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範文

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1

我是一名愛讀書的男孩。我覺得讀書給我的生活中帶來了許多樂趣!我最喜歡的就是《我們愛科學》這本書。

這裏講了許多科學故事,其中裏面有一篇故事叫神奇紙橋過汽車。這個汽車是真的吉普車。大家肯定會想,紙橋怎麼能過氣車呢?其實是可以的。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首先需要用紙筒做成橋墩,加上一層橫樑和縱梁。也是用紙筒做的,再加上一層墊紙,在固定上就可以了。紙筒橋的結構就是:縱梁是主要的受力構件,是紙橋的核心;橫樑可以均勻的把幾噸的汽車的重量分配到縱梁上;橋墩可以防止縱梁變形過大;墊紙可以減小汽車過橋時的振動。所以吉普車開上紙筒橋時,紙筒橋的變化不超過一釐米。

這回大家明白了吧!科學是對人類有用的,但科學不能只是觀察看見的,還需要你去發現探索,也要動手試驗才會發現科學的存在。我愛這本書。我今後一定要讀更多的科學書籍。

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2

我看完了《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科學技術類》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其中的人類觀天的眼睛這篇內容最好看。

裏面主要講了古代的渾儀伽利略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簡儀牛頓反射望遠鏡和現代的多鏡面望遠鏡無線電望遠鏡等。我覺得人類古代的發展和現代科技發展有很大變化,比如説以前只有可以觀測到幾天後天氣的望遠鏡,現在無線電望遠鏡可以用來接收天體電波的觀測設備,它能觀測到更加遙遠的宇宙深處。

我覺得古代的科技和現代的科技相差很多,我長大也要當一個宇宙探測學家,因為要探測更加神祕的宇宙空間和大大小小的行星,要解開人類種種疑問,為我們國家的天文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

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3

我讀了一本叫《學生探索百科》的書,共分為三章——自然探索、科學探索和歷史探索。這些都對我們的知識瞭解很有幫住。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動物為什麼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回事?我們能不能跨越時空?這些問題一直伴隨着我,為了解開這些我不懂的"迷"我選擇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我希望它可以給我帶來這些問題的答案。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瞭解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漫長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學探索中,我瞭解了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四色之迷、尋找"幽靈粒子"……這些知識又是我瞭解到了科學,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發展,科學的分析這些重要的東西,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聞異事我也可以通過科學説法來解答他,這些知識都豐富了我的生活經驗,讓我不斷的健康成長。在第三章的歷史探索中,我瞭解到了絲綢之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埃及豔后……

歷史使人明智,因為了解歷史,可以學習前人的正確做法,並且改到自己的錯誤作風,這樣可以使人們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為自己鑄造一條平平的道路。

科技類書籍的讀後感4

人類從來只會以人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自古以來,世界或多或少被看成泛靈論的,是一個或多或少活着的有機體。其活着的標誌就是,每一部分的運動、變化都是有目的的。重物為什麼下落,因為它想回到自己的天然位置上去,就像漂泊的人想回到家鄉。中國古語“樹高千丈,落葉歸根”説的也是這個意思。再有,植物為什麼會向上生長,它的種子裏已經包含了這個目的因———長成一顆大樹是一粒種子的內在目的。近代科學實現的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是,徹底破除了目的論的解釋方式,代之以數學化的定量描述。這一革命性的變化首先表現在物理科學領域,物體的運動不再有任何目的,因為運動並保持這種(均勻直線)運動是任何物體的常態,除非有別的物體的干擾,這種常態不會被改變。因此,重物下落並非它“自己”願意如此,而是受到了另一個物體(地球)的影響造成的。

儘管近代物理科學非常乾淨徹底地拋棄了目的論,但生命科學領域中,目的論的幽靈從沒有消失過。生命現象的那種自主性、自組織性、自協調性,一句話,內在性,與無機世界的那種純粹的外在性,確實有着鮮明的不同。特別是,生物界由低級向高級的進步和演化,彷彿有着一種內在的先定的目的性。宇宙的演化彷彿就是為了最終產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類。

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在生命科學領域徹底消除目的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工作框架。與從前的進化論不同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進化的機制是自然選擇。何謂自然選擇?一切生物,個體也好,物種也好,只要活着都面臨生存壓力,都處在生存競爭之中,自然選擇的意思就是,適應環境者生,不適應環境者滅。由於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適應標準,所以進化是沒有方向的,進化是無止境的。自然選擇的進化論,承認一切現存的都是合理的,因為若不然的話,它們就早已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掉了。它現在還沒有被淘汰掉,説明它相比那些已被淘汰的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達爾文的進化論100多年後,又在新的科學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個饒有興味、頗富挑戰性的新版本。

他提出進化的單元可能既不是物種,也不是羣體,甚至也不是個體,而是基因,因為作為選擇單元,不僅要求長壽,而且必須能夠精確地複製自己。在他的基因中心論中,生命的個體反而成了基因主宰着的生存機器。

基因是如何面對生存競爭的呢?作者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動物行為,生動地描述了基因如何通過博弈,不斷建立更為完善的生存策略。

博弈的前提是所有的競爭者都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所謂自私,不過就是爭取自身的生存。為了自身的生存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只是把對手吃掉一種。道金斯非常內行的介紹了多種生存策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物學的一個通俗講座。比如,“如果你比對手小,就逃走;如果你比對手大,就進攻”。恃強凌弱,逢善者欺,逢惡者怕。這就是我們人類非常熟悉的一種生存策略,誰膽敢打破這一切,必定頭破血流。再比如談到説謊在生存策略中的位置時,道金斯告訴我們,一開始説謊者處於有利位置,於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它們的數目增加,等到説謊者的數目佔了絕大多數,能夠迫使説謊者攤牌的個體又變得有利,説謊者數目開始減少,最後,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面部表情不動聲色。

儘管道金斯一開始就聲明,他並不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但他所生動展現的生命世界的這幅自私和冷酷的景象還是叫人非常絕望。如果我們命中註定是自私的,我們的非進化論的道德觀念何以可能?這是道金斯已經意識到但並未展開的問題。我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温伯格在他的《最終三分鐘》裏結尾的那段著名的感歎,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回顧了整個宇宙的行程之後,對着飛機下面綿延的羣山和美麗的感性世界,一種難以抑制的荒謬感油然而生:難道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竟然只是某種偶然的漲落的產物?聽完道金斯講述基因的故事,人類應該感到絕望。進化是偶然的、無目的的,基因是冷酷和自私的。它們聰明絕頂,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它們都已經成精了。從這裏我們確實可以學會不少求生存的本領,但同時我們也會陷入這樣一個境地:我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生存。

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謬的。生命的意義可以説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裏那麼崇高和輝煌的捨生取義、視死如歸,在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裏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近代科學制造的這種人與世界的分裂,在今天由於更加精緻化、合理化,而顯得更難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