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1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後感1

古語説: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的智慧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現在很流行的知識焦慮,本質上是因為關注的信息太多太雜,雖然每天花很多時間瀏覽網頁,有種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卻很難專注於某件事、某項技能;衝動消費買的在線課程、打折商品囤了一堆,卻從來沒有真正用過;女生們永遠在説衣服不夠穿,其實衣櫃已經被塞得滿滿的。

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分散我們的精力。

看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後,我覺得這些看似很麻煩的事,其實通過斷舍離的概念就能解決。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其實是三個概念,“斷”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餘的物品,從而脱“離”對物品的執着,達到精神自由的狀態。它是一種極簡生活方式,只保留少而精的東西,沒用的就扔掉。

極簡生活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喬布斯的房間就只有一張牀,一把椅子,一盞燈和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他把“極簡”帶入了蘋果的設計中,1997年回到蘋果時,他砍掉了70%的項目,90%的產品,做iPhone4時,他的要求是把最複雜最強大的功能最簡單化。眾所周知,蘋果開創了智能手機時代。

相比於一般的整理術,斷舍離關注的是人本身,用人和物的關係來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在整理房間時,面對那些沒用的東西總有這樣的心理:丟了太可惜了,留着説不定什麼時候會用到。這種心理是以物品為中心,而斷舍離主張,判斷一個東西該不該扔或者該不該買時,應該以人為中心:我現在真的需要它麼?

其實我們身邊的物品也符合二八定律,用斷舍離的思維去看待它們,會發現大多是沒什麼用的。比如,買回來一次沒穿過的衣服,報了名卻從來沒學過的線上課程,它們佔據了大量時間和空間,卻沒有發揮任何價值,和垃圾沒有差別。

《斷舍離》提倡在清理物品的同時清理內心,很多人覺得它是一碗雞湯,沒什麼實際的作用。

但當我們開始動手清理生活中的“垃圾”,真正接受了斷舍離的思維方式,它其實可以無處不在。舉幾個例子,手機碎片化了我們的時間,但讓我們浪費時間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各種各樣的軟件,這些軟件都是必須的麼?當然不是,主要功能是打發時間的軟件都可以卸載。斷掉不必要的消耗,就可以節省出大把時間,去做些有意思的事。

家裏總是堆了一些買來沒用過的東西,可能是些打折商品、衣服或者用不完的口紅,這時候應該關注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買之前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麼?大多時候答案是否定的。斷掉不必要的消費,就可以節省一比錢,使經濟更加寬裕。

斷舍離也能上升到思維層面。人的思想並不都是積極的,大腦很容易產生“我很差勁,我的付出毫無意義,我的前途一片渺茫”之類的想法,甚至有人認為“我活着沒有任何意義”,這些消極情緒也需要當斷則斷。

當我們真能做到“斷”和“舍”,就能活的自在。短短兩個字,真正做到卻是難上加難,所以斷舍離是門學問。

但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從簡單的事情着手,比如收拾房間,從怎麼看怎麼像垃圾的東西開始,清理掉不需要的東西。甚至還可以從一台冰箱,一個錢包開始整理。

山下英子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意思是,看不見收納空間最多隻放七成,書架等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五成,裝飾性的收納空間只放一成。如果想增加新物品,就必須遵守替換原則,意思是總量不變,用新物品取代舊物品。

因為有數量限制,所以留下的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每次添加新物品時,也會慎重思考“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長久下來無論的生活質量還是審美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想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正如梭羅所説: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而且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把它用在重要的人、事、物上。重點是這種方法簡單、實用性強,我們現在就可以從錢包開始斷舍離。

斷舍離讀後感2

一直聽説斷舍離這個概念,朋友圈也經常有朋友在斷舍離,終於沉下心來閲讀這本書,受益匪淺。

沒看這本書之前,猜測這可能是一本關於心學的書,最近,我發現我這病挺嚴重的,喜歡猜測,動不動就自以為是,想當然,老子説,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金剛經》説不住於相。都是説要去掉自己的主觀意識,讓事物合乎道,而不是”我想”,”我以為”。小時候老師總誇我,這小孩太聰明瞭,沒説頭就知道尾巴,現在想來原來是貶義的。

這書寫得很樸素,就是教你收拾居所,把家裏多餘的東西扔掉,把不用的拿走,讓家寬敞起來,讓衣櫥寬敞起來,讓廚房寬敞起來,讓抽屜寬敞起來,留學你在用的東西,讓偶爾用的或者長時間不用的東西請出你的家門。然後一切就發生變化了,從物到心發生變化,奇蹟就誕生了,好運就來了。

山下老師就是很耐心地指導你如何去斷去捨去離,告訴你這個過程如何去克服,如何由自己而影響家人一起斷舍離,而沒有太多的言語去告訴你什麼哲學啊、人生大道理這類話題,而只是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物,這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虛,也不玄。

是的,當你對你身邊的多餘的物開始拋棄,而讓自己所處的環境寬鬆起來,簡單起來,那麼多一直都捨不得拋棄的東西都扔掉了,從扔掉物開始,也開始了清理心中的垃圾了,因為外在已經習慣了簡單,那麼有外及裏的功夫大概就到了。

就像我剛才説的“猜測”,猜測、懷疑、自以為是其實也是負能量,負能量都消除了,正能量就滿滿。

當我們養成了至簡的習慣,那麼我們未來在做選擇的時候應該就會還慎重了,比如説買一件衣服,確定要經常穿嗎?確定是必須的嗎?還是為了滿足購物癮而買呢?推此及彼,其他的事情也會一樣的,那麼,人生就發生變化了。

這幾天一個人回瀋陽,居家隔離不出門,沒事收拾家,收拾自己的東西,痛恨自己,痛恨以前的自己,那麼多衣服,那麼鞋,那多書,那麼多生活用品,太多是不需要的,為什麼會買買買?接下來,我要扔扔扔。

山下老師也不是説你非得過苦行僧的生活,該裝飾的還是可以裝飾,該高尚的繼續高尚,只是你得有審美能力,得會裝飾,而不是把豪華奢侈的東西堆滿家,會“留白”,讓該高尚的東西高尚起來。

真的,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幸福與否,但是,有外及裏的`訓練方法,我是頭一回見,但我從心底相信了。

《斷舍離》這是是在微信讀書上看的,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可能還沒正確地領會山下老師的真意,但我覺得收穫甚豐。

斷舍離讀後感3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捨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髮黴,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於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為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着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讀後感4

最近幾十年經濟的發展,使物質資源的獲取代價變得越來越小了,商品種類和數量都極其豐富、甚至到了過剩的地步。以至於大多數人的家裏都存放了太多沒用的東西,它們不僅並沒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反而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空間和精力,讓生活變得更加沉重和瑣碎。

在你擁有物質的同時,物質反過來也在控制着你,就如《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所説的:“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

因此,我們應當經常保持空杯和清零的心態,迴歸生活的本質,關注內心最真實的需要,對各種沒用的東西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最早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概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通過不斷地重複斷和舍的動作,達到一種脱離對物質迷戀的狀態。

斷舍離提倡的是一種為生活做減法的理念。學習和實踐斷舍離,可以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

從扔掉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開始,來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最大限度地把生活變得簡單清爽,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

如何對閒置物品進行斷舍離。

1、首先要戒掉不斷買買買的購物習慣,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當決定買一樣東西之前,先問問自己,究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新鮮感和虛榮心,還是自己真的需要它。寧可在需要的物品上多花點錢,也不要因為廉價而購買沒用的東西。

對各種搞活動發的贈送品、試用品、紀念品,如果不需要就不要拿進家裏。

2、正確認識“我”與物品的關係。

決定一件東西的去留,“我”才是判斷的唯一主體,我現在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是否舒服才重要。物品永遠是為人服務的,只有把“我”作為主體,才能從紛擾的混亂和無序中解脱出來。

如果總是考慮這個東西本身有沒有用,能不能用,就以物為出發點了。

3、先扔起來再説。

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則是,只留下必須的東西。捨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要知道,並不是你靜下心之後才能捨棄,而是捨棄了之後才能靜下心。

4、先從那些用不着的東西、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扔。比如,過期食品,壞了的電器,過時的衣物、沒用的紀念品等等。

5、同樣的東西最好不要超過兩個。

對於一些值錢的東西,你可以選擇放在二手貨販賣網站上、送給別人、送往救助站或直接放在垃圾箱旁邊,留給需要這些東西的人。

也沒必要囤積大量的備用物品,你的家裏不需要有庫存,街邊的超市和便利店才是你的庫房,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即可。

6、有些東西屬於季節性用品,比如換季的衣服、被褥等,可以保留。但如果有些東西一年四季都沒用過,説明你並不需要他們,估計明年也依舊會排不上用場,可以果斷扔掉。

7、對於那些不再使用,卻因充滿感情或承載回憶而戀戀不捨的東西。要説一句對不起或謝謝你,這樣的儀式感能夠對我們順利地丟棄一些東西產生很大的助力。

8、在扔東西的過程中,你也許會遇到一些左思右想,確實不知道是否會用到的東西。這時你可以把它們先拿出來,集中放在一個地方,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係,如果之後的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就可以扔了。

9、如果扔不扔這件東西讓你反覆思考了5次以上,就應該果斷扔掉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並且還會讓你糾結其它東西的去留,帶來連鎖反應。

10、扔掉你的收納用品,真正值得擁有的東西數量是非常有限的,那些看起來為我們製造空間的收納品反而在佔據着空間,只能為囤積更多的物品做好了温牀。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各種傢俱和收納工具,都是自由的敵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明明物品還有價值,就這樣白白扔掉豈不是很可惜嗎?通常人有這樣的想法,是沒有把自己放在自然和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思考。

物品如果在你的手中被遺忘,沒有發揮任何的價值,並不代表它們本身無用,正因為它的價值需要繼續的發揮,才要我們像放生一樣把它放歸自然和社會中,相信它可以去到最需要它的地方,繼續完成它的使命。

這種給予它物自由的行為,就會變成一種積極樂觀的動力。因為你在放手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賜予物品第二次生命的權利了。你不但沒有真正失去它,反而獲得了力量,這就是其中的奧妙。

這種通過斷舍離而達到的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1、時間變多了。省去了很多購物的時間,翻找東西的時間,整理雜物的時間。

2、擁有充沛的的精力。要操心的東西少了,生活效率也變高了,精力自然就多了。

3、培養你的決斷能力。當你不斷地修煉在猶豫不決中進行取捨,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做決定,你會發現,你的優柔寡斷的問題就慢慢解決了。

4、內心也變得更加寧靜。當你決定不去佔有更多東西的時候,就會更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也會更珍惜自己身邊留下的東西。這種內心的寧靜也會帶來心情的愉悦感和身體的長久健康。

斷舍離讀後感5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初三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後感6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

斷舍離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房間的清理,更是對心靈的淨化。通過整理房間的思考,達到某些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斷——不該買的別買;舍——不該留的別留;離——不該想的別想。所以,斷舍離的最終結果,是房間變得乾淨整潔——達到它的途徑,是通過減少房間裏的物品,而不僅僅是整理。那麼具體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們又應該怎樣斷舍離呢?

切斷房屋雜亂的源頭,不讓房屋有變得更亂的可能性,稱之為“斷”。換句話説,就是剁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讓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很少。用購物這種方式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

這種追求快感的購物,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沒處放。這些曾經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煩惱。曾經我們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終於變成了“雜物”。

所以,斷舍離的第一步,是停止購物——凡是非生活必須品,都要停止繼續購買!

這是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將“斷舍離”理解為“該扔就扔”,這其實是對斷舍離的一種誤解。所謂的“該扔就扔”,其實是“舍”,它只是斷舍離的一個環節而已。

什麼樣的東西該捨棄?總體來説大概有三類:

1.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給你的禮物,記錄你和閨蜜鬧掰的照片,公司領導當眾甩在你臉上的一份報表等等。如果這些物品讓你每次看到都會勾起並不美好的回憶——那就該和它們説再見了。

2.已經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條過時的裙子、一本讀完並且不打算再讀第二遍的書。這些東西曾經是“美物”,現在已經成了“雜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購物的內容相比,這些東西變成“雜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過,現在也是該它們的時候了。

3.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頂野營帳篷——雖然你從未參加過野營;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雖然你現在胖到根本套不進去。

這些物品是你留給自己的執念,一方面也許你永遠也用不上它們;另一方面,也許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凡是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東西,也應該捨棄了。

離是對斷和舍的一種昇華——那些回憶雖然痛苦,但是我好捨不得;購物是我唯一的娛樂放鬆,我怎麼能放下;穿上這件衣服是我的目標,沒了它我還靠什麼支撐着減肥……你有一萬個理由拒絕斷舍離,但是我只有一個理由堅持——我是在為今天而活,不是為了糟糕的過往和遙不可及的將來。

當你的生活不再因為物品而喜或悲,當你脱離了對物品的執念,你就做到了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