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13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精選11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精選11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1

拿到書,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給中國幼兒教師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裏問了自己幾個問題,這會是一本什麼書?裏面有些什麼內容?這些內容以什麼形式為主?會有很多理論方面的知識嗎?帶着這樣的疑問,我粗粗地翻到目錄處,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將這本書分為童心篇、課程篇、教學篇、行為管理篇、教師發展篇、家園溝通篇、隨感篇等七個篇章,在這些篇章裏,而作者對於每個篇章的需求以書信的形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於是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籍……

首先,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忘記了自己是一名讀者,而是感覺有一位幼教方面的專家在跟自己在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作者吳放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問題用高深獨道的理論與具體而微的實踐緊密結合,像故事一樣説給我們聽,讓我們讀起來也不是那麼枯燥,而且受益匪淺。

在第十封信“幼兒美術欣賞的特點”中作者提到,“美術作品的欣賞並不需要與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兒階段,讓幼兒學會欣賞比學會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還提到了“欣賞是需要培養的一種思維習慣,我們做老師的都有責任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度過童年,學會欣賞美、喜愛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幫助幼兒融入與參加欣賞過程”這一問題提出了五大要點,通過這封信的閲讀,讓我對美術欣賞活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總會或多或少的請孩子們説説自己對於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賞的過程中也只是流於形式,沒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賞,所以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到底孩子們都看到了什麼?通過這樣的欣賞過程他們到底得到了什麼呢?而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説,因為他們生活經驗的不同,能力的差異,所以欣賞的過程也應該循序漸進,為了避免欣賞的枯燥,欣賞的方式也應該多變。

第35封“教學反思的形式、內容與方法”中針對教師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最初的時候,我對反思的理解就是尋找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不足,漸漸地,在幼兒園一次又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也應該找出自己教學活動中的亮點與人一起分享,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頭看自己踩歪了的腳印,而要向前看怎樣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穩,反思很大一部分應該着眼於教學的成功而不是失敗之處”,另外,書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教師的反思應該做到及時,作者提到了自己帶帶班時總會口袋裏裝着一些碎紙和一支筆,不用多寫,只需要幾個關鍵詞就行,等下班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記錄,這樣一來對以後的教學反思有很大的幫助。

書雖然還沒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總會從中收穫很多,或產生共鳴,或受益匪淺,不管怎麼樣,我感覺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為我們一線教師不是更加應該用心地去對待幼兒園的每一件事情呢?時代在改變,我們的孩子在改變,我們的每一天都會遇上不同的新問題,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通過觀察、思考、反思來去解決。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2

幼兒園需不需要教幼兒閲讀以及如何教?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我們去探討。現在,早期閲讀在幼兒園已經步入白熱化階段,家長也非常重視孩子在這一方面的學習,因為早期閲讀不但是幼兒成長髮展的需要,也是在為幼兒未來的學業陳能夠就打基礎。吳放老師也認為,這種教育開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將來的收穫也就越顯著。

關於閲讀,美國國家閲讀研究所是這樣定義的:閲讀是一個從文字引申意義的複雜過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

(1)把文字與相應的語音練習起來的能力;

(2)解讀新詞彙的能力;

(3)流暢地閲讀的能力;

(4)掌握足夠的信息與詞彙的能力;

(5)掌握通過文字建構意義的有效技能;

(6)發展並保持閲讀動機。

其實對幼兒來説,興趣非常重要。因此,就這點,我們應從興趣開始培養,讓這成為孩子的一種需要,不可或缺的,從而培養其愛讀書的好習慣。

對於孩子來説,他們真正認識的字並不多,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幼兒認識多少字,能讀懂這個故事。培養幼兒的閲讀能力,重要的還是在於培養幼兒基本的閲讀技能,教給他們如何讀,培養的是一種好的習慣。比如説,讀書要從左到右,自上而下進行,書要一頁一頁從前往後翻;對圖書要愛惜,不折損,不撕頁,不在書上亂塗亂畫等等。這些習慣、方法都應從孩子上小班時就開始培養。

因此,良好的閲讀習慣是不能忽略的,教師在這一塊也應該重視起來,不要一味讓孩子懂得什麼,知道什麼,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一種興趣,一種閲讀的好習慣。

幼兒園數學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比較乏味的。從教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幼兒對學數學的興趣並不高,而且也較難掌握,長期以往,孩子間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實,數學教學並不僅僅侷限於某些與數字或算術有關的教學活動中,尤其對幼兒來説,數學知識存在於他們身邊的事事處處,而他們從事的各種遊戲活動中也都會包含一些與數學知識有關的內容。

在美國教育中,幼兒就是通過遊戲,通過動手在探究和發現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邏輯性已經可轉換性。比如讓幼兒學習長度測量,教師不僅僅用叉子作為測量工具,而是為幼兒提供了更加具體,與他們生活聯繫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樂罐來測量,通過這個活動,並通過這個活動的延伸(如使用積木、鉛筆等工具來測量),幼兒便理解了測量的基本概念。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涵蓋着數學的內容。幼兒園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圓的;積木是三角形的,有紅色的、藍色的,很多不同的顏色;有的小朋友高一點,有的小朋友矮一點……這些都是我們隨處可以看到的,空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進行隨機的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沒有了上課的壓力,也就學得更開心,記得更牢了。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在從教過程中,也可以利用身邊幼兒常接觸的事物以及方法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數學在生活的意義。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3

吳放老師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處瀰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與中國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達到了高度的契合。這種契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吳放老師所追尋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完滿、和諧的人性;另一方面,吳放老師彌合人性所憑藉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詞、最佳詮釋者。

在書中,吳放老師從幼兒的現實生存狀況出發,探討如何使幼兒走向完滿、和諧的狀態,從而使不同的幼兒通過教育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吳放老師雖然只呈現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兒教育思想,但實質上,其思想的立足點卻在於個體生命的存在。所以,拋開作者的宏觀目的,其思想體系本身是彌足珍貴、值得體味的。

薄薄50封書信,字裏行間到處瀰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閲讀中,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可以説,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兒教育的閃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滲透與彰顯。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單一的聲音,而是強調不同聲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聲音的對抗。這樣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與差別基礎之上的富於生命力的開放、多元的系統,是真正的和諧、辯證的和諧。這種和諧在於異質要素的統一而非同一,而且,異質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實存在,對“不同”的充分承認,只有這樣,異質才能產生新質,天地萬物才能在衝突中達到融合的境界。

中國古代文化中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吳放老師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顯得淋漓盡致。吳放老師經常讓新老師做的一個練習是挑出班上最讓人“頭痛”的三個孩子,寫出每個孩子的五到十個優點和長處。不少教師寫完之後都吃驚地説,想不到這孩子居然有這麼多的長處,我以前怎麼從來都沒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的思維習慣傾向於用比較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一切,這就好比我們只從一個窗口向外看,能夠看到的當然就很有限。她強調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打開了許多這樣的窗口,我們能夠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釋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滿、和諧的教育理念。

總之,不管是吳放老師整本書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還是具體層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輝和“美”的光彩,都無不洋溢着一種“和而不同”的和諧之美。而這種美正是幼兒教育思想的堅實根基,倘若抽掉了這種根基,幼兒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論述便是形同虛設,沒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4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華裔教育專家吳放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經歷撰寫的,作者以書信的形式將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簡潔樸素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讀來倍感親切。全書從童心篇到隨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對待孩子、對待工作、對待家長,處處流露出作者那顆博大的愛心以及對幼教事業的忠誠,她具有敏鋭而又專業的眼光,善於傾聽與理解兒童,仔細觀察與及時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並且通過環境的創設,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

在童心篇的信箋中,每一封都展現了作者不同的`觀察角度。處處體現出教師對孩子的關愛和關注,尤其是對盲童和肢殘孩子的教育和照顧,震撼着我的心靈!在吳教授的班級中有兩個不同殘疾的兒童(瑞秋和蓋兒),想必對她的日常教育教學制造了不少難處。但信箋裏透露出的她對“上帝特別眷顧的孩子”那種博愛和寬容,我彷彿真實地看見了瑞秋和蓋兒的那份樂觀和自信:他們和夥伴間和諧的交流,他們在活動中積極的表現……我感受到兩位殘疾兒童性格的陽光和燦爛,他們在吳教授的班級中盡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樂!殘疾對他們來説沒有絲毫影響。我佩服吳教授對孩子心理環境創設的能力,給特殊兒童創造與正常孩子同樣的教學機會和條件,而沒有把生理殘疾作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藉口。任何活動中都有他們活躍的的身影,有困難自己解決、有機會積極爭取,培養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強、自立、樂觀的性格,這難道不是吳教授和家長的共同願望嗎?

每每讀到這裏便想起這樣一句話:有一種品德叫高貴,有一種精神叫品德。吳教授具備了!我們作為教師,愛孩子就是我們教師的職業品德。要相信每個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只有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孩子去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在我們心中,永遠不能有“壞孩子”這個概念。只有從內心熱愛孩子,以誠相待,關心孩子,理解孩子,體諒並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難處,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

記得前三年大班時有個叫祥誠的小朋友,下半學期從外地轉入我班,性格非常內向。剛開學第一週,陌生的環境使他哭鬧不休,每天吃午飯又哭又嘔,誰看了都會心疼。他的爸爸每天早上要等到我們開始上課才會悄悄地離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為了縮短我們與家長之間的距離,為了贏得家長的信賴,我一方面留心觀察孩子,主動接近他、關心他,每天飯後和小朋友一起陪他玩遊戲,講故事;另一方面,每天放學後我經常主動和家長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現與進步,使家長對我們的工作感到放心。經過我的一番努力,一週後他終於慢慢地不哭了,性格也漸漸地開朗起來,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時還能舉手發言呢!一天早上,祥誠爸爸牽着孩子的手,激動而又真誠地説:“陸老師,現在孩子説話也比以前多了,回家來總提起左一個老師右一個老師的,真是讓你們費心了!”幾天過後,他又給我發來短信説:“謝謝老師對誠誠的關心和照顧,交給你們很放心!”是呀,有什麼比這更值得驕傲的呢?

我深信:付出一分愛,就會有一份回報。愛是打開教育之門的“金鑰匙”,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滋補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熱愛和尊重每個孩子。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瞭解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感情世界。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每個孩子,使孩子同時也喜歡老師,願意和老師玩,在愉快的氛圍中游戲。在一日活動中我時刻關注孩子,哪怕一個鼓勵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頭,都傳遞着我對孩子的愛。我採用鼓勵表揚的方式,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在教育活動中及時給予幼兒以評價,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同時也是對幼兒的一種肯定。

愛是建立良好師幼關係的“橋樑”。作為新世紀的幼兒教師,更要從多方面教育幼兒,用慈母般的愛去温暖孩子的心靈,用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幼兒園開心度過每一天,茁壯成長!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5

當《和孩子一起跳舞》一書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網絡上聽説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兒教師困惑的心靈雞湯之信,傳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圖畫,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師帶着孩子聆聽音樂,感受着舞蹈的樂趣。我們的工作猶如這舞蹈,有愉悦的過程,也有疲憊的過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創造樂趣,它充滿了可能性與價值感。我想本書的作者吳放用這樣一個書名就是這樣的用意吧。

打開封面,初作瀏覽,發現作者將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課程篇”、“教學篇”、“行為管理篇”、“教師發展篇”、“家園溝通篇”、和“隨感篇”7個部分。這已經包羅了幼兒園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內容,作者將其在工作中的點滴經驗和感悟濃縮成這50封信,並用一種閒談的方式向我們中國幼兒教師娓娓道來。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讓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對工作的責任心以及在對孩子時的耐心與愛心,整本書的主角是孩子,作者無時無刻地不在提醒着我們:“愛孩子”是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最讓我喜歡和感動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吳放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和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她對教育事業和社會的關心。

童心篇中“認識有不同能力的兒童”時,讓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個失去光明的孩子,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孩子卻能健康、快樂地與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學習,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讓我不禁佩服起吳放老師。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可能因為孩子的特殊性而無法為他們提供正常的學習環境,“聾啞學校”“盲校”這些特殊的教育機構,雖然為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學習場所,但在心理上,他們也在無形中將他們的特殊性與正常孩子劃分開來,而在美國,他們不以特殊的形式對待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將他們與正常的孩子平等對待,給每位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了機會。這讓我聯想到工作以來的若干年中,有過很多的“特殊”孩子,他們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學校的排斥後,而在我們幼兒園得到了入園認可,並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我們的幼兒園,從他們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慾和交往欲,除了與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為以外,他們來到幼兒園有着更多的喜悦與快樂。老師們用自己真摯的心感化着班級裏的每一個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納這個孩子。就如朱老師班級裏的小薇是一個腦癱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師和身邊的孩子身負着照顧她的責任,吃飯搬椅子,有旁邊的同伴照顧;上廁所,有老師照料着;户外活動,你牽我拉着……像小薇這樣的幼兒園生活是其他幼兒園所無法給予的,但是,作為特殊幼兒,他們一定沒有將自己看做是與周圍孩子有着不同區別的孩子,他們一定也想得到與正常孩子一樣的眼光與待遇。所以,我覺得與其讓同伴與老師包辦代替做,不如給他們能與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點的環境供給,讓他們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與周圍孩子有着一樣的能力與價值。比如,吃飯的時候能將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邊,也能讓她體驗一下給同伴分發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樂趣,這從常人眼裏也許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裏將是特大的等號,他們不會覺得自己與同伴的區別,更多的是認為別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們除了接納這樣的“特殊”幼兒,更應努力地去學會認識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認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區別,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舉不勝舉的幫助才可以快樂的在幼兒園生活,我們要給予他們的是能夠適合他們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樣在幼兒園生活的環境,讓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兒園裏,這才是公平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細細讀來,回味無窮,學到的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新的理念,一種閃着光的思想,一種無私大愛的精神。讓我盡我的天職——愛孩子,愛每一個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6

我曾經在《早期教育》上看過連載的《我的美國見聞》,讀函授本科時聽老師們介紹過美國教學方式的點滴。這些認知只能使我對美國的幼教制度、美國的幼教現狀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淺的認識,那就是開放“自主”。對於美國老師究竟怎樣組織一個個活生生的活動,仍然一無所知。自從我讀到吳放老師撰寫的書信體筆記《和孩子一起跳舞》一書,讓我對美國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為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細緻地瞭解和感悟,我為作者介紹的每個案例而好奇,併為之感動。因為,每個案例都是作者親身的體驗、是作者對中美教育模式的對比與思考,更是作者對幼兒教育如何促進孩子發展的前瞻性的實踐研究,讓我對“開放”和“自主”有了更為深層次的理解。我認為這是一本幼教一線教師的福音。

其中讓我感觸最大、影響最深的是第20封信——《這是我的配方》。講的是“怎樣做好引導者讓幼兒通過發現來學習”。教師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去滿足孩子的操作需求。書中寫道這樣一段話:“越是看上去‘亂七八糟’的地方,孩子們越感到興趣,越是能弄個亂七八糟的地方,孩子們越喜歡去‘攪合’”。因此,老師為孩子提供了麪粉、,油、鹽、水、顏料、量杯、勺子、攪拌器等材料,給出了任務是:自己實驗,創造你自己獨特的麪糰配方。實驗完了,老師寫下配方,交流誰的配方和別人不一樣。從活動的過程中,我感到老師的隱性指導價值非常大。老師讓孩子在這個看似“亂”的活動中找到“樂”,從多種多樣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攪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使“亂“變成一個充滿温馨的經驗分享會。

透過案例本身,聯想到我們面對操作性的探索活動,往往比較追求那種平和、安靜、穩定的教學過程。不太樂意向開放式教學挑戰,唯恐自己駕馭不了活動,更擔心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意外,因此,教師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較大的暗示作用;組織課程的思路以老師的思維方式進行,很少考慮孩子的思維空間;發現問題急於糾正;教師的主導作用超越孩子主體的地位等等。而吳放老師卻將遊戲活動和集體活動內容緊緊融合起來,使遊戲成為孩子經驗的搖籃,讓集體活動成為幼兒新舊經驗整合的平台。讓操作體驗成為孩子自主學習的助推器。

其中這樣一句話也特別發人深省:“一般來説,讓孩子們通過動手來發明和發現的教學活動大都是以體驗操作過程為主要目的,但這並不是説結果不重要,關鍵是確定一個適當的結果來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從“這是我的配方”這個活動説起,乍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明確結果的活動,其實是有結果的,那就是每個參與活動的孩子最後都用語言總結了自己的發現,並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轉換成書面語言保留下來。

從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綱要》明確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將吳放老師的觀點放到《綱要》中來理解,或者把《綱要》的指導要點與吳放老師的理念參比,我們不難看出,發現學習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於如何將理念轉變到教育行為之中。發現學習對老師來説是一種自我跨越的挑戰,對孩子來説是一種潛力超越的挑戰,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只有秉承吳放老師的教育態度,大膽嘗試、才能跨越發展,不斷提高。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7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書,作者以書信的形式,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比較高深的理論內容聯繫實際,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並且通過真實的案例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生動的例子讓我對此書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樂又真實的心情,在她看來,和孩子相處是那樣的簡單、自然。

大自然給人一種無盡的力量,成人喜歡大自然,喜歡呼吸新鮮的空氣,喜歡聆聽清脆的鳥叫聲,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對於孩子來説,大自然就是一個大課堂。書中第41封信中也説到,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擁抱中快樂成長。文中一開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和鋼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築使我們遠離了大自然,孩子們的“向自然性”都被壓抑着,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們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滿足。其實,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們也將大自然帶回幼兒園了,那就是我們的自然角。其中,種植和飼養是最簡便易行的兩個方法了。先説説種植,種植活動能夠滿足孩子們對探索的需求,他們能夠獲得許多從書上得不到的東西,例如在種植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親自動手、親身感知來了解植物從種子發芽、長葉、開花到結果的過程。

在種植過程中,孩子們還會產生各種疑問,這也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好機會,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讓孩子做好種植記錄,把自己的發現、試驗結果和心得體會通過圖畫或文字記錄下來。再來説説飼養,飼養小動物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恆心。讓孩子學習飼養小動物一定要強調孩子的參與,從領養小動物開始,給小動物取名字,到每天飼養、觀察、照顧,都應該鼓勵孩子積極參與,老師和家長不要包辦代替,要讓孩子成為自然角的主人。

結合生活實際,我們常會看到這些情況出現:自然角是為設而設,四季常青物較多,因為比較容易照料;孩子的參與率不高,老師包辦的較多等等,其實自然角對於孩子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為孩子創設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然角。

感謝本書給我帶來的啟示,我會繼續品讀,結合生活實際,切切實實的去和孩子們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8

拿到這本書,細細品味書名,簡單中卻又透着一絲神祕,另人很是嚮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難看出,書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過程中,又收穫到了怎樣的意外呢?

看過第一封信,我就被吳老師生動的例子給吸引了。同時我也感到慶幸,因為這本書和我們以往所拜讀過的不一樣,這些事例是緊貼我們生活實際的,我相信它帶給我的不光是啟發。在第一段話中,吳老師就告訴我們|:孩子們每天都會教給我很多東西,他們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論變成實實在在的教育實踐,他們更教我保持一顆童心,學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這個世界真的就變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裏,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鮮明的個性,就像信中所説的喬嘉,老師會因為孩子的一句話而高興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喬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動,在老師看來都是那麼的富有創意,也許在我們看來那些可能只是幾張會惹人生氣的畫紙。不同的老師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對待孩子的態度有所差異,所以才導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異。從信中得知,吳老師很喜歡和孩子交談,她喜歡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從孩子角度出發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我想,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是快樂的,老師也能從孩子天真、充滿想象的創作中得到一定的啟發和樂趣,而不會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亂七八糟”的作品而生悶氣了。文中還提到了孩子的媽媽麗莎,為什麼吳老師在文中對於孩子和媽媽的對話、動作會描述的如此生動,我想,如果沒有細心觀察和一顆愛孩子的心,是很難描述得如此細緻入微的。

回過頭來,審視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總是在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要求孩子呢?平時會花多少時間來了解孩子,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許就是:走進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細心觀察,體會成長、體驗快樂。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9

好書《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學者吳放老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經歷撰寫的,作者將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簡潔樸素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故事,書信的形式娓娓道來,讀起來倍感親切。讀這本書時,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間隙,快速地打開書本,投入地閲讀一兩篇,調節一下緊張的情緒。書中介紹的一些方法,有時能輕而易舉地解決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處處流露出作者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善於傾聽與理解兒童;具有敏鋭的專業的眼光,仔細觀察與及時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過環境的創設,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這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既有精深的理論素養,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值得我用心去學習與效仿的。

兒童是聰慧能幹的。書中講了兩個殘疾兒童的故事,以此來充分説明:每個孩子各有所長。認識有不同能力的兒童,這是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誨。陶先生曾説過:“人人都説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潛能,只要給他們創造機會,孩子的才能就會展現在你面前。

兒童是富於想象的。書中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喬嘉,她每天放學離開幼兒園有一個固定節目,扮演各種角色與母親遊戲,通常是小動物,偶爾也會當一兩次其它角色。這在孩子們的生活裏隨處可見,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種角色外,孩子也會把各種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對象(即泛靈説),孩子還會將一種物品想象成另一種物品,或者做一個動作來代替。正是有豐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順利地遊戲,在想象與遊戲中,孩子們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陽,每天把光明帶給我們;孩子像星星般閃耀,顆顆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兒朵朵,只要得到足夠的時間、關愛與耐心,他們就會綻放;孩子像濕的水泥,千萬當心你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無法磨滅的印記……”孩子就是這樣的,需要成人多一些關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導,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賞,少一些責備,才能長成參天的大樹,成為社會的棟樑。

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保持一顆童心,學會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也祝願大家擁有美好的心靈,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10

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國的華裔教育專家吳放教授,書中以信箋的方式向我們描述了筆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歷程,收納了吳放老師的發給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別有童心篇、課程篇、教學篇、行為管理篇、家園溝通篇、隨感篇七個部分。涵蓋了教師教學的各個方面,對我的理論思考和教學實踐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是一本好書。

喜歡書中的每一個篇章,因為是同行,更因為同樣喜歡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鳴之處,從中感受到筆者對兒童、對教學、對家長的工作理念。

吳教授喜歡並善於觀察兒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現筆者不同的觀察角度,有對一位兒童的跟蹤觀察,有對兒童互動交流過程中的偶發性觀察,有對班級寵物小兔和孩子之間的活動記錄,有對特殊兒童的特別觀察,處處體現出教師對孩子的關愛和關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殘)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顧,讓我非常感動,在一個班級中有兩個不同殘疾的兒童,想必對老師的日常教育教學制造了不少難處,但字裏行間透露出的對“上帝特別眷顧的孩子”那種戀愛和寬容,真實看見了兩個小傢伙的樂觀和向上,他們和夥伴間和諧的交流,他們在活動中積極的表現,感受到他們性格的陽光和燦爛,孩子們真的在吳教授的班級中享受着童年的快樂,殘疾對他們來説沒有絲毫影響。

佩服吳老師對孩子心理環境創設的能力,給特殊兒童創造和正常孩子同樣的教學機會和條件,沒有把生理殘疾作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藉口,任何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有困難也應自己解決、有機會要積極爭取,培養特殊孩子自信、自強、自立、樂觀的性格是吳老師和孩子的家長共同的願望。為孩子默默支持、幫扶、付出愛心的老師最終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觸中的感想:“我對自己教過的身有殘疾的孩子們格外地偏愛,但這種偏愛不是出於憐憫,卻是出於感激。”感激孩子出現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對於她的影響,“教我把眼光放得更遠,使我的心胸更加開闊,更加懂得真心每一個生命。”從殘疾孩子身上學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博愛的胸懷,使我這個讀者也深受感動。

同樣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吳老師,我會怎樣對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愛心不會比筆者少,但對待孩子的方式和針對他們的教育理念會怎樣定位呢?通過這兩個生動而又温馨的例子,為我和同行們指名了一個方向,特別的關注、特別的幫扶、特別的鼓勵、特別的指導,但不是包辦和寵愛,是給孩子同樣的機會和條件,給與更多讚賞的目光和言語。

在課程篇中,我可以瞭解到美國對幼教的不同劃分方式,2—4歲是學前班階段,5歲是幼兒園階段,6歲開始小學階段。同時對不同領域的教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印象深刻的是對早期閲讀的詮釋,提出“幼兒期閲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創設寬鬆的閲讀環境,和孩子們席地圍坐,在老師翻閲優美繪本的同時,傾聽老師娓娓講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勵孩子自主閲讀、堅持閲讀,養成讀書的習慣也是吳教授崇尚的理念。

這本書值得我經常重複閲讀,裏面有許多值得我學習,需要在今後的時間裏潛心閲讀,從中獲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後感11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學者吳放老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經歷撰寫的,作者將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簡潔樸素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故事,書信的形式娓娓道來,讀起來倍感親切。書中從兒童篇、課程篇、教學篇、行為管理篇、教師發展篇、家園溝通篇、隨感篇紀錄了作者所看、所聽、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觀而又生動的刻畫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擊在我心靈深處,處處流露出作者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善於傾聽與理解兒童;具有敏鋭的專業的眼光,仔細觀察與及時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過環境的創設,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這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既有精深的理論素養,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值得我用心去學習與效仿的。

《行為管理篇》中有這樣的一篇文章《允許孩子們在行為的反覆中學習與成長》有這樣的一段描寫:“你班上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平時常會犯一些錯誤,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會犯一些小錯誤。”讓我想到我班也有一個幼兒正是文中所講的那樣,記得樑樑剛插班進來時,他非常好動,總是喜歡這裏摸摸,那裏擠擠的,平時我行我素,開展活動時也不認真,於是我們開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長,沒幾分鐘有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些幼兒甚至開始響應他,一起這裏摸摸,那裏擠擠,再教育他時,又會説:“老師我知道錯了,我再也不那樣了。”我們只知道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動作,行為往往比較衝動,想到什麼就是什麼,看到什麼就説什麼。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給了我不一樣的想法,當孩子反覆出現“問題行為”時,老師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導方法是不是合適,有時候,只要改變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於是我給他佈置了一個任務,讓他從“值日生”工作做起,給他一些小小的任務,並且要求他不能影響其他的孩子開展各種活動。在這過程中,他的“問題行為”也慢慢的好轉了許多,有時還能成為老師的小幫手。

兒童是富於想象的。書中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喬嘉,她每天放學離開幼兒園有一個固定節目,扮演各種角色與母親遊戲,通常是小動物,偶爾也會當一兩次其它角色。這在孩子們的生活裏隨處可見,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種角色外,孩子也會把各種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對象(即泛靈説),孩子還會將一種物品想象成另一種物品,或者做一個動作來代替。正是有豐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順利地遊戲,在想象與遊戲中,孩子們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陽,每天把光明帶給我們;孩子像星星般閃耀,顆顆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兒朵朵,只要得到足夠的時間、關愛與耐心,他們就會綻放;孩子像濕的水泥,千萬當心你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無法磨滅的印記……”孩子就是這樣的,需要成人多一些關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導,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賞,少一些責備,才能長成參天的大樹,成為社會的棟樑。

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保持一顆童心,學會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也祝願大家擁有美好的心靈,永葆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