窗口》:餘先生有過這麼一段經歷真的是很不錯啊,至少我已經忘記了很多童年的瑣事,大概是本人性格所致吧——缺根筋。故事寫的很美,真的很不錯,餘先生現在的成就大概就歸於這種經歷吧!又有一個好的領路人——母親,儘管我母親不識字但是母愛是一點不少於其他人。大概這就是我做事沒有後顧之憂,能正視他人的原因吧。我自信,我樂觀,但又感情細膩,光看外表是看不出來的,誰人又能體會我心中那份温情與浪漫呢。

這只是我對其中一篇的`觀後感,其他不一一寫出,這本書還有一點很不錯,就是餘先生寫的序,是對青年人關於閲讀的準備,裏面這樣寫道:我覺得一個人的最佳讀書狀態大多產生在中年以後,但能不能取得這種狀態則取決於青年時期的準備。這裏有餘先生對我們青年人的忠告:儘早把閲讀當作一件人生大事;要把閲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先找一些名著墊底;名著讀不下去也可以暫時放下;有一兩個文化偶像不是壞事;青年人應立足於個人靜讀;讀書卡片不宜多做;有空到書店走走;

本書還是很有可讀性的,大家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