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3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16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揚的旋律,他將至情融化為筆下流淌的華彩,他將痛楚抑成意奔湧的篇章。他,就是蘇東坡。

蘇東坡,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熱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終生保持天真、淳樸。他是個秉性的樂天派,是瑜伽術的練習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偉大的書法家,是詩人,是佛教信徒……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終其一生“不是被貶,是被貶的路上”,身處逆境卻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樂觀而豁達,雖然不斷被貶,但是,無論在哪兒,他熱愛生活的心態從未被改變。蘇東坡更是一位喜歡吃的美食家,他加調料製作的豬肉美味無比,百姓稱其為“回饋肉”,他還發明瞭一種青菜湯,就叫做東坡湯。即使生活困難,他也抱着極為樂觀的心態,繼續他的美食生活,也繼續用他的仁心愛百姓。

美麗西湖,是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於此,卻沒有悲愴自憐,憤憤不平,而是瀟灑任平生。他知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於是,他儲藏心靈,淹沒痛苦、憂傷,橫卧西湖。被貶嶺南時,他寫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的詩句。官場的風雨再大,生活的風雨再艱辛也無法阻擋他心靈前進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難,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騷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難太長了,我們不必要去過於計較生活。一切隨緣,擁有一份淡然處之的心態。不要勉強自己,別為難他人,順其就好,隨遇而安。要懂得,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像蘇東坡一樣。

蘇東坡的人生境界,無疑,是極高的,極富有智慧。因為他有着一種成熟的人生態度,他幽默,他敢於自嘲,敢於淡然地面對生活中所面臨的苦難,苦中作樂,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蘇東坡詩曰:“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語堂寫道:“他的肉體固然會死,可他的精神會在下輩子,可成為天空中的一顆明星,可滋養萬物,可維持眾生。”是的,幾千年了,蘇東坡的軀體早已飛散至雲端,可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與其高尚情操仍閃閃發光。

蘇東坡,這個傳奇人物,我將以他為榜樣,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2

嶺南是天涯、域外,歷代犯官被貶謫的地方。蘇軾的政敵想從精神上、物質上折磨打擊他,進而從肉體上消滅他。但是他不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讓他的政敵無可奈何的地方。他們已經給了他僅次於殺頭的懲罰,他們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悽惶倒下,看到他低頭認輸,可是沒有。在這場心裏、人生博弈中,失敗的是他的政敵,他們高高在上,權傾天下,操縱別人命運,卻無法擊敗蘇軾。

蘇軾被貶到嶺南的時候,已經六十歲了,去嶺南之前,他就為自己安排了後事,決心埋骨嶺南。但是,蘇軾在嶺南那麼艱苦的環境裏沒有死,這得益於許多方面。我覺得有以下十個原因:

一、性情豁達。蘇軾有一種天真純樸的心態,在任何艱苦的環境裏,都能樂觀地活着,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被貶的途中,美麗的鄉野,動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賞。過大庾嶺,更是一掃沉思俗念。他以第一個犧牲者的身份,橫越中國南部巍峨雄偉的山脈,受難中卻有一分卓然不羣的優越感,真可謂“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二、務實。蘇軾做官的時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黃州生活困窘的時候,他徹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在黃州東坡親自種地,自給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在那裏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學習。“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無恨。蘇軾固然以其強烈的名士本色,坦直無畏的言論得罪了很多人。就像他自己説,一發現什麼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裏找到個蒼蠅,非要唾棄不可。但是,他向來對事不對人,不曾在心裏有真正的有敵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為政原則,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不追隨不盲從。他和王安石政見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學藝術上引為知音。對把他一路貶到嶺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貶説“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即使對把他從嶺南屋裏趕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寫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憫天下蒼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在杭州有權利做事的時候,他抗洪、滅蝗、救孤,辦安樂坊醫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權力的時候,他關心民眾疾苦,儘量用自己的影響力,寫信給自己做官的朋友做實事。

五、天下到處皆朋友。蘇軾就性格而言,適合做朋友,他善於發現美,創造美,總是讓生活微笑着繼續,他自己有樂觀的心態,也影響周圍的人。他的文章讓人愛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讓讀者快樂。他自己説,上可以陪神仙皇帝提建議,下可以和販夫走卒僧侶交朋友。在貶謫地無論黃州,還是惠州、儋州,他都和當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始終受到中下層官吏民眾的愛戴。

六、幽默風趣。他弟弟個子高,但住的房子低矮,他寫一句詩打趣“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惠州他無錢買肉,只好買別人不要的骨頭,他發明了“火烤羊脊骨”,他説會讓那些等着啃骨頭的狗很不高興。

七、蘇軾重視養生。他一直練瑜伽鍛鍊身體,他的身體很好。他自己總結了關於長壽的幾句話: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八、善於創造發明,提高自己的成就感。蘇軾在黃州時,因為貧困,買無人看好的豬肉,用小火,少着水的方法燒製“東坡肉”,發明美食,他自己烙“東坡餅”,自己制酒,自己研究草藥,他自己嘲笑自己“自笑平生為口忙。”

九、向佛。他第一次經歷烏台案後死裏逃生,他想尋找心靈的寧靜,於是轉向宗教。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和厚道。

十、書畫怡情。他恰恰書畫鑽研是古今大家。

嶺南非常艱苦,像蘇軾自己説的那樣“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蘇軾憑着自己的堅忍、豁達、了悟、勤勞、悲憫、幽默、隨遇而安、與人為善,使他無論走到哪,都受到歡迎,他最後安然度過了嶺南貶謫的歲月。儋州留下了蘇軾的許多蹤跡,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帽等等,迴歸常州,人們像歡迎英雄凱旋一樣歡迎他。

“此心安處是吾鄉”使蘇軾成為人生的贏家,他的蘇堤春曉,三潭印月,造就了人間天堂,美如西子的西湖。他的“東坡肉“”東坡肘子”,至今是一道招牌菜,他詩詞歌賦裏的愛與情懷。他的氣質,他的生活,就猶如跳動飛舞的火焰,不管到何處,都能給人以生命的温暖。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嶺南萬里不曾死的何止是他的血肉之身?他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一刻不曾死去,一如他的文章,他的書畫,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一道萬古不朽。

寒江雪,本名朱秀娟,1969年出生,高中畢業,北京市密雲區人,是一個最普通的服裝廠女工。20xx年7月開始學寫詩文,作品主要發各網絡平台。

蘇東坡傳讀後感3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遍,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羣中脱穎而出。

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温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還記得蘇東坡被蹢嗎?他當時已只不過是一個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4

讀了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不禁想起蘇東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生,飽經憂患,幾經沉浮,但蘇東坡人性更趨温和厚道,過得快樂,無所畏懼。蘇東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萬古不朽的偉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心靈的喜悦和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5

春節閒來無事,重温林語堂先生的大作《蘇東坡傳》。這是我第三次讀這本書了,自覺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對東坡居士的一生多了幾分認識和感悟。

蘇東坡是我最愛的大文豪之一,出生在宋代,年僅二十即中進士,名次幾列榜首,是當時京城最為炙手可熱的青年才俊之一。他平生佳作不斷,融儒、釋、道三家精神於一身,文壇盟主歐陽修讀過他的作品之後激賞數日,竟感歎應退而放其出頭。但是,蘇東坡一生卻命途坎坷、窮達多變,在宦海中幾經沉浮,依舊未移達觀豁達的性情,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傳奇人物。

一讀東坡正值大學時代,一口氣讀完,為他的才華所震撼。在中國文化史上,説蘇東坡是一座高山絕對當之無愧,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他無一不精,無一不能。當然,在他眾多才能中最受人推崇的自然是詩文。蘇東坡的詩才極高,文思精妙,詩文包羅萬象,上可論經國大事,下可寫日常瑣碎,但凡興之所至,皆可成文成詩。你看,他的詩文中有議論政事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高談"賞疑從眾、罰疑從去",其觀點與現代法治思想從寬原則不謀而合;有描繪田園日常的"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雖只是雨過天晴的一件小事,讀之卻使人輕快愉悦,彷彿自己輕裝簡行漫步山間一般。不過,他也不總這麼快樂,思念弟弟子由時,他説:"咫尺不相見,實與千里同。"悼念亡妻時,他吟:"夜來幽夢忽還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憤世嫉俗時,他歎:"賣牛納税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當然,他的詩文中公認作得最好,傳頌最廣的還是那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其開篇意境開闊、氣勢恢宏。讀之,即使胸中有千般抑鬱也可一掃而空。讀蘇東坡,就是這樣。你會感覺自己的情緒不再受自己的操控,而是隨着他的起伏而起伏,隨着他的波動而波動,而這就是東坡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二讀東坡是在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時業務忙碌,每天忙得腳不沾地,精神委頓。即使少有閒暇讀書也是囫圇吞棗。這時重讀《蘇東坡傳》,看他一會兒在漁船上喝酒羽化登仙,一會兒在西湖上作比西子,生活不是湖濱品茶,就是雪廬種地,每天寫寫詩,喝喝酒,參參禪,工作卻半點沒被耽擱,無論走到哪裏都受百姓愛戴,哪裏有我等焦頭爛額的窘迫,不由得心馳神往。有時一恍惚,感覺他好像不只是活在書裏,而是活脱脱站在眼前和你開開玩笑、聊聊天、吃吃東坡肉,不時還爽朗大笑。這樣的東坡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活氣息的一個普通人。他放浪形骸,一生結交甚廣,不拘泥於世俗。黃州的妓女他為其作詩,杭州的山僧同他打坐參禪,泉州的刺史相偕秉燭夜遊,嶺南的農夫與他一起聊鬼故事…他的朋友中有京城的達官貴人,有山野的僧侶、樵夫,甚至還有浪跡江湖的妓女、乞丐。連他自己也曾笑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同是才華橫溢的人,與李白相比,他多了幾分可愛;與杜甫相比,他少了一點深沉;與柳永相比,他又是這般接地氣。這平易近人、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就是我愛的東坡。

近來三讀東坡,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前認為他有些傻氣的地方現在看來似乎更傻了。且看他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幾近喪命,本發誓再不寫詩惹禍。但好不容易逃出牢獄之災,回家立刻"好了傷疤忘了疼"作詩慶賀,這不可謂不傻;面臨政敵的打壓,他但凡服個軟,稍微與之虛與委蛇,即可免受多年貶謫之苦,但他卻不願曲意迎合,還憤恨地説出"倘若偶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的驚人之句,這還是傻;面對流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已到和兒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的地步,卻依舊不知悔意,反而想出"吞食陽光止餓"這樣有趣的辦法,這更是傻!但細細體味,他的這種傻,竟有幾分憨厚,幾分天真,讓人忍俊不禁。傻雖還是傻,卻藴含了瀟灑豁達的至情至性,率性而為的恣意灑脱,寧折不屈的剛烈脾性,這樣想來竟是世間稀有的難得之舉。

蘇東坡從眉山走來,途徑長安煙柳繁華地,再過黃州、海南,走過了宋元明清,走過了千百年,最後停留在我們的心裏。他亦莊亦諧,亦儒亦佛,是至情至性的情人,是至誠至純的佛教居士,是至剛至勇的國士。他的豪氣,他的灑脱,他的淋漓鏗鏘,為我們詮釋了智慧與才情兼具的東坡魅力。我時常在想,林語堂先生這本著作成書於936年前後,第一版於947年,正是中華民族戰亂紛飛、民族危亡的年代,這樣一位憂國憂民、可愛可親的宋代高士,當是另有一番深意。

蘇東坡傳讀後感6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並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7

要説我對蘇軾最初的印象,便是那早已流芳百世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親似孩童般的語言,給當時還在牙牙學語的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不禁讓人對這位甚是富有情調的大詩人產生了好感,也帶我走向了一個新的天地,為那時的我打開了一個小小的詩詞之門,雖然很小,但也讓人流連忘返。把蘇軾説是我對古代詩詞的啟蒙導師,一點也不為過。但那時你要是問我,蘇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卻或許只能回答,他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詩詞寫的很好的詩人,沒有更多的了;再後來,也不過是坐倚窗前,靠窗而飲,望着那十五的圓月,感觸良多,揮筆灑墨,大發情感的那一位詩人吧,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也不過如此,再無其他了。

可乃至至今,我卻仍無法用一句話來描述在我心中的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是詩人,更因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者,是瑜伽術者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的發聲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這些卻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在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人身上,又如何可以概括出他的全貌呢?

若單論名氣,李白,杜甫,蘇東坡自然還是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可為何我卻獨偏喜蘇東坡呢?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又何人不喜呢?

笑看官場沉與浮,豁達之心如清流。

我喜歡蘇東坡,更多的不是因為他的詩作,而是他那顆從來都不加修飾的,質樸無華的,無所畏懼的,這人世間最為純淨,最為豁達的心。正是那顆心,常常不經思索,感由心發。當我理解了這顆心時,我才發現蘇東坡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元氣淋漓,富有生機,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這樣的人,也難怪不被世人理解,而這樣一顆不入濁流,以己為清的心,又怎不被世人所向往,所敬畏。當我理解了這一顆心,我才真正理解了蘇東坡這一個人,才理解了他的詩句,字字真心流露,透露出的,又是怎樣純真無畏的本性,那一刻,我釋然了。

在他人生巔峯之時,他曾想隱退官場,想離開那個是非之地。可他為什麼不呢?不只是因為皇太后設政,太平當道,他直接從常州的團練副使直逼宰相。更是因為他看不慣老百姓受苦,有天災卻多為人禍。他想為老百姓發聲,除去這朝廷上的不忠之人,除去走狗,更想扶救這天下蒼生!這,便是他留下的理由吧!

為此,他不停用職位之便向年輕的皇帝和皇太后上書直言,毫不畏避這樣的後果。當然,這樣的性格雖然讓他猶記世間疾苦,卻免不了朝場上的紛爭,使他壯途變得更加坎坷。可我卻欣賞他,更加嚮往這樣的心。因為這顆心是自由的,是不帶約束的。雖然知道“禍從口出”,卻仍然會去大聲宣告,不害怕那一句話的後果,即使是丟掉性命,也無所畏懼。

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宛如人生悲劇中的主角,大起大落,經歷着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可這些對於他來説,又是註定的,因為他這顆心是壯志的,是有婦人之仁的。他不忍看這世間的疾苦,卻不願融入紛爭,又註定融入紛爭。

他雖有最為讓人不平的人生,卻從未恨過任何人,從沒有往他的心裏去過,像一個聖人一般,對每一個人都報以他的真心。

記得他在晚年被流放的時候。他給人的感覺依然是笑容常面的,無官一身輕,亦是讓他欣喜吧。經常與故友寫信,每天也便是寫詩,釀酒。

這等清淨,又何樂不為?為何不樂呢?

洗淨心靈塵與埃,鑄就人生樂與真

我想,這就是樂觀的最高境界吧,而現在,斤斤計較,一做不好便想放棄的我們是否佔太多數呢?所以,我佩服蘇東坡,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悲歎而死了吧,又怎能堅持到他那個時候,又怎能有他那樣的心態呢?像蘇東坡這樣樂觀的人,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他的樂觀,又有誰能做到呢?這樣的樂觀,這樣的豁達。使他那句句發自肺腑的詩句,都彷彿流露真心,為後人所銘記。總能讓人在白熾之中感受到一股清泉,洗淨人生。所有人在讀他的詩時都會流露出最本質的自己,不無緣故。這或許也是蘇軾為後人所喜愛的一大緣故吧。

我忽然明白了,為何蘇東坡自己都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從未恨過任何人,他認為恨一個人,是無能的表現,所以林語堂才會説“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此生。”

我想,蘇東坡生來便是不凡的吧。

生在太平的宋朝,卻經歷了宋朝最為荒唐的時期,便決定改變它!他註定是不凡的,可註定又是不幸的。他有着孩童般的純真,他相信這世間必定有美好的一面,只要有人願去改變它。所以,他去了。奮不顧身的去了,留下了一絲清影,與一股清風。

就便是命中註定,歷史給了他一顆獨一無二,獨作清流的一顆心,更給了他這樣一個現實與難題,讓他來改變,讓他來創造。這便是在磨練這顆心是否堅強與高尚。

我想,他成功了。縱然,他最後並沒有完全成功,但他依舊,依舊保持着那顆心,那顆潔白的心。

那一個純潔、樸真、美好的心,讓人舒服,讓人嚮往,像那山中的一股甘泉,沁人心扉,純潔透明,清澈見底,一覽無餘,給予眾生。

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能成為天空中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耀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間的一顆微粒,他究竟是哪一顆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或許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祕的一面吧。

而現在疫情之下,在家中的我們,整日呆在家中,誰不是連聲抱怨,卻又一籌莫展,我想,或許蘇東坡在,就不會如此吧。身在危難之中的我們,又有誰能擁有如蘇東坡這般的心呢?又有誰能做到蘇東坡這般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也是蘇東坡如此受後人喜愛的另一大原因吧?因為繼蘇東坡之後,世間無人能再有這一顆無暇之心!

所以,我佩服蘇東坡,敬畏蘇東坡。

當他流放荒島的時候,依然恰然自得,只因他心中便是一波湖水,毫無波瀾。

當我再讀起《水調歌頭》之時,便越發感觸良多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心緒,思念親人之情,在皎皎明月之下,婉婉道出,這或許在常人眼中是高明,可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只不過是酒後的自然流露,透露真心罷了。他便如同這詩中的明月一般淒涼潔白,高處不甚寒,如同朝堂上孤身一人為百姓伸冤的淒冷,又有誰能夠懂得呢?那種孤獨,如明月一般,他也便相信只有明月能夠懂得。

這,才是我眼中最為真實的蘇東坡,才是我心中所理解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後感8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脱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9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眾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為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祕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著名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為官還是被貶為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豔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麼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脱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讚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

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説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説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今天我看了《蘇東坡傳》的第一章《文忠公》。

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非常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而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特別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後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在這個寒假裏,侯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並且還要寫讀後感。開始,我很抱怨,推薦讀書怎麼還送他篇讀後感啊!可我一讀這本書,我就放不下手來了!

我很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在也合適本、不過了。“烏台詩案”讓我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他為友的人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N次被貶到外地去。好在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坐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的心境的寫照。

我敬佩蘇東坡的才華、樂觀、豁達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氣,蘇東坡雖然死了,但他的詩詞、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正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入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一首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讓我認識了蘇東坡,但確切的説,是在看完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之後,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説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説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蘇東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曠古無今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開朗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

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他憂天下之憂,嘗黎民百姓之苦,在艱苦的環境依然生活愜意;他在官場沉浮,受盡小人排誹,依然潔漱一生;他敢於嘗試,勇於實踐,做工程,學瑜伽,煉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願,但它不會弄髒你的手。”同樣,他嗜酒成癮,還喜歡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實踐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結合體。

受其開朗的性格影響,蘇東破的文學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於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與真醇”,他説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説他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

蘇東破的一生飽經憂患,但他的人性更趨温和厚道,並沒有變得尖酸刻薄。我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也是因為他飽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説一個人如何,要“蓋棺定論”。人生如夢,一齣戲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時才可以下斷語。

蘇東坡的一生充滿希望和浩然之氣。人的生活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像他在一處碑文中所説:“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這本書,我前後共讀了六個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空,注視着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在我心中,卻始終無法呈現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個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視線的下方遊走。

正如作者所言,在讀《蘇東破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一顆沙裏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裏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恆在一剎那間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最近在讀林語堂《蘇東坡傳》,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讀的感受。

蘇東坡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地位恐怕也只有李杜能與之匹敵,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讀過這本書後,對蘇軾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本書沒有史實記載的東坡傳記那樣文字嚴肅,林語堂筆下的東坡傳文字親切,字裏行間充滿對蘇軾的喜愛之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褒貶鮮明,讀起來輕鬆、更有趣味性。讀完之後,瞬間覺得蘇軾確實可以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蘇東坡之偉大,首先在於他無與倫比的才華,天地萬物,世間百態,瞭然於胸,下筆入神。從才華來看,他是一代文豪,他一生著作頗豐,著七百多少詩詞,《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廣為人傳,那種天馬行空,絕非常人可有。當然蘇東坡的才華遠非吟詩作對,他也是位博學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書畫,儒釋道百家,工程農學,醫學煉丹,可謂無所不精,就連小烹,亦有獨到深刻見解,如他在黃州時獨創的東坡肉、東坡魚、東坡湯,都讓後人津津樂道。《蘇東坡傳》中還記載,他從儋州返回大陸期間,正逢夏季,非常之熱。他得了痢疾。他以為自己喝冷水過多,覺得特別軟弱無力。就自己買了一服藥黃香來吃,頓時覺得好得多了。中醫認為黃香是很有力的補藥,能補血、補內臟各經,很多現代的中國人天天論碗喝黃香湯,確有益處。縱觀《蘇東坡傳》,他堪稱百科全書,萬能全才,無不讓人佩服。

蘇東坡的偉大、令人敬畏的還有他的正直,他敢於挑戰權貴,勇於唱反調,憂國憂民,為民請命。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貶惠州之時,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著名的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他所修建,“蘇堤春曉”已成為西湖十景之一,這也是得到後世人民愛戴尊敬的原因。

蘇東坡的偉大還體現在他的樂觀豁達之上。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指出,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蘇東坡的樂天,源於他的生性豁達,縱然一生命運多難,也不悲觀。蘇詩極少有那些婉轉哀愁,情愫萬千的作品,讀他的詩詞讓人能振奮。在厄難面前,蘇東坡憑藉其樂觀天性,直面悲困,苦中作樂,倒也樂得其所。

蘇軾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人生轉折點“烏台詩案”,讓他他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正如他自己曾講:“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就是這樣的坎坷人生,他也能苦中作樂。下面是《東坡傳》裏面的幾個小故事。

蘇軾初貶黃州之時,雖居住在這個貧苦小鎮上,卻能苦中作樂。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簡陋,夏天對着大太陽,別的旅客一旦看見,就會黯然失望,他卻對其情有獨鍾,他向別人吹噓説: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他在札記裏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景色並不見得是可誇耀的,景色之美只是因為觀賞風景的人有一顆善於尋找美得心。

宋哲宗八年十月,蘇軾再次被貶謫到惠州。趕路時值深秋,蘇軾看見驛站邊的樹木依然翠綠欲滴,便問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樹,小吏回答是荔枝樹,蘇學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嶺南”,在別人眼中的嶺南煙瘴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魚得水,大飽口福的同時心滿意足地賦詩一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在惠州,他失去了紅顏知己朝雲,但天生樂觀的蘇東坡依然樂觀,對生活

依然充滿情趣,寫下了悠悠然的詩句:“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此詩傳到時任宰相的政敵章惇耳裏:好個蘇東坡,你的貶謫生活也太閒適滋潤了。便下令再將其貶至更為偏僻荒涼的海南儋縣。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當時謠傳蘇軾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個朋友向他開玩笑説:“我當時真以為你死了。”蘇東坡説:“不錯,我死了,並且還到了陰曹地府。在陰間路上遇見了章惇,決心又還了陽。”感覺蘇東坡就是“老小孩”,充滿童趣。這種處世態度,是我應該學習追求的方向。

林語堂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塑造了一個豐富的蘇東坡,值得一讀。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眾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認為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的,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其中的精華。就如同一壺好茶,需要我們坐下來好好的去品嚐,才能讀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純美,讓人留連忘返。一直都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寫的詩一樣的豪邁、大氣凜然。當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歡他。

蘇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説:“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説:“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剛因詩文而遭逢牢獄之災,詩人的身份已融於蘇東坡的血液深處,釋放的當天,他又寫了兩首詩,詩裏説:“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而另一首詩裏嵌有“竊祿”,意為自己無才為官,但“竊祿”一詞卻源於一份寫給曹操的信件,寫完這首詩,蘇軾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説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羅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讀完《蘇東坡傳》,在看到結尾處的“萬古不朽”時,心中覺得悵然若失,竟真的有些捨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現在才真正認識蘇東坡,並努力透過書去了解蘇東坡,但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

每個人的年少都懷着雄心壯志,可世事無情,夢想總被“雨打風吹去”。蘇軾説“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不如“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

宦海沉浮,幾近顛沛流離,最讓我為之欽佩的是蘇軾蘇東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兒都是家鄉,一副鄉土派頭,融于山水之間。

一杯茶,一幅遠山的畫,一個美好的夢想,就不難感受到蘇軾為之推崇,並躬行實踐的清歡了。

一本書講述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其實又活了,並隨着每一個讀者的閲讀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劇,我們也隨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當豪情經過磨練,漸漸轉為平實,一顆心安靜下來,開始着細小處為民造福,蘇軾處處為民請命,囤積糧食,以抵災荒。久旱降雨,蘇東坡比誰都高興,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捨的責任。

我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抱怨這抱怨那,不如抬起頭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人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磨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傳讀後感16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着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於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説,蘇軾開創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説:“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他便開始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後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税、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着蘇東坡的曠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