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1

近期,有幸拜讀了所團委贈書《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是一本由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等名家作品組成的散文集。這些當代文壇巨匠們,以各自的經歷為線索,為讀者們展現了對於孤獨、對人生的思考與啟發。文字裏,他們寫時光、寫情懷、寫文朋書友、寫人世沉浮,包羅萬象卻又不離其宗,所有的瑣碎最終都歸於一點,像是慢慢長夜裏一束默默的燭光,搖曳中照亮每一個人生旅途上的獨行人。

對於人世間的孤獨,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體會。孤獨不同於孤單,孤單只是客觀上孑然一人、形單影隻的狀態,而孤獨卻是紮根於內心深處的感受。一旦孤獨之意湧上心來,即便身處人潮湧動、燈火輝煌的鬧市,也只能獨享一人份的`寂寥空曠,塵世間的歡鬧是與我無關的。隨着年歲的增長,在經歷了各種人羣聚散,看過了各式悲歡離合之後,慢慢才懂得,這一生到頭來,能一直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內心。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我們應當不求迴應,不求認同,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説話,學會孤獨。

現在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千萬人每天穿行在偌大的城市裏,日復一日帶着惺忪睡眼離家工作,再披星戴月伴着睡意關上房門,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停循環往復,彷彿都是社會機器裏互不干涉的小螺絲釘。

在我們還無力改變這種生活節奏時,與其把孤獨視為一種不合羣的怪癖,不如讓自己從容置身與孤獨之中,從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中偷得片刻閒,以理性沉靜的態度,享受獨立思考的空間。多閲讀、多思索,動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或許某一天回溯往昔的時候,自己會懷念起當年孤獨裏的那份靜謐,由衷感謝這份來自生命的禮物。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2

每每談到孤獨,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感,讓人陷入沉悶壓抑之中。似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孤獨史。孤獨是一種主觀狀態,孤獨的人會脱離社會羣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但我們今天要談的孤獨卻並非如此。

作者講述的孤獨別有洞天,書中有寫到時光,也有人心,有情懷,當然也有文朋詩友,亦不缺青春愛情!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作者並沒有控訴孤獨給人的彷徨和無奈,也沒有指責人因為孤獨所經歷的種種。我更多地看到了孤獨是人生的常態,用心經歷,用心對待!

生活練習?沒錯,孤獨是生活練習!小時候的我和作者一樣都很愛哭,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博得同情。眼淚對於我來説,並不是示弱而是武器,在我還可以任性的時候,在還有人願意為我的'任性買單的時候。長大以後,我知道我不能再哭泣了,因為我已經是一個大人了。可卻還是會哭,縱然哭了也不會像從前那樣,只能一個人隱匿於某個角落,偷偷地安靜地啜泣,然後等待着時間慢慢地收拾我的情緒,等眼淚乾。

孤獨是人生常態,不是嗎?這本書並沒有教會我如何逃避孤獨,而是把人生常態擺在我面前,讓我知道,其實這很正常,我應該正視它。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是的,它讓我知道我在成長!

一天無意間看到這本書,我承認在我的人生中從來不缺乏孤獨。介於對孤獨的那種深深的恐懼感令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我覺得它的名字讓我對其很反感,孤獨怎麼會是禮物?有誰會喜歡孤獨?但是不得不承認,我極力地想從那種處境中掙脱出來,趁着對它還有一絲絲信任,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帶着錯綜複雜的心情,我讀完了它。

“不求迴應,不求認同,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説話,學會孤獨。”

長大後的我哭泣,要的並不是同情,而是陪伴!在兒時有父母的陪伴,曾經的我天真地以為只有我會長大,殊不知父母也會變老,在他們還沒有白髮的時候我一直是這麼想的。現在的我,很多時候都只能一個人走人生了。時間這種可惡的催化劑,加速擴大了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很多時候,他們都不能再陪伴我們了,不是他們不願意,只是時代變了。曾經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朋友現在也早已橋歸橋,路歸路了。正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寫的,人生中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也都一位位地逐漸遠去,最後只剩下自己。看完後才明白,原來很多路只能一個人走,於是最後只剩下眼淚,苦苦的。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3

馬森在《八十自述》中寫道:“説起來我們更加幸運,我們看到了一部分民主自由的環境和豐衣足食的生活的實現,而胡適那一代的人卻沒有看到。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不只是因為我們比他們年輕,也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待得更長更久。”

讀到這裏,不由讓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兒》裏,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拒絕了朱元璋的任用,出家當了和尚,而且活到將近百歲才死,比朱元璋還多活了20多年。張定邊見到了朱元璋登基後的兔死狗烹,死後的骨肉相殘,也算是給陳友諒報了仇。

這兩本書的聯想,讓我感慨:有時我們不必爭一時的輸贏,來日方長。但要想來日方長,我們就需要重視自身健康。

步入社會,應酬總是難免的,但酒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喝酒和勸酒,遇到這些人,我們想安靜的吃個飯可沒那麼容易做到。桌上的不是領導就是客户,煩惱之時,更多的是無奈。

於是有些人受不了他人的言辭譏諷,仗着自己年輕,豁出命去,誓要灌醉他們,但最後醉的往往都是自己。有些人想借着酒勁發泄自己的不滿,佯裝酒醉,發表一些不恰當的言論,做一些不恰當的舉動,自以為聰明卻得罪了其他人。還有些人選擇離席,覺得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我個人覺得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也不喝酒,而且是滴酒不沾的那種,從以前害怕上酒桌,到現在習以為常。遇到勸酒,我們可以找一個固定的藉口,謙虛的拒絕,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用一種平和的.心態來處理這些狀況,説到別人信為止,有時不喝酒不在於你能不能喝,而在於你給別人的態度。問題在於有時我們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因此首先“自欺”,然後“欺人”。有時想想,自己能夠比別人多活幾年、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就會感覺自己賺到了一樣。

其實在酒桌上看似意氣風發、獨領風騷的人,下了酒桌就是一臉疲憊。不少人在私底下説自己並不喜歡喝酒,可一旦上了枱面,卻個個裝作很能喝、很喜歡喝的樣子。讀後感.有時兩個私底下都和我説過不喜歡喝酒的人聚在一起,卻又開始喝起來,誰也不願意承認,誰也不願意説出真實的想法,只將一杯杯濃烈的白酒習慣性的灌入喉中。我不知道他們相互戴着面具,究竟是給誰看?

或許他們習慣了用酒來交流,已經忘記了其他方式。或許他們通過抽煙喝酒建立起來的關係,沒辦法説斷就斷。

曾經一位在酒桌上勸酒的領導,如今調離工作崗位,見面也就點頭之交,這個世界,沒有了權利,就是人走茶涼。曾經有一位勸酒的人,當初他是上級,現在卻成了下級。曾經有一位在酒桌上勸酒的人,在酒後出了事故,離開了這個世界。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並不覺得他們勸酒就一定錯了,但是我們需要看到,在酒桌上比拼,豁出一切去喝酒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做好工作並非只有喝酒一條途徑。因此,我們在酒桌上不必爭一時的輸贏,來日方長,換一種交流方式,換一種應對思路,不要最後也變成了只會用酒來交流思想的人。只有健康的活着,才能體驗到生命的精彩,才能在未來看到自己想要的景象。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4

在選擇這本書的時候一開始是被封面的余光中,林清玄先生的名字吸引。一直對兩位有所耳聞,卻從來沒拜讀過他們的文采。這是一本集結了台灣很多作者的散文集,除了余光中,林清玄先生,還有很多未曾聽説過名字的作者,而這些作者大多都已是耄耋老者。

這本書帶給我更多的感覺是一本回憶錄。這些在台灣文學史上都曾佔有一席之地的前輩們,從他們的文字裏讓我對那個島嶼產生了很多的嚮往。曾經讀蔣勛先生的書,覺得他是個文化底藴特別深厚的人,讀完這本書突然就改觀了,台灣那座島嶼該是個文化底藴多麼深厚的城市,才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作者。

如果對台灣的過去沒有一點了解和知識儲備,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尤其對我這種沒有太多知識積累的人,讀起來更吃力,所以這本書讀的尤其慢。但是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就去上網查,多多少少增加了點新知識。他們筆下的那個時代終究是過去了,每一個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或者已經離開人世。

這些作者大多都有着細膩的文筆,一些場景的描寫,讓人有很強的畫面感,我總會被他們的文字帶入那個時代。而更多的是對於生命的反思,因為生性敏感,從小就愛思考生命的意義,卻不得所以然,又總愛裝模作樣裝成熟。在讀到他們的文字,卻突然有了種釋然,活着本身就是經歷,就是修行,又何必去思索太多的意義。以前會覺得每個人到最後都是同樣的結局,又何必去爭搶一些東西,所謂的'隨遇而安不過是逃避。而現在卻覺得如果最後都是同樣的結局,但是你在生命旅途裏經歷的體驗到的生命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他們一樣。你大可以去不屑很多東西,但是必須搞清楚的是你只有讓自己到達一定的高度,或者去經歷了才有資格説這樣的話。而不是裝作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不想要的樣子。

在今天,李敖的去世讓我不免把這些都聯繫在一起。屬於每一個時代的輝煌和成就終歸會過去,但是在那個時代裏他們所影響的一批又一批人,總會有人把他們的情懷傳遞下去。即使在這個功利又焦慮的時代,很少會再有人去靜下來去回憶那個年代,但是總會有人對那個時代感興趣,也總會有人去傳承。那麼那些存在也就有了意義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5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書名起的很美,讓人回味無窮。封面寫着不求迴應,不求認同,學會與自己交流,聽自己説話,學會孤獨。這句話讓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吧。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鄉愁》等等。

林清玄,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打開心靈的門窗》等等他是台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白先勇,台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説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説《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

孤單和孤獨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孤單是一個人的獨處,就個人而言,它是外在的,猶如離羣的人便是典型的孤單。孤單的人是羣體裏像是個“異類”,如缺少與人溝通交流,缺少友情温暖的和缺少愛情的.困惑者。這類人是骨子裏孤單,在寒冷裏的夜晚只有一個人獨處,在黑暗裏看不到温暖。

孤獨是內在的,精神上的,內心空虛,沒有依靠和寄託。哪怕是有再多的朋友,再多的人,但在你心裏卻依然還是孤獨,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獨就是與生俱來陪伴你一生的,孤單只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一生的事情。孤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獨。它就像是一種烙印深深刻在你腦海裏。面對孤獨我們要不斷去接受它,去學習。它遠離現實,超越現實的存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接受它,而不是想方設法的遠離它。孤獨是對外界的渴望的自由和美麗的追求,它所得到的體驗、信念、人格、美好、靈魂上的快樂都不是現實所能給予的。它也許痛苦,但苦得猶如苦瓜一樣,是一種境界。

作家們在本書通過自身的經歷,來為讀者們展現了對孤獨,對人生的啟發,引起讀者們對生命的思考。無論是余光中的《眼前的輪迴》還是《父親與民國》等等,都對孤獨有着深刻的感悟,每個人都不同,對孤獨的領悟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孤獨是一種高貴的禮物,一個永恆的精神家園。我們都得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