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精選2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6W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先敍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精選20篇)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了現在一些學生犯了錯誤,當老師教育他們時,這些學生不僅毫不理會,還露出特有的招牌動作翻白眼。把頭轉向一邊,抖着腿,時不時還瞪老師一眼,甚至出口成髒與老師對着幹。這種師生之間因尖鋭的矛盾而發生的衝突幾乎每天都會在我們的身邊上演,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現在的師生關係是怎麼了?我們國家是以尊師重道為光榮傳統的啊!孩子對事情的認知是由淺入深的,他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行為習慣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糾正的,他們的很多認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導的,這當中,老師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傳播者,為什麼他們的教育對很多學生的效果卻是那麼微弱呢?這種微弱背後的隱患讓人擔憂啊!人們常説,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無私地授予無知的孩子們以知識,而這些學生卻恩將仇報。當這些學生看到宋濂的尊師態度時,會不會為自己的這種無知可恥的行為感到羞愧呢?

當宋濂拜師後,看到同學們都穿着綢緞,戴着珠寶燁然若神人,並沒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學海中尋求知識,探索奧祕,求得真知。這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們有的同學卻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別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貴,就感到臉上無光;吃的比別人差、零花錢比別人少,就會覺得沒面子。錯了,大錯特錯!難道你的學習成績比別人差,只因為你比別人穿得光鮮、時尚就會讓人把你看你天才嗎,就會原諒你的愚鈍和懶隋嗎?

我們應該向先哲宋濂學習,學習他勤奮苦讀,遍觀羣書,鍥而不捨弗之怠學習他尊師重教,援疑質理時,俯身傾耳學習他不慕虛榮,一心向學,日後業精德成。

或許我們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樣的成就,但我們可以在先賢光芒照耀下做一進取向上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2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羣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麼!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

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麼,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條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説明了學習條件不是學習好壞的藉口、理由。物質生活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我認為只要努力了,認真了便可以學好!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在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在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別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着打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為百姓做點好事,為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並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瞭解的。我們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找客觀理由,但我認為學的好與壞都在於自己,在於有沒有認真。

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為了自己,我們應該為了學習而學習!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後半學期的學習裏奮起直追,學出自己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3

東陽馬生,我比你幸運!或許真像宋濂所説,你的讀書條件遠比他優越,可我卻從中品出了一絲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讀書的條件,卻想比一比其他。

在讀書的目的上,我比你幸運。你的目的是明確的,千百年來,讀書人都是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走的永遠是科舉仕途。從捧讀《三字經》那天起,你就註定要成為封建科舉的犧牲品。不要説不,你的老師不也在津津樂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綴公卿之後。嗎?真可謂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鮮美啊!我比你幸運!我的學習目的,初時簡單為讀書而讀書,漸漸地我明白了,讀書既為個人的成材,也為國家民族的昌盛。讀書是為了給個人充值,更是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會一頭栽進科舉的網絡而難以自拔,我要在知識的長空裏放飛生命!

在讀書的範圍上,我也比你幸運。你除了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還能涉獵其他嗎?頭上戴着你的讀書目的緊箍咒,只能做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虛妄美夢,可悲!你上不曉天文地理,下不知礦藏資源,理不聞數理化學,文不懂外語馬列。我卻不然!我可以學貫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臨書山,遨遊網海,出入國門,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讀為什麼的樂趣,因為我生活在你無法企及的時代。

再説教育吧,我更比你幸運。你只能折服於頭懸梁錐刺股,努力於囊螢映雪,學得何其苦!面對師長的尊嚴,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氣不敢出,疑義豈能訴?你的宋濂師長尚且行深山巨谷,臨窮冬烈風,踩厚雪,裂足膚,你還敢懈怠愉悦嗎?我卻不然!我雖也不乏辛苦,卻很有樂趣,小班教育寓教於樂,身受着發展教育,師生親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課呼名,何其可親;下課同娛,何其可樂。

而説到學成之後的命運,依然是我幸運。你的師長宋濂老先生,最後不也是明裏辭官,實則被貶。而你雖讀了許多詩書,卻忘記了封建文人學士一幕幕的悲劇:子胥功高吳王妒,文種滅吳身首分。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英魂。真是孤燈一盞寒夜清,心血耗盡換虛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雖説難逃應試命運,至少勤讀文本十二載,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廟堂,也不必貨賣帝王,更何況海本遼遠,天本開闊,我儘可魚躍、鳥飛。馬生啊馬生,你為名而活,太累;我為自己而活,尤甜!

其實,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運!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4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贈序,是明朝文學家宋濂贈給他的學生馬生的《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贈序通過介紹作者的求學經歷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讀了這篇文章,我確立了人生的新目標,擁有了前進的動力。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確立了人生的新目標。是它讓我知道了路途的坎坷,人生的艱難,是它讓我學會了堅持。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這就是作者當年的學習環境。它激勵我從失敗邁向成功,在不斷地體驗挫折與失敗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擁有了前進的動力。有時遇到困難真想放棄,但這時,宋濂求學的身影便浮現在我的眼前,給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讓我重新振作,迎接挑戰。在挑戰過程中,跌倒是難免的,但只要把自己與宋濂相對比起來,就會感到很慚愧,只能擦乾眼淚,繼續前行。特別是當我讀到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時,我更加體會到宋濂當年求學時所遇到的困難之大,學習勤奮之至。在那種條件下,他都能學習,而我們又有什麼做不到呢?

作者在校舍中不與別人比吃穿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同舍生皆被綺繡,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儘管如此,作者還是略無慕豔意。聯繫到自己來談,以前我總是與同學相攀比,因此浪費了許多時間和錢財。現在呢?我讀了這篇文章後,已經為自己樹立了一個警示牌了:不要把過多的時間浪費於與別人攀比上,這與圖財害命沒什麼兩樣。

讀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確實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宋濂的經歷在前,又能有什麼困難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呢?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5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敍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向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

其實,學有所成並不一定要在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態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都在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有地位,對於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6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的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濂從小到到大是那樣愛學習。小時候,他家窮沒書可讀,他就自己到藏書的人家去借,為了按時歸還,他日夜不停的抄寫,即使是在結冰的日子裏他也不放鬆學習。成年時,沒有老師和名人的指點,他就跑到百里外向有學問的前輩請教。當老師批評他幾句時,他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他不敢説一句話來對答。因此他雖然愚笨,但他也獲得了知識。在他去求師學習時,雖然下着大雪颳着猛烈地寒風,但他也照樣揹着書箱拖着破鞋在深山裂谷中行走,腳上的皮膚凍的破裂也不知道。住在旅店,主人每天只供他兩頓飯吃,並沒有鮮肥滋味的享受。他看着和他住在一起的學生,他們都穿着絲綢的衣服,頭上帶着紅色的帽帶和寶石的帽子,腰上還掛着白玉環等裝飾,而自己穿着破衣服,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羨慕那些學生的穿着。因為他心中只想讀書,不覺的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學生會。宋濂真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學子。

而我自己呢?當然無法和他比了,和他都相差十萬八千里。

小時候,家裏有書可讀,可是一心想着玩就放鬆了學習,漸漸的成了一個貪玩鬼。中年時,生活條件變好了,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即使是在這樣好的生活條件下,我還是很貪玩鬼,根本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只為自己能夠穿上名牌衣服和鞋,不是名牌就不肯穿,有時還會和父母吵架。當自己做錯了事時受到老師批評,自己有會在老師背後説老師壞話。星期六或星期天,老師佈置了作業,然而我是那樣的偷懶,還會在老師的作業上打折扣,有時還會帶到學校裏完成。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下着鵝毛大雪的時候,自己還有一種不良的想法:還是躺着暖和啊,作業就下午在寫吧。作業一推再推,到了快要上學時才手忙腳亂地將這些作業寫好。

我真遠遠不如那位愛學習的宋濂,他在那樣窮的條件下都如此愛學習,而我卻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條件下都不愛學習,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真是寶劍鋒從磨歷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付出多少,就回得到多少的回報。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7

《送東陽馬生序》中説的是作者宋濂自己的求學故事。是作者給同鄉後學的臨別贈言。書中描寫了作者艱苦的求學歷程。書中的作者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作者小時家裏很窮,沒有書讀,就去借書,之後拿來抄寫。其次,成年後,又跑到百里以外去請教先生。最後,在冬天,又不得不冒着風雪去求學。他這種不畏艱辛,知難而進,好學上進,樂觀向上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敍述了自己求學的艱辛經歷,從而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文中通過,自己的衣食住行與同舍生的比較,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也要捨得吃苦,要有恆心與毅力

這篇文章也勉勵我,要勤奮學習,艱苦奮鬥。告誡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8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敍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不難就能夠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的專心與否。

我們從中能夠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向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我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所以,他之後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

其實,學有所成並不必須要在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到達的,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態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教師看好他,並想把自我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教師的有所不一樣,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所以,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教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都在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能夠得到教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的音樂家。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9

只是仰望大鵬的展翅翱翔,卻不見得它曾幾次從險崖掉落進深谷,折斷雙翼。我們總羨慕別人的華麗,卻從未看過勝於常人的努力。

冰天雪地的銀白覆蓋滿茅草屋周圍,一個小孩子正坐在四處漏風的房子裏刻苦抄書。那是幾天前向別人借的,當日説好的期限已經快到了,所以即使硯台中的墨汁已經凍得像冰一樣堅固,即使雙手已沒了温度,不能屈伸,他也一刻不敢停歇。抄完之後顧不上外面惡劣的天氣,送還人家。這就是之後被人稱作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

華麗的文采辭藻,被人仰望的地位,誰能想到如此一個人有過跑到百里外求學、足膚皸裂、四肢僵勁的辛酸?宋濂的家境貧寒窘迫,卻遏制住一顆愛知識、愛書的心。同舍學生神人般的衣飾,沒有勾起過他半絲自卑之心。

這大概就是專心吧!主一無適去做一件事,不求最夢想的結果,只求最努力的過後的結晶和痛並歡樂的過程。

雛鷹不是撒開翅膀就能飛翔,歷盡艱辛去堅持一顆渴望和熱愛的心方能搏擊長空啊!

大人物的成功背後,常常有一個小人物不懈奮鬥的故事。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0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之後,我深有感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懂得到宋濂求學的閲歷,為之心酸,又為之欣慰。心酸是因為他碰到了那麼多的難題,驚喜的大話西遊是他成功的走過了艱苦。在事實社會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怎麼一樣?有他一樣的毅力,有他一樣的心志,有他以樣的追求。現在的人包含我最缺少的是什麼?毅志啊!做事從頭到尾要一鼓作氣,不可虎頭蛇尾,要;虎頭虎尾;。俗話講;良好的開始是勝利的一半。;對呀,不光要有一個好的開端,還要有好進程,好結尾。得到這樣的成果,必需付出的是保持。你想想,宋濂小時候家景是多麼的不好,人家還能;假借於藏書之家;之書;手自筆錄;。現在的前提到好,伸手便來的書,哪個;好孩子;乖乖的學習了?改改習慣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趕吧!宋濂家景清貧,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後輩的眼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由於本人是;足樂者;。當初的學生們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還要時不斷得裝裝純,耍耍帥,想想,有甚用?成就好了,學習棒了?剛好相反吧!擺正心態,像宋濂有一個好的信奉,你有一百萬是你,你沒有一百萬也是你,不能轉變一丁點。一丁點,不是嗎?有一個好的尋求,不要把自己陷身於苦惱中,無用。只有堂堂正正,穩穩當當走好每一步,你未來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這便是先苦後甜的情理。固然話有些多,但這都是我的心裏話。還有就是謙虛了。人家求教老師如許謙遜啊!有了學識人家也不刻意賣弄呀!不像現在的孩子,弄不弄就來點兒;蠢才;;切實;的話,太虛假,這便是翹尾巴!做人一大忌。不警惕一滑便到了,假如立刻爬起還行,怕就怕你還沉迷在空想中,時光一長,爬起也無用,跟不上了,永遠倒了。這學期的打算良多,自從學完這課之後盤算就更動搖了。那就是;勿虎頭蛇尾,勿翹尾巴,勿不好學。這些話也一樣送給你。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1

宋濂,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那學的勤奮態度和對老師虔誠恭敬的態度令人讚歎不絕。

自古以來,刻苦學習就被人類所倡導,於是很早就有了“匡衡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程門立雪”??的例子,他們為了讀書,求學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與心血,他們這些可貴的事蹟,一直激勵着後人們刻苦學習,努力積極進取。宋濂青少年時家庭貧窮無法得到書,但行別人借書並親手抄下來,即使寒冷的冬天,手指不能伸曲也不敢怠慢,抄寫完畢,趕快去送還書。因此得遍觀羣書。為了使自己的學習得到更高層次的境界,於是他跑到百里外,向同鄉的前輩請教。他對老師一直以一種前成功競得態度對待老師。當他外出求學時,生活極端艱苦,他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物質上的貧困,充分相識了自己求學精神之頑強。

通過對宋濂的瞭解,是我們得到了許多啟發:

1.學習的動力源於濃厚的興趣。

2.向別人請教要謙虛誠懇。

3.學習要敢於發問。

4.學習要有主動性。

5.學習要勤奮刻苦。

6.以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2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為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因為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此刻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為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此刻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為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3

拼盡全力地跑過去,雖然滿身泥濘,卻也無比精彩。

——題記

不明白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人卻住在羅馬。”

或許大家要説,這句話表達的是: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不一樣,或許你努力奮鬥了一輩子才得到的東西或是都不曾得到的東西,別人生下來就已擁有。是的,每個人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或許從一開始你就比別人落後了不知多少,或許你又從一開始就註定跑可是別人。可是請你記住,那並不是你不努力,不奮鬥的理由。

看看本文的作者——宋濂,他又是如何從一個買不起書的人,成為明代的大學士,成為朱元璋口中的“開國文臣之首”呢?

瞧,細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筆錄”的書,他的思緒在堅挺的文字中飛揚,拿着毛筆的手從不捨停息半刻,書頁中塞滿了解析、註釋。“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細細低吟,彷彿正置身於冰天雪地中,身旁是專注抄書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風,片片雪花落在紙頁上,陪他共食這精神食糧。對知識的渴求令求他忘了環境的艱苦,身體的傷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或許正是幼時的艱苦環境,才讓宋濂成長為偉大文學家、史學家。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於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而我卻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是的,並沒有。

所以求學成功在於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在於專心致志。成才的關鍵並不在於客觀條件,而是在於自身的努力。所以既然你沒有生在羅馬,那就靠自我的努力,在通往羅馬的泥濘的路上,把自我前行的足跡一個一個地印下,不也挺好的嘛。

窗外的陣陣風聲拉回了我的思緒,慢慢合上書頁,感慨滿溢心間,無暇顧及窗外的景象,腦海閃過句句古文: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這是來自心靈的詩篇。

是的,不信命,就拼命,世界從不虧欠每一個努力的人。

——後記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4

宋濂,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它為“太史公”,諸如此類的名譽形形色色,那麼多的名譽,那麼多的讚許背後的辛酸又有幾人知曉,又有幾人曾體會?

俗語説的好,“窮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時候就很清貧,沒有錢買書讀,於是宋濂就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可是他依舊堅持抄書,並且決不超過約定日期歸還,因為他的誠信,所以人家大多願意把書借給他,就這樣他克服了沒錢買書這個困難。

接下來,他又遇到了從師求學的艱難,寒冬時四肢僵勁不能動,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僅有兩頓,同舍生穿金戴銀而宋濂卻是破衣舊袍,然而這樣都未能動搖他的求學信念,反而他沉醉於自我心中“樂”,對同舍生的豪華並不羨慕。

最終宋濂成功了。

此刻回頭想想我們,我們的生活條件好過宋濂,血刺條件更勝過宋濂,而我們的成就卻不勝宋濂。為什麼呢?

原因在我們自身。

宋濂,刻苦好學;我們,懶散厭學;宋濂,虛心請教;我們懶得請教;宋濂博覽羣書;我們孤陋寡聞。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磨難是一筆財富,它能錘鍊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會讓一個人走向成功。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他專心與否。提高一個人的本事,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所以我們更應當學習古人勤勉治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珍惜此刻優秀的學習資源,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5

明初的大文學家宋濂小時候酷愛讀書,可是由於家裏貧窮,只能向人家借書來用手抄錄,毫不畏懼求學路上的艱辛。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艱苦卓絕,看到了堅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學習是一件長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勤奮不輟。

説到勤奮,我們應當像宋濂一樣,將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在生活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話説: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命運的改變往往就是從勤奮開始的。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樣的道理。這不禁使我聯想到自我的生活,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不是一絲不苟?對待教師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經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這樣想來,發覺自我還有許多不足,有時會犯懶,會偷工減料。

保爾以往説: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想,宋濂做到了這一點,沒給自我留太多的遺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此刻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應當好好反思一下,我們有沒有虛度光陰?在以後的時光裏,我必須要勤奮、堅韌,讓自我更上一層樓。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6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貌古國。在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到達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在這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期,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在他的這篇贈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勉勵後人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作者以自我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明白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最終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應對着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説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應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從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最終明白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繫的,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能夠克服。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將來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一份力。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7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彷彿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裏忍受着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貌。不禁深深感歎: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為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豔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於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教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應對着父母教師般切的期望,卻把它們想象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應對着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象成無法跨越的大山。於是我們仰天長歎:“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為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屬於自我的嶄新的書本,聆聽教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教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願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應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為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為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忙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8

我讀完這篇文章後,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於“懸樑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宋濂家裏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複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麼概念!就是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此刻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打遊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説做些什麼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並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裏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麼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麼“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教師那兒還得看教師的臉色,教師心境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此刻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係”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係”。也不明白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裏,一位教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可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教師是排在爹孃之前的,比爹孃還重要,可此刻的學生不是把教師當爹孃了,是把自我當爹孃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説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麼?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於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教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飢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我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為了夢想、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我心中充滿歡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才是讀書的精髓!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19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教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明白。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日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教師和顏悦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以往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説,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可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期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供給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篇20

“程門立雪”的尊師典故婦孺皆知。勤學好問的楊時有道疑題不懂,便向程頤請教。不料程頤正午休,大雪紛飛的寒冬,楊時為了不打擾先生睡覺站在門口苦苦等候,當程頤出門迎接楊時時,他早已凍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對先生畢恭畢敬,遇到訓斥都不敢反駁,看先生心境好了,又去請教。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代人把教師看成其父母,尊敬、愛戴,對教師言聽計從,犯錯誤,教師用戒尺打他們,他們卻不敢還手。時光飛逝,現代社會倡導民主、和諧。教師不能再打罵學生。而社會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嗎?沒有。學生把教師的不再打罵當成他們放肆,為所欲為的籌碼。不滿教師的批評與教師爭執,刺耳的髒話脱口而出。不把教師當父母,卻把自我當上帝。

時過境遷,尊師敬師在學生的眼裏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趕時髦、追潮流。愛慕虛榮不僅僅只是大人們的惡習,學生們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別人有的自我也得有。《送東陽馬生序》中“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綾羅綢緞,配帶珠寶首飾卻無半點羨慕之意,在當今很多人看來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愛慕虛榮的人羣中的一員,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豔照人的服飾,自我也想擁有,雖沒向父母提起過,心裏卻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會風氣像病毒一樣不斷擴散蔓延,侵蝕着我們的身體,滲透到骨髓,令人無法自拔,迷失了自我。

醒悟吧!自以為是的學生,學會愛教師尊敬教師,無論再過多少萬年,敬師依舊是潮流。

醒悟吧!愛慕虛榮的人,愛慕虛榮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痛苦。像宋濂一樣有豁達的心境,以書為樂。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