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的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1

帕特南教授出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那個時候,白領和藍領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各個階級之間融合度比較高,沒有很明顯的階級分化,機會也相對平等。有錢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窮人家的孩子如果努力上進,就會實現階級的躍遷。那個時候,在家族聚會中,你會看到教授和藍領正在談笑風生;商人和從事服務行業的人言笑晏晏。

後來,隨着經濟的衰退,階級分化越來越嚴重。富裕人家越來越重視教育,於是他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直都享受着優質的教育資源。普通人家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只能上一般的學校。孩子們從一出生,就被分在了不同的階級裏。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努力,但他面臨的難題要比富裕人家多太多:怎麼申請大學,要讀哪個專業,面試的時候要怎麼做才比較得體。窮人家的孩子想要找到這許許多多問題的解決辦法,需要多方打聽、做出很多努力;而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從父母親戚那裏得到了準確的指導。

好容易大學畢業了,窮人家的孩子又碰到了另外一個嚴峻的考驗:找工作。富裕人家可能早就給孩子安排了不止一個好的實習機會,而窮人家的孩子卻要從那些不怎麼好的機會裏面,去花時間甄別尋找相對來説不那麼糟糕的那個。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窮人家的孩子不夠努力和優秀,而是因為缺乏一個展現自己的舞台和提升自己的機會。

前幾年,有一篇文章很火,叫《寒門再難出貴子》。講的是幾個在同一銀行實習的大學同學,因為家庭背景不同,後來的職業生涯也有了很不一樣的開篇。家裏社會地位高的早已進入保險箱,內定為銀行的正式員工;家裏經商的早已看破實習規則,因此並不妄想留在銀行,而是積極尋求和銀行合作的商機;家裏條件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沒有在這次的實習中得到工作或者賺錢的機會。

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和階級,確實影響深遠。比如一個很有物理學研究天賦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人脈很廣,那麼他會得到很好的培養,甚至以後可能會成為物理學方面的研究人員;如果他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階級,那麼尋找一個能在專業方面指導孩子的人都難,更別説後續的培養了。有時候,不是因為一般人家的孩子不夠聰明,實在是父母擁有的資源太有限。即便他們傾盡所有,也不一定能提供給孩子所需要的幫助。

出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等級,必然會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眼界產生重要影響。很多事情背後隱藏的規則,富裕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聽父母説過,所以他會欣然接受着一切,也會知道怎麼去順應這些規則、有哪些地方可以利用這些規則;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規則的存在,他們又拿什麼去教導孩子呢?富裕人家的孩子可以早先接觸到高科技的東西,可以在很小的時候就去家鄉以外的地方開闊眼界,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所以,當富裕人家的孩子們討論倫敦巴黎波士頓的時候,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有在一旁默默傾聽和暗自羨慕的份。

隨着財富和資源分配的傾斜,貧富差距會變得越來越大,階級分化也會越來越明顯。之前,各個階級之間隔得是一張網,現在,階級之間隔的是一塊密不透風的鐵板。來自於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實現階級躍遷的機會越來越小。

寒門再難出貴子,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為寒門享受的資源和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2

這兩年,關於孩子起跑線的討論越來越多,反映了大家對社會分層越來越焦慮。對大多數父母來説,無論什麼出身,想必都願把最好的給孩子,當然也把最大的希望寄託在了孩子身上。這本耶魯法學院教授羅伯特。帕特南寫的《我們的孩子》一書以訪談的形式比較了美國中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差別,讀書過程中,結合自己和平時接觸的父母們的教育方式,深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社會階層確實已成為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

案例一:克林頓港的切爾西和大衞

切爾西家屬於美國的中上層階級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條件優渥。對於切爾西的母親來説,養育孩子是她的頭等大事,她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學習上從不間斷對孩子的督促,每年的生日派對也會為孩子精心準備,而且,她還會在學校裏為孩子挺身而出,投身到學校事務中的熱心程度遠非其他家長所能及。此外,她還鼓勵孩子平時做兼職,暑假做暑期工,讓他們明白“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穫”。孩子們從小就確定了上大學的目標。

大衞出生在下層社會,沒有完整的家庭,沒受過像樣的教育當然也就沒有像樣的工作,過着焦慮、孤獨、毫無希望的生活。

作者提出“這一代人的收入分配可以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機會分配”,“父母的.財富對社會流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因為這筆財富相當於非正式的保險,允許孩子們承擔起更多的生活風險,有機會尋求更豐厚的回報。”

案例二本德鎮的安德拉和凱拉

安德拉出生於上層階級家庭,他的父母關心他的成績,支持他培養興趣,為了他的就業動用社會關係為他提供指導,成長於這種寬裕的家庭環境,安德拉本人性格也是開朗樂觀,對自己的家庭始終感受着異乎尋常的温暖。凱拉出生在不完整的下層階級家庭,貧困、流離、無人關心的生活環境也造成她抑鬱的性格,甚至認為這個世界充滿惡意。

案例三亞特蘭大的德斯蒙德、米歇爾和勞倫、伊利亞

這個案例,作者選擇的均是黑人家庭,主要是為了控制研究對象受到種族這個變量的影響(美國人做研究確實嚴謹),通過這個案例作者想看看不同階級為人父母者的教育模式。

德斯蒙德出生於上層黑人家庭,擁有雙親的關心,他母親的理念是“父母必須時刻準備着,為子女提供支持,給出建議,傳達理智的答案。”米歇爾和勞倫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她們的母親憑藉自己的奮鬥也能為幾個兒女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她的教育理念則是“重服從而非自由成長、“抽打”而不是講道理、關注人身安全而不是語言能力”。

伊利亞成長於新奧爾良和亞特蘭大的黑人貧民窟,被父母所拋棄,生活在難以想象的暴力中,成長過程談不上教養和監護。

作者在這裏引用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嬰兒的大腦如要得到健全的發育,就需要成年人耐心和細緻的關照。再如父母如果同孩子關係融洽,平時周全呵護自己的子女,那麼就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韌性,能夠緩衝原本可能會把青少年擊倒的壓力。還有從孩子七歲開始就有意識地鍛鍊他們的社會交往技巧,比如分工合作和傾聽他人談話、培養他們的社會信任度,未來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孩子的社會機遇。作者也提到了在美國上層階級家庭更多采用“精心栽培的教育”,上層階級的父母同他們的子女有着更平等的關係,更願意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出於內心愧疚而改正自己的行為;相反,下層階級的父母則更容易採用體罰的手段來達成管教的目的,動不動就是一頓抽打。

案例四特洛伊中學和聖安娜中學

這一章比較的是美國不同階層的孩子接受的學校教育。作者提出基於收入差距的居住分隔,已經將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分流到不同的學校。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都特別用心地為孩子挑選最優的學校。由此,作者指出:你的同學是誰?你和哪些人一起上學?這是大問題。

首先,學生如果來自於富裕、高知的家庭,則他們也會把父母作為資源帶入所就讀的學校。

其次,有錢人家的孩子還能把家長的財富帶到學校。(還記得北京某個小學一次興趣活動,某位小學生的父親開直升機去學校的事嗎?)再次,同輩壓力,特別是同學之間的壓力,也是促成優異學業表現的重要推手。在比較富人家孩子和窮人家孩子大學入學比例後,作者也説了“窮人家的孩子彷彿在腳踝上綁着千斤巨石,越往上走,越步履艱難。”

案例五鄰里社區

這一章主要是講的不同階級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孩子的影響。美國上層階級的父母通常都擁有廣泛的“弱關係”(在不同的社交圈子裏都有非正式熟人),這種廣泛的社會網絡處處保護着他們的孩子。而底層社會的人們缺乏有用的弱關係,在尋求社會幫助時所能依賴的往往只有家庭和鄰居。

有錢人家的孩子能獲得更多、也更有價值的非正式指導,這種非正式指導更加劇了窮孩子和富家子之間的見識差距。富家子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通向機會之路的種種制度,而且遊刃有餘地運用這些制度為他們服務,窮孩子往往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因此錯過了向上走的機會。

作者在最後從社會的角度提出瞭如何幫助窮孩子邁開雙腿,追趕人生路上領先的富家子弟。讀完本書,對作者的很多觀點我感同身受。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説,我出生於一家普通的農村家庭,家裏並不富裕,但好在父母勤勞節儉,願意供子女上學,我和姐姐都順利取得了高學歷(我碩士畢業,姐姐博士畢業),也在二三線城市立足了。有時候我也會想若我出生條件再好點,命運或許也會大不一樣吧,不過我知道在父母的能力範圍內,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對他們我唯有感激。

通過觀察我的同事,我也發現,出生較好的同事們的人生路也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比如出國留學、畢業後安排進一個比較好的單位等。自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她們早已對規則諳熟於心,利用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更容易踩住職場中的上升機會。而出生一般的同事大多都是“埋頭拉車型”的,可能幹了更多活、承擔了更多的任務,卻始終在原地徘徊,真的是印證了“窮人家的孩子越往上走越步履艱難”這句話。

儘管“步履艱難”,可我還是想鼓勵自己:努力吧,差距也是可以縮小的。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3

作為一個育齡四年半的新手媽媽,這幾年也看了不少的育兒書,發現大部分育兒書籍都有一個好的共性,就是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當初成長中的缺憾,進而在自己的養育過程中,儘量去避免產生重複的缺憾,給孩子一個美好幸福的童年。

《我們的孩子》是擁有着45年臨牀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生佐佐木正美先生的全新力作,他將看見、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全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作為重中之重來闡述。

全書分為如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的孩子:看見,傾聽與改變”。

0—12歲是養育孩子的關鍵時期,教育就和建築一樣,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打地基階段,孩童時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基本上全部在這個時期。童年時期孩子的成長將會影響將來一生的性格。

在我們曾經的孩童時代,最大的期望就是父母能夠聽見我們的想法,哪怕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很難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更別説能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小時候的我們在父母那裏總是不被理解的,大人們總是希望還能按照他們的想法和要求來成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長期的得不到理解和迴應,長大後總是會暗暗想着,等我們養育子女的時候一定要改變。等到自己做了父母,才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其實天生屬於弱者,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按照大人自己的意願來幫助他們決定一些事情或

者説要求孩子做到一些事情,這種時候父母和孩子其實不是一種平等的姿態。孩子的要求和述求不被聽見和理解,似乎又在重複着我們當初成長的軌跡。佐佐木正美認為,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能夠看見孩子行為,要能夠聽孩子行為背後內心的述求,最後才是改變。改變自己的姿態,改變自己的行為。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乖巧聽話,但其實每個寶寶性格都不同,他們的成長軌跡也不同,但是相同的就是孩子的成長是有它自己的過程的,我們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維護孩子們的童心,給孩子們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們的童真儘可能的保持的長一些。這個階段,能看見孩子們的行為,能聽懂孩子內心的述求,能平等的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才是我們做父母所需要努力的地方。

第二部分:正念養育

等孩子們跨過童年時期,進入青春成長期,這個時候孩子們開始接觸的更多,也是自身習慣和觀點培養的重要階段。他們開始更多的和這個社會接觸,也開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這個時期,其實父母的陪伴反而退居二線,孩子們開始勇敢的探索這個世界,有着自己獨特的性格,也會有着自己的優缺點。

父母們在旁邊更多的應該是用引導孩子們樹立一些正確的觀點,放手讓他們勇敢的去探索,孩子的優點我們需要用放大鏡去看,而孩子的缺點我們要不動聲色的去引導。

第三部分: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青春期養育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甚至會伴隨一生。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的孩子,成年後性格會更穩定,更能温和的去愛這個世界。

作為父母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盡力給孩子完整的愛,而不是某一方缺席的愛,家庭的氛圍和對彼此,對孩子的愛意才是孩子肆意成長的充足的養料。我很喜歡佐佐木正美老師在書裏提出的一些觀點,好像自己成長中的缺憾,我現在發現了並且很努力的去改正了,那麼在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成長的缺憾也是一種彌補。

養育孩子並不僅僅是關心衣食住行,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內心的溝通,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滿滿的愛意,像呵護一朵花兒一樣去呵護着孩子的成長,同時也能滋養着自己的內心,這也是養育孩子的需求和意趣所在。

從現在開始,去認真的看見,傾聽和改變,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4

《我們的孩子》是講述美國50年代的孩子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現在的變化,富人的孩子越來越好,而窮人的孩子就過的越來越差,即使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國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教育隔離,想想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之前大家都過得相對於比較平等,寒門也可以出貴子,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不平等的加劇,在這種社會主義國家,有可能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也走向美國的這種形式,由平等變為不平等,不平等轉向平等需要巨大的推力。

作者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對各個階層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這種存在的差距是可以縮小的。

因為繼續擴大的社會經濟鴻溝,將威脅到美國的經濟以及民主、價值觀。他們必須做到成功的克服這些挑戰,將下一代拉回到機會平等的競爭場域,他們背後的措施是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背後就是有着承諾:我們願意將自己的資源投放在別人的孩子身上,而這種承諾之所以成立,離不開一種發自美國內心的情感——就是這些孩子,同樣,他們也是我們的孩子。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個社會,總有一些人,為了這個事業,他們把教育和培養孩子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無論在我們這個家庭裏,都是還是鄰里社區大家庭中。

感謝作者為之的努力,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也可以的受到啟迪!堅信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們的孩子》讀後感5

這是一篇回憶高考的文章。它不像普通的這種題材的文章那樣歇斯底里,而是透着一股向上的張力,朝氣蓬勃,應該會令那些參加過高考的同學會心一笑。

文中描寫了作者高三整整一年的心路歷程。它的開頭樸素地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夢想:“我知道,一切都會有的。我會擁有大考小考的失敗,但永遠不會放棄努力與希望。環境只能影響我,不能決定我的未來。決定未來的只有我自己。踏踏實實做好手邊的事,努力讓夢想變成現實。”這是作者寫的話,也是一個在縣城中學裏,只能依靠高考而一步登天的高三學生的話。

文章的中間部分以平實的語調敍述了一個高考生的備戰生活:“每天早晨7點起牀,一直做作業到凌晨1點;睡眼朦朧地逼着自己背歷史,背到連書都想扔出窗外;中午吃飯,嘴裏塞滿了飯的同時還在想着下一步的學習任務;慢跑時,不住地邊跑邊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數學題,旁邊還放着一杯濃郁的咖啡。”然而,作者並不怨天尤人,她默默地日復一日地做着這些事。她説,她只是一個尋常的高三生罷了。

苦,永遠不會白吃,她最終並沒有考到一開始就夢寐以求的復旦大學,卻以“狀元”的身份進入了北大,那個被全國人民譽為學業殿堂的地方。

故事到這裏戛然而止,只是似乎還夾雜着作者對那些過往的感謝。

我們也是中國的學生,所以不可避免地要經歷那一道道溝壑。我們不能改變中國的教育制度,也無力反抗這種依舊類似於古代科舉制度的延續。所以我們只能接受,只能讓自己不留下遺憾,為未來的輝煌奠定堅實的鋪路石。

雖然這個作者並不出名,但我喜歡她,因為她背水一戰而不絕望,因為她在千帆過盡後,還是會回頭看看那些最初的夢想。

夢想,是一個多麼高尚的名詞,她幾乎夾雜着所有人對於生活與精神物質的渴望。縱然她的光芒會格外刺目,卻不妨礙古今中外各個仁人志士的緊緊追逐。就像遠古時期的夸父,那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去不斷跟隨的啊?即使渴死在暘谷之上,我們卻依舊能夠分辨出那種熱情如火的神采飛揚,那種堅毅頑強的精神品質。

夢想的風箏,只有依靠堅韌的外殼與超乎尋人的自制力,才能放飛到天空的最高處,與蔚藍相競同暉。

最初的夢想,怎可放棄?是它們在難關前支撐着我們。是它們在誘惑前築起了一道道“柏林牆”。是它們在驕傲時激醒了我們。是它們在彷徨時指出了一條明路。夢想如夏花般絢爛,噴薄出金色的光輝,散發出一股靈魂的幽香,吸引着我們向它奔去。

我們都不是神的孩子。所以夢想,我要謝謝你,無論經歷瞭如何滄海桑田的變化,永遠在這條路上等着我們這些偶爾迷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