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先説2002年夏天的一場舊事。那一年音樂劇《悲慘世界》引進到了中國。當年還在讀書的我從生活費中拿出了100塊,跟朋友一起買了最後一場最後一排的票。在上海大劇院看一場音樂劇,對於當時還是窮學生一個的我,絕對算得上是個有些儀式感的事件。

三個小時之後,觀眾們全都自覺起立鼓掌,完全不是客套的,象徵性的,而是被音樂,被演唱,被思想徹底征服的。掌聲一直持續着,在演員們反覆謝幕之後,仍然一浪高過一浪,長達半小時之久。這對於當時還是純粹女吊絲一個的我,絕對也算得上是個啟蒙性的事件。

別的感受暫且不提,當時有一個念頭最為直接——“這絕對是我這輩子花得最值的一百塊!”

怎麼説呢,除非身臨其境的感受它的魅力,任何企圖描繪它如何震撼的語言都顯得無力。最好你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然把故事説給你聽也是對牛彈琴,最好你愛音樂,懂英語,不然就算坐在第一排也是暴殄天物。我在這裏好像有點尖酸刻薄了,但是沒辦法,對心頭好,我就是不自覺的有些保護欲。雨果的原著本就被稱為“現實的浪漫主義傑作”,法國音樂家的原創加上英國音樂劇“沙皇”麥肯託西的改編,再由極具天分的音樂劇名伶們演唱出來,就像三星米芝蓮餐廳裏的大廚用最好的原料精心烹飪的招牌大餐,不好吃不太可能吧。

後來,市面上出現了《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演唱會的碟片,立刻蒐羅了過來,視為珍寶。隔段時間都要拿出來給學生們顯擺顯擺。再後來,專門尋到倫敦西區《悲慘世界》演出的劇院朝拜,拍照,再再後來,得知它從十週年紀念演出又升級到了二十五週年紀念演出。一部連續演出25年的音樂劇,堪稱史上唯一。再再再後來,它終於被翻拍成了電影。這個,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去看。

從劇場走向大銀幕,對音樂劇《悲慘世界》來説是個跨越。跨越來自於它突破了音樂劇所受到的地理位置,觀眾人數,場景道具的諸多限制,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在家門口欣賞這部傑作。而且電影能用更豐富的演繹手法,烘托氣氛,刻畫情感,這都是電影版的《悲慘世界》值得一看的地方。

我也不得不隨大流的誇一誇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沒有自恃美女的做作,大得比例有些失調的眼睛裏,滿是憔悴惶恐,剪短的頭髮茬,凹陷的臉頰,當她唱着“I dreamed a dream”,這個淪落絕望的方汀算是夠力了。休傑克曼的冉阿然,演得不錯,唱得稍欠,當然不能這麼苛刻的拿電影演員跟音樂劇演員比較。較為遺憾的是:羅素克勞出演的的沙威,演得平平,唱得也真的不怎麼樣,特別是《Star》這樣的經典曲目,聲音太啞,氣息無力,可惜啊可惜!導演一定要現場收聲嗎?難道不能幕後配唱嗎?

反正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喜歡的有人中途退場,有人忍無可忍的冒出一句“就不能好好説句話嗎?”(這都是我在電影院親眼所見);而我同事在松江大學城的電影院看完評價“觀影過程中,鴉雀無聲,我想吃片薯片都怕嘎吱的聲音打攪別人。結束了還有好多人鼓掌誒。” 我只能欣慰的説“到底還是大學城的觀眾素質高啊《悲慘世界》 —— flora。feng —— We love each other”

再好的演出也有結束的時候,就讓電影版的《悲慘世界》作為它暫時的休止符,在觀眾心裏慢慢沉澱;讓經典成為傳奇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2

近來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文中的情節讓我感動了好一會兒。

書中以主人公冉阿讓傳奇式的一生為主要線索,塑造了許多人物。主要內容是:失業工冉阿讓因偷竊一塊麪包被判刑,經歷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獄後,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靈魂得到了昇華,一心為善,關心窮人。其間,他與警察沙威發生了數次衝突。但是,冉阿讓始終未能見容於統治者,幾遭困厄、受到法律的迫害,最後在孤獨中死去。

悲慘世界這本書反映了當時法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我可以想象出來,那真的是一個“悲慘世界”啊!那裏擁有眾多像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等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不幸的人。

為什麼當時法國人民的生活會如此苦,為什麼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不是戰爭害的!當時正值拿破崙失敗,整個法國一直在鬧,一直在進行戰爭。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受苦受難的都是平民百姓。戰爭啊,你還想害死多少無辜的人?

另一方面是因為官員的腐敗,因為法國一直在打仗,讓許多官鑽了空子,那些官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剝削百姓,我叫你幹什麼你就要幹什麼,想抗命?掉腦袋!

我很佩服冉阿讓,他曾是一個具有冷酷的心的人,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戰勝自我,達到了那種捨己為人、自我犧牲的不平凡的精神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這種崇高的境界的。他由“猛獸”上升為“天使”,心靈純潔了,他的死是光榮的,至少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其實就是:我們要學習冉阿讓,戰勝自我,其實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服刑19年的重刑犯,為什麼能在一瞬間洗淨了他罪惡的靈魂?當他的死對頭面臨死刑的危險時,他為什麼會寬厚地救了他一命?為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是如何逃過警方的重重追緝,代她找到終身的幸福的?一切的疑問正是《悲慘世界》為你留下的謎題。

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恆主題中,《悲慘世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

雖然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裏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抗痛苦,消滅痛苦。米里哀主教就是一位博愛的化身,他的寬容、仁慈,使冉阿讓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一心向善。那位冉阿讓救過的老人不也是充滿着愛嗎?他知恩圖報,當冉阿讓身處絕境時,幫助他度過了危險。這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在現實生活中,愛也是到處可見的。博大的母愛,慈祥的父愛,同學們之間的友愛……曾經有一則小故事令我深深震撼。

故事發生在越美戰爭時期。一位美國記者正得意洋洋地欣賞他所拍攝的照片,猛然間,他發現有一個女人倒地的姿勢不同於大多數人順着腳步的慣性往前栽倒的,而是往下蹲。這位記者在驚訝之餘仔細端詳辨別後,發現她懷裏抱着一個幼小的嬰兒;如果她往前撲倒,就會壓傷嬰兒;往下蹲則不但壓不着孩子,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作為遮擋身後飛彈的屏障。這位母親在中彈倒地的一瞬,竟能超越物理的慣性,收住狂奔的腳步,做出保護孩子的最佳姿勢——這是多麼悲壯的母愛啊!當她的孩子遭受肉體或靈魂的滅頂之災時,她卻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我歌唱母愛,歌唱這無與倫比的至愛!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冉阿讓死了,他安詳地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本文以一串問句開頭,造成懸念,並引出作品主要內容,以便讀者有所瞭解。接着,適時提出文章感點:“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聯想到社會人世的博愛,並簡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愛的故事”,使作品主題昇華。結尾也意味深長。

總之,文章基本能做到張合自如,縱橫有序。語言雖很平實,但仍較流暢。

《悲慘世界》讀後感4

翻開這本書,與作者——雨果一起走進人生的《悲慘世界》……這是一部悲壯的史詩……這裏最令我最敬佩的是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先生把自己華麗壯觀的大房子給了旁邊那幢又小又破,十分簡陋的醫院裏的病人,自己卻住進了那幢“歷盡滄桑”的醫院。

米里哀先生沒有什麼積蓄,他的妹妹僅靠養老金度日。米里哀先生每年有一萬五千法郎的報酬,可拿些錢大多數都被他補貼教會或者救濟窮人,就連平日裏那些富貴人家捐的財務,他也全部用在了窮人身上。

雖然有大筆的錢過手,但他卻從來沒有沾一點便宜,甚至還倒貼了不少。

讀到這裏,我有些懷疑米里哀先生的精神問題。他先是把自己的豪宅給了醫院裏的病人,這我還能接受。可他每年有那麼多的報酬,居然還要靠自己的妹妹和女僕馬格洛大娘的精打細算才能度日,原因還是因為把拿些錢幫助了窮人!

上帝怎麼會製造出跟天使一模一樣的人?我在心中感歎。不過隨即又想,米里哀先生是位主教,他能放下身段,卑微的住在達官貴人瞧一眼都不會的破醫院裏,這是多麼偉大的人啊!

正因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世間那麼多的窮人、無家可歸的人、無依無靠的人都有了棲身之所,正因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社會上貧窮男子的潦倒,飢餓婦女的墮落,黑暗兒童的羸弱才能獲得拯救,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啊!

雨果在這本書中,把一切的不幸統稱為“苦難”,它處處展露着絕望和鮮血。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苦難”,才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墮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5

“只要這土地上有着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無不裨益。”這是書本的卷首印着的一句話。

據統計從1945年至今,全世界沒有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聽起來多麼的心寒,因為戰爭,世界無時無刻不充滿着悲慘,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四處瀰漫着血腥,嗷嚎之聲不絕於耳。哪怕是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新聞上網絡上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也足夠讓我們看到世界另一端的悽慘悲涼。

饒是在那樣一個悲慘的世界,也總會一絲絲的微光温暖人心。冉阿讓──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大師筆下《悲慘世界》的主人公,他是貫穿全書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命運多舛讓人心疼不已。

二十五歲的他在潮濕陰暗的牢房度過了人生的十九個歲月,只因為他在貧困飢餓的情況下打碎一塊玻璃偷走了一片面包,他的不幸遭遇讓他仇視這個世界的法律道德,他變的孤僻怪異不再相信任何人,值得慶幸的是在他就快放棄這個世界的時候,讓他生命出現轉折的那個人出現了,善良的神父用仁愛之心和博大的胸懷感化了冉阿讓,他不但沒有怪罪冉阿讓偷盜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之贈與他,希望他以後能好好用這一筆錢過上好日子。冉阿讓沒有辜負神父的好意,從此改名為馬德蘭在另個城市裏弄起了工藝改革當上了市長。他救濟窮人樂善好施,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將其撫養長大。八年後他設法成全珂賽特和馬呂斯的婚姻,並向馬呂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嘲諷,並拒絕他在和珂賽特見面,冉阿讓情感上受到打擊已在彌留之際,這時馬呂斯才知道冉阿讓就是他苦苦尋找的救命恩人即受人愛戴的馬德蘭市長,悔不當初去看望老人,老人向他們作了最後的臨終道別便黯然離開了世界。

全書中讀不懂那些有關監獄、下水道和法庭的大段章節,卻唯獨感受到了冉阿讓那顆真誠善良到令人憐惜的慈悲之心,這顆善良的心也將我們的心撫摸的柔順平軟,暖入了心窩。冉阿讓臨終前的那段文字我反覆咀嚼,我捨不得他就那樣離開,不忍心一個老人半生做盡好事卻終究抵不過命運。他深愛着這個世界,哪怕這個悲慘的世界曾經給予他太多無法想象的磨難,他深愛着他身邊的人,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養女珂賽特,他照顧的那麼用心無微不至,親生女兒也怕不及如此了。

“冉阿讓轉向珂賽特,向她凝視着,好像要把她的形象帶到永生裏去那樣。他雖已沉入黑暗深處,但望着珂賽特他還會出神。這個温柔的容貌使他蒼白的臉發出光芒,墓窟因而也有着它的光彩”哪怕臨終前,他也念念不忘珂賽特,這個他養育了八年的孩子,我每每讀到這總是一陣惆悵,字字誅心,句句感人,這一刻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一位老人的念想,我想他此生也是知足了。最後的最後,他對女兒和女婿説他愛他們,告訴他們不要傷心,為他們謀劃好了以後賺錢的道路,他祝願他倆永遠相愛。冉阿讓離開了,讀到這我彷彿看見了天使潔白的羽翼,我知道會有天使去接引他的,好人不一定都有好報,但只求這短暫的一生問心無愧,我們也無法為好人去多做些什麼,唯一能做的只有帶上我們的祝福祈求好人一生平安

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太多,有很多東西都是以一種特定的形式存在,就像我們總是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亂,但戰亂總是在我們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屢屢發生,是人們真的不希望和平嗎?我們唯一能做的依舊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所處的那一處小小的角落,讓它佈滿暖暖的陽光,像冉阿讓一樣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神會保佑他即那些像他一樣善良無私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