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2W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以下小編為大家蒐集了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00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為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歎,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我看見他們之間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為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説,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説,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説,我肯定,然後又説,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濕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為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説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為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説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説有了37度2的體温,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説。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抬頭挺胸説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為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阿富汗,一個在曾經在我們的印象中只有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地方。而《追風箏的人》卻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情誼的國度。

小説從阿米爾與他的父親僕人的兒子哈桑的親密友情開始,這段感情成為了貫穿整本小説的線索。他們一起所放的風箏,既象徵了心中的理想和嚮往,又象徵着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漫長的歲月中,飽經磨練。

書中並沒有充斥着大量的,華麗的詞藻,沒有無病呻吟,而是用細膩的、豐富的語言為我們真實的敍述。阿米爾和哈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樣幸福。雖然身份與種族的差異不時擾亂兩人的友誼,但是誰也無法忽視這之中令人豔羨的美好。他們一起看電影,讀書,玩耍。當阿米爾第一次寫的故事被他父親發現後,他的父親對他很不滿意,但哈桑一直鼓勵着、支持者着阿米爾。每當那些鄰居的孩子來欺負阿米爾的時候,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一次,他們被阿塞夫攔住,是哈桑用他手中的彈弓,嚇退了阿塞夫,保護了阿米爾。

還記得在追風箏前,哈桑所做的那個夢,人們説湖裏有一個鬼怪,都不敢下水,而阿米爾卻一頭紮在了湖中,説“湖裏沒有鬼怪。”哈桑也跳了下去。人們知道了,湖裏沒有鬼怪,只有湖水。“沒有鬼怪“這四個字安撫了阿米爾在追風箏前不安焦躁的心。阿米爾終於不負他的父親所望,贏了這比賽,在阿米爾要求哈桑追回那隻藍風箏時,又聽到了那句經典,有最感人的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就像小説中所説,一本好的書中,總有一些悲劇。在那小巷中,阿米爾眼睜睜的看着哈桑被阿塞夫折磨,沒有勇氣上前相救,因為先前的嫉妒而轉身離去。與哈桑的夢境相反,湖裏面有一隻鬼怪,他將哈桑拉入水中,而那隻鬼怪就是阿米爾。“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跟着風箏一起墜落的,還有他們的友誼。

還有許多令人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養家餬口的男人在黑市上買他的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人們圍觀一堆通姦的男女被石頭活活砸死;一個個被拐賣的恤孤院裏的孩子……還記得阿米爾父親所説的:“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生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説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終於,在朋友的指引和勸導下,阿米爾知道了真相,他冒着生命危險回到阿富汗,拼了命救出哈桑飽受折磨的兒子索拉博。而此時的哈桑早已死了,阿米爾能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為他可憐的孩子找回一顆心,一顆過去的心,一顆未來的心。這心,又何嘗不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延續?

才開始看《追風箏的人》時,也許會想:“那風箏是什麼?是誰在追着那風箏?”但到小説結束,一切就清晰了起來,人的'一生都有一個風箏,它也許象徵着友情、愛情、親情理想或者其他,即使面對再多的阻礙,困擾,迷茫,也要追着那個風箏,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合上書皮,靜心感受內心的澎湃波濤,腦中的思緒紛雜,彷彿看完一場懸疑大片,影院燈光驟然亮起,還依然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殘垣斷壁的阿富汗、空氣好似固體般令人窒息、漂浮着的塵灰混雜着糞便的氣味,人與動物沒有分別。

卡勒德·胡塞尼用細膩精準的筆法向我描繪了一個原本純真熱情的美麗國度如何被戰火摧殘迅速凋零、一對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如何因為種族歧視而分崩離析、一位滿懷懺悔的“叛徒”如何踏上他的贖罪之旅。

童年時光裏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例如那棵鬱葱的石榴樹下阿米爾向哈桑細讀故事以及他的小小嘲弄;例如面對“吃耳朵的阿塞夫”時哈桑的挺身而出;例如送走阿里和哈桑時父親的痛哭流涕。但前半部分的精華應該在那個追風箏的冬天。阿米爾一點點小心經營的他與父親之間微薄的感情,都附着在剌手的玻璃線上。正如阿米爾説出口的第一句話是“爸爸”,而哈桑説出口的是“阿米爾”一樣。哈桑也在努力經營着他與阿米爾的感情,那都寄託在為阿米爾追的最後一隻藍風箏上。26年後阿米爾回憶起哈桑追風箏時的樣子。“他追風箏的時候從來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經常説他追着風箏的影子,但他們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情,你爸爸不是在追什麼影子,他只是……知道”。我感慨良多,一是在那個陰冷的小巷,阿米爾注視着哈桑被欺負卻沒有站出來——他不過是有着懦弱天性的凡夫俗子。童年的選擇直接影響成年生活,他的懦弱是草叢中的毒蛇,湖底的水怪,將忠誠的夥伴推向深淵。《弟子規·餘力學文》中有言“敝聰明,壞心志。聖與賢,可訓致”,一泓清泉現萬物,半彎新月透人心。阿米爾的行為折射出那個因種族歧視而不平等的年代,沛然萬象中,人們因習慣了苦難而逐漸把慈悲蓋在冷漠的一個角落。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説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於哈桑,風箏是他與阿米爾少爺最純澈的友誼,也是“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對阿米爾來説,風箏是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還有就是父親對待兩個兒子的不同態度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人生。

他是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阿米爾是有名分的一半,社會承認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覺充當的父親疚恨的化身。哈桑是另一半,沒有名分,沒有特權的一半,那繼承了爸爸身上純潔高貴品質的另一半,也許,在爸爸內心某處祕密的地方,這是他當成真正兒子的一半。

分別的愛是水,澆灌了阿米爾內心妒忌的邪惡種子,也將兩人越推越遠。也許父親是正直豪爽的成功商人,但他絕不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將物質留給阿米爾,將精神留給哈桑,導致了阿米爾為了爭奪父愛,不惜陷害哈桑,將他趕出家門。這也為現代家庭教育敲響警鐘!

《列子·湯問》如是説“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若骨,不驕不忌”,其實不爭是一種慈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嫉恨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讓我們隨喜、隨業、隨順、隨緣,待人以温柔之道。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追。

Tags:風箏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