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清單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單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清單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清單人生》讀後感1

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寫下坦誠的文字。許是應該像作者一樣,從平靜得如往常般的一天開始,平鋪直敍。

前半本就像往常毫無波瀾的日子,宂長、乏味,卻又帶點苦澀和若隱若現的甜。博格並不是一個世外桃源,它只是被遺棄的經濟殘骸,只是這樣混亂、蕭瑟的環境下,平庸到碌碌無為甚至毫無生氣的生活卻莫名令人嚮往。

自閉地將一個個文字鎖起來,關進心裏,將書行清空。活着,總是孤寂而被誤解的。因為經常,它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可是,哪怕帶來些許慰藉的環境一成不變,我們也終將被人心蠱惑。幸好那是一羣無知而無畏的孩子們。他們大大咧咧地闖入布里特?瑪麗的生活,強行而真誠地填滿一點一點空白,驅散陰霾。如果我們可以種下光明,那大概,可以收穫孩子。

即使借了孩子們的勇氣,生活依然只是生活,該有的選擇、糾結和煩亂,依然會到來。麻煩總會如期而至,除非時間停滯。愛情、感動、妥協和麪包,該怎麼選擇。後半本是高潮,情節波瀾壯闊,我們期待着作者的選擇,一如等待着生活的結局。

命運,大概是在自己做出無數次選擇之後,生活的面目。我們總在期待命運,卻也總被生活束縛。當選擇與生活妥協,我們每個人都是預言家,能看到自己平鋪直敍的結局。可是,作者筆鋒迴轉,布里特?瑪麗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不,這不是她一個人的決定,是被孩子們赤忱之心推動着,作出的最勇敢無畏的決定:做最渴望的自己。

假如只剩下三天生命,該如何活着。我們大概不會再努力妥協,大概不會再肆意揮霍。也許會懊悔從前,也許會感歎再來不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那麼為什麼有些事情趁着大把的光陰不去做呢?所有的妥協,最後都會變成命運。

世間皆有因果,今天的自己,是昨日自己的果,是未來自己的因。看透了古往今來生命的軌跡,是不是可以嘗試着做一點點改變,期待一下未曾料到的驚喜,讓生活豐滿一點。畢竟,奇蹟之所以是奇蹟,是因為努力的結果在思考之外。

《清單人生》讀後感2

布里特瑪麗發現丈夫出軌後,離開了她在衰敗的小鎮博格找了一份娛樂中心管理員的工作。但這卻是一個令她完全不快的地方,衰敗、骯髒、滿口髒話,甚至有老鼠,這和她以往整潔有序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所以她需要清單,一份可以按着辦事的指導,來讓她的生活按照軌道行走。

然而,來到博格本來就是一件偏離軌道的事情。這也註定了,她的清單必定不可能持續下去。其實看書的封面就能獲得很多信息了,比如上面的菲克新、老鼠、足球。

1、關於菲克新

雖然布里特瑪麗喜歡用小蘇打,但是對她來説,無可替代的還是菲克新。那是在過去幾十年裏始終不變的東西,日復一日的擦乾淨窗户、打掃房間、往花盆裏撒上小蘇打,每日等着肯特回家。把他的衣服洗乾淨疊整齊,把叉子、勺子、刀擺在不同的分格里。這樣日復一日的人生,停滯在自己時間裏的安定,對布里特瑪麗來説,就是一切。

所以當她發現外面的超市已經不賣菲克新,一切的事情都已經發生改變了,她是驚惶而憤怒的。肯特説:“經濟危機已經結束了。”但是布里特瑪麗出去親自一看,發現不但沒有結束,而且情況更加糟糕。但是她的本能是拒絕——拒絕相信和肯特不一樣的説法,也是拒絕了外面的世界。

在伯格,這個衰敗跟不上外部節奏的地方,卻依然為布里特瑪麗提供了一瓶菲克新。可以説這裏是布里特瑪麗軟着陸的地方,從一瓶已經停產的清洗劑上,她找到了和過去生活的接續點。為她善意找到菲克新的小鎮人民,也用寬容的胸懷接納了她。

2、足球

足球在書中一個隱喻頗多的詞。布里特瑪麗來博格的第一天就被足球砸了頭。故事裏的幾位主人公都是(曾經是)足球隊員。足球是博格以往興盛的象徵,也是整個小鎮的希望。球賽是把人們聚起來、推動故事進展的關鍵環節。支持不同的球賽象徵着不同的處事方式。布里特瑪麗也是當上了足球隊的教練,固執古板的人生也一點一點的發生改變。

誰能想到一個古板的老太太竟然能變成一位足球教練,帶領一羣小孩踢球,她成立球隊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點名(這很清單)。雖然最後博格的球隊沒有沒有勝利,但是最後卻收穫了一個球場。原本打算離開的人,也因此留了下來。博格的未來,一定是會慢慢恢復生機的。

3、老鼠

老鼠在文裏並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甚至有點可愛,會舔布里特瑪麗的腳。

她會對老鼠説話,給老鼠士力架(雖然一開始是為了捕鼠)。給老鼠士力架也成為了瑪麗新的儀式。

在文末,兩隻老鼠的腳印也暗示着瑪麗可能的新戀情。老鼠像是一個不會説話的朋友,也是看着布里特瑪麗改變的見證者。對於愛清潔的她,最後能夠坦然面對老鼠,也是一種破繭成蝶的暗示吧。

我能夠理解布里特瑪麗對於organized、整潔有序的強迫,我心情不好就會把東西重新整理,渴望歸零重新開始,那是一種對安全感的渴望。可是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在整潔有序的家裏,不是在知道什麼東西在哪裏的確定,是在於你覺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狀況下,你都有勇氣重新開始。

《清單人生》讀後感3

連着讀了巴克曼的三本書,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滿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給人帶來温暖。

布里特—瑪麗一直都是為別人而活,從來不曾表達過自己真實的想法,沒有自我,內心孤獨,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獨自來到博格工作,一切都開始變得不一樣。

布里特—瑪麗認真,刻板,乾淨整潔,不允許打亂事物的順序,生活嚴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單。博格是一個經濟蕭條死氣沉沉似乎已經被人們放棄了的小鎮。布里特—瑪麗的到來,無形中改變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博格開始生氣勃勃,布里特—瑪麗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於永不放棄。

説實話,我急切地猜測過結局,我想布里特—瑪麗會留在博格,會選擇彼此有些喜歡的斯文,然而看到後來肯特為布里特—瑪麗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舉動,我以為巴克曼會安排她隨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沒有這樣,沒有讓布里特—瑪麗選擇任何一個男人,他讓她選擇了夢想,布里特—瑪麗選擇了為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夢想的巴黎。

這是最好的結局。

巴克曼式的充滿温情充滿希望的結局。

尋夢,實現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經習慣於一成不變,哪怕你一直以來內心怯懦,都沒有關係,只需面對自己的本心,無論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

《清單人生》讀後感4

最近看了有關列清單的書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裏克·巴克曼的《清單人生》。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布里特·瑪麗的老太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是個老套的故事。布里特是個死板守舊、個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給了離異男肯特,沒有生孩子,後來肯特出軌了,幾十年沒有工作過的她出來找工作。她在博格這個新的地方認識了新的人,開啟了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人生。

在我看來,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國界,代表了很多掙扎在自我實現和服務家庭之間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歡列清單,任何細枝末節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單上並且嚴格執行。她有自己的矜持和優雅。和所有嚴格要求自己的家庭主婦一樣:衣服要熨燙整齊,搭配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刀叉勺必須按一定次序擺放;清洗沙發要用固定牌子的小蘇打;晚上六點是文明人吃飯的時間,不能受打擾……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布里特曾認為自己的丈夫是權威:“我的丈夫是銀行家”、“他説經濟危機已經過去了”。她從來沒有為自己做過些什麼,一切都是為了家庭而犧牲自我。她也想過工作,但總是被丈夫嘲笑。布里特告訴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迴應就是賺那麼一點錢還不如我給你。後來布里特偷偷去面試,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機會。

她沒想過和粗魯的人交朋友。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難,當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當初的布里特,應該從來沒想過會和這些粗魯的人成為朋友。坐在輪椅上的銀行、對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熱愛足球的薇卡……這些人的生存狀態、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強烈地衝擊着她。後來,她也接受並認可了這些可愛的朋友。書的結尾是個開放式的結局:肯特發現自己的生活不能沒有布里特,他來到博格找她,請求她的原諒,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處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產生了感情。作者並沒有寫出布里特最後選擇原諒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還是選擇斯文,繼續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開車離開,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獨立做決定。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這個愛列清單的老太太的“意外”經歷,提醒我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可能是我比較悲觀。也可能是互聯網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打開公眾號,很多文章都是關於出軌之類的,給我一種女性結婚生子是一種風險極高的賭博活動的感覺。

身邊也有同學已經結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沒有聽到一個人告訴我,她們過得比單身的時候更好。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接觸到的人都是窮人的原因吧。

單身或者結婚都是一種選擇而已,沒有對錯之分。但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永遠都是比戀愛結婚更重要的事,愛情可能沒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還有自己。

《清單人生》讀後感5

因為《外婆的道歉信》所以想看看開車選擇開啟新生活的布里特瑪麗會有怎樣的精彩。

把原有的習慣打破,從原有的熟悉生活中走出來需要巨大的勇氣,原來的布里特瑪麗束縛在日復一日的思維方式裏,束縛在自己指定的條條框框裏,束縛在自己欺騙自己的假象裏。

在博格這個偏遠的小鎮,卻把原來那個怕死、討厭足球、害怕改變的布里特瑪麗敲擊成了粉末,她沒有因為肯特愛上足球,而因為一羣熱愛足球的孩子們愛上了這項運動,她在原來的生活氛圍裏一直欺騙自己,嚴格按照清單列出的內容逐條營造自己被需要的景象,而在博格,她卻有勇氣把清單的一頁撕扯下來。

我很喜歡巴克曼為布里特瑪麗選擇的結尾,讓這個照顧別人情緒,一直被需要了60多年的人,重新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選擇自己夢想中的巴黎,並不是他拋棄了肯特,也不是她拒絕了斯文,而是她終於有勇氣拒絕,終於有勇氣不再攀附,終於有勇氣去嘗試自己想看的風景和想要的生活。

人生,可以有清單,讓我們明確什麼是生活;人生,可以沒有青島,讓我們明確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

《清單人生》讀後感6

童年時代比自己更優秀也更受父母疼愛的姐姐在全家出遊的途中車禍去世後父母突變的情緒讓布里特—瑪麗變得只為討好他人而活,包括選擇的婚姻。在60多歲,繼子女長大離家,丈夫出軌後出於對獨死無人知的恐懼她選擇了重新工作,因為這樣,“當你沒去上班的時候別人會知道你出了意外”,來到剛開始厭惡的博格後在慢慢的相處中她認識到了很多“不曾放棄”的人。

她是一個偏執的人,只認準清單上的事,必須強迫一切乾淨整潔,始終秉承“文明人”的做法,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她只想過一塵不變的正常生活,但“她想知道,一個人在老去之後,靈魂中還剩下多少自我改變的空間,還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他們會怎麼看待她,會如何讓她認清自己。”直到在博格的所見所遇,在“真正朋友”和孩子們的鼓勵下,她在回頭的丈夫和正義警察斯文的追求中沒有“敲開誰的門”,帶着孩子們贈送的汽油,開着自己的車,往前開,去她一直嚮往卻不敢前往的巴黎。

想要改變,想要做自己,想要為自己而努力,真的什麼時候都不晚。

《清單人生》讀後感7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捨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

當63歲的Britt—Marie遭遇丈夫的出軌,跳上雷諾車出發,來到博格重新開始工作,從剛開始的種種髒亂差,到慢慢適應,不斷地反省自己,最終突破自我,終於為自己活了一次,這真是振奮人心的時刻啊。

人啊,總是習慣處於舒適圈

就這樣,一年變成了幾年,幾年變成了一輩子。直到某天早上她醒來,才發覺光陰虛擲,來日無多,卻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63歲的刻板、固執、有強迫症的老太太都能做出改變,年輕的我豈能就這樣在生活的打壓下停滯不前呢?也許只有真正做出改變的那一刻才能發現:生活明朗,萬物可愛,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我年紀大了,不適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紀多大?”

巴克曼真是一個有文采的人,書中精彩的句子不勝枚舉。

雨又下了起來,博格的雨就是這樣,反正它也沒有別的事可做,閒得慌了就下一點兒。聽到這裏,薇卡忍不住了,因為她的耐心異常短小精悍。博格的下午變成了晚上,既迅速又無情,黃昏彷彿拿出一塊創可貼遮住了陽光。

《清單人生》讀後感8

最近比較忙,所以是歷時兩個週末看完的一本小説,名字叫《清單人生》,是瑞典的一個80後作家,叫弗雷德裏克。巴克曼。寫的是60多歲的女人,當了一輩子家庭婦女,在老公出軌後的一系列反應,平凡處發人深省。

女主叫布里特 瑪莉,是一個傳統的家庭婦女,每天依靠清單過日子的人,一個接受不了咖啡杯不用杯墊的人,一個幾十年沒有單獨出過家門的人,一個很normal的女人,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有很多,可平凡的人也有不少,優秀的人雖然獲得的已然很多,但大多還是貪婪,比如布里特的丈夫,肯特,曾經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都是屬於布里特瑪莉的所有,她的生活就是讓他的生活過的更好,布里特是一個平凡且較真的人,從小有個姐姐,大概是她所有特徵的反面,一個絕對優秀出色的女孩,但是卻英年早逝,在那次車禍中布里特卻活了下來,父母很是遺憾,對於出事的是那個優秀的孩子而不是布里特,姐姐死後,家裏的陰鬱久久沒有散去,布里特就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中謹慎的過活着,直到遇到他的丈夫肯特,肯特是一個帶着兩個孩子的離異男人,同時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於是很正常,布里特照顧肯特的生活,照顧肯特的孩子,甚至都沒有要自己的孩子,她把他們的生活打造的井井有條,乾淨整潔,很有條理。

直到後來,六十多歲的她在一次肯特犯心臟病時,發現了自己老公出軌一個年輕女人的事情,她沒有哭沒有鬧,但是一個較真的人也無法當作沒有發生,無視這些的存在,於是她離家出走了,去了勞動就業保障局去找了一份工作,在經濟危機洗禮後的社會,連一個正常的人找一份工作都很難,更何況是她,布里特,一個大半輩子沒有過工作的年邁的老人,但是在她的再三堅持下,得到了一份工作,可以説對她來説是一份前所未有的挑戰,去一個叫博格的社區去做為期三週的臨時管理員,她的生平應該都沒有到過如此髒亂差的地方,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到處充滿了絕望,這裏的人一直在經歷着經濟危機帶來的持久的傷害,到處是絕望的破敗,除了有一羣孩子,對足球有着執着的感情。

這裏有一個警察,一個心存善念的警察,發現了不同尋常的布里特,並且充分的展示着好感,後來,陰錯陽差,布里特成了那羣踢足球的孩子們的教練,從一個對足球無感甚至是厭煩的人,開始變成一個因為足球或者因為踢足球的人而不斷改觀的人,雖然她依然覺得足球是項野蠻的運動,但是她會和孩子們一樣因為足球而感動了。

後來,肯特來找她回家了,沒有布里特的生活,肯特過的一團遭,直到離開才發現曾經擁有的多麼重要,然而這個時候的布里特已經不是幾個月以前的布里特了,她學會了這些年她都不曾理解的東西,人要為自己的`夢想而活着,只是為了進一個球,摔的腿骨折,臉擦傷,也在所不惜,依舊可以笑出聲,因為那是夢想啊,無論做的結果怎樣,畢竟他們努力了,即使沒有勝利,他們也心懷希望,他們支持的使利物浦隊,無論結果怎樣,也不會放棄的球隊。

後來的後來,布里特經過一陣的搖擺之後,誰也沒有選,沒有選擇跟肯特回去繼續以前的生活,也沒有選擇斯文留在博格,在替孩子們申請了一個球場之後,她去了她兒時一直夢想着的巴黎,故事就在這裏畫上了句號。

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聽,那就僅僅是個故事,然而,從布里特的經歷,肯特的經歷中我想作者想告訴人們的更多,Do what you want ,人只有為夢想努力的時候才是最快樂的時候,and 珍惜你所又擁有的,不要太貪婪。

《清單人生》讀後感9

弗雷德裏克。巴克曼的作品一如既往的讓人温暖和感動,很喜歡他的寫作風格,和《外婆的道歉信》、《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兩部做樣品一樣都是描寫平凡普通的人,發生的事情好像就在我們身邊。 主人公佈裏特。瑪麗是一個63歲的老太太,脱離社會在家做家庭主婦近40年,因為丈夫出軌被迫離家找工作,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博格這個地方,做娛樂中心的管理員。

剛開始我被布里特古板的性格和必須按照清單做事的生活方式古怪到了,懷疑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嗎?

雖然她是一個家庭主婦,但是一點都不懶散,總是保持最精緻的髮型,衣服不能有一絲的褶皺,特別愛整潔乾淨,牀罩和沙發要用小蘇達清理,擦玻璃必須使用菲克新清潔劑。社交能力很差,説話直來直去,很難有迴旋的餘地,想要討好人會説“你的髮型很好”,回頭還會補一句“額頭窄不適合這個髮型”。和就業中心的工作人員約見面時間,被推脱説晚上六點,六點已經下班了,是吃飯時間,她就真的買了吃的,去做了晚飯,六點一起吃的晚飯。

我一邊看一邊想,這樣的人能找到工作嗎?怎麼適合社會生活,和人溝通完全不在一個頻道,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開始越來越喜歡這個老太太了,不知不覺被感動到熱淚盈眶。

博格是一個因為經濟危機影響被廢棄的小服務區,一個做輪椅的酗酒女人經營着一個髒兮兮的混亂小超市,是小鎮的中心,兼有披薩店、快遞、郵局、修車行、醫療中心的功能,足球場被關閉了,孩子們隨意在小廣場上踢着足球,時不時的會砸到人的頭上或者其他什麼地方,人們懶散消極,卻因為布里特的到來發生了改變。

喜歡被別人需要是因為心裏盛着滿滿的愛。

布里特是孤獨的,她一個人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該如何與人溝通,孤獨到每天和老鼠聊天,不停的打掃衞生。當孩子們邀請她做足球教練的時候,儘管她對足球一竅不通,連世界盃是什麼都不知道,她還是答應了,因為她感受到了被需要。她一輩子都是為別人活着,照顧丈夫的父母,丈夫的兩個孩子,每天很忙碌,忙碌到沒有時間出去工作,甚至沒有要自己的孩子。

當感覺被需要的時候,她的心就滿了。

她和視力不好但是懂足球的胖女人銀行一起帶孩子們踢足球,給孩子們把秋衣洗的乾乾淨淨,帶孩子們去參加比賽,重新燃起了小鎮的熱情,人們不知不覺的發生的變化,重新喜歡上了這個小鎮,不再想賣掉房子搬走了,也喜歡上了布里特。

布里特也因為孩子們和小鎮上的人們發生了改變,她被更多的人需要,就有了一份責任感,非常投入的去做每一件事,甚至來不及顧及自己的生命,在持槍搶劫犯面前,敢用身體擋住其他人,儘管害怕的要命,也不給歹徒打開收銀箱。執着的去鎮上給孩子們申請建足球場,把要做的事情列到清單上,堅決不改變,被告知不可能就天天去,因為薇拉説踢球的時候會忘記一切,孩子們在踢球的時候可以不顧一切,非常開心,大人們在踢球的時候可以忘記經濟危機帶來的煩惱。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的第一個進球讓布利特不由自主的跳了起來,一個不懂足球的老太太,居然因為足球體驗到了激情,激情是什麼?那一刻她發生了改變。

到了一定年齡,人生所有的疑惑幾乎都可以全部濃縮成一個問題,應該如何活着?

布里特的丈夫肯特來找她,請求她原諒,布里特沒有選擇和前夫回家,也沒有選擇在博格認識的新的追究者警察斯文,最終選擇獨自駕車前往巴黎,因為去巴黎是她從小的夢想,一直想去確沒有勇氣去,即使63歲了又能怎樣,只要有夢想,什麼時候實現都不算晚。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捨棄務必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但是隻要努力,勇敢的堅持,什麼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改變可以發生在很多年以後的遙遠的將來,也可以發生在當下。

《清單人生》讀後感10

讀一本書,不求讓自己變得深刻。

在看《外婆的道歉信》的時候,對於布里特·瑪麗絲毫沒有好感,甚至有點討厭,直到看到她幫助愛莎向警察隱瞞了嗚撕的存在,才有一點點的改觀,老太婆沒有那麼壞,後來瞭解到她毫無存在感的前半生,直覺得可憐。當看到一輩子為別人而活的布里特·瑪麗,暮年有了出發的勇氣,告別熟悉的一切,重新上路,我就知道《清單人生》對我而言就是故事的延續。

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孤島,博格的每一個人都不是,足球讓所有人產生了聯繫,對於足球的熱愛,讓博格這個破敗的,甚至沒有像樣足球場的小地方變得熠熠生輝,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只是因為布里特的到來開始變得生機勃勃,有了色彩,從來沒有想到一個人可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同時博格的人也改變了布里特,這個固執,彆扭,按清單生活的老太婆,終於打破自己的常識,聽從內心。

在這麼特殊的時刻,讓我讀到這本書,開心的時候哈哈大笑,心疼的時候潸然淚下,一直不相信感同身受,相同的經歷才會共情,感歎於作者細微的描述,讓那種相通感覺躍然眼前。

《清單人生》是布里特的自我救贖之旅,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樣有勇氣,能帶領自己走出困境和低谷,和錯的揮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