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烏合之眾》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W

《烏合之眾》讀後感1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後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烏合之眾》讀後感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羣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讀後感2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羣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説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眾》讀後感3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眾》讀後感4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對個人融入羣體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畢業之後,走入職場,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融入一個羣體而保留自己特色,談何容易?!

假期帶娃,發現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認識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難。對於孩子來講,需要勇氣,需要幫助,需要自己走出去。

聯想到我們自己,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呆得不滿意,重新選擇一家公司;這些都是我們重新融入羣體的事件。

記得初入職場,進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業,懷揣夢想努力學習。但過於努力和勤奮讓帶教人忌憚,被部門的其他同事排擠。於是,開始放下自己的個性,跟隨大家一起組局聚餐出遊。對於工作開始盲目抱怨,從眾讓自己泯然眾人矣。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不是排擠我,而是排擠我努力的樣子。

龐勒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

羣體的特徵概括來説有一下幾個方面:

1、組成羣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同一個方向;

2、環境的變化導致羣體性格的變化;

3、羣體中的個體互相傳染並易受暗示;

4、羣體往往衝動、易變、且急躁;

5、羣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常常毫無價值;

6、羣體想象力改變着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

7、羣體的情緒誇張且單純,同時由於缺乏理性,因此羣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並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近年來,網絡的盛行帶來了網絡暴力。四川德陽,因泳池衝突,兒科醫生承受了網絡暴力而自殺。重慶公交墜江,網絡上一時將矛頭指向紅色轎車,真相大白後譴責的不僅僅是與司機吵架之人,還包括車上的所有乘客。這樣的案件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徵,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

很喜歡《烏合之眾》中的一句話:“看透盲從的多數人,成為領先的少數人。”讀了這本書,結合生活和工作經歷,我認為做事情不能頭腦發熱隨大流。凡事冷靜三分鐘後,再仔細分析,謹慎處理。在集體生活中,更要堅持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原則,講融入,但不盲從。

《烏合之眾》讀後感5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説:“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後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烏合之眾》讀後感6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户外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務必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烏合之眾》讀後感7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於“歷史是由人民羣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於“羣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易的明白為什麼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擇”或者説“這是歷史的選擇”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説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説明了“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台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羣體”所接受。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後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羣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羣體智慧添光增彩。羣體智商一定且永遠是低於組成羣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着組成羣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後,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擇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於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像的排列並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羣體的影響非常之低,羣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積極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於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討厭的人”的出現,然後最後導致一羣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後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可以認為龐勒的着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羣眾並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羣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着至關重要的關係。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能力。如果是在一個動盪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麼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擇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説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盪的年代因為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於製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現在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於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必須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麼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於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麼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麼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幹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後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因為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後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於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着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閒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幹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龐勒這個幫助“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後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而且,我們現在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前行着……

《烏合之眾》讀後感8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葱,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裏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裏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羣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説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裏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羣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裏,入木三分,讓閲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羣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眾》讀後感9

對於《烏合之眾》這本書,其實我早有耳聞,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去閲讀一番。恰好這期流動書舍的主題是心理學,裏面推薦的書籍有《烏合之眾》,一下燃起了我想看此本書的衝動。就這樣,我開啟了《烏合之眾》閲讀之旅。

它是一本怎樣的書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的書籍,書中圍繞三部分進行展開,分別是“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以及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勒龐對於自己的提出的見解十分自信,並時常通過插圖以及案例來證明其提出的觀點,使自己的觀點更易信服。雖然這本書籍飽受好評,對於羣體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對於勒龐提出的觀點,我並不敢完全苟同。

書中的觀點有哪些比較有代表性

勒龐對於羣體的概念做了基本的定性,他認為羣體並不只是一羣人聚在一起,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為具有共同明確目標的人才能稱之為羣體。“羣體總是無意識的,但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中間,隱藏着它力量強大的祕密”。決定羣體特點的原因中,一是無意識,二是傳染的現象。三是易於接受暗示的表現。只要羣體中有一個人提出觀點和看法,周圍的其他人都會不自覺的受到暗示。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淘寶購物。

當我們需要購買一件商品,但是之前對於這一件商品完全沒有接觸和了解的時候,我們往往藉助的是店鋪評分、用户評價,其中用户評價對我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當在尋找意向商品的時候,第一個看到一家店鋪的商品,評分很高、很多人購買且幾乎都是好評,我們就好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個它,心裏默默地説“嗯,這個就是我心儀的”。或許這個商品並不是適合所有人,但是當購買羣體一大片倒向好評的時候,你會不自覺認為這個也是很適合我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有人對於店鋪差評就會受到店主的報復的原因了。因為評價引導性實在是太強了,以至於當大家不知道如何選擇一件商品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的受到用户評價的影響。

在“羣體領袖及其説服的方法”一節中,他認為所謂頭領,有時不過是小頭目和煽風點火的人,他們並不一定具有超於常人的智慧與本領。他們採用的動員手段是:斷言、重複和傳染。做出簡潔而有力的端麗,不理睬任何證據,不斷的進行有效重複。這種動員手段不否定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為這種手段會讓領袖的説法進入我們腦海,通過不斷重複,從而構成行為動機,讓我們對這種説法深信不疑。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於領袖提出的説法並只是一昧的接受,領袖的斷言也並不是無理無據。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思考也在進步。

如何評價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強調個人在進入羣體之後,就會變得偏執、專橫和毫無自己的主見,智力也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由此可見他對於羣體是持較大的悲觀態度的。當然我們在閲讀此本書應帶有思考的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人民羣眾,羣體並不是像作者看待的那樣一無是處。我們對於書中的觀點應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並不能全盤接受,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將其運用在現實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