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1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於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範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迴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迴盪:每當下課後,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着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説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後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讚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聖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着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瞭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後,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後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裏,我們總是埋首於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説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於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2

今年學校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觸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繫統不全面。拿到這本書,我便開始讀起來,但自覺並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現讓我深深折服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讀,我照常來到班裏上課,看到在座位上的兩個學生桌子上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燒,就立即呵斥了他們,讓他們抓緊進入今日學習狀態。那個男生切了一聲很不情願的掏出了書,這讓我心中很疑慮,便悄聲問了另一個女生,她説他們兩個剛打掃完衞生區回來。聽到這個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們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凍得冰涼,剛回到教室還沒緩過來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裏向他們承認了錯誤。回到辦公室,手邊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於是拿起來閲讀,讀到了他在1931年《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裏的一段話:“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放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的躊躇。他失手打碎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着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到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裏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着,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會兒而您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

這段話多麼好呀,簡直是對我無聲的譴責,陶行知先生站在兒童的視角講出了兒童的心聲,也讓我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作為一名老師,我總是着急的否認他們,而沒有多多聽聽他們的心聲。愛學生,就要隨時隨地瞭解學生的感受,善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此時,我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學生的朋友,以後我要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多傾聽他們的聲音。我也將繼續閲讀、繼續進行教育實踐,在陶行知的引領下做堅定的自覺學習者,提高生命的自覺。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3

閒暇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有很大啟發。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記得有這樣一則漫畫。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着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着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是對傳統的應試教育極大的諷刺——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例如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4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是初學教育學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所以從踏入工作崗位陶行知先生這句話就鞭策着我,讓我深受啟發。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這本書的書名時,着實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也暗暗希望通過拜讀它能打開思維,對今後的教學也能有所裨益。

這本書可以説彙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僅是詩人、教育家,更可貴的是他還是一位行動理論家,他憑藉寬廣的視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導教育應該貼近人民大眾、貼近生活,富有時代特色,他主張的觀點有建設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體現了他主張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質”、“社會即學校”、“讀書與用書”等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個人覺得他所倡導的理論是每個從事教育事業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與思索學習的。

陶行知先生倡導並實踐了生活教育,他認為學校教育理論性較強、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卻是實在的教育,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中心,把理論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説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

總體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有鑑於此,在課堂裏,作為教師不,我們應該不問青紅皂白的灌輸甚至斥責。其實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他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動學生的心絃,這樣不僅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而且在改變居高臨下傳授知識的舊局面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他們學會觀察分析並且面對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還主張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他把教和學的關係翻轉過來,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過程中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把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用合理的情境來促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總之,通過拜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關於教育的理論很精闢,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着深刻的實際意義。我覺得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還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理論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講學習到的理論貫徹到實際教學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實實的體驗引導學生探究,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活。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5

今年寒假初次拜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先生的教育之光洞開了我懵懂迷茫的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陶先生反覆強調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而現在的孩子缺少的卻是重要的——做”。

先生多次講到:”如果我沒想學會游泳,我們必須在水中游。”這是強調要在做中學。每次讀到這個例子,我就想起自己班上的這些孩子。因為是農村留守兒童比較多,孩子們平時跟着爺爺奶奶,老人們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平時除了上學,其他事情一律包辦。幾年級的孩子啦,衣服還不會自己穿,飯要喂着吃,鞋要抱在懷裏換。做完作業連書包都不會收拾。到校後卻發現不是作業忘帶啦,就是課本落在家裏啦,諸如此類的小事真是舉不勝舉。結果孩子們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生活常識也沒有,生活上沒有自理能力。學習上也困難重重。

班裏的一個小女生,葛豔豔長得清秀可愛,禮貌十足。可是一談到學習就知道搖頭,根本就不知道動腦筋思考問題,平時的成績一塌糊塗。向父母瞭解情況,他們一直認為孩子太笨啦。我告訴他們孩子這不是笨,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動手動腦的能力,隨着年齡的增長要讓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經歷也是一種學習,比如做家務、做手工、或去購買東西等。都要鼓勵並引導孩子去做,不要認為不讓孩子做就是對她好,不能太嬌慣孩子。聽了我的話,他們點頭贊成。可是一到平時生活又捨不得啦。説孩子不會幹,幹不成還不少添亂……像葛豔豔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所以我常常有點兒擔心。現在的孩子長大了怎麼辦?現在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後,更增添了幾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