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通用2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通用2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通用23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着法國傳統小説的中介和現代小説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為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敍述性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為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裏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説,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他那蓋世絕倫的敍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敍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嫻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叢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隻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着一頭烏黑的秀髮,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隻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豔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在這段話中,除了優美的敍述語言之外,還可以看出普魯斯特在為我們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隱喻”,而像這樣的句子,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比比皆是,由此我們也看出了“隱喻”是普魯斯特較為喜歡應用的敍述語言技巧。如,在談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時,文中寫到:“這種病人只從別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發光星體的光以及某些物體只容電流通過一樣。”再如:“每過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覆出現一一配以過分華麗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敍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宂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敍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説,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裏呈現出來。

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佈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蘭西劇院舞台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説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説的……’這對戈達爾來説太過分了。”在這個複合句中透過作者的描寫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一個矯揉造作的維爾迪蘭夫人的模糊畫像。維爾迪蘭夫人矯情的原因是有爵位的康布爾梅夫婦到了;矯情的對象是新客人,‘我’,和夏呂斯等;矯情的表現是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只顧同大夫説話;矯情的心理狀態是故作鎮靜。在這個複合句中,作者把維爾迪蘭夫人矯情的原因、對象、表現、心理狀態都給我們表現出來了。在一個長長的複合句中,使維爾迪蘭夫人內心狀態和外表同時呈現在我們面前。

以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敍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裏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悦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為所敍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於感受。獨特的敍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説人物。

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嫻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為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2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歸來時開放,應該是青春中最陰霾的一朵花,終要在陽光的温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歲月的韶華,無法守住與青春之間的任何一個承諾——縱使當時的信誓旦旦歷歷在目,也一樣無動於衷。

香榭麗舍的常春藤愛上了薔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我”對希爾貝特的,只屬於青春的愛情。日落時分,都以知曉還有二十四小時的漫長旅途才能再度重逢,但卻天真的臆想只要盡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別,卻最後成了現實的奴隸,匆匆惜別。或許不是愛情,只是青春點亮的心底的悸動,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靈的碎片,總要使人不厭其煩的回到邂逅發生的地點,拾起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會覺得青春倉促,像一本早已過時的三流言情小説,第一頁中是一對滿懷希望的戀人,一頁一頁,十年二十年……書的最後他按照每天的慣例在養老院中散步,腳步蹣跚,沒有人同他講話,因為他已經老到足以忘記一切。青春的傷痛大致如此,也許只是因為最快使人發現的美是最容易讓人厭倦的美吧!又因為時光殘酷的可怕,一點一滴的攫取年華的美好,雖然這些美好在普魯斯特筆下只是一場華麗的幻覺,就算充滿曖昧的風花雪月,到最後也只是無望的幸福,哪怕擁有一切,也難以留住青春的滿頭烏黑,只好眼睜睜的看着年華款款,青絲換白髮。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個字跡潦草的練習本上,上面寫滿了希爾貝特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傾訴,不為結局,只是徒勞且蒼白的奢望有一天,本子無端落入她的手中,那麼這在心頭徘徊瞭如此之久的折磨便終有回報了。可惜,這世上除了歲月,還有什麼無端的事可能發生呢?

終究會有一天,回憶佔據了整個空乏疲憊的心靈,他知道,青春的愛情如同佛羅倫薩的春天,開滿了純淨的百合與銀蓮,但永遠不會有人採擷,因為完美的永遠只是幻像,花季一過,凋敝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紛繁的把心碎丟棄在眼前。總會明白的,就像普魯斯特一樣,人們只可以把世界變得複雜,卻無法讓他來的簡單化。

人生最難尋找的並不是最終的一個正確答案而是人生到處都充滿了正確答案。放棄又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於是走過青春的人,往往兩手空空,只是滿滿的回憶,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註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兑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為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為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鍾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幹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彷彿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記憶來弔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滯,時光可以挽留,又有誰願意犧牲全部的未來與無限的希翼,只為曾幾何時的那個動人心魄的凝眸淺笑。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樑才可以連接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觸碰,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一張拍壞了的泛黃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那麼青春在普魯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場場虛假的愛情,來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最後卻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一落在年華猖狂的風暴之中,沒有憐香惜玉,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葬送。而普魯斯特終歸是看破紅塵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並記錄下風花雪月裏無情的青春。

可是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着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3

《追憶似水年華》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説實話,我沒讀過完整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只是看過一些簡易版的,所以在這裏,我只是簡單談一談它在體裁上的創新之處。

首先,作者將現實和夢想聯繫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説不同的小説,這是它的創新之處。作者在回憶和現實中徘徊,雖然講的都不過是簡單易懂的事情,但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起的效果完全不同。小説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千百年來,人們講述同樣的故事,因為人的生活本質沒有變,每個人都面臨着生命在無時無刻走向死亡這一事實,但是在小説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或許一切都不同,但於再另一面反應社會現實,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小説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和統一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虛幻來表現真實往往直接比揭露現實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敍述的方式很特別,不僅僅敍事,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特定的中心人物,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也沒有明顯的貫穿全書的線索。它主要以描寫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活動為主,看似一個個之間支離破碎的,但是卻是形散神不散,可以分為多個獨立完整的小説,這和傳統的小説截然不同,沒有特定的主題比只有一個主題更能吸引人,真所謂單音節的旋律是無法與宏大的交響樂相提並論的。

《追憶》在敍述角度和結構形式上的創新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在有些方面又具有兩面性,呈現出一種轉折點的面貌。首先,它的敍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形象,具有多重性,即有自我的多重存在,隨着時間的變化,主導的自我也發生變化,表現為敍事結構的變化。但是在每一個斷片也就是分裂的時間段內的自我並不呈現為分裂狀態,而是呈現為單一顯性自我的主導性和多種隱性自我的和平共處。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説,小説中的“我”應分成兩個主體,一個是行為的主體即主人公,一個是敍述的主體即敍述者,“敍述者秉持着敍述大權,但是他把觀察和認識生活的權利交給了主人公;敍述者雖然擁有全知的意識,而身在局中的主人公只有有限的意識。但是敍述者尊重主人公的侷限性,並不要求他跟自己一致”。

這與卡夫卡是不同的,卡夫卡的分裂的自我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昆德拉認為卡夫卡作為真正現代性的開始在文學史上具有比普魯斯特更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在昆德拉心目中的小説史裏,“是卡夫卡開闢了新的方向:後普魯斯特方向。他構思自我的方式是人們完全意料不到的。……卡夫卡確實時時表現K的各種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僅僅是關於即時處境的……任何可能超越於這一處境之外的東西都沒有向我們展示。”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4

近一段時間,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粗粗讀過(洋洋240萬字,夠累的),歎為觀止。若有時間和閒心細讀,玩味之際可能快樂更多。這是一部奇妙的心靈獨白史。沒有緊湊的故事情節,只有滔滔不絕的文字奔湧至眼底,看了上句若不看下句,你猜不出作者會講些什麼;看了上段,下段的內涵你根本就推測不出來。幾乎每句話、每段文字都是美的閃光、都是智慧的標題、都是真知灼見。

許多地方的文字,並不比人類歷史上那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的話遜色。這是一部散文式的鉅著。它好象撒滿了五光十色的寶石的草原;草原上有花在開放,有草在生長,有蟲兒在鳴唱,有蝴蝶在起舞,還有陽光雨露,電閃雷鳴,月輝彩虹。細看,在陽光下在草叢中隨處可見寶石的閃閃爍爍。那是真的寶石,可他們象小石子一樣多、一樣不起眼。若沒有陽光的映照,則看不見他們的閃光,還真不把它們當人間瑰寶看待。這陽光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讀者的會心一笑或拍案一歎。而這些寶石也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作者隨筆寫的一個詞或幾句話。這詞之精彩、這話之絕妙,不看想象不出來。

普魯斯特對文學、美術、雕塑、音樂、建築、美食、時裝等高雅之物的欣賞知識達到專業人士的高度。普氏尤會描繪大自然的美麗和上流社會的男女心理活動。他筆下的少女和鮮花一樣,自然而生動,敏感而嬌美。他對人類的友情、親情、愛情之體驗之細膩,描述之細緻達到空前之高度。他筆下的天空、大海、山坡、田野、教堂等美妙絕倫,變化莫測。我尤其喜歡他在乘車旅行時,透過車窗對沿途看到的風景之美的描寫。

現實中,我也喜歡在乘火車時欣賞沿途的大好河山。可我的文筆之笨拙,難再現真實的風景之美的萬分之一。普氏一代大家,那文筆就不同了。他能為大自然增色添彩。他對旭日和落日的描寫我也讚歎不絕。紅日初升的天空與落日的時分的晚霞被他的筆描寫成天堂的景色。有趣的是,他很少描寫滿天繁星和月光皎潔的文字——我猜想這是因他身體不好,夜晚不大出門有關吧。普氏的文筆非常優美。

有的地方則是不露聲色的幽默,語句或辛辣或俏皮。作者對上流社會那種無聊空洞而奢華的生活隨時隨地加以冷嘲熱諷。他常常將某個實物東西當成有知覺、有思想的生命之活物來寫,這頗符合佛家的萬物平等之原則。他筆下的對話能非常逼真地再現書中當時當事的氣氛和人物的背境。這些由書中人物説出來的原話是作者隨心所欲地插進來的。由此可見作者的記憶力之強!有些地方,對於社會、人性的哲學議論有盧梭的風格。對於大自然風光的描寫則有《瓦爾登湖》的影子——亦或反之;與《獵人筆記》迥異。

普氏筆下的少女都是一些天真爛漫而又不乏任性的精靈。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嗔一笑都展現出其純潔心靈之海的波光豔影。有些女孩還喜歡惡作劇——淘氣而又不失節制。他們都是天堂的使者,所以她們臉上都洋溢着陽光。她們也是海的女兒,因此她們在蔚藍的海灘邊追逐浪花,那麼投入、那麼快樂。我能從這些女孩身上看到郝斯佳的影子亦或林黛玉的遺風。我想每個少女——哪怕最平凡、最鄉氣——也能成為作家或畫家筆下的藝術女神。如果能真實地再現這個女孩的肉體和精神之美,我們會發現這種美中的率真與隨心所欲。

小女孩的美隨時隨地靈光—現又轉瞬即逝——連她自己也意識不到適才美神親吻了她。一旦她意識到這種美對人的誘惑,而想通過各種手段固定下來,保存起來時,少女已墮落成交際花了。但凡自然之美是不能參有人之意志的刻意。自然就是自然,如同生命、如同日月星辰、青山綠水。普氏深得其趣——他以高出女孩們的智慧與敏感與她們一塊遊戲,以便欣賞之、享受之、影響之。他以此為樂、亦以此為業。若不是寫出這部驚世之作,他的生活,我們可以認為是曲型的紈絝子弟的空虛無聊的人生遊戲。女孩們老了,但其妙齡年華卻在普氏的筆下復活,這於人類之精神文化多麼有意義!

我想普氏的創作生活定然不象路遙創作《平凡世界》那樣“苦行僧”吧。普氏下筆萬言,恣意汪洋,隨心信筆,為所欲為。我看起來卻非常累。拿此書當小説讀那是笑話,只能當散文讀,最好是當哲學著作讀。那種閲讀時的快感全來自閒而又閒、靜而又靜的時候。要想讀的“過癮”,最好找《基都山伯爵》和《紅與黑》之類的快意恩仇的書來讀。説到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去“探險”,“洗滌”人心,則找《追》來讀不錯。我以為梭羅的《瓦爾登湖》與《追》是同一類書。普氏是靠精雕細刻人物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間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在普氏所寫的人物中似乎沒有一個是我所傾心欣賞的。勉強説一個,我選安德烈。這個女孩聰明高貴、機智靈活;另外還非常大度和善良。

我向往的是普氏筆下的海洋、小鎮、山坡、田野。我對普氏所描述的教堂尤為感興趣。普氏從建築美學的角度來描寫這些教堂,我則更願去親身感受教堂裏的宗教氛圍和《聖經》有關的文化內涵。我最想去的不是那些大都市中游人如織的著名教堂,而是安靜肅穆的小鎮教堂。這種教堂最貼近上帝,也最能代表教徒之虔誠。我也想聽聽普氏醉心的那段音樂——看看是如何地動聽迷人。普氏筆下的貢佈雷是一個迷人的小鎮。該鎮的真實名字為伊利耶——系普魯斯特父親的故鄉。浪漫的法國人現在已將此鎮取名為伊利耶——貢佈雷了。鎮上有小説中的飯店、點心、餐館、雜貨店等實物招待遊客。因此,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現實,哪是普氏虛構。

有人説,人們的情感中有兩種幸福觀的辯證法:一是讚歌形式,一是輓歌形式。一是現實的前所未有的極樂的高峯;一是永恆的輪迴,無盡的追懷迴歸太初,迴歸最初的幸福。在普魯斯特看來,正是幸福的輓歌觀念——亦可稱之為伊利亞式的——將生活轉化成回憶的寶藏。普氏把“沒有要點的故事”寫得“興味盎然”,其實是在普普通通的故事上,通過回憶之手塗上了空靈的五光十色的彩粉。人的回憶是奇妙的魔術師,能將一件小事,一段小曲,一幅小景憑空變成意味深長的啟迪,美妙無窮的享受,絢爛多姿的天堂花園。有人懷疑這些幻化後的瑰寶是否真實時,普氏理直氣壯地説是真的,我的回憶告訴我就是這個樣子。

再説,哪部偉大的小説不是回憶錄?世間一切都變幻無常、流轉不定,惟有人的記憶是永恆的。誠然,一個人若只能在回憶中再現過去的美好時光,那隻能是“迴光返照”,只能算是月光似的沒有温度的熱情,只能算是輓歌了。這表明我們得人生開始“往回走”——回到我們來得地方,回到我們本來之所——我們走在思想情感的歸途。這種回憶的滋味雖甘美,必定還夾雜憂傷與哀婉——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普氏的七卷鉅著,幾乎每一行,每一段文字都是清暢哀亮的輓歌,都是凋謝之花——“飄落風塵,雖有悲意也從容”。讀着讀着,會有這樣的感傷:哦,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難有身臨其境之感。這都是些美麗的花朵,可惜都沒有結果。有些刻薄的讀者會説:切,這都是普氏老了不能動了,躺在牀上的意淫。當然,我會問一句:是嗎?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5

《追憶》這本書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著名的小説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於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於此吧。

《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敍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中作者對兒童時代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茶裏,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他感到其樂無窮,而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瑪德萊娜”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裏,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了起來。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的延續。而且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着的現實重合了就像作者回憶起那塊甜點心,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啟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湧進腦海。而這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你也無法預知它的到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與否,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全書貫穿着兩個主題:“時間”和“回憶”,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對於我們來説,時間和回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書中,我也找到了我最珍惜的回憶。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6

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本書來讀呢?也許是因為那六個字,那深深嵌進我內心深處的逝去的年華,教我無法轉移視線。這本書我其實並沒有讀完,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暫且算為它的“讀中感”。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裏有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説不同的長篇小説。全書以敍述者“我”為主體,追憶逝水年華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敍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敍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説是在一部主要小説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説,也可以説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在小説中,敍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這種回憶表現的東西是"自我",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這種表現大量採用了"自由聯想"方式,一物誘發一物,一環引出一環,形成作品意識聯想自由流暢的態勢,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基本特徵。因此,這部小説成為意識流小説的先驅,並宣告了"意識流小説"文學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裏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説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説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我翻閲着,深思着,聽到了歲月裏屬於我們的心跳聲。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7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説。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説。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追憶似水年華》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它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總的説,《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説,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説,《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説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該小説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小説主要寫人,寫小説中的主角,但也寫作為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女主人往往拿她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這增加了小説的人情味。作者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説的人間氣息,也正是吸引讀者之處。《追憶似水年華》的語言也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所以讀這部小説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為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閲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説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看完這部小説,彷彿讓人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或許只有失去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為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為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年華。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每個人還是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裏。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分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8

“惟一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惟一真實的樂園是失去的樂園。”

有人説:“未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那些我們曾經蹲在樹下抓着蛐蛐,看着重複再重複的'動畫光碟——那些我們曾覺得如此無聊的童真歲月,在如今難以閒下腳步的生活裏變得如此珍貴,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們不斷向前,我們不可能靠着回憶過一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它嵌入心底封存起來。

普魯斯特在這部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説中構建了一座龐大宏偉的記憶花園,裏面的每一個人物,每一處精彩紛呈的細節都浸潤了作者別具匠心的筆墨。雖然我只讀了很少章節,卻不得不感歎這個高度完整的回憶世界,裏面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還有大段的細膩的場景描寫。

普魯斯特自幼生活在一個較為寬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中,體弱多病。他沒有像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但他憑着自己過人的天才和敏感,創造出了一個普魯斯特式的浩大而縹緲的心靈世界。

我想敏感

終於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掩卷的剎那,時間會停留麼?而我心中為你奔湧着的情感卻無法停息,如水的節奏在寒冷的冰層下繼續潛流着,帶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為你編織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簡短濃郁的詩歌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將情感緩緩地衍生在你的時間裏,不讓你有絲毫的負重感,輕鬆上陣,在你的夢想之路上英姿颯爽,只希望我為你編織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懷留下一點點瘙癢和温情……

普魯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寫就了一部偉大的充滿詩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時間抗衡,同時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重現生命華美的篇章。而我卻想和你一起飛翔時間的前站,用追憶的目光細細記錄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陰,為我們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讓每一個月滿之夜,任我們歡愉的潮水盡情的拍打戲耍……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讚歎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於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穫,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看到書名時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腦兒堆積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正在讀的,永讀不完,它太長,又有意思,你也別想着摸清它輪廓。裏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發生在身邊,不由自主把周圍人紛紛對號入座。記起《小王子》裏的話“那時太小,還不懂得如何去愛她”,又講到“我不知道我怎樣才能走進他心裏,不知何時才追上他的思緒,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臨終前對摯友説,我死了,你還活着,把我仇恨的緣由讓那些不知的人知曉,並且他又重複一遍,你若真的愛我,就在這嚴酷塵間,將我的事情傳揚。

當我再把已知的回憶,光怪陸離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話相聯繫,我發現這種感情如黃沾所描繪的少年故事“你愛談天我愛笑,又帶一點惘,那是我們落魄美麗的天堂”。這種純粹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們為非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往往,這種錯誤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這種錯誤讓我們在成長過後回首,不至於驚呼少年時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永遠趕不上它的腳步,不明白它在説些什麼,卻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斷的發展,奇妙的組成了關於只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9

我覺得這是第一部我看完覺得它是一部電影的電影。

儘管它什麼也沒講。

可是當電影結束時,我想它是一部讓我產生共鳴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在最後的樂聲響起時,我只有一種“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情。

然而我並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識流的表現,即使是160分鐘不間斷地觀看和我兩天斷斷續續地看完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因為它沒有情節,或者説,它不需要情節,當整部作品的主題是一個多情之人的追憶時,它無須邏輯。

我沒法找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仔細欣賞這部影片,於是,我在樓上裝修,樓外放炮,對面造樓的喧鬧聲中,看完了它,心情卻無比平靜,這是它由內而外安撫我的,我一開始也沒有想去了解其詳,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朧落寞的氛圍。

影片鏡頭的轉換,架構的設計,人物的對白,音樂的留白,每一點都在契合追憶。尤愛整部電影的各式鏡頭,如此精妙而恰到好處,隱喻的嫁接也相當自然,卻又能被捕捉,然後輕笑一聲,隨它而去。

它一言不發地顛覆了我對電影多年的偏愛類型,我想過去的我不會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讀不完整套的《紅樓夢》和《源氏物語》,它們與書作《追憶似水年華》一樣鉅製宂長,它們都表現繁華落幕的荒涼無力,特別是在短暫的歡樂和熱鬧的襯托下,有種置身事外的離開感,是被動的隔絕,但是卻沒有了曾經的恐懼。

看完電影,讀完書,並不是最終目的,真正可以作為一個階段的結果的是自己的體悟,所以不在乎這體悟有多少內容或者意義,它已經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沒有任何聲響,沒有任何預兆,這般低調動人,而將在我的追憶中無限延展和閃回。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0

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閲讀這套書是個大工程,我只買了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很多評論説這本是整套書最好的。目前已讀80多頁,雖然少,但有話想説,也大致簡單瞭解了普魯斯特的敍事風格,文字特點。

追憶似水年華,有譯者也翻譯為尋找逝去的時間。

作為一個家境優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的人,普魯斯特自小衣食無憂,但體弱多病,性格內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裏沒有生存層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錢,艱難,謀生等等普通人一輩子也搞不定,一睜眼就需要面對的東西。

也許是他自動過濾了這些,也許他主動選擇不看,不聽,不思考。他只表現時間、生命、親情帶給他的美好和感動。

不得不説,面前攤開的書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宂長的散文體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宂長卻是首先要面對的。初看,説囉嗦一點也不過分。舉例如下:兒時,家裏來了客人(斯萬),母親讓作者去睡覺,匆忙之中忘了和他親吻道晚安。普魯斯特輾轉難眠,先是讓女僕給母親捎去一張字條提醒,又翻來覆去東想西想。意識流手法,就這麼一件小事,足足寫了好幾頁。還有小瑪德萊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從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間,味覺,感覺,知覺……全回來了。又是洋洋灑灑好幾頁。

我的感慨,在普魯斯特這裏,時間慢下來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風。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再將它們置於顯微鏡下,放大無數倍,當你一點點去審視,我想時間原本的樣子,就是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時光安靜,瑣碎美好,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狀吧,只是這種感覺與我們隔膜太久。讀普魯斯特的文字,療愈煩躁的一劑良藥。只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否則讀不下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1

《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一共有七大卷,主要是以敍述者“我”為主體,將我的所見所聞心理思考所觸所感融為一體,這本書既是對於社會的、人情事態的描寫,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的描繪,其中更是包括了大量的議論和感想。整部小説並沒有所謂的中心人物,更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也沒貫穿全文的線索。主要是以敍述者的生活為主,其中穿插着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是一顆大樹上不斷冒出的分叉,相互交錯,整部小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的小説,可以説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的交響樂。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將現實和回憶相聯繫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説不同的小説,這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創新之處。作者不斷的在回憶和現在之間徘徊,通過這個方式不斷的像我們傳遞着文章的內容:“我”是一個家教富有但體弱多病的青年,曾經嘗試過文學的創作,但是沒有成功。曾鍾情於猶太富翁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便失戀了。後來又結識了少女阿爾伯蒂,卻發現少女阿爾伯蒂竟然是個同性戀患者,為了糾正阿爾伯蒂的變態心理,“我”便決心娶她為妻。後來少女阿爾伯蒂逃跑後在一次騎馬中摔死。這悲痛的力量之下“我”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而“我”所經歷的一切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造才能讓“我”找回昔日失去的東西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繪着一個個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小説除了描繪各種上層公子,貴婦的生活外,還描寫了作家,藝術家,而這些藝術家,作者們雖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説還有描寫了下層勞動者的生活。《追憶似水年華》通過無數人物的活動,真實的描繪出了法國社會的習俗的人情事態,所以《追憶似水年華》又被西方的評論家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追憶似水年華》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身旁》,《索多姆與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獲得古爾文學獎,從此名聲大振。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與《人間喜劇》一樣“規模宏大”的作品。作品通過“我”的回憶,表現出作者對於家庭,童年和初戀感情的懷念,對於庸俗事物的厭惡,主要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法國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事態。

《追憶似水年華》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書,但是它給我的震撼卻是其他的小説無法給予的,它的那種穿越了現實和回憶的寫法,總是能在特定的場合表現出特定的場景,給予人們特定的震撼,讓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場景給予不同的人們那些不同的震撼。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2

冬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照着,門前盤虯彎曲的梧桐樹愈顯得滄桑和生硬。總覺得今年的春節極其乏味。是少了些什麼呢?到底少了什麼呢?卻又説不清。記憶中的春節是該徹骨的寒氣和醉人的書香。

生一堆爐火,或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或是獨自躲在一旁,品着清淡的菊花茶,手捧《雪山飛狐》,隨胡斐上天入地,身懷絕世武功,豪情萬丈,俠骨柔情,而後才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真諦。抬起頭,恍惚間卻見一身素衣的唐人乘風而至,推門而入,笑吟吟地問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抑或是該有飄天飛舞的雪龍,就像身處歐州貴婦人蔘加的派對上,濃郁的印度檀香煙霧繚繞,高貴典雅的大家閨秀輕歌曼舞,笑靨如花,悠閒地搖着絨毛扇,那絮絮團團的絨毛便撲面而來,帶着一股雅和空靈,成了雪龍。邀上幾位好友,踏雪尋梅。尋到了,自然會在暗香疏影下留連忘返,歡歌笑語,尋不到,亦無憾,一枝傲骨寒梅早已在我們心靈的角落裏開得絢爛奪目。是少了這些吧!哦,不。想起去年也有温暖的爐火,卻因親人在外求學而天各一方,難以相聚,也想拜讀好書,卻不得不拿起數理化,算得頭腦發漲。也想呼朋喚友,卻被父母關在家裏,日日以作業為伴,應該是少了一種心情和意境。郭敬明説:“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或許成長是人人必須承受的一種喜悦和痛苦。而偏偏,春節似乎是為小孩子而生。我們無法感到公平,因為我們成長了,所有的人都要告訴你:“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到處亂跑呢?回家學習去吧!”我們也無法感到不公平。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小孩子,無憂無慮,也曾度過歡樂的春節。

或許,我們只能平靜地接受,只能在回憶中回味。天邊是落日的歸處,母親的懷抱是嬰兒的歸處,那流逝的年華呢?大概是記憶的歸宿吧。記憶就是老屋斑駁的牆上那一抹紅漆,過年時聲聲的鞭炮聲,穿上新衣時那種喜悦和驕傲,還有回憶時絲絲縷縷的苦澀和無奈。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3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馬塞爾·普魯斯特,第一次看到這位20世紀法國最偉大小説家的照片時便被那突兀的眼神震懾了,更讓人吃驚的是那雙發現生活發現文學的大眼睛背後腦中擁有的豐富想象力與文學稟賦。我雖有幸地拜讀了他投入畢生精力而創作的這部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卻並不敢説讀懂了這本書所傳達的真諦,只能説是從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地感悟。

其實最開始自己都沒有讀它的勇氣。面對這部對20世紀中後期文學尤其是現代派文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的鴻篇鉅製,我膽怯了,這種強大的文學氣息與繁多的文字讓我變得不知所措,所以從網上找來電子版一點一點讀,卻很快便沒有了耐心。我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它是一部與傳統小説不同的長篇小説。

這部書以“我”為敍述主體,並不是描寫或者講述一個或幾個感人或富有真理的故事而是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為一體,將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真實的進行了描寫,除了敍事以外還寫出了許多自身的感想和議論。雖然整部作品看起來到並不像一般小説一樣有表現小説主題思想的主要人物,清晰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情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也並不特定卻是作者的一份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它大體以敍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説是在一部主要小説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説,也可以説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説實話光是看譯本就已經很困難了,若不是在特定的氛圍中很難有耐心去讀下去,抱着只是簡單看“熱鬧”的心態,去讀那些為文字也被那豐富的思想所感染。普魯斯特開篇便用很大篇幅來描述小的時候自己對臨睡前母親那一吻的依賴與渴望,由此延伸出的許多細節雖干擾了我的思維卻深刻的理解那個孩子敏感、渴望的心情。隨後展開的一幕又一幕故鄉貢佈雷,貢佈雷的街道、姨祖母的怪癖、貢佈雷的鐘樓;還有他和希爾貝特的愛情、期萬對奧黛特的痛苦糾纏無可奈何的愛,還有在巴爾貝克的海灘上見到少女怦然心動的思慕……這一個又一個隨着作者眼之所見而展開的小故事中的動作、談話、人物的裝扮、一句話引起的思緒萬千、一個景物引出的論述一層深似一層的哲理性的思考無一不打動我的心並在思想與心靈的深處引起共鳴與深深的認同感。

文中通過“我”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追憶自己的“緩慢成長過程”, 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雖然中間很多追憶讓自己暫時忘記“我”到底是由哪些事情幻想到這裏的,到細緻跳躍的描寫卻讓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想想自己,曾經老師逼着寫日記的時候都覺得是負擔如今更沒有什麼肯耐下心來回憶曾經的自己,曾經的他們。“追憶”原來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常常自我認識,對自己進行精神的鼓勵與洗禮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雖沒能細細讀完這本書,我卻明白了逝去回憶的珍貴。同時也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為自己的年華付起一份責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4

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緣於蔣勛在細説紅樓夢裏的極力推薦,説是可與紅樓夢媲美的西方最偉大的小説,紅樓夢一般來説半年時間便可讀完,沒想到讀普氏的這本皇皇鉅著便花費了4年左右的時間 — 這應該是此生閲讀時間最長的一次體驗了。普氏絕對是個心靈極其敏感,童心未泯,且思辨及語言能力極強的人,面對他的近乎自傳性的作品,你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方可領略其中一二的滋味,就像面對一片輕如鴻毛的白色羽毛,微風吹過,羽毛上的絨絮便紛紛輕輕地顫動,非細心觀察,不可體會絨絮顫動的細微差別,所以非得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閲讀方可 — 我的選擇是在睡前閲讀,在普氏的絮絮叨叨下入眠。否則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節奏,或是因幾百頁的幾乎重複的絮叨所困擾而不得不放棄閲讀 ,但隔不了多時,還是懷念起普氏不時顯露的精彩文筆,便重新拾起,確實是磨練人意志的閲讀,就如爬山,許多時候都是累人且乏味的,然而在不經意間,你就會遇見一個絕美的景緻,令你驚歎不已,然後你又會繼續前行,期待着下次的驚喜,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幾日搜了網上對普氏的評論,都對普氏的這種嘮叨深惡痛絕 — 當然大家都不否定作品的偉大,有的説應精簡到三分之一,雖説也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想來,個人覺得,若你覺得普氏是你喜歡的類型,還是閲讀原文為好,面對如此天才的人物,即使聽他嘮叨幾句,也是有益處的,且此天才人物對你無所保留,在他的敍述中,你可以管窺一個幾乎完整的心靈,那是一個令人目眩的純淨無比的小宇宙,面對它,即使用盡了你所有的智慧,也只能領略其中一二而已,就如攀登那巍峨的高山,即使你僥倖憑藉嚮導的指引下登臨頂峯,然而你對它的瞭解能有多少呢?另外,在慢慢習慣了普氏反覆的敍述中,突然發現普氏的這種敍述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細微的差別中體現變化,但比起巴赫,普氏的所敍述的細微差異比巴赫的音樂還要豐富許多,聽巴赫,也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了,看普氏對一件事情的描述,也許就得以月來計算了。

對他的反覆敍述,也有文説他象印象派的莫奈,個人倒是覺得普氏的敍述象一副濃墨重彩,華麗無比的宮廷式人物畫,絲綢衣物皺褶處的漸變的光線最能體現普氏的風格,神祕,華麗,虛榮,炫耀,空洞,極盡奢華之能事。普氏如幼兒般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用嬰兒般純淨的眼睛在觀察世界,他憑藉細密的心靈記錄着流動的時間下世界的變化,他試圖把時間下發生的事情(含當時的情緒)進行分割重構,如搭積木般重新搭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時間消失了,剩下的是一件件重組後發生的事件或情緒,一切是熟悉的,可重複的,沒有意外的童話世界,以此來逃避現實或對抗死亡,這個世界是普氏夢想把時間、物質世界、心智五維空間用有限的文字做一維展開的宏偉企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即使用幾百頁的描述也是不夠的,導致從整體來看,普氏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結構鬆散的,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莫奈式的,但從細節來看,莫奈是膚淺的,普氏是深刻的,它是經得起任何智者無盡的拷問,對於這,我不禁想起一次在木心博物館看到的畫,在投影上木心的作品在不停的放大中依然呈現出驚人的細節,這也許也是普氏在追求的目標吧。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5

普魯斯特認為,人必須有藝術審美慾望和能力,那才是真正意義的生活,才會賦予情感和樂趣。他把文學、繪畫和音樂歸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並認為音樂是最高級的,它要求欣賞者,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樂美學文章,在描述某種音樂時,大多數在樂理知識方面説來倒去,雲裏霧裏,一會兒聲調,一會旋律,這個意境,那個象徵,有時甚至把同樣意境的詩歌都弄上,還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普魯斯特是如何描寫音樂的呢?在第一部《在斯萬家這邊》,斯萬在一個晚會上,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他用了七頁(207—213頁)的篇幅來敍述。真的為難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了。

“在細聲細語地進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導音響構成的短線下面,他(斯萬)突然看到鋼琴的雄渾音調如波浪拍岸一般躍起,其形狀千姿百態,卻渾然一起,平滑坦蕩,但又互相沖撞,猶如淡紫色的波濤,在月光下顯得嫵媚,又如降音後那樣平靜……這樂句以緩慢的節奏,領他到這兒,然後又領他到那兒和別的地方,引向一種難以理解和確實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達了某一點,他正準備從那裏隨她而去,她卻在短暫的全休止之後,突然改變方向,以一種更加迅速、細微、憂鬱、連續不斷和温柔的新旋律進行,把他帶向陌生的情景。然後,她消失了。”

在345—353頁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鳴曲小樂句,第二次描寫斯萬參加聖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晚會,聽到的同一首奏鳴曲,喚起了他過去戀愛的種種回憶,無意識記憶,其小樂劇跟對奧黛特的愛情一起消失。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6

普魯斯特,意識流創作手法的先驅。喬伊斯,伍爾夫和福克納都在他之後。

1、回憶。它是一種模糊的回憶,貢佈雷的大街小巷,花園和往事都是從茶杯裏脱穎而出的。馬德萊娜的茶點心,引起的童年回憶。知覺、觸覺、聽覺和視覺等相互交印,通聯轉換並與記憶相結合,即通感的創作手法。

2、回憶採用時序顛倒的手法,有的學者認為採用空間的非連續性取代時間的非連續性。這時時間讓位於空間。

柏格森的“心理時間”,即指,“各個時刻相互滲透表現強度的質量概念”。《追憶似水年華》的時序顛倒和交叉重複的敍述方式,就是“相互滲透在文學中的體現。

3、不同層次的意識,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普魯斯特認為,“我們的內心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絢麗斑斕,正是由於這些豐富的精神財富,”“在我們原以為空無一物的心靈,這個未被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黑暗中,卻隱藏着何等豐富多彩的寶藏而未為我們所知”。“藝術能使我們做到這種發現,説到底,難道不是最值得我們珍視的東西嗎?難道不是我們一般地説從來不知曉,都是我們真正的生活,就像我們感受到的現實,而且截然不同不同於我們以為的樣子嗎?”

由此可見,他對精神意識的複雜變化具有深刻的認識,並將其明確地作為自己創造的重要目標在進行探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7

一提到這部小説,都知道普魯斯特,他的作品是一個被人常掛在嘴邊,卻沒看過一頁的文學經典。

阿蘭·德波頓的《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中慢慢點出了普魯斯特教我們凡事慢慢來(這樣才懂得珍惜),以及如何欣賞簡單事物的美好。例如,吃一片面包帶來的快樂可能超過一頓烤高雀(一種珍稀小型鳥)之類的佳餚。

他還説,“普魯斯特可以讓我們不再虛擲光陰,更懂得珍視生命的可貴。痛苦是貼良藥,引領我們找到‘美滿的生活藝術’。不幸也能對人有益。生命的價值,可能隱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普魯斯特的內心世界非常敏鋭,他不只擅長心理描寫,更在字裏行間藴藏哲學家的筆觸。他寫到,“我們並不瞭解自己的能見度:我們以為自己在某些人眼中很重要,但其實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相對來説,我們從未把某些人放在心上,卻不知道他們對自己的關注。”

普魯斯特的文句,如此誇張地東彎西拐,繞來繞去的,有時都被他繞迷糊了,但我還是非常喜歡讀,因為他擅長嘲諷勢利、虛偽和不忠的行為,藉由巧妙的設計,讓這些人格缺陷再現討喜的一面。或者他栩栩如生地刻畫身為壞人有多快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8

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初略看完了,真的難讀啊!我最大的感想,普魯斯特以哲學的思維方式,用小説藝術的形式,創作了一部恢宏的《美學》鉅著,不難讀,才見怪了呢。

這幾天主要翻閲了以前曾讀到過的西方美學原著,還有北大朱光潛教授的《西方美學史》,對研讀幫助很大。

德國著名喜劇家、文藝評論家的美學作品《拉孔奧》有下面的一段話,對理解普魯斯特這部小説的美學價值,很有幫助:

“第一個對畫和詩進行比較的人是一個具有精微感覺的人,他感覺到這兩種藝術對他所發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認識到這兩種藝術都向我們把不在目前的東西表現為就像目前的,把外形表現為現實;他們都產生逼真的幻覺,而這兩種逼真的幻覺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個人要設法深入窺探這種快感的內在本質,發現到在畫和詩裏,這種快感都來自同一源泉。美這個概念本來是先從有型的對象得來的,確具有一些普遍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可以運用到許多不同的東西上去,也可以運用到行為和思想上去。

第三個人就這些規律的價值和運用進行思考,發現其中某些規律更多地統轄着畫,而另一些規律確更多地統轄着詩;在後一種情況之下,詩可以提供事例來説明畫,而在前一種情況之下,畫也可以提供事例來説明詩。

第一個人是藝術愛好者,第二個人是哲學家,第三個人則是藝術批評家。”

這段敍述,我在讀普魯斯特小説時,我想做第一個人——文學(藝術)的愛好者,我第一個願望就是讀明白它,滿足我欣賞的意願;第二個人是藝術創造者(也是哲學家)這裏當然是普魯斯特(我以後的讀後感會詳細探討他的創作理念,這裏不詳細分析);於此同時,我又想當第三個人——文學評論愛好者(注意不是文學評論家)。我主要想從研讀過程中,參閲一些國外研究普魯斯特的書籍,更好地瞭解普魯斯特在創作過程中的想法,藝術表達的方式,以及哲學家柏格森,費洛伊德等對他的影響。我讀了第一卷後,感覺對我挺有幫助的,要不然,我肯定讀不下去,這我自己最清楚。

朱光潛教授的《西方美學史》、《文藝心理學》,很久以前就讀過,但最近為了看普魯斯特的小説,重讀感覺收穫比以前大。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9

普魯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賦是對等的。在這部浩瀚長卷的《追憶似水年華》中,他以細膩的筆觸構築起一座宏偉大廈,不僅它的外觀氣勢奪人,而且它內部的每一處細部又是如此精緻燦爛,以至於讓人產生錯覺,以為這座聖殿是由無數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視其細節而可以忽視其宏偉構架。然而,這部作品卻有着極其精妙與宏大的結構,宛如一座高聳入雲的教堂;而支撐起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飄逸、脆弱、細微、純潔,猶如空氣般輕盈地託着它漂浮在空中。

然而對於我來説,真正令我驚歎的是普魯斯特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詩學意義。這份詩學是奉獻給心靈的聖餐,是抵達靈魂福社的航船,是對美的一種迷戀的優雅的呈現,是坐在記憶河畔的一次沉靜的冥想垂釣。這份詩學意義同時也是一次藝術史上的特例,是普魯斯特花費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贏弱的生命展現出來的震驚世人的恢弘篇章。它的謹嚴是以鋪張的方式來編織的;它的神祕是以日常瑣事來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測是以綿延的句子來建立的;它的包羅萬象是以有限的經驗來展露的。它對人物或細節的描繪,不是單純的狀寫,而是一種滿懷深情的觸摸,一種潛人,是點燃印象的火把,然後沿着意識的隧道緩緩前行,深人內心幽深的殿堂,將睡美人喚醒,讓她翩翩起舞。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20

大學生活即將成為過去,在大學裏看過很多書,雖然有些書讓我感到思索,讓我為了探索沒有答案的問題感到迷茫,或者讓我的看破世界的某些假象,俗話説,愚者無畏,當我知道某些真相的時候我未必就有那份勇氣、激情繼續去追求。

然而我還是慶幸我看過了這些書。魯迅曾經創造過一個情景,在一個封閉的密室裏面,所有的人都睡着了,這時候房子起火了,是叫醒他們讓他們在絕望中死去呢,還是讓他們在美妙的夢境裏死去?如果是我一定選擇醒來,雖然知識帶來了意識上的覺醒,然而它也讓我體驗到想象的無比快樂以及瞭解到他人的滿足感。

法國作家的普魯斯特,是一個資產階級,家境的富裕以及貴族的逐漸衰退,讓他有幸進入到貴族社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及尊重。另外,他又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小的時候母親臨睡前的一個吻曾經被他認為是人生的一切。此外,他從小就把當一名作家當為人生理想,看過非常多的書,雖然他的一身不斷地質疑他是否有寫作能力,是否有人生價值。

他寫的《追憶逝水年華》總共有1800多頁,為了看完它,花了我一個暑假,不過感覺特別值。人與人似乎是註定無法互相理解,孤獨一身,永遠只能瞭解到別人的冰山一角,我只有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意識到這個我才是真真正正的我,有別人在的時候總會遷就別人,沒辦法理性地思考。然而看了《追憶逝水年華》,我覺得我知曉了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他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他是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他把他的想法寫在了這本書上面了,而且通過非常多、非常恰當的比喻,把那種對事物的感覺、對人生的思索描寫了出來。也許我對朋友的瞭解遠遠比不上對他的瞭解,因為他已經無所謂了,他就是要寫出一本他自己的書。

就像他寫的:“真正的藝術,諾布爾先生會稱之為文學愛好者的遊戲的藝術,其偉大就在於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現實,在於使我們認識這個離我們所見所聞遠遠的現實,也隨着我們用來代替它的世俗認識變得越來越稠厚的現實,越來越不可滲透,而離我們越來越遠的那個現實。這個我們很可能至死都不得認識的現實其實是我們的生活。”

已經大四了,生活中總有着種種感觸,然而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比如在實習、在公車上、在學校,某些認識的人在你面前,突然間變得那麼衰老,而在之前他是那麼光鮮。

普魯斯特這樣寫着:生活在我們看來竟像童話仙境,一幕一幕地讓我們看到嬰兒變成了少年,成人,彎腰弓揹走向墳墓。而彷彿就是通過一些永恆的變化,我們才感到在那些每隔相當時距抽取的人樣之間存在着那麼大的差異,感到自己與他們一樣,也遵循着這條法則。他們仍然是他們,因為他們的變化那麼大,而正因為他們仍然是他們,才不再像我們從前看到過得他們了。

喜歡這本書,因為通過他發現了不曾發現的現實,不能描述的感覺。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21

我本來以為普魯斯特回憶他童年時期藝術審美和藝術創造的哲學思考,是一種興趣愛好,而且,他一直是採用象徵的手法,把自然風景作為藝術對象研究,女孩只是藝術對象的象徵,不存在作者對女孩的愛情,我剛接着看了158頁,我這才發現作者的這次回憶,是他童年夢想當畫家的理想沒有實現。

你仔細看看這段,他想在樹林裏的女孩沒出現,森林裏的樹木,他也對它怒氣衝衝,他朝思暮想的女孩也不可能遇到,不相信我的這種慾望—當畫家會在我思想之外存在,在我看來,這慾望(當畫家),純粹是主觀的、無作用的和幻想的東西.....現實從此失去一切魅力和意義,畫家的夢就這樣沒了!

我剛在網上看到,把這段標題定為《魯森鎮的樹林,擁抱農家姑娘的慾念》,也不知道取自哪個譯本,翻譯的內容也不知道有沒有被髮帖人改動過?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22

與同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那樣,普魯斯特的創作也明顯受到當時哲學家的影響,起初專家認為他深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的直接影響。其實,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對其的影響更大,當然我也只是自己認為的那樣,還缺乏哲學思辨的能力來闡述這個問題。

其實,二十世紀的哲學是以海德格爾的存在論,重新構建了存在論的形而上學。存在的意義,對科學研究以及哲學必然是一門科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全體可以按照不同種類來界定特定的事質領域,如歷史、自然、空間、生命、此在及語言之類,又可以相應地專題化為某些科學探索的對象。特別是他認為,此在的存在優先於非此在的存在,而此在作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義,即我們通常理解的人的存在,它是以自己的存在,和非自己的存在來認識存在的,這種存在是哲學意義的存在,它不是生存,當然與人類學等根本不同。

這裏特別重要的是,哲學上在海德格爾之前,存在與存在者同一,存在本身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存在者來詮釋,人作為存在者淪陷到了歷史和傳統的境遇之中,他對自己的存在理所當然地滿足和符合他所處環境和時代,並被一些晦暗的東西屏蔽,以至於讓人遺忘了本身的存在,這在普魯斯特之前的作家已經認識到並在進行的文學創作中進行了探索。

普魯斯特在小説中,通過不斷的回憶,讓時間藴藏於空間的後面,讓過去的人和事重新顯現出來,通過過去的存在再創造出來,人不能在忘記過去、無視現在,讓人忘記自己的存在。而且還為了將來讓人的存在更有意義。

其實,普魯斯特總是強調,對我們非常熟悉的地方和人,我們一直熟視無睹,感覺不到任何的興趣和愛好,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沉淪到了日常生活中而感覺不到自己的操心和操勞。於此,普魯斯特一直鼓勵我們只有我們通過重温一些我們不注意的或沒有搞清楚的東西,從內心深處有了感受而得到的東西,那就是經過藝術探尋而得到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的藝術生活才是我們最想得到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還在研讀之中,對他的存在論理解還很膚淺,以上看法可能有曲解普魯斯特和海德格爾的看法和主張,我只是想做一個探討而已。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23

寒假一轉眼已經悄然而逝,我們也已經迎來了新的學期,新的一年。最讓我感覺有意義的事就是讀了這本小説的版本,多想時間可以重來,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小説的作者於金雷,講述了一個來自西北地區的貧困女孩,來到了一個令她應接不暇的地方,來到了她從沒有感受過的大世界,來到了她嚮往的大城市,開始了她新的征程,開始了她一段傳奇的經歷……

當你聽到這個小説的名字,相信你們同我一樣。總會有那麼多的往事浮現在眼前,或喜或悲,一股腦堆積在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小説很有意思,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裏面的故事主人公就像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邊一樣,但是若你想要摸清她的文章脈絡,我勸你別費心思了。記得裏面《小王子》裏説的,那時的我還不懂的如何去愛護她,又講到“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進他的心裏,”這些個心裏話,何曾不出現在我們的青葱歲月,同記憶一樣被我們小心的珍藏。

女主人公,禾子講述自己的名字,説母親是一為標準的江南人,離家10多年不曾回過一次家,為你裏面江南特有的風景特此取名為禾子,母親對家長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名字裏,她不知道什麼原因回不了家,可卻時時盼望回家,這不正像現在在外遠離家長的打工者嘛!為了生計,為了過上好日子,為了當初給妻子許下的諾言,帶着信念,帶着希望離家,他們何不想回家團聚,有可愛的子女,温柔的妻子,可是卻不能回家,只能深深的思念,當嘟嘟的聲音響起之後,兩人的對話被生冷的打斷,只留下一旁發愣的自己……

有些事只適合留在記憶裏。男主楊濤,高冷,文學氣息十足,人前孤冷高傲,人後也是有着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和禾子相遇是偶然也是上天的安排,禾子剛考上大學對一切都很陌生,每天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有一個電話打斷了她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就是男主楊濤,他隨意撥的電話號碼吐露心聲,對着陌生人講自己的故事,禾子是個不善於跟人交流的人,性格也很傲,所以中學習慣了當個聽眾的她,自然沒多説什麼,靜靜的聽着電話裏的這個人講述一個個心酸的故事……

後來,楊濤開始接觸禾子,帶她走出了自我設限,他跟禾子一起逛圖書館,一起寫文學作品,不得不説,禾子是個可造之才,天生的想象力,明鋭的視覺,細心的觀察力,很快她在文學社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楊濤和她不同。他寫的作品與她的選材截然相反,他更貼近生活,來源生活,她更傾向虛擬,把世界寫成了一個童話,她們經常意見出現分歧,但是都不妨礙她們的友誼,偶爾閒暇,便一起出去遊玩。風景很美,人更美。

大概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有一個人在等你慢慢變的優秀,而你也在督促他變的更優秀。

“我渴望漂泊,邂逅一路的風景。每一個他鄉都是他方啊,他方意味着神祕和莫測意味着一個嶄新的開端,意味着可以拋棄原來的自己,換一副面孔重新開始,透過窗看見的也是他方,湛藍的天空上刻畫着我的想象,我有點小激動,甚至不安於一室的靜謐”很喜歡裏面的句子,每一個字都透漏着希望,每一句話都深入骨髓。

有一種錯誤叫成長。不至於在回首往事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趕不上它的步伐,每一次都會把自己與故事裏的情節結合,組成了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

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