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四書五經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四書五經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四書五經有感

讀四書五經有感1

我讀了“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這樣一部古典佳作,對於我這樣的未入道的初學者真是有些舉步維艱,第一次實在不知所曰,只讀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邊,不再去理會它。直到這兩天再次拿起,堅決讀完了才讓我驚歎連連。短短兩千多字,就概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觸動。

這《大學》原是《禮記》中的第42篇,是我國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它相傳是由孔子門上生,曾參作於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及其治國天下的關係。南宋學者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大學》並不是指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中的“大學”,而是指大學問,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為初學入德之門也”一章提出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三綱八目”告誡世人要嚴於律己,修養品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説從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無論從哪個層面解釋《大學》都告訴我們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認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條!人與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為成長的環境所致,我們崇尚的是做一個有道德,品行,修養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誠意,修身才能達到做君子的基礎。但當今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達到君子這個基礎呢?許多人都被利益誘惑,失去誠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許多被利益所迷惑 從而拋掉道德,品行,誠信的實例!

許多賣菜賣肉的商販為了讓菜肉不變質,能賣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劑,添加劑。而這些化學品往往會危害人體健康!這些人都是道德敗壞,品性沒有得到修養的結果 !

人人都要以修養品德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終不會有好結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養,如果根無修好,那一切就擾亂了。所以現在的我要努力學習,完善自已,做到內外兼修,心正不邪! 這是我對讀《大學》裏面淺顯的認識,對修身感悟。很多道理還是不太明白,僅寫出初讀感受!

讀四書五經有感2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於中,信於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閲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説:“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敍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着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註解,並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繫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藴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讀四書五經有感3

從初中開始就已經接觸一些中庸的觀點,高中的語文填空題也經常出現四書五經,工作後,也經常聽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家裏小孩上小學四年級時,老師叫家長買四書五經給孩子讀。最近幾年,到處講國學?國學是什麼?於是,在最近三年,購買了四書,《大學》、《論語》先後購買了3個版本,《中庸》記憶中購買了至少5次,先後閲讀了不下10次,都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觸動我的心靈。前天,在機場又購買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認真的進行了閲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麼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為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為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於內心的“誠”,懷着“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在修養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自己,並強調“中和”。什麼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出來要有節制。在天命之節,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於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認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淨、透明、和諧。當我們瞭解了生命的本性後,家庭的薰陶與教養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實踐中,隨着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慾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律,用道來規範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説話要慎重,三思而後説,説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分對象,要説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於寬厚,在於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讀四書五經有感4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於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彙。“中”意為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後,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説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於“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着“韜光養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不能完全採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於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複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於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閒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於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聖人,便是在於他一生始終處於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並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於“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於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麼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讀四書五經有感5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於中,信於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信於外”,“和為貴,不自棄”從六個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一開始讀《中庸》時,感覺很迷茫,因為我並不知道它在説什麼,但是學習通的經典共讀裏有譯文,讓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它讓我明白一個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沒人的時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為一種習慣,堅守原則,不辜負自己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還有當顏回被污衊偷盜時,孔子用金子試探他,顏回卻説“天賜顏回一鈿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從他身上我深刻領悟到了《中庸》中説的誠,他誠實,不為外財所誘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就是“君子坦蕩蕩”的感覺,這讓我感覺很佩服,在生活中我們要做這樣的人,只有成為一個真正誠實的人,他人才會更相信你。

還有祁黃羊薦賢無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偉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計前嫌,無私推薦有能力的人,這讓我學習到我們不能夠總是斤斤計較,我們要擁有一顆偉大的包容心,對待周圍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過失或者不足,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還有一句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意思就是君子是重於人際協調,但是不能隨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獨立不偏不倚,國家政治修明時,不因世事艱難而改變方向,國家混亂無道時,君子堅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剛強,作為新青年,我們就應該成為這樣的人,現在國家開明,政治有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們應該要居安思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成為一個強大的人,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服務。

讀《中庸》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還有在學習中的道理,很多名人都是自學成才,如王冕等,在如今這人教育資源如此多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學好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讀四書五經有感6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温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幹兼容幷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説“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麼自己不那麼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