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09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歡迎大家分享。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1

很多人都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為一談了。其實,《三十六計》是後人在《孫子兵法》的“謀”中演變而來的。《孫子兵法》更注重的是“計”而不是“奇謀”,這是計算的“計”。就是通過SWTO的綜合分析,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説的 “五事七計”,這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謀略則次之,以少勝多的戰例畢竟少數。是否有你開明的政治,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否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否裝備上領先,是否有嚴明的治軍,是否賞罰分明,是否有強力的執行力,這些綜合的因素才是致勝法寶。我們中國人喜歡諸葛亮式的“奇謀”,放大了這些“奇謀”的作用,其實這偶爾的“靈光乍現”對最後的戰局勝負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火燒赤壁中,曹操兵敗赤壁就是因為中了“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再加上火攻。所以做好戰前雙方實力的計算,才行。粟裕大將打仗就深得《孫子兵法》的精華,他每次打仗之前對地形地勢都摸的非常透徹,他常常能發揮現有兵力的最大戰鬥力,打了無數的勝仗。還有遠一點的,打仗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都做到了《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則。

同樣,《孫子兵法》還表現出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我們都知道,古時打仗前都會求神問卜辯吉凶,《孫子兵法》對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打仗靠的戰略戰術,而不是這種“可預知勝負”的迷信,這些勝負因素都是客觀的,人為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還有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的普遍聯繫,這也是孫武辯證思想的體現。孫武還認為戰爭的雙方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對國家是不利的,所謂戰爭只會“兩敗俱傷”,孫武能看透這樣的本質也真是讓人歎服的。不僅如此,根據孫武對戰爭過程中的矛盾轉變的觀點,我能看出其對於事物發展的認可。這是不斷變換的,就像尊無説的:“亂了才會想去整治,膽怯了才會變得勇敢,弱小了才會想着去變強。”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科,如心理學,邏輯學,管理學等等,他對於中國人民有着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的很多領域都有着很強的指導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孫子兵法》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的原因。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2

我今天讀了一本書,名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因為書比較厚,所以我只看到了第十三篇,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最精彩的.一篇吧!

那一篇講的是蜀爭奪漢中之戰: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益州,與佔據黃河流域的曹操、佔據江南的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公元215年,曹操消滅了西北的馬超、韓遂勢力後,親率大軍進軍漢中的張魯,佔據了漢中。漢中地處益州,曹操的進軍漢中,使劉備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統治權及其穩定性受到影響,而且,由於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於是,劉備爭奪漢中之戰發生了。劉備用“知迂直之計”轉敗為勝,迫使曹軍退出四川。

我讀完十三篇之後,知道了打仗不僅要有兵力,還要有計策。

《孫子兵法》説:“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知道自己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競爭謀個位置或者某個目標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你的同事中哪個最具有競爭力,對你最有威脅,他的長處是什麼,不足是什麼,然後衡量一下自己是繼續與他爭下去,還是另謀他就,還是韜光養晦,面對現實,調整為其他更實際的目標。

《孫子兵法》説,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就是道義,就是要堅持正義,做官要正直,這樣你才能在道義上佔有優勢,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時,你時機沒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躍躍欲試,鋒芒畢露,欲速則不達,你時機到了,接把握住機會,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與位置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市委書記,重慶市委書記和上海市委書記的分量是不一樣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爭取下一個目標就有利的多,反之則很吃力或者根本沒有希望;將就是自身的能力,沒有能力再好的天時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費;法則是工作方法,如何團結同事,加強羣眾基礎。

《孫子兵法》説:“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工作中也要靈活機動,善於創新,善於思考。

《孫子兵法》説,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間相處,要靠自己的品德讓別人信服自己,而不是靠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靠高壓政策更不可取。

《孫子兵法》説:“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怒可復喜,愠可復悦,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工作中一定要制怒,想想經常在工作大怒,真應該好好改改了,因為怒而興師最後失敗的例子太多了。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3

我一向很喜歡古代的東西,再加上電視上也經常有播一些例如福五鼠之三十六計之類的電視,使我也隱隱約約地喜歡上了古代兵法。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我要講的孫子兵法裏第一章——計篇裏的大概意思,翻譯出來的意思就是,“孫子説: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人民生死,國家存亡的根本問題,是不可不認真加以研究的。”下面我來講一個古典事例。

漢武帝死後,8歲的漢昭帝即位,由將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奉遺詔輔佐。

燕王劉旦野心勃勃,漢武帝死後不久,便與劉氏宗室劉長、劉澤等人謀反,結果因為祕密泄露,被人告發。

劉長、劉澤被處以極刑,而他則因為是王爺,而倖免於難。

按理説,漢昭帝沒有處罰他,他應該感謝漢昭帝,並從此懸崖勒馬。

但是他不但沒有停止他的謀反計劃,還打起了先陷害大將軍霍光再奪取政權的主意。

他上書給漢昭帝,説霍光擅自調動軍隊,企圖謀反。

漢昭帝雖然年幼,但很聰明,他認為霍光擁有大權,要是有謀反之心,早就行動了,不會等到現在。

於是他斷定這個奏章肯定是假的,便下令捉拿送奏章的人。

劉旦的這一詭計沒有得逞,他不甘心,便與上官桀、鄂邑公主密謀殺害霍光,還派出使者用重金到處去拉攏造反的人他的勢力不斷壯大。

正當劉旦洋洋得意準備起兵之時,陰謀再一次被人泄露。

上官、桑弘羊等人被處死,而且漢昭帝還下令追究劉旦的罪過。

劉旦知道,這次小皇帝是絕不會饒過他了,無奈之下,他只好上吊自殺了。

你看,文中的燕王劉旦輕言造反,最後只能自取滅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4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戰國時期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的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流傳於世界,享有“兵學盛典”的美譽。

這部著作的作者是誰?難道孫臏又叫孫武?因為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廣為人知,所以我以為作者是孫臏,其實本書作者是齊國孫武,在一百多年以後,齊國才再次出了個著名軍事家孫臏,據説是孫武的後代。本書成書於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是孫武送給吳王的見面禮,《史記》中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吳盡觀之矣。”

書中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篇篇列舉的軍事謀略以及歷史案例都值得我們好好研討學習,最觸動我的是其兵者之仁可見一斑。孫子在《謀功篇》表明:“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戰爭不是解決敵國間糾紛和爭議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明的,如果不通過交戰就能使敵國軍隊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可見孫子並不主張戰爭和兵戈相見,即使必須開戰,他崇尚的軍事謀略絕也不是鐵血殺戮致使百姓家破人亡。

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主張戰事,但對戰爭必須嚴肅對待並加以研究,無論在戰爭四起的過去還是在以和為貴的現在都要時刻準備着。孫子用兵的準則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敢來,而要依賴於自己的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賴於自己有不可攻的實力。這個準則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中同樣智慧,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到國家存亡,小到學生考試,細細讀來,這本書在教育領域也是值得借鑑的。

這是一部兵法祕籍,但絕對不只是一部兵法。孫子周密的思考部署、慎重的軍事行動還有博大的天下胸懷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會指導着我們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5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燒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個因用火而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孫子兵法》火攻篇對火攻戰術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

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詞,又可以做動詞。為什麼呢?

我認為,火是被人們使用於戰爭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來,火是能夠運動的,將“火”作為動詞,能夠完美的詮釋出火的猛烈與毀滅,可見人們對火的畏懼。火極難控制,因此運用火攻之術作戰,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條件,例如風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個不小心,自己的軍隊就會葬在火的無差別攻擊下,這也是人畏懼火的原因之一。

那麼,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為什麼火攻之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作戰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認為,主要是受時代的侷限。古代沒有大範圍殺傷的武器,只能藉助可能造成規模性傷害的自然力量,如颱風、洪水、雷電、地震等。地震無法預測、雷電無法被人吸引、颱風無法人為操控,這些自然力量極可能未傷人先傷己,於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對火而言更高,可以通過蓄水、放水以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但水的侷限性較火而言更強。只有敵人在低窪處、且我方蓄了足夠的水量時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敵人並未提前防備,否則會有足夠的時間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數時候只能達到“奇襲”、“困敵”的輔助作用,相對火而言温和的多。火的可控性雖然比水低,行進方向會被風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備遠距離和大規模殺傷對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為一種特殊有效的進攻手段,作用十分明顯。實際上,現代人在作戰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於火有關。

《孫子兵法》之火攻篇詳細的描述了孫子對火攻的具體作戰方式、作戰手段的研究。孫子指出,縱火攻敵只是進攻的一種輔助形式,強調與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後取勝,“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告誡強調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用兵者不僅要了解火攻的變化,而且“以數守之”,“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諸葛亮“火攻”戰新野,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將火攻之術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6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羣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意思就是:

主將對部屬約定戰期與部署作戰任務,要像上屋抽梯一樣,使其有進無退。主帥率軍深入敵境,要像開弓射箭,使他一往無前。燒掉舟船,搗碎鍋灶,以示死戰的決心。對待士卒,要如同驅趕羊羣一樣,趕過來又趕過去,使他們不知道究竟去哪個方向。

孫子認為用兵如“登高去梯”,不給退路,逼其就範;且兵如放箭,只要用來射殺敵人,並不指望其回頭;用兵如牧羊,只應聽從主帥的指揮,主人的鞭子就是方向。

當我們剝去“登高去梯”的外殼後,卻發現這一計謀有合理性的一面。因為戰場上兩軍交鋒,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將士兵置於絕地,出於求生的本能,必然會激發他們拼死衝殺的決心,這就是為什麼兵家使用“登高去梯”屢獲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二,面對強敵或者是險惡的處境,為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適當採用一些愚兵之策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從嚴守機密,確保萬無一失的角度來講,對重大的軍事行動可以對士兵隱瞞真情。

孫子説:“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之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濾。”,意思是説,要能矇蔽士卒的試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一無所知;改變作戰部署,變更實施方案,使他們無法知道我的真實意圖;變換營地,迂迴進軍,使人們無法估測我行動的目標。

另外,“登高去梯”之策,不僅可用於自己軍隊內部以激勵士氣,也可用於對付敵軍,以絕其退路。對內,將士兵置於死地,只應激發他們殊死搏殺,而不應斷其援應;讀後感·對外,斷敵軍退路,逼其就範,要防止其困獸擾鬥,狗急跳牆,這是在運用“登高去梯”謀略應把握的關鍵所在。

“登高去梯”原意為送人上樓之後,卻把梯子搬走,使人無法下來,比喻誘使人上前斷其退路。在軍事上指引誘敵人前來取利,待其深入,採用迂迴包圍,迫其就範。或在帶兵作戰中,有意把自己的軍隊置於死地,以激勵其拼死搏殺,對自己的士兵使用“登高去梯”之計。

古今中外有許多成功的戰例。如秦末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楚漢井陘之戰,韓信背水設陣擊敗趙軍。

孫子兵法讀後感500字(7篇)7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兵法書籍之一,其在中國歷史上擁有重要的意義。最賤比較閒,我翻開這本書來讀了一下。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時期,經常出現各類戰爭。如果戰爭沒有辦法避免,應該用什麼辦法打敗敵人呢?《孫子兵法》裏面説“上兵伐謀”,要打敗敵人,首先要用計謀;其次是從外交上挫敗它,是他孤立無援,再次就是用戰陣打敗它。要打敗敵人最次的方法是攻城。

《孫子兵法》認為攻城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需要準備攻城的裝備,而且就算打下城池也要損失很大一部分的士兵。所以《孫子兵法》認為打敗敵人最好的辦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策攻心,下策攻城。如果要採取下策的時候也需要做好準備,假如用兵打仗,十倍於敵,就用圍殲的方法。如果,五倍於敵人,就要採用攻佔的辦法了,如果兩倍於敵人,也可以採用攻城的辦法。但是如果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就可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如果強攻則很難取勝。

讀完這一段以後我感覺到孫子對戰爭形勢分析的厲害之處,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大部分的戰爭都是大吃小,雖然有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是畢竟是少數。現在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冷兵器時代,但是戰爭的危險其實也存在,所以如果能夠和平解決,就不要用戰爭。如果不得已的話,應戰方應該也要準備充足作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