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950字(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950字(精選11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950字(精選11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1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餘秋雨表達的是對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從中看到的是當時中國的弱。

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瑰寶莫高窟由一個做了道士的農民王圓籙掌管。可是,這個王道士卻嫌壁畫太暗,將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樸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幾個怪里怪氣的塑像;他還將發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個官員家中。當那些為敦煌文物慕名而來的外國冒險者想用大量的金錢換取它們時,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極少的貨物,甚至還會把文物主動送給這些外國人。

看完這個故事時,我真恨這個王道士,他就是個賣國賊,可是再仔細想想,又覺得他很可憐。王道士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那時候的農民根本吃不飽飯,可以賺到點零碎銀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別説接受教育了。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些文物有多麼珍貴,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他也一定會把文物賣掉的,因為他要吃飯,要活下去。畢竟,像朱自清那樣“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有氣節的人是少數。而“塗牆砸像”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個人的審美觀與敦煌壁畫完全不和造成的。因為當時的中國農民都讀不起書,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他不知道這些壁畫也是一種美,這些文物有多麼的珍貴。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當時中國是個弱國。弱國,國民吃不飽穿不暖;而強國,國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國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學,而強國,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國,就是內部人心渙散,而強國,則是所有人團結一心。“王道士”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邁上民族復興的道路。毛澤東、周恩來帶領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併為新中國的富強奮鬥一生;科學家錢學森放棄了美國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國報效祖國;馬雲創建了淘寶公司,不僅使我們的購物生活更輕鬆,還使許多人實現了“做老闆”的願望。再回到我們的身邊,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師、司機、農民、消防隊員還有環衞工人……他們都正在為中國能成為強國而奮鬥着。假如中國是一列火車,14億人就是火車上的零件,少了一個火車就會減速,零件多了火車則會跑得更快。

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我們現在要為中華之富強而讀書,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2

文化是一艘永不停靠的航船,不懼風颳雨打嗚咽着喊出一個時代的悲鳴;文化是一條奔騰東去的大河,無視暗潮洶湧呼嘯地衝刷掉年積日累的污濁;文化是一個倔強苦旅的青年,歷盡千帆,蓬頭垢面下掩藏的清澈雙眼仍然笑得動人。

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將這一切或宏偉,或悲哀,或歡欣,或渺小展示給了我們,讓從來抽象的“文化”有了具體的形象。特別是眾多富有中國特色的“驛站”,令我禁不住停下腳步,駐足觀賞。

那神祕尼姑庵里美麗的尼姑和後來的年輕女老師,沒有人知道她們來自哪裏,也沒有人知道她們姓甚名誰,只知道她們總是前衞而智慧。這是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她們寧願狠心遠離家人故鄉,也不甘於被“貞節牌坊”這種故舊封建的思想束縛一生。這就是中華文化中女性的苦難。

那正值壯年,風華正茂的大文豪蘇軾,懷着忠君愛國之心和報效國家之意,卻只因一篇寥寥數十字的文章,被小人借題發揮,牽扯出巨大的風波,最終含冤入獄。小人們説,蘇軾——這位以愛國和政績聞名的文豪,輕視國家,挑釁君王。這恐怕是我聽到過最荒唐的笑話了。這一切事情的發生,不過是人的嫉妒心作祟,俗話説:“槍打出頭鳥。”蘇軾當時的風頭太盛了,於是因嫉妒而架起的“輿論”這無數把槍,便齊刷刷地瞄準了年少輕狂的他,最後在一件小事的引爆下,炮聲轟然。這又説明了古代中國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化——“文字獄”。儘管這個名詞是清代才開始具象化的,但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因文字而入獄判刑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這種文化又在書中的另一篇文章《寧古塔》中,表現得愈加深刻。古代的人民,從來沒有言論自由權。

好在這黑暗的一切最終沒有根植於中國大地:美麗的尼姑們,最終得以還俗,追求自己的幸福;年輕女老師們勇敢地打破了成見和束縛,加入了中國女性爭取權利的隊伍中,自信又美麗;蘇軾從小人讒言和驕傲破滅中昂起頭來,挺過千辛萬苦,用謙遜自強又樂觀的心態從頭再來,民間歷練不會使他大文豪的光芒有所削弱,反而令他的形象更加親民,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化之美不在於歡樂和精彩,而在於它的真實與樸素,苦難及悲傷。每一粒文化結晶的形成,都需要走一條漫長又充滿苦難的路,而每一段“苦旅”之後,總會苦盡甘來。

我不禁期待,接下來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3

讀完餘秋雨先生所著的這本《文化苦旅》後,我獲得了一些全新的認識與思考。分享如下:

在人生苦旅部分談到的幾位上海文化的驕傲代表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的一些經歷中,我好像切實從中體會到了某種文化的痛楚,這種痛夢令人失落可又似乎是必然。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殘害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也殘害了整個中國,其影響之深,以致於在其結束二三十年後仍埋下了“文革式”地雷,使人不經意便觸發了。

“文化領域那麼多誹謗、偽造、低劣都不審查,卻總是盯着一些好作品不依不饒!”這話説的確實沒錯,古往今來都存在這樣的一些小人。他們刻意弄出一些不同的聲音,總是在人人誇讚中尋找不一樣以顯示自己多不同於眾人而博取那丁點的眼球。他們正如巴金所描述的那樣:“倘使有人不肯鑽進他們的框框裏去,倘使別人的花園裏多開了幾種花,窗前樹上多有幾聲鳥叫,倘使他們聽見新鮮的歌聲,看見沒有見慣的文章,他們會怒火上升,高舉棍棒,來一個迎頭痛擊。這些小人品格低劣,或妒忌,或想借此博得名聲,總之,都是小人。

可是,”文化的接受者為什麼總是不能庇護文化的創造者?”以前是這樣,現在似乎也是這樣。惡人的氣焰總是最囂張的,而那些好人在他們面前卻顯得如此弱小。一個作家出名後,往往會遭到很多方質疑的聲音,尤其是很多刻意的聲音,他們大多是妒忌而誹謗。因此,也就會有了那麼多身負才學的人不被重用,就會有那麼多優秀的人遭受種種非議。在此看來還是人的心理在作崇。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謝晉的友情,餘先生評價為“從不敗壞”。確實,謝晉從不利用朋友。他有很多的新知老友,可他卻一個也不會怠慢,一個也不會忘記,對於一些小人,他也不利用,只是在第一時間冷落他,完全不搭理他。他批評起一些高官的時候,總是喜歡反覆講,到處講,希望能傳進那個人的耳朵裏,一點兒也不擔心自己會遇到麻煩。有時發現自己批評錯了,於是又到處大聲講:“那其實是個好人,我過去搞錯了!”他就是這樣,高風亮節地做事,光明磊落地做人,這種真性情着實讓人羨慕。將小人的舉止行為之相比,則遜色許多,完全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倘若世間的人都像謝晉這般“真漢子”式的,世界上又何談什麼小人呢?

最後,奉上一句很棒的話:“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熱鬧的鏡頭;一座高貴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幾抹孤獨的雲霞。”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4

放下,合起,閉眼,冥想……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認為是一部介紹文化的無趣書籍,但我的目光卻又死死地粘在“苦旅”二字上。“文化與旅行有關嗎?”“為什麼還是苦旅?”“作者為什麼寫這本書呢?”等等奇思席捲了我的內心,決定翻開此書,一探其中的奧祕!

餘秋雨,本書的作者,江蘇浙江人,一九四六年八月生,獲得很多的獎項。我對這位作者最初也僅有這一點認識罷了。不多説了,管他作者是誰,誰讓這書名這麼新奇呢?於是,我便在書桌前,打開《文化苦旅》,與作者進行一番“苦旅”。

第一站:中國之旅

“來,給你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我同餘秋雨緩緩地走進了他的家鄉,聽他講訴牌坊的由來與故事,在尼姑庵附近看孩童們打鬧,慢慢移步西山邊的寺廟,傾聽木魚噹噹,和尚誦經,漸漸地,他便與我説起了生態文化,一邊聽着,一邊望向祖國的山河,江水滔滔,羣山挺立,感受這山河文化的偉大磅礴。

不知不覺中,他將我領到了都江堰,聽他講述李冰與都江堰不解的淵源;

又將我領到莫高窟,從壁畫中感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

又將我領到西域喀什,穿越千年,去感受這兒的文化大匯聚;

有將我領到黃州,帶我去傾聽一代大文豪蘇軾的內心,聽蘇軾吟誦“大江東去……”

第二站:世界之旅

感受完中國文明,我與餘秋雨又遠渡重洋,進行各國的文化考察。

這中間,我一直追隨餘老師,一起遊歷了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像他這樣以人文學者的身份對如此多文明遺址進行整體性穿越,在他之前,國內外均無先例。

最後,餘老師告訴我:即使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差別很大,但既然都是“文明”,就必須應對所有文明共同的敵人,那就是一切非文明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恐怖主義。

第三站:人生之旅

餘老師説:“高貴的生命要創造文化,必然經歷坎坷。”因此,“苦旅”,並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

於是,藉此機會,餘老師帶我走進了許多文化的創造者。例如: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等曾是上海文化的驕傲代表。並與他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談,詢問,體會到一位偉大文化創造者內心的孤單與無奈,堅強與不屈。

睜眼,結束了這三場“旅行”,通過旅行,初步的瞭解了“文化苦旅”的本質是什麼。但,通過這一讀,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作者,更加深刻的瞭解了文化,更加深刻地瞭解了人文。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5

還記得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敍中所説的“對我來説,《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還有“看來,浪子未死,氣場未絕,就像筆記中的那個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我離開門縫,許久無語,委屈你了,孩子。”這幾句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這讓餘秋雨都感歎的書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疑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當時我仍無從得知,它對我來説就是一個謎。

而如今,大樹的年輪又添上幾圈,再拿起這本放置已久的書,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隱藏這什麼?這個問題深深地紮根在我心中。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咱們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萬水的豪邁在餘秋雨老師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不曾去過他所描繪的任何的一個地方,也從未想過要去摸索、探尋,僅僅是看着這些文字,我的內心就已是無盡的讚歎。

書中寫了有着“天府之國”稱號的都江堰;那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悽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那風雨中的天一閣。這一切的一切,對於我來説都是陌生的、神祕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的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當餘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的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作者餘秋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長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他在書中説:“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觸摸到了我們一些所不能接觸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時間有勁祖國的山河,縱橫華夏的大地,訪遍名山大川,書寫下這不屈的一筆。他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文化的魅力,見證文化的變遷,欣賞祖國的壯麗無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其實本沒有兩者,因為路就是書。人生是路,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書也是路,是一條崎嶇的路。我們在這條路上摸索、前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學習文化,瞭解文化。我們從咿呀學語到如今何嘗不是這樣的,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不妨去試試,就算結果不像作者那樣,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6

暮色四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餘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餘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彷彿整個旅行中就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餘秋雨就象一個導遊影子,摸不着,卻處處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牽動着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須回叫苦不迭。茶,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彷彿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衝腦門,那舒服愜意僅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那裏,我的思想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捲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那裏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那裏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裏什麼也沒有,僅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麼呢?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佔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今日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遊,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7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着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説:“如果説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脱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裏。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8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藉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説,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藴藏。

“報紙上説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温秋涼,是大喜悦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動的車潮和人羣,每每,處處不在宣泄着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湧動着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9

《文化苦旅》這本書很特別,因為作者很特別。此書中作者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在普通人眼中文化與自然是對立的,可作者卻認為一切文化都始於自然,文化的至高點即為返璞歸真,迴歸自然。開始時我並不同意,認為作者自己的經歷並不能代表社會的大體方向,但隨着閲讀深度的增加,看到的例子越來越多,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狹隘。

餘秋雨的一生可以説是荊棘遍佈,即使他表面上很樂觀,對可笑的誣陷不予理會,但他內心深處所隱藏的那種悲傷與哀怨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他不會分別寫到巴金和自己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如果真的不在意,是不會浪費大量筆墨在一些小人身上的。他的這種性格可以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總是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樣子,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的魂靈所在,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也要給子孫後代帶去正能量。

開頭的幾篇小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流傳至今,一些花季女孩無法選擇愛情,只能任由父母安排,甚至結婚之前連自己的丈夫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更別説會有什麼感情。未婚夫意外身亡,就果斷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無任何感情,只是貞潔至上的麻木心理,是中國從古至今女子的通病,卻在當時被稱頌,被敬仰。更有甚者,“那些大户人家的上上下下,都等着把一個葬儀立即變成兩個葬儀……”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毀掉的是一個花季女孩的一生。

中華文明存在了幾千年,有它的不足與漏洞,當然也有令人稱頌與佩服的,都江堰,莫高窟,天一閣……哪怕有一個也足以讓人驚歎,可他們卻同時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餘秋雨一一探訪,瞭解,只為讓讀者通過他的描述真正看透這個延續了五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化。沒有人能不勞而獲,文化也一樣,一個個朝代,從前秦到元代,數不清的人的努力與汗水,才鑄造瞭如此瑰麗的神話莫高窟。到如今都令人驚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竟由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在如此落後的技術條件下完成。範欽窮其一生精心打造天一閣,且其後代一直保存到近代,現在看來仍十分了不起。

讀這本書總是驕傲與失落並行,既自豪於祖國文化的宏偉壯麗,又失落於無價財富的流失,以及文化的停滯不前。祖國母親數千年的文化積澱,餘秋雨一生追求的信念,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無論如何應該被尊敬,而且她還需要高屋建瓴,應該被傳承,被髮揚,應該重新閃耀在世界之巔。閉關鎖國使這個文化被埋藏,但現在他重新被發現,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去發揚,這是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責任。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10

讀完《文化苦旅》一書,感慨頗多,其中最深的一點,便是中華文明。

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國家,承載着偉大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我們炎黃子孫以其為傲。

其他三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它們都輝煌一時,雖起源早,卻均被時間侵蝕,隨之沒落了,只有我們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流傳至今,其它文明均太過張揚,引來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衝撞中,走向了毀滅,中華文明比較保守,不張揚,不炫耀,但以其強大的力量,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有三條天地之線:黃河、長江、長城。其中黃河最為重要,它孕育了中華文明,在那兒,有着中華文明的基本性格。長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時,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便已轉移到長江流域。第三條線最有意思,這條線與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吻合,它同時又是區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明的天然之線,它借秦始皇之手“畫”出,目的是區分兩種文明。從中我感覺到了中華文明的神奇、有底藴,有內涵,這是任何一種文明所不能及的。

中華文明雖未中斷,但其也是歷盡了滄桑與磨難。國內的兼併戰爭、改朝換代也避免不了大戰,這一切,使中華文明損失了許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國家和民族的敗類,他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華大地上的珍貴之物賣給外國人,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圓籙,他將莫高窟裏許多珍貴的經書賣給了一個外國人,而他所得的價錢只有三十英鎊!

到了清朝中後期,由於清政府的無能、腐敗,從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華文明一步步被破壞,被踐踏,被摧殘,每一次戰爭都沉重壓制並打擊了中華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斷中華文明,這便是中華文明的強大之處,也是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這更能彰顯一個民族的偉大力量!

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餘秋雨,他拋高官棄厚祿,冒着生命危險,又不遠萬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寫了二十餘本書,單是辭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別説行遍天下了!他對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無限的嚮往,我多想一覽祖國大地上的秀美風光,也用自己的筆記下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做一個探索中華文明的旅行者、學者。是的,這需要無限的勇氣與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積蓄……

文化苦旅讀後感950字11

報紙上説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悦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説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這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學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成後,又為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往下看,我又發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範欽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後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麼拿着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麼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説句實話,範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蹟般的,他的大兒子範大沖願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説:如果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徵,會平安一生,老死後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