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5W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紅與黑》讀後感,歡迎閲讀。

《紅與黑》讀後感1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説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説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説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着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説”“心理小説”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讀後感2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之間的交往,人們相互靠近的過程也是人類靠近文明的過程。因為交往,我們有了豐富的語言,有了發達的大腦,有了超羣的智慧,更有了社會,這個基於個體的聯繫而形成的更大的羣體。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過程。所謂印象就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徵後,再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我們往往會根據很有限的信息,甚至僅是隻言片語,就對某個人做出評價。

《紅與黑》被譽為“靈魂的哲學詩”,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湧的各方鬥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人民的痛苦,平民的反抗,埋藏在無奈下的愛情,滲透了利害關係的親情,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風貌。小説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紅與黑》所塑造社會,是如此廣闊的,如此深刻的,如此真實的。在此我將基於這部人類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來探討心理學中人際印象的形成心理。《紅與黑》是文學,是政治學,也是社會學與心理學。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是西方的“紅學”,其中交往的學問是廣博的,複雜的,而深刻的。在這裏我僅以人際心理學的印象形成作為突破口,希望能解釋一些現象,能夠從另一門學科的角度去理解這一部作品。當然,對於人物的喜好因人而異,我在這裏採取的只是一種大眾的心理分析方法。我想這只是一種嘗試,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不管怎樣,《紅與黑》無可置疑的是文學史上一部無可匹敵的作品。

《紅與黑》讀後感3

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着於連。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這在於連接受科拉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為突出。可以説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為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説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他盼望着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的人嗎?

《紅與黑》讀後感4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説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説,而是一部“政治小説”。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悦”,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説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説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着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悦、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