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96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

他讓語言和文筆中永遠沒有隔閡: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他讓生命因為語言而奪目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他讓宋氏筆調源遠流長……——題記

一提到蘇東坡,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彷彿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東坡傳》讀後感。蘇東坡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麼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説:“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説:“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變,縱使蘇東坡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説:“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2

《蘇東坡傳》主要講:蘇東坡從小聰明,21歲就中了進士。他寫的詩一向樂觀曠達,就連皇上看了,也驚得忘記吃飯。可是,就因為蘇東坡的詩好,受到了他人的誣陷,被關進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舉辦大型活動時被放了出來。之後蘇東坡被分別貶到密州、徐州、黃州、常州等地區做官,一聲歷經了無數風雨,可蘇東坡還是樂觀、曠達對待。至今,蘇東坡這個名字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有一次,蘇東坡被關進大牢後,他告訴兒子:以後送飯時,有菜有肉是沒事,如果送魚,就是要砍頭了。有一次,兒子有事,讓一位朋友給蘇東坡送飯。卻忘記告訴朋友別送魚。朋友為了讓蘇東坡吃好點,送了一條魚。蘇東坡一看,以為要砍頭了。可他也沒有驚嚇無比。還是一副樂觀的心態。這一點我很佩服他。遇到什麼事都有平靜的心態。我真不知道他怎麼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會發火、着急。不知怎麼辦才好。所以,我想學習蘇東坡的樂觀曠達。

想變得樂觀曠達,就要做對比。有一次,放長假時,作業特別多,我擔心寫不完,一回來就生氣,發火,不想寫作業。結果,開學的頭一天才把作業寫完。可是,如果樂觀曠達,作業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馬上寫作業,一天盡力而為,能寫多少寫多少,開學總能寫完。這樣,心裏又高興,又能快快寫完作業。多好呀!所以,我要變成樂觀曠達的人。

其實,我現在已經開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説:當《青鳥》童話劇導演很難。但我還是堅持走了下來,也沒一句怨言。我為我的進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後能更加變得樂觀和曠達。蘇東坡這個名字我一生也不會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3

耶穌説過,“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温柔敦厚。”這句話,用來評價蘇東坡,可謂再恰當不過。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這是林語堂比下的蘇東坡。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正是因為這本《蘇東坡傳》,才能讓我們深入的瞭解蘇東坡。

當你細細的去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像蘇東坡這樣鳳毛麟角的偉大人物,你總是會被他身上某一種性格或氣質所折服,而我最欣賞蘇東坡的,便是他豁達的人生觀。

他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所以,他這一生,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國域外的蠻荒瓊崖海島,他仍然以坦蕩的胸懷處之。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一生。我欽佩這樣樂觀的人生態度。

當然,他也是一個天才,是散文學家,是新派的作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詩人,是……但他沒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腦刻意去達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純樸,終身不渝。他的詩詞文章,皆自然流露,順乎天性。他感受敏鋭、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也難怪這麼多詩作能流傳至今,使無數中國的讀書人所傾倒、所愛慕。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4

最近讀完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發現自己對蘇軾有了新的理解。全書對蘇東坡的一生有非常詳細的講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蘇軾的性格。蘇軾的一生極為曲折,尤其是中年以後,幾乎沒能在同一個地方待滿一年,可以説是顛沛流離。但他無論是做官、隱居、還是流浪,無論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他都會樂在其中,並把這種超人的開朗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去。

蘇軾的文學作品。蘇軾的作品很多,出名的也幾乎一樣多,但沒有一篇是虛情假意的。那“牛衣古柳賣黃瓜”並不是強顏歡笑,那十年的生死離別和路邊的點點離人淚,也絕非造作。蘇軾也喜作畫,但不像常規畫家一樣畫花鳥魚蟲。他愛畫枯木、怪石,畫滿滿的滄桑感。一株枯木斜在那兒,一塊怪石卧在那兒,在蘇軾的筆下就有了打動人心的美。蘇軾的畫也因此出了名,許多土豪出天價來競爭墨寶,但蘇軾不為金錢所打動而賣他的畫。

蘇軾的仕途。蘇軾這一生當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為主,在那當時他幾乎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兒哪兒的人就夾道歡迎,離開哪兒哪兒的人就痛哭流涕。蘇東坡最大的功績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與好,其實都是他發掘出來的。以前的西湖就像是一個人工臭水溝,水質極差,雜草叢生,沿岸的居民甚至不得不喝錢塘江微鹹的水。蘇軾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現在的西湖。但是工程還未竣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權,兩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蘇軾被流放到了荒蕪人煙的海南。雖然他也向禹娘“試問嶺南應不好”,但最後也“此心安放是吾鄉”了。

蘇軾的人格是值得我永遠學習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5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後。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後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羣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説:“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於是羣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羣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蘇東坡過人之處在於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着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鉅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羣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着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雲,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麼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裏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嚐人物的喜怒哀樂,並從他的事蹟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6

許久以前就有聽聞蘇軾,但通過最近閲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我才真正瞭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陣清風拂過的人生。

蘇東坡年少時與弟弟雙雙考入進士,文采被歐陽修賞識,並被收為弟子。生活總是對人有所不公,它會看你走得太順而給你許多挫折,所以蘇軾的後半生格外悽慘,但也許是上天註定,這樣的天才,註定畢生坎坷多桀。

當時在閲讀時,探討過蘇東坡是否適合做官?我個人認為並沒有絕對的適合,又或是不適合,一個人只要有才能,有實力就能夠勝任一切職務。蘇東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擠並貶官,不是他不適合做官,是政治立場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王安石變法時,蘇軾是反對的,他是一位愛民之人,無法眼睜睜地看着官僚剝削百姓,但在當時黑暗的時候環境中與權貴作鬥爭,註定是失敗的,朝廷中都是些趨炎附勢之人。真正那些剛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為權貴之人的攔路虎,一定會遭受排擠。這本就是場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戰爭。我真正佩服蘇軾的是,他不斷遭受貶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依舊秉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身處社會的大染缸中,見過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夠初心依舊;面對反對、排擠、壓迫從不懷疑、迷失自己,而是堅信自己的內心。在我心中蘇軾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樣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虛懷若谷;竹雖為節狀,但卻永不止步,不斷生長。

蘇軾也許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劃過空中,來到人間,過一段凡人的生活,體驗人間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滿煙火氣的凡世間,終不適合他這樣樂天派的仙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7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以説是一位曠世奇才,他曾這樣評價文壇巨匠:“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橫溢的背後,幾度升遷,甚至是被捕的辛酸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王安石鬥智鬥法,和當朝位高權重的宰相博弈,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他敢於提出、敢於批評,敢於和強大勢力作鬥爭的態度,非常令我敬佩,而富貴榮華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私慾,他的人生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從他無數的詩句中就能看出,只要他認為不對的,他就要反對到底。

古詩人之中,我最喜歡蘇東坡,年輕時喜歡他“明月幾時有”“橫看成嶺側成峯”等等極具詩情畫意的詩文,後來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所打動,不僅如此,蘇東坡還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僅在美食方面,就有不少趣事逸聞。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還也多次提及美食如“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讀完蘇東坡傳,其實非常羨慕他,羨慕他怎可以如此的剛毅,又如此的灑脱,曾經遠赴他鄉去求學,如今背井離鄉在工作的我,一直用他的話‘此心安處是吾鄉’來勉勵自己。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8

在蘇東坡一生中有個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説,講不清王安石就講不清蘇東坡。

王安石與他的變法運動是分不開的。人們談論王安石,主要也不過是因為他的變法。“王安石變法”從結果上講,失敗得很徹底。幾乎沒有任何優點,可以説由於王安石的變法,北宋少苟延殘喘了不下於五十年,也正因為此,對於王安石,歷史上幾乎是一邊倒的罵聲,到了民國,梁啟超先生也比不過為王安石開脱,在勇於革命。

然而,我認為王安石是個天才,不應當叫瘋子。首先,王安石對於經濟學,確實有一定研究,否則,他也無法讓皇帝動心,排除萬難,也要變法到底。其次,王安石罵名很多,卻仍然被後人列入“唐宋八大家”,雖説王安石的得寵同神宗老師韓維脱不了干係,但是其文采讓富弼和文彥博贊評,甚至歐陽修也對他頗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雖不敵蘇東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員。最後,王安石的創新與嘗試,這一點,雖前有古人,但後來者已進入了近代史,確實王安石的變法是錯的,確實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很爛,確實王安石的變法不算頂尖,但是那些史學家,那些對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評的同時,為什麼沒有人試着以另一種方式變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了,才試着變法圖存?這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另外,我認為,儘管許多文人、史學家否認王安石,但許多時候,後人的評價帶有成王敗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誇大,失敗者的失敗被辱罵,對於勇於創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敗了是瘋子。

即便,王安石有極大可能是神經病,即便,王安石,固執一端不聽勸告,即便,王安石瘋狂,即便,王安石失敗了,是時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聲,“王安石,你是天才!”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9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着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為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遊天地之間,不為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鬥,終身鬱鬱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脱,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為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為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台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着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0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説,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1

古代文人自幼讀四書五經,學聖人之道,卻讀出了多少碌碌無為的呆氣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虛偽之輩,他們是多餘的,甚至是可怕的,他們在白白浪費着國家的錢糧和人民的血汗。蘇軾和他們一樣,從小泡在儒家的經典里長大;蘇軾又和他們不一樣,不僅僅是因為他頭腦聰穎,活學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齊治平的理念於他,不是敲開富貴之門的磚頭,也不是通往欺世盜名之地的階梯,而是真正的信仰與堅持,雖百折而不悔,雖千錘而無憾!歷經風雨,那份心懷天下,一念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後的我輩熱淚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謀其政,不在其為還要謀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棄嬰,儋州開荒開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樣,觸處生春,只要有他管轄,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寧與快樂;只要有他在場,他就會用他的幽默帶來一隅的歡聲和笑語!高中歷史課本上提及一些進步的封建士大夫總是説:他們從根本上來説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眾仍是相對的。我想,如果他們瞭解了蘇軾的一生,不知還會不會説出此等無恥之語來。

該書也有些許不足,首先可能是對蘇軾有些過於美化(其實拙文又何嘗無此弊端,呵呵),比如在烏台時他的卑弱、絕望,展現得似乎並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氣用事,也總是曲為之説。再次是有的情節交代的不是特別明確,這主要表現在對蘇軾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蘇軾年輕甚至年幼時就認識的,卻到了老年才交代,難免令人有亂入之感。當然東坡一生的經歷過於豐富,可能彼出場之時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紹,就顧不得這些過於繁蕪和相對而言無關緊要的線索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2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觸到蘇東坡的詩詞,是我在小學的時候。當時大概是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下學回來,給父親背誦時,父親給我背了蘇學士的那首《臨江仙》,還給我解釋了詞中的每一句話。而幼時的我只記得“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至於初中,便又在讀《宋詞三百首》時讀到蘇東坡的詞,印象並不為深,但記得“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句子,因為後半句尤為出名。那時已知,蘇東坡是北宋豪放派詞人。到了高中,讀前後赤壁賦還有《念奴嬌》或者説《酹江月》時,自己的文學欣賞素養還不存在,評論之處,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從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中,我瞭解了一個更為完整的蘇軾。他的一生不可不謂波折,而他的心靈不可不謂純真。

從《蘇東坡傳》裏瞭解蘇東坡,從蘇東坡也可瞭解林語堂。兩個人彷彿時隔千年而達到一部分靈魂的契合。

蘇軾語“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的人生無疑處處有味,他無處不可幽默,多難還能自嘲,嘴欠難治,積習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敵氣得牙根癢癢。所以林語堂先生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我讀此書,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蘇東坡是如何寫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應對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經營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內心深入剖析的。我做這些,只是因為我心中有解不開的心結,有難以釋懷的憂傷。我心知自己難以逃脱,只能尋求應對之法。縱覽此書,我得到的只是對先賢萬分敬慕心嚮往之的感覺而已。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3

接連三天,閲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於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裏借書閲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於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説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着我。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還有一段流放歲月,最遠到過當今海南。當時的海南可不是經濟特區,而是一個鳥不生蛋的荒島,極為落後。可他絲毫沒有怨言,儼然是個“樂天派”。雖然苦,卻也落得個清閒,“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文學家們這樣評價蘇東坡:

“善談吐,遊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林語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趙翼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絃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闢南荒之詩境也。”——王國憲

“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燮星期

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蘇東坡——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4

《蘇東坡傳》敍述了蘇東波的一生,讓我們能夠對這位詩人有更深的瞭解。

《蘇東坡傳》似一位老人,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

《蘇東坡傳》似一盞香茶,把蘇軾的性格細細品味。

《蘇東坡傳》似一片大海,把蘇軾的命運包含其中。

説到蘇東坡,幾乎所有人都會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蘇東坡可謂聞名天下,婦孺皆知。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敍述了這一位偉人的一生,使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蘇東坡的性格十分鮮明。蘇夫人評價説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時急燥火暴,這樣的形容是十分貼切的。蘇東坡因為這樣的性格,似乎對很多人都以誠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為這樣的真心誠意,才足以讓他在當時的社會成為名人賢士。

蘇東坡的盡忠職守是令人感動的,他所管理過的地方,無不百姓和樂。他曾為陝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辯滔滔的奇才,也正是這一點,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為百姓驅鬼鬥魔。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為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盡到了一個為人父母官者的職責。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描述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這話足以概括出蘇東坡的一切了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550字15

書扉頁記有一九九三年購於海南,距今二十載。當時讀過一遍,看圈佔處不同筆跡,之後仍翻閲過。林氏的主觀色彩顯而易見,敍述典雅,議論紛呈。他説,想寫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攜家居美,所帶資料有限,況且當時尚無互聯網之便,為蘇軾作傳,實在不易。

之前陸續讀完林氏《武則天正傳》,作者寫女皇的殺人無數印象深刻,立場有偏頗的一面。在蘇傳中,儘管也有對王安石的抨擊,似相對客氣。

林氏不拘一般傳記格式,兼有多種敍寫形式筆法,語調輕鬆,機智幽默,好讀。正如書中所説,書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

書中説,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温暖地會心一笑。他一生嬉遊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

蘇東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至少他自己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

書中説,他第二次遭到流放,遠走海外的海南小島,多少有點認命的意味,心靈倒分外平靜。他的人道精神由於遭受許多困難而更加醇美,卻沒有變酸。他至少能維護他的靈魂,為此付出代價。

蘇氏最初和最終的樂趣都是寫作。臨終前他寫了最後一首詩,長老一直和他談現世和來世,建議他念佛經。蘇氏笑笑。他讀過不少佛教和尚的生平,知道他們最後都死了。

此前,蘇東坡寫信給一位長老,其中説:“然生死亦細故爾,無足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