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論語詮解優秀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詮解優秀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詮解優秀讀後感

論語詮解優秀讀後感1

作為一個基礎教育事情者,我明白了:人應該如何渡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轉達給學生的工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體貼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相助,對學生的尊重和敬服,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係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教師的愛與眾差異,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門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起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中經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興奮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覆,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足生活的憧憬,他坦誠的説:“如果能夠發達,那麼縱然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事情。”達致幸福的路徑有許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要害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牢固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理想,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説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東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頷首。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詮解優秀讀後感2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也許有點誇張。但論語的重要意義是不能忽視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讀了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基本瞭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孔子對“孝”的理解,對現代社會的教育意義不減當初。近年來,空巢老人等詞彙的問世,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這一問題;還有文化名人于丹對論語的解讀,也有“孝敬之道”這一篇節。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看過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眾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稱之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經詳細的説明了,應該如何對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這個,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養”。而犬馬皆能“養”。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們平時説的:孝敬。正所謂,孝、敬不分家。然後便是憂其憂,樂其樂,心繫於父母。體諒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這樣,就不用“可憐天下父母心”了。至於“不遠行”之類,我想,應該都是心繫父母的表現。最後就是,父母過世之後要厚葬他們,並守喪。古人很看重守喪,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形式。只有學會孝敬父母,用心愛自己的父母,才能學會愛別人,忠於君主。所以説,“孝”是為人之根本。

在現在這個經濟,科學都非常發達的時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們所忽視。小孩子們,在家都被寵着,哪裏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們追逐自己夢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竟都忘記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們獨自在家中,雖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並不幸福。他們一年到頭也難見他們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他們只求一聲問候、一起吃個飯、常回家看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回頭看看那為我們而白了的頭髮,為我們而皺了的臉頰。

論語中的“孝”讓我們拾起那顆久違的“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