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惑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8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惑,歡迎閲讀與收藏。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惑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眾多人中,家家也都有本難唸的經。那他們又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

《論語·顏淵》有錄: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稱自己名為商,勸導司馬牛説,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都由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講壇上説,人首先要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問天問在,這樣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儘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那就如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將錯過星星了。”一種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比如:當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吸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於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既然生活中遺憾不能避免,那麼如何對待遺憾的心態和方式就尤為重要了。這裏也就是我寫這篇博客的中心意義,那就聖賢們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訴我們,無力改變事實,卻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所有儒家理論的核心無非常三個字:仁、智、恕。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馬上就去做。什麼人最重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所謂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還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內心有約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難均可以笑傲。

《論語·憲問》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説,“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要做到讓內心真正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稱為:“鄙夫”。

《論語·陽貸》中有錄: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鄙夫,意義幾乎等同於小人,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經説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論語·公冶長》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君所眾知,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很率性,對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孔子有次調侃説,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雲了。到時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聽到這話很得意。結果老師後面還有一句話,我之所以這麼説,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麼都沒有。“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論語·陽貸》中,子路師:“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無勇而無義為盜”意思就是説子路真去問老師:“君子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説,君子崇尚勇敢沒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亂犯,一個小人會以勇敢淪為盜賊。試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户,甚至殺人越貨,你能説他不勇敢嗎?但這種沒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而這個“道”“道義”卻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

《論語·里仁》有記:子曰:“以失約之者,鮮矣!”意思正是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更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蘇軾曾在《留候論》中論過這種勇敢,並稱其為“大勇”。原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論語》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後來越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千錘百煉。

于丹説,其實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如果我們在二十歲、三十歲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經建立了明晰的內心價值系統,已經能把社會給予的壓力變為一種生命反張力,已經可以做到從心所欲那樣的一種淡定從容,那麼我們説,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論語》中睿智的人生經驗,穿越千古滄桑温暖着我們,光芒着我們,照亮我們心中的暗夜。品着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開朗,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