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尼各馬可倫理學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尼各馬可倫理學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尼各馬可倫理學讀後感範文

《尼各馬可倫理學》其實是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畢竟它只是尼各馬可根據父親——亞里士多德的授課講義整理而成的。所以亞里士多德才是這本堪稱西方倫理學開山之作的真正作者,而尼各馬可只能算是編者。

亞里士多德其人履歷驚人、師從名師、桃李滿園,其中不乏當時雅典最有權勢的人。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師傅。他還是最偉大、最博學的科學家,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寫作涉及到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等多個方面,是西方哲學第一個廣泛系統。

那這樣的一個亞里士多德,講義中的倫理學究竟是怎樣的呢?很多評議不是説“這本書探討了道德行為發展的各個環節和道德關係的各種規定等問題,是西方倫理學史上第一部倫理學專著,書中系統闡述的德性在於合乎理性的活動等觀點,成為西方近現代倫理與思想的主要淵源之一。”就是説“在書中,作者系統地闡述了善、道德德性、行為、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樂、友愛、幸福等概念,其中不乏精闢的思想和精彩的論述。”但我覺得,雖然思想精闢、論述精彩但亞里士多德的表述方式實在令人不喜,使人讀之無味,理解起來也稍顯困難。可能是因為這是他授課講義的緣故,很多思想不顯於表,需要深入探討和詳細講解。這也是他所創的一種特殊文體——亞里士多德式論説文體。然而,亞里士多德既非我們的講師,又已逝去多年,卻是不能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了。

再講《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本身吧,其中的幸福觀最令我有所感觸。首先亞里士多德就在這本書中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什麼是人的善?這個問題在經過考察展開後變成了:什麼是幸福?

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於現實的德性活動”,並在第一卷和最後一卷都對其有所論述。他先用蘇格拉底的“善”來引入,並用其作為自己研究幸福的邏輯起點。蘇格拉底的“善”是具體多樣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中,以研究人的善為主要內容,並從人的行為着手。在他看來,“善”分為外在的善、身體的善、靈魂的善三類,而“至善”則是這三類“善”的有機結合,是善的頂點。這些善的行為品質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體現,所以只有達到了至善的境界,人們才能擁有完滿的幸福,而每一次善的行為,就是靠近幸福的機會。

行為是一種實踐性的現實活動,所以幸福又是一種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所謂“德性”,既有後天教育培養出的理性德性,又有後天風俗習慣薰陶而來的倫理德性。人通過德性而享有的幸福生活才是最持久、最具榮耀的,也是最為鞏固的。所以,只有養成並實踐良好德性的人才謂是達到了人的善,才能獲得真實而非虛妄的幸福。

那通往幸福的途徑除了至善和德性外還有哪些呢?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個的德性。”這句話雖然有點矛盾,有點奇怪,甚至在邏輯上也有概念的`包含錯誤,但卻明明白白的展現出了亞里士多德對公正的重視。沒有公正,人們就沒有了獲得幸福的前提保障,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然後是快樂,幸福不等同於快樂但絕不排斥快樂。快樂的人能感到幸福,但前提是這種快樂是高尚的,融合了德性、理性的本性上的快樂。還有一個途徑是中庸。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這個翻譯頗有內涵,但説白了就是要懂得適度原則。感受和行為中有不及、中間、過度三種情況,不及會造成失誤且破壞規範,而過猶不及。那麼,只有保持適度的理性,才能獲得幸福。因此中庸也成為了亞里士多德辛福觀的重要原理。

至善、德性、公正、快樂、中庸,這五個通往幸福的途徑加上其對幸福的理解構成了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也構成了《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公正的環境下,做一個至善之人,持中庸的人生態度,行合乎德性的行為,知足常樂,你就會是那最幸福的人。然喜怒哀樂愁,愛恨嗔痴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的平凡人生,有着小煩惱卻也因這五味俱全而有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