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四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1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四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四篇

《目送》讀後感四篇1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閲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説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説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兑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温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讀後感四篇2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記錄冊,作者把許多平常熟視無睹的小事有精煉的話敍述出來。有種貼近生活的感覺,也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認真與細緻觀察。

感動我的,就屬《胭脂》。內容是回屏東看他的時候,要先打電話啦,然後帶她去很多地方買東西,玩耍等等,描寫的非常細緻。但是後來的離別,更加動人。那種苦口婆心的勸説,所以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首先要給一個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來,慢慢的塗,直到滿屋都是指甲油的氣味。幫媽媽化粧,梳粧打扮。全文都充滿着母女之間的愛,與分別時的不捨,還有的是作者對母親的關心,表現的淋漓精緻,也有對母親記憶力下降的無奈,擔憂。作者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有展現。尤其在帶媽媽去鄧師傅做腳底按摩,去美容院洗頭……

描寫得很細緻,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側面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重視,作者很在意母親。後來對於她曾經是個多麼耽溺於美的女人進行舉例,誇張的突出母親的愛美,也與現在變老進行對比,表現了母親老去的無奈與無法挽留時間的悲傷之情。

與這種抒情手法相同的還有《如果》。也是全文敍事抒情。在飛機艙裏,作者遇見一位回鄉的老人,從而想起逝去的父親,想如果還能回到從前,再度陪他回鄉,自己會做的事,寫得很詳細,每個地點,每個動作都會在腦海中閃過,也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後悔與慚愧,悲傷等複雜心情。

作者能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為作者是真正體會了生活,把生活的寫照如實的寫出,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也要認真地對待生活,仔細地觀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祕的道理,我們要用美麗的眼睛記住生活的美。

《目送》讀後感四篇3

今天,我在家裏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有很大的幫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裏。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堤。讀到這裏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為,沒有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裏,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目送》讀後感四篇4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説説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