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

爺爺去世快十年了,我對他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但爸爸説他對爺爺的記憶非常清晰。聽爸爸説,爺爺特別喜歡讀書,寫的文章也特別的漂亮,後來在廣播電視局當領導時依然不丟書本和寫作,時常讀書寫作到深夜。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爺爺考入揚州大學學習中文,從那時起,他就特別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特別敬佩先生憂國憂民、為中華命運覺醒甘當孺子牛的精神。爸爸和媽媽結婚時,爺爺把自己上學時買的《魯迅文集》送給了爸爸。爸爸知道這是爺爺的寶貝兒,當然,爺爺之所以把心愛的寶貝兒送給他,是因為爸爸是他的心肝寶貝兒。爸爸知道爺爺的心意,是鼓勵他多讀書,做一個正派有作為的人,做一個有益家國的男子漢。我二年級放暑假的時候,有一項語文作業是抄寫名人名句,於是爸爸就指着書櫃裏的《魯迅文集》説:“你可以從這套書裏找些好句子,其中有好多美妙文章,你可以試着讀讀。”奶奶聽爸爸這話後,立即衝着他叫道:“她才多大呀,這文章是好,但不太好讀懂你是知道的呀。”我聽奶奶這樣説,就問爸爸:“假如我想讀會讀懂嗎?”爸爸回答説:“現在讀,不一定要懂,但是閲讀頂級文章能讓你境界高的種子算是種在心裏了,等你長大再讀,就會明白其中的意義啦。”於是,我選了文集中一本從中找“好句子”抄起來,起先是《範愛農》中“他穿着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説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後來又抄《藤野先生》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寫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在抄寫名言名句子的時候,我會讀中間的故事,不懂我就問媽媽,媽媽就十分細心地跟我講故事的來龍去脈,於是我喜歡上了魯迅。文集中,我特別喜歡由十篇散文構成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讀完了全部的十篇文章,也似乎讀懂了一點點道理。比如這個“範愛農”,他是一個沒有多大抱負的留日學生,後來回到中國又只是為了一口飯而活着,一點血性都沒有,心裏只有自己的小算盤,魯迅先生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在日本學醫時的老師,為人正直,很有愛心,他讓先生時時保持着向上的精神。我還特別喜歡《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和《瑣記》中的衍太太,她們一個是質樸長工,一個是開放的文化女青年。通過閲讀,我明白為何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如何做一個有益民族的人,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説,這個散文集原名是《舊事重提》,今天我寫這文章,算是對我爺爺的紀念,我還要告訴他:我會努力讀書,做一個健康幸福、有責任感的人。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2

沒課的時候,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中,魯迅先生追憶了自己年少時的往事,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還有對師友的懷念。其中有不少關於少年兒童的往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童年,也回想起自己童年時的日子。

裏面有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也是初中時收錄到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所以對這篇文章頗為熟悉,不同年齡讀這篇文章,也有着不同的感受。

十四歲時讀這篇文章,我看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是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描寫,在這裏,童年時的魯迅先生是無憂無慮的,是快樂的。

可這樣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

文章接下來就是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沒有孔子的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這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第一次去三味書屋的描寫,他被迫到三味書屋,百草園也就賣給了別人,這裏沒有百草園的活潑和樂趣,這裏有的是嚴肅、是認真,讓魯迅先生的心靈也隨之改變。

那時候讀這篇文章,自己也是感同身受很多。兒時的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也會和弟弟或是鄰居家的小夥伴一起去田野裏捉螞蚱、找蛐蛐,跟奶奶一起挖野菜,還會和小夥伴悄悄地到種棗樹的人家中摘棗吃,有時被發現,一起被大人們罵也是開心的。那時的我們,會因為吃了別人家的棗而開心,會因為把沙土堆成城堡而興奮,而漸漸地,我們長大了,到了背起書包上學的年紀,也就是像魯迅先生那樣,不喜歡那樣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不想去上學,不喜歡上學時老師嚴肅的樣子,就連兒時的同伴也漸漸走遠,分散在各地,開始變得陌生,或是失去音信。有人説,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煩惱越多,長大的我們變得成熟,所以現在十八歲的我再讀這篇文章,雖然沒有生活在魯迅先生那時的年代,但也是體會到了心靈的變化。我看到了文章中所揭露的那時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鋭矛盾。

毛主席在世時曾認為,魯迅先生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若把文壇比作星空,那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定是其中最閃亮、最耀眼的星。

以上只是略微表達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和感想,相信以後,我會閲讀到更多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也相信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們,會更深入地實踐魯迅先生的教誨。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3

今天,我又讀完了《朝花夕拾》中的《瑣記》一篇。

本片主要講述了,從兒童要上學堂經過的一些瑣事,表達了魯迅先生懷念兒時,想要為自己未來過得很好,好好學習的思想感情。

讀完這篇以後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每個人都想一直留在兒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個人都會成長,慢慢變老,時間帶走了童年太多的快樂,當然在童年許多不能理解的人和事、憂愁,隨着年齡和閲歷也逐漸開始理解和明辨是非。

在文章中衍太太這個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開始看到魯迅寫她對自己的孩子要求狠,卻對別人家的孩子特別寬容,甚至縱容。我讀到這裏和魯迅的最初對衍太太印象是一樣的,就是對凡事不和孩子家長告狀告密的大人的印象在孩童的心裏那就是大大的“好人”,那時衍太太就是魯迅小時候自以為的好人。譬如:“

舉一個例説罷,冬天,水缸裏結了薄冰的時候,我們大清早起一看見,便吃冰。有一回給沈四太太看到了,大聲説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這聲音又給我母親聽到了,跑出來我們都捱了一頓罵,並且有大半天不準玩。我們推論禍首,認定是沈四太太,於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稱了,給她另外起了一個綽號,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着説,“好,再吃一塊。我記着,看誰吃的多。”

由此可見,衍太太的“好”是在魯迅寫此《瑣記》時才涇渭分明的。

魯迅小時候看待問題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衍太太做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看在魯迅眼裏就讓魯迅小小的心裏產生了反感。《瑣記》是這樣寫的:一回是我已經十多歲了,和幾個孩子比賽打旋子,看誰旋得多。她就從旁計着數,説道,“好,八十二個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嬸母也恰恰走進來。她便接着説道,“你看,不是跌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以上這些還不是最讓魯迅生氣的地方,最讓魯迅生氣的地方明明是她教唆魯迅回家翻翻他家母親的首飾可以變賣買東西吃,魯迅沒有那樣做,憑着他自己的秉性也知道不是好事,可是衍太太還是放出流言説魯迅把家裏的東西偷出來賣了……

關於這段童年經歷,成年後的魯迅的憤慨在《瑣記》是這樣寫的:

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但那時太年輕,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彷彿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而後好幾年,魯迅長大了,懂得了許多道理,有了自己的見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讓他開始重新看待他在童年經歷的人和事等許多東西,比如衍太太這個人,就讓他重新審視了一番。通過讀這篇《瑣記》,讓我認識到人的兩面性,同時也讓我感覺做人還是要做沈太太那類直來直去的實誠人,絕不對不能做衍太太那種表面對人家好,可是內心卻不是真誠的一類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4

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著作,而這部散文會集所寫的,又滿是先生年少時期的作業。年少的作業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黃昏去摘取,雖然失去了怒放時的美麗和芳香,但落日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味,而那若隱若現的幽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耐人尋味。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敍他年少和青年日子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很多使用了比照和挖苦的方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要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高枕無憂的日子,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離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極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庸俗日子,表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戴落拓不羈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含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作業是極端仔細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方位也要指出。這個比照方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質量,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慕名。別的,藤野先生對我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導及對學生的天公地道,這與日本學生對我國學生的輕視情緒形成了明顯的比照,表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正人。《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厚而有內在的年少故事,打擊了軟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希望。

雖然在魯迅的年少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作業,但不時從言外之意中泄漏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豪情,讓人眼前不由呈現了一幅幅心曠神往的天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年少回想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酷愛天然,神往自在的童真童趣。我似乎看到了年少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峻教導,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全部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識吧,因而我才會那樣喜歡,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國際,讀起來讓人感到反常的親熱,充滿激情。

小時侯,爺爺、奶奶、爸爸、母親和我住在一同,那時我經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同伴們一同玩耍,一同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完畢遊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咱們又會集合在那一片屬於咱們自個的空地上,點燃咱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縱情的奔跑着,歡笑着,舞蹈着,領會着史無前例的高興。現在,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同伴們嬉戲了,而是不斷的為學業勞累。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同伴們一同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着那些在烏黑的天空中開放的五光十色的“鮮花”,單獨享受着……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5

《朝花夕拾》,就像清晨開放的鮮花,絢麗奪人眼目,但到傍晚去採摘,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芬芳,但在夕陽的映照下也別有一番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也讓我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晚年寫的一部回憶散文集,需要細細品味才能嗅出一番香味。靜靜的品味,字裏行間流露着一股童真稚趣,卻又帶着獨立的思考和理智的判斷。對於封建社會的黑暗痛恨不已。鮮明對比手法更是讓文章錦上添花。

對比的手法就例如在《狗,貓,鼠》中,魯迅先生在對於鼠的喜愛與對貓的憎恨形成了對比;在《藤野先生》中,先生的穿着,不拘小節:“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是藤野先生對工作卻專心致志,“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藤野先生對魯迅耐心的講解,更讓我感受到了藤野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君子高人,這與日本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對比,表示了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無限的敬仰佩服與愛戴。

童年是悠長的,令人深思的。長長的,像是一位旅人爬過山淌過水,看過世間的美景,仰望過星空,經歷過電閃雷鳴中的烏雲。誰的從前不是這樣,擁抱過藍天和白雲,享受着與萬物同行。到了一定的年歲,誰不是在懷念往昔。

你,可能會遇到改變你一生的人,有些人讓你印象深刻,有些人在記憶裏沒留下半絲痕跡,也有些人讓你痛恨、慚愧、後悔、挽留、紀念。正如《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最後一段,寫出了魯迅先生當時的複雜情感。而這些情感都是源自他一生遇到的重要的恩師——藤野先生。

魯迅的記憶好似被風吹散,又聚攏在一起,其中的情感帶着他走過人生最重要的一段路。

細細讀完《朝花夕拾》我終於明白了,在揭開了層層面紗後,魯迅先生所真正想傳遞、表達的中心思想。在《五猖會》中,他想表達的是對封建社會的制度的不滿;在《父親的病》中,那些所謂的名醫不過是重財重利,不真正為窮苦人民治病,心眼多,招數狠…魯迅先生是如此希望當時的社會能平等,人民能獨立自強,不再有黑暗勢力,不再有封建迷信,不再有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現實中的“人”的醜惡面目……社會需要迎接平等,迎接光明迎接善良淳樸,我想這也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在這本書裏,魯迅先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語氣講故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清新,引起我心中的共鳴,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温馨。曾幾何時,我也曾擁有過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魯迅或者説所有作家的作品,經常會將我們帶回那個快樂的世界。在此,我也十分敬佩魯迅先生,他用那樸實無華的語句,寫出了他炙熱的心靈,他渴望擁抱自然、擁抱生命、擁抱愛與陽光。

魯迅先生用温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讓我對12個小故事回味無窮,更讓我深刻的明白: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祖國未來的脊樑,少年才能讓祖國日新月異,為了永遠永遠的告別黑暗,我們都要有一顆正義的心!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6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轉眼假期即將結束返校了,而我居然還有一篇作文沒寫。心裏頭不由地一陣慌亂,毫無頭緒。好不容易按捺住心中的不安,靜靜地品讀魯迅先生的作品。《阿長與<山海經>》尤其讓我感動。

長媽媽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也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很封建,她讓魯迅新春賀喜,吃福橘,她知道很多規矩道理。魯迅因為阿長害死了小隱鼠,還有她的睡相不好,愛嘮叨而不喜歡阿長。後來魯迅又因為阿長買來了《山海經》而不由地對其產生敬意。那時候那四本木刻的《山海經》成為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後來長媽媽辭世後,魯迅特地寫了這篇散文來紀念她吧。

透過窗户往下看,是綠油油的菜地,青菜,蘿蔔,大葱,大蒜長得都很歡快。勤勞的奶奶正在那兒忙碌,一瞬間我覺得奶奶跟書中的長媽媽很像。

奶奶跟長媽媽一樣,懂得許多道理規矩,常拿來壓制我,我也跟魯迅一樣深受其“苦”。但奶奶很慈愛,很疼愛我。即使再調皮搗蛋她也不忍心打我,最多責罵幾句。但有一次卻狠狠的教訓了我一頓,大概是上幼稚園的時候,過年親戚給的紅包自己沒有上交,就拿着去和小朋友一起買零食。結果奶奶以為我是偷拿的店裏的錢,氣極了,便狠狠的打了我一頓。打完啦才聽我哭哭啼啼地解釋,老人家好面子,不肯向我道歉,還找理由説小孩子不能隨便花錢,偷錢最可惡。想想那時自己可能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自此以後所有的壓歲錢就都由自己妥善保管了;同時,一頓暴打讓我再也不會隨便去亂花錢買東西,倒是養成了良好的節儉習慣。奶奶有點封建還有些迷信,她每天早晚都會燒香拜佛,祈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有時她也會約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奶奶一起去找人算命,據她所説似乎很準呢。搞笑的是她還説我成績好跟她早晚燒香有因果聯繫呢,究其原因是祖宗保佑的結果。

但奶奶又跟長媽媽不一樣。奶奶沒上過學,大字不識幾個,但卻擁有自己的小商店,經營的風生水起顧客盈門,完全能夠負擔她自己的生活開支,還能滿足我和弟弟兩個人的胡吃亂喝(零食),更能小有結餘補貼家用。奶奶是個很聰明的人,再加上她不服輸的性格,奶奶已經認識很多商品的名字,也會寫她自己的名字了,竟然還會打算盤呢。奶奶很重視我的學習,因為她自己深深地體會到沒有文化知識的痛苦,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她鼓勵我好好學習,多看一些有助學習的書,對於我學習上所需的費用從不吝嗇。她希望我和弟弟都能學有所成,為國家做貢獻,為家庭添光彩,為親人爭面子。她還會學着電視中的公益廣告語激勵我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到她用蹩腳的普通話一本正經跟我説這話的樣子,我心頭不由的一陣温暖輕鬆想笑。哈哈,好個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若我等晚輩再不求上進的話,顏面何存啊!

又到金秋,繁忙而收穫的季節。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7

首先,一看他標題,人們就會有了"想讀一讀"的想法,朝花夕拾四個字,不僅體現出作者會寫自己年輕時的真人真事,而且包含了"温故而知新"的想法,既簡潔,又美觀。

我讀了之後映像較深的,是這麼幾篇《狗·貓·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中學學過的文章,在此就不再詳談了罷。只不過是寫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瞥,但其中童年的天真,安寧,快樂的意念卻令人回味無窮。

《狗·貓·鼠》,説的是作者的"仇貓",其中令人回味的情節在於長媽媽騙小時候的作者説作者喜愛的那隻隱鼠是被貓吃了,激起我對貓的憤怒,進行了人貓大戰,戰績彼優,而後卻知道了殺死隱鼠的兇手是長媽媽,是長媽媽不小心踩死的,作者有寫"現在我已經記不清當時是怎樣一個感想",按當時情況來看,作者一定有些委屈吧。

可是作者並沒有與貓和好。

文中有説:"還因為它傷害了兔的兒女,便舊隙夾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而當我想到,若是人一下子認定某個事物是"惡"的,那麼想來他也會和作者一樣,認為那個事物的同類也是"惡"的,並且很難把這個想法排除,而一直認為那是"惡"的罷,就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一直認為明教是壞的,惡的,就一棍子打死,説什麼也不相信明教也有正義的存在。一件小事,卻深刻地體現出人們思想上的不足,這就是作者神筆之處。

《父親的病》的開頭有篇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名"醫的故事,也許是作者成心的罷,故事講醫生出診費在急診中高得離譜,還把人醫死了,而且只付了些錢就算解決了問題。故事講完後,作者似乎自嘲地説了句:"我曾經和這名醫周旋過兩整年。"這就是令人感到作者可悲的境遇:不僅在那個地方只有庸醫騙錢,還只能叫庸醫治病,還治了整整兩年!裏面還有個微妙的情節:一個庸醫寫信請了另一個更是庸醫者幫忙治病,盡出些亂七八糟的藥引子,如此治療,活人亦可變死人,病人不死豈不怪哉!讀文章時,我就感覺心裏沉甸甸的,似乎一口氣出不去的感覺,讀到後來,那衍太太行法燒經,還讓作者叫魂,直到看到作者父親在作者"父親!父親!"的叫喊聲中緊張着,痛苦地逝去,我看得不禁有一股想要落淚的感覺。文揭示社會醫療程度低下,人們利用人們的無知謀利,而無知的人還相信他們,令社會烏煙瘴氣,讓讀者看到百姓受到苦難還不知其所的可悲。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8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園無憂無慮的,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説: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説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説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9

在暑假這段時間內,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從中,我得到了很多信息,不但是魯迅的生活瑣事,更多的就是做人的道理,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還有很多信息。看完這本書,我對魯迅的印象徹底的改變了,覺得魯迅又只是一個平常人,他也有缺點,也有小孩子脾氣,但唯一讓我佩服的是,他能在最平常的文字中,表現他的愛國情懷和當地的政治環境,真的是字中有字,話中有話啊。

第一篇是《狗貓鼠》,他把每種動物都比喻成不同的人,藉助自己對每種動物的感受,把社會上的人,劃分成三種,就像貓,抓了在放,放了在抓,最後玩厭了,在吃掉,這讓我讓想起了日本侵略中國時,日本人是怎樣欺負中國人!

第二篇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的一句話:“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討厭喜歡切切察察”給了我長媽媽的一個印象,當後來她的“大”字型睡姿,給了我一個憨厚可愛的一種感覺,可第二天當她起來的時候,她給魯迅講的各種規矩,又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嘮嘮叨叨的一個人,不知道魯迅會不會這樣想呢?

第三篇是《二十四孝圖》。他用他兒時的慘境來揭露出當時封建社會的醜敗,可他在這社會中得到的第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圖》,他卻從中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他把疑問停留在了“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上,可見,魯迅是一個好問,而從“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他應該扶一枝枴杖。現在這模樣,簡直裝佯,侮辱了孩子。”這句中,我看出了他是一個執着的人,他總是有自己的觀點,除了有真實的憑證,他對自己的觀點絕不動搖,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再後來,在故事中,我覺得最可憐的還是那個“搖咕咚”的兒子,他為了讓父母開心,用了很多方法,甚至當他摔了一跤,也不能叫苦,還扮作小孩子在地上滾來滾去,讓父母認為他是故意跌倒在地上的,從而不讓父母心痛。(讀後感 )這個故事不但讓魯迅領受到他的孝母之心同時也讓我領受到了,我現在的孩子,是否還有這樣的一顆心呢,就像魯迅所説,孝敬父母並非易事,要想真心孝敬父母,看來我們先要向小萊子學習怎樣去孝敬父母吧。

在其他故事中,我也感受到魯迅想表達出來的情感。在魯迅的文章中,往往不失幾分笑意,在這黑暗的社會中,所折射的光線自然是黑色的,可我卻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絲光芒。

這就是讓我感到佩服的寫作手法,這篇文章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同樣運用白描的手法,十分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採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讓我們讀的不亦樂乎。

讀完這本書,腦中還念念不忘書中的情節,在想想,魯迅能在黑暗中,發掘出童年之美,靠的是心中對未來的期望,我們是否能像他一樣,在最困難的時候,發現光芒,並抓住它,就算是隻有很小很小的一絲,也要死死的拽着,不要讓希望逃跑。

我相信,只要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着希望,那麼,在他的世界裏,就算有多大的障礙,他的生命也不會在寂寞!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0

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對魯迅先生的寫作手法感到非常佩服。

《朝花夕拾》原本又叫做“舊事重提”,為魯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收錄了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無常》和《二十四孝圖》這兩個故事。《無常》中的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通過無常和閻羅王這兩個人物的鮮明對比,諷刺了現實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在閲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卻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後來家裏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裏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而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欺世盜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希望能讓國人思想解放的願望。《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盪開。人説: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重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説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説不上來是什麼。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

《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1

《朝花夕拾》讀後感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描寫了兒時要去看五猖會,難逢的盛大的廟會,笑着跳着,興奮得不得了。正要出發,父親命令他背書: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説:“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一盆冷水把他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了,魯迅回憶道: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不知同學們覺得怎麼樣,我每次重温這些文字,都感同身受,佩服魯迅説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忌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真該反思反思了。這就是《朝花夕拾》。全書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是魯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的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記敍文,是回憶性散文。我們已經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了,難道你不想再讀讀其餘的幾篇嗎?比如《狗·貓·鼠》?現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這類的“寵物”了——當然只限於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請隨便翻翻吧,看看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感情,以及關於他們的故事吧。還有《二十四孝圖》開頭就是:“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的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我們寫文章,敢於這樣不顧利害。大膽地直抒胸臆嗎?魯迅生活在一個縣城裏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的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因此他寫的雖是個人生活,卻具體生動地凸顯了當時中國的風習和社會情況,如家庭怎樣教育子女,孩子讀什麼書,舊的書塾和新的學堂是怎樣的,留學日本受到的歧視和正直的老師對他的關愛,乃至革命風氣等等。由於魯迅執着與生活,洞察人情世故,而且犀燃燭照,時時發表卓異的見解,如在《二十四孝圖》中以“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出於兒童的心理;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的評析,今天讀來,依然精闢卻不失生氣。《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卻寫了很多少年兒童的事。同學們儘可以隨便翻翻。待你長成大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閲歷,回憶所及,再來細讀,我敢説,你一定會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噓不已。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2

光陰荏苒,時間不等人,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走進《朝花夕拾》,領略人生的真諦,讀懂時間的可貴。

《朝花夕拾》記錄了魯迅爺爺的童年時光。主要是魯迅爺爺把過去零零碎碎的記憶一片片的從回憶裏拾起,再慢慢品味回憶。就像過去的花朵如今拾起,仍然美的燦爛。它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摘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在書屋讀書寫字,體現出了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體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藤野先生》一文,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但他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魯迅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藤野先生還是個真正的君子,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態度輕蔑,但藤野先生卻對中國留學生一視同仁,孜孜不倦的教誨。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魯迅爺爺的童年時光就像一幅沒有染完色的畫,美中有着不足。魯迅爺爺的記憶中舊社會的封建束縛着人們的自由,讓人們每天都陷入到一個受拘束的生活。

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件往事,用平實的語言,豐富而有內涵的童話故事,抨擊了囚禁人們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變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痛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的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温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使我瞭解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制度和當時社會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內心的複雜又是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讓我懂得時光匆匆,自由是每一個人的奢望。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可替代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都希望擁有好的童年時光。是魯迅爺爺教會了我,時間不再來,珍惜現在的時光,把握未來。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的付出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有付出才有收穫。

每個人就像是一朵花,歲月讓它凋謝,但它的香味,它的美麗卻深深的刻在了腦海裏,就像我們雖然經過歲月洗禮,容顏老去,但我們那些記憶卻始終都在我們腦海浮現。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一些零碎的記憶,讓我們從《朝花夕拾》中走進童年,回憶童年的點點滴滴,體會在那不同年代裏不同的夢想,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3

早已習慣了每日午後翻開《朝花夕拾》這本魯迅的散文集,每日有書本陪伴的嫻靜下午。每個下午由先生的文章陪伴都覺得充實了許多。今天照例要讀先生的一篇文章,按照順序,當時到了《無常》了吧。

《無常》這篇文章很好地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會》,描寫了迎神賽會那天出巡的神!而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歡的是當時的白無常了。先生用了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白無常:“他不但活動而詼諧,但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羣之慨。”這是怎樣一個的可愛的角色呵。

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突出我所見到的白無常。在先生的記憶中,除了裝扮不甚嚇人之外,無常還是個頗具有人情味的鬼,在戲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還通過回憶無常,時不時加幾句對現實中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先生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託,尋求“公正的裁決”。故在文中也可看到先生寫道: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陰間!這是怎樣的一種戲謔的諷刺!可是也顯示了先生對黑暗的現實的無奈和失望!

最後一段魯迅先生寫得尤其精妙。有人説,無常是生人走陰,故有些人情味,而現下那些會走陰的卻是生人。這其中的奧妙,難言之矣。我們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論了。

朝花夕拾無常讀後感5

無常,也就是鬼的意思。每逢迎神賽就會有不同的人來扮演大大小小的鬼怪,鬼物們大約都是些粗人和鄉下人扮演的,他們穿着花花綠綠的衣裳,赤着腳。他們扮演着各種鬼怪來寄託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魯迅用風趣的語言來描述了他小時候看見的那場迎神賽,而且用生動的語言來講述了迎神賽的經過。魯迅十分懷念他小時候的時光,但在描寫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他對那些封建行為的諷刺和唾棄。

他一反前態温和的筆鋒,用犀利的語言對那些封建行為進行批判,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魯迅還把現在的想法和小時候的想法進行比較,以此來襯托出世人們庸俗的一面。又在末尾寫到“鬼神之事,難言之矣,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論了”這裏又寫出了魯迅對“鬼神之事”的鄙夷以及對其的不屑一顧。

總體來説,魯迅在他的文章中不止一次的諷刺封建行為,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則是以回憶往事的方式來列出他小時候所看見的各種封建現象並加以批判。 魯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他還是一個戰士,正如毛澤東所説:“魯迅用他的筆戰鬥了一生。”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4

在這兩個星期裏,我看了《朝花夕拾》這一部書。《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作品。我在學校裏讀了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後改為豫亭,浙江紹興會稽縣人,是一位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魯迅後來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裏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

讀了這一部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都應該像魯迅那樣,不要相信迷信佛,要敢於和舊社會,舊思想做抗爭,但是,現在的老人還是迷信佛,佛這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怎麼可能真的存在,或許不是他們本來也不相信,是被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逼着要相信佛,不過,現在的年輕基本不相信佛,或許,那些迷信佛的老人一死去,再也沒有人會繼續相信佛!

這兩個星期我看了魯迅寫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雖然讀起來不易懂,但是裏面的故事很好看,大概的內容還是知道的。

《朝花夕拾》這本書寫的是魯迅小時候的事,充滿回憶,魯迅用温柔的詞罵着那個封建的社會,魯迅的回憶本應該是美好的,就是因為這個社會破壞了那個回憶。而且這本書寫法和其他的自傳不同,是個人生活編年史。魯迅青少年時有很多故事但是他只選了十個題目,可以看出他嚴謹認真,不會隨便寫寫,顯示出了魯迅真實的一面。這本書的第一個故事的名字就很有趣,叫做《狗·貓·鼠》看了題目我本以為這個故事會與貓狗有關,可並不是,只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成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是的一絲不苟、公平的人,如果有什麼事情他覺得不公平,就會用自己的語言去側面嘲諷,並不會直接説出來,也就是説他正話反説,反話正説,耐人尋味,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都很真實,所以他不但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思想與時俱進,不會像那個年代的人思想有些封建。他用回憶詮釋了那個時代,對那個時代的意見,他的作品都需要慢慢“品”。

魯迅的作品讓我想到自己的童年,我們的童年和魯迅不一樣。看了這本書我也去回憶我的童年。魯迅覺得做的不對就會指出,而我有時不會。有次我看到一個同學在抄作業,我看到後,先是站在那,想:要管嗎,算了,還是不要多管閒事了,省的到時候麻煩。然後就又走開來了。如果是魯迅肯定不會這樣,他肯定會用言語來攻擊這個人。

《朝花夕拾》需要慢慢“品”才能讀懂它,懂魯迅!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15

《朝花夕拾》這本書原名《舊事重提》,它由十篇散文組成,較完整地記敍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分別為《狗貓鼠》、《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範愛農》和《阿長於<山海經>》。

在《狗貓鼠》中,魯迅先生追憶了童年時自己就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這隻隱鼠一般吃菜渣,看見了硯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與中國的一種墨猴十分相似,這隻隱鼠後來被貓給吃了。因此,魯迅先生便十分仇貓,決心與貓為敵,魯迅先生用救養一隻遭到摧殘的可愛的隱鼠的經歷和感受,算清了貓的罪行,尖鋭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性相似的人。

《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可是這種感人也十分令人痛心。如"郭巨埋兒",郭巨為了讓母親過好,不惜埋了自己的孩子,雖最終得一金釜,兒子也不用被埋了,可若是未得金釜,那他的兒子豈不是還是要被活埋嗎,這種"孝"孝得有些過分,不符合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孝道的虛偽與殘酷。

在《五猖會》中,父親在臨行前讓"我"背書,這讓"我"如同被澆了一盆涼水,在以後也沒有開始時的好心情了。文中並沒有對五猖會進行過多的正面描寫,更多的在描寫作者內心感受,從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殘害和抹殺。

《無常》這篇文章中的無常,與往日大家所傳的無常不同,他們在迎神賽會上變得可愛起來,特別是白無常更受人歡迎。從《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寫出了庸醫的無能與不負責人,揭露了當時中國醫術的落後。《鎖記》一文記敍了魯迅先生去南京求學的經過,描敍了當時礦路學童與雷電學堂的許多弊端,但也表達了作者渴求探求真理的願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阿長於<山海經>》一文寫了作者的保姆與媽媽。長媽媽説雖然有許多陋習,但她純樸善良,能做別人辦不到事兒。本人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真摯的懷念之情,令人對長媽媽印象深刻。

《藤野先生》和《範愛農》是懷念師友的兩篇文章。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時的老師,對作者十分關心、照顧。藤野先生對研究一絲不苟,為人公正、嚴明,但他在生活上卻不要太講究,範愛農是作者的朋友,是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偏激、正直,在革命後辦事兼教書,十分勤快,可最後卻溺水而亡,作者對此充滿同情。

《朝花夕拾》中許多地方都用了儲物指人的手法。用生活中的物來反映生活中的人,暗指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或命運,令人深思熟慮、意義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