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如父如子》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71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如父如子》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父如子》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1

抱錯孩子的故事本覺得落入俗套,親情、羈絆、血緣等被作者刻畫得如此細膩,看着看着就悄然落淚。孩子總是有着超乎年齡的成熟,即使內心敏感卻還要扮演着懂事乖巧的樣子。琉晴向着流星許下“想回去見爸爸媽媽”的願望,明明萬分想念卻還因自己的想念對綠和良多感到抱歉;為見父母而輾轉回到家的琉晴看似堅強內心是多麼地恐慌。慶多是如此地愛良多,學鋼琴,做玫瑰花,拍照片,乖巧地進行交換“任務”,把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爸爸開心。滿心歡喜地等待父親來接自己回家,卻只聽到父親對“琉晴”的呼喚,失落地奪到壁櫥的慶多是如此的單薄、落寞;撿到自己精心製作父親卻視若罔聞的玫瑰花的慶多心靈是遭受到何等的打擊。孩子是純粹的,縱使經歷眾多,他們表現出超越大人的寬容與堅強,稚嫩的心靈卻要承受這樣的堅強未免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和父母是處於平等地位的,關係到孩子的選擇不應由父母一意孤行,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又何妨?

從《小偷家族》到《如父如子》,作者很喜歡探討人世間的情感問題,尤其是血緣與親情之間的聯繫。血緣和生育的事實並不是親情成立的必然條件,相處陪伴關懷必不可少,沒有任何東西是因一個事實就理所當然地成立的,世間情感問題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並不是非真即假的邏輯判斷,也並不能以冷冰冰的命題進行定義,因為每個人都是有情感、會思考的,人與人文是如此地複雜又温暖。

對原生家庭的影響的刻畫是不動聲色卻讓人為之一震。多少仇恨試圖擺脱原生家庭的人又在言行舉止中折射出原生家庭的影子甚或更為強烈卻自欺欺人不願承認呢?

我愛上是枝裕和啦!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2

“血緣是我們讓生命得以延續的證明,但愛是融化所有證明的寶物。”

幾乎是用了半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在前半段沉鬱的基調之下我更加迫切的希望結尾那種細水流長的、汨汨流動的温暖。

看到良多給信子打電話的時候,就及時地帶上了耳機,開始播放一首名叫「5月 薫りの風」的歌曲。這是我的怪癖,我始終認為讀到動情之處有音樂的襯托,所有細節都會被放大。這是我讀的是枝裕和先生的第一本書,早前有所耳聞他關於人物情感的刻畫和細節描寫十分出彩,這才發現自己的書單和觀影指南中不乏他的作品。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關於良多如何衝破自我堡壘和桎梏的作品;關乎於“環境”與“血緣”之間的艱難抉擇;關乎於兩個截然不同家庭之間的碰撞與火花的故事。慶多和琉晴的成長軌跡看起來似乎完全不同,但卻被一種奇妙的、有魔力的絲線纏繞相連,而良多和雄大、綠和由佳里之間又何嘗不是呢?

讀到402頁,眼淚已經無聲的從眼角滑倒耳垂,然後再滴進心裏的那片土地。即使到故事的最後我們也沒有看到良多和父親之間有沒有發生些什麼,但我想“沒關係的,已經夠了。”直到讀完這本書,才明白當初摸不着頭腦的書名到底有怎樣的含義。

“我是父親的兒子,我也是兒子的父親。”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3

看到最後我哭了,為慶多,為綠,也為良多。誰是父親,誰是兒子重要嗎?反正都是第一次!父與子,血與親,原本不可分割,然而一場事故改變了兩家人的命運後,血緣和親情哪個重要?還有人説得清嗎?兩個不同的父親,用不同的方式扮演着父親的角色。從良多的兩個孩子都要,到雄大的兩個孩子都能包容,微妙的變化,更讓讀者發起深思!雄大的魅力,由佳里不曾對任何人説起,他確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教育着,包容着身邊人!

書中設置了許多對立面,工作與家庭,財富與平凡,父與子,即父即子!讓我不禁想多了中國的人情。人們通常都是想着等一切都好了再怎樣怎樣,現在苦着沒關係,將來會好的。現在分離是為了未來更好的重聚!然而,後來我們發現,我們錯過了孩子最好的童年,我們錯過了父母最好的年紀,甚至我們還要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

我們永遠無法跳脱出血緣和親情的束縛,因為我們重來沒有想過血緣和親情會被冰冷的分開來談!也希望不會有家庭發生這樣的事,那些重組的家庭也能真心對待彼此,就像那個喚醒良多的孩子那樣。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4

它的平淡温情,很難讓人的情感大肆宣泄,但它又會在你心底最脆弱的地方掀起軒然大波。然而我現在不是父親的角色,我對這本書產生的共鳴也不是很深刻,但它給了我一個思辨式的思考如父如子。

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撐起“父親”這個稱號呢?

兩個經濟狀況,教養水平近乎完全相反的`家庭,一如比賽實力相差極其懸殊的雙方,勝負毫無懸念。在這場血緣與教養的比賽中,是枝裕和以其獨特的視角切點,講述落敗者如何落敗,又如何懂得父親這個稱謂的重量。當這個傲慢,強勢的父親開始低頭服輸時,當他維持了三十多年的執拗轟然倒塌時,當他注意到孩子的眼神一直都放在他身上的時候,他開始漸漸擔得起父親這個職位。

故事不單單只是故事,他更多的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映射。與其説是枝裕和在講述這個落敗者作為父親的成長,不如説是對現實無奈的控訴。故事裏的父親得到了成長與救贖,可現實生活達不到這般美好,生活所迫,難以陪伴的還是大多數……現實比故事更具有戲劇性,但是卻在這方面特別吝嗇。

下面這些話,雖然做不到,但還是想寫下來,不要輕易更換孩子損壞的玩具,不要隨意放置孩子贈送的禮物,不要讓他們在肆無忌憚的年紀裏學會察言觀色,不要讓他們在童言無忌的年紀裏懂得謹言慎行,不要為了給孩子最好的而錯過給孩子最好的時間……

多陪陪他們,在客廳裏扎帳篷,在餐桌上吃野餐,在陽台上釣魚……

別錯過孩子年幼的成長,畢竟時光流逝很匆忙。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5

從《步履不停》的迴歸平淡生活基調,到《奇蹟》裏孩子成長過程內心的細膩刻畫;從《比海更深》中挫折的中年人反思到拯救,甚至是《海街日記》中對生命的來去都平淡的描摹,可以説,是枝裕和是一個非常善於敍述生活的導演,無論是從瑣碎的細節,還是衝突性的家庭倫理,他都可以一點一滴地滲入,如同抓住了散文的神韻,讓觀影的,看書的都能一目瞭然,而且深受共鳴。

《如父如子》從書名上,就似乎有一種矛盾,像父親?像兒子?

似乎都不是,故事講述的是事業家庭都一帆風順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築公司的精英,他和妻子結婚多年,在大家眼中是豔羨的生活對象,可是故事的一開始就打亂了他們的人生節奏,兩個家庭因為孩子的錯抱,產生了尷尬的聯繫。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抱錯事故?孩子是否交換得回來?成了這本書最開始的困惑,也是大人的矛盾點。

是枝裕和常常把這種傷痛式的題材,緊密地貼合在家庭故事上,最可貴是他把那些角色的各層矛盾,一個個打開,為什麼會如此?

就像激進的野野宮良多,為何會選擇綠作為自己的妻子?為何他對兒子慶多怯懦的個性不喜歡,甚至在看到調換孩子的護士後,他選擇了跟養母道歉。這一個個都像抖包袱的伏筆。沒有一下子就告訴你謎題。

抱錯孩子,而且是兩個生活環境懸殊的家庭上,這個看似略微狗血的情節,在作者的筆下,一點都不唐突,是枝裕和獨特的敍事方式以及精簡的故事切入,會讓你覺得,這複雜的倫理,都變得特別清澈,哪怕故事裏,有些許的不合理,都在後面一一解釋開來。

從殘酷黑暗的現實漸變到美好的嚮往,是作者對生活的描述,這種別樣的矛盾,在主人公糾結於血緣還是非血緣上尤為明顯,而在兒子慶多的處理上,可以感受的一個父親在思想上的成熟,以及對舊傳統的拋棄。當然這本書裏,我最心疼膽怯又渴望被愛的慶多、

在電影裏,省略了主人公公司裏的“桃花”,而在書中,他也沒有展露他的三觀不正,而是選擇放棄激進,迴歸家庭,剝離那下稜角。

其實在故事的開始,我對另一個家庭中的雄大這個父親形象並沒有好感,他似乎很渴望賠償金,可是在一頁頁的翻看下去,才發現這個平淡的家庭裏,他們多了陪伴,而漂亮的由佳里為何會選擇其貌不揚的大雄,也是這個原因,他會把耐心留給孩子,把陪伴留個愛人。

相比精英中的良多,只能在職場上耀武揚威,但是也遇到了挫敗,他一直太拼命的超前,就像他想躲開父親一樣,他渴望做一個跟自己父親不一樣的人,可是他卻在背對家庭的路上,模仿着父親,所以如父如子這個題目緊扣着主題,主人公在這場換子風波中,蜕變成了一個父親,一個丈夫的形象。

而兩家人,也用另一種方式,共同奔向了明天。

摘抄

“我覺得不僅僅是花時間的問題吧。”

良多的言外之意是還有財力的問題。

“説什麼呢。就是時間啊,孩子就是時間。”

雄大堅持道。

良多卻不以為然地繼續説道:

“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雄大直視着良多。

良多也直直地看回去。

“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雄大宛如説教般地説道。

良多艱難地擠出一絲苦笑。

然而,

這絲苦笑並沒有讓他的心情變得輕鬆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6

看到最後的結局,淚水不住地淌下,前面有太多太多的鋪墊,像是多米諾骨牌,只等最後的輕輕一觸,排山倒海般的感動溢滿心裏。

嚴苛刻薄的良多,柔弱敏感的綠,爽朗通透的由佳里,豁達開朗的雄大,感性內斂的慶多,活潑強勢的琉晴,在這其中,我認為故事的最大主角是良多,他從一開始的態度尖酸刻薄,言語間無不諷刺,到後來的心中充滿愛意與善意,故事的發展也彷彿從一個昏暗逼仄的視角轉向一個明亮寬敞的視角徐徐展開。

書名《如父如子》,作者在書的最後寫:

良多裝出吃驚的樣子。

聽到這個,雄大哈哈大笑起來。

還有孩子們的笑聲。

已經分不清誰是誰的兒子,誰又是誰的父親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猜想書名的含義是兒子教會爸爸如何成為一個好父親,拋開世俗概念,這其中更像是兒子在發揮父親的作用。孩子用他的存在抵制着大人世界的算計和虛榮心,也化解了這一種尖鋭冷酷的東西,變成非常柔軟輕盈、富有延展性的形態,仔細一看,是愛。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7

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撐起“父親”這個稱號呢

剛看到這句話時,我還以為寫的是那種從迷途直返,或者一個年輕的小混混在有了孩子之後變成了一個有責任的父親,為了孩子奉獻的文章。看完才發現原來不是

是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相處方式,每對父母都有自己愛孩子的方式,

對於雄大一家而言,雖説沒有野野家那麼富裕,但是相對於良多,雄大可能更做到了父親的職責,對於良多而言可能也就是在經歷了這件事後,我相信在他擁抱慶多的那一霎那,他才真正明白怎樣做一個真正的父親,我相信以後的他不會在逼着慶多去學鋼琴,不會只讓他打三十分鐘的遊戲,不會把自己想要的壓迫在慶多的身上,相不會只想着工作,從來沒有時間陪伴他,失去後才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也會更加珍惜。對於琉晴,我可能更心疼慶多,在良多所謂的“教養”下,他顯得那麼成熟,懂事,即使在怎麼憋屈,再怎麼想家,也強忍着,讓人心疼。全文那麼多的細節描寫,我都沒有哭,可是在良多追慶多的時候,父子兩的對話,讓我一下子淚奔了,“爸爸已經不是爸爸了”“是啊,但是,這六年來。這六年來我一直是爸爸。雖説很不稱職,但我還是爸爸呀”“玫瑰花,被我弄丟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是血緣是無法分割的,但是感情也是強大到不能放棄的。有時候日久生情也強過血濃於水。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8

我逐漸深刻體會到一個現象:每個地方都有她自己獨有的特色,韻味;正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氣質。映射到在那裏被哺育的人們,當地人也就形成了他們獨有的氣質。正如大山裏長大的孩子勇於探索,草原上長大的孩子胸懷寬廣。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想要流芳百世的鉅著,大概都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在跌宕起伏的主人公命運中讓讀者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此為格局。

日本則不然,沒有強迫性地要求自己在大格局下探索人生的地理格局,沒有可以任由糟蹋的自然資源。令人驚喜的是,人們可以把自己的關注點聚焦再聚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精耕細作。

《如父如子》就是這樣的一部文學作品:一帆風順的男主人公,在兒子六歲時發現當初被醫院抱錯了孩子。面對日夜相伴的親情與血緣鏈接,主人公驕傲又脆弱的內心搖擺不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經年累月沉澱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也許,比在別人的世界裏過度瀏覽太久徜徉更有意義的事情是呆在自己的精神家園裏,然後精耕細作。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9

這本書我看了兩遍,看第一遍的時候和看第二遍的時候隔了大概一個多月。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看書的心境和感受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以前還在讀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看一些校園愛情小説,故事主角大都是校草或者校花。而這些文章拿到現在看,已經覺得非常幼稚了,甚至會有一種完全看不下去的感覺。

但事實上,當時在那個青春懵懂的年紀,就是那樣的想法,和小説裏寫的一模一樣,有夢幻的感覺。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們了?如父如子講的是兩對夫妻的小孩被醫院抱錯了,一對夫婦是良多和妻子綠,還有一對夫妻是雄大和妻子由佳里。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雙方父母嘗試了交換孩子。可是畢竟一個孩子養了那麼多年,肯定是有感情的。

孩子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而且小孩懂事一點就會認生,所以在離開了養着他們的父母親和家庭,對小孩來講,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一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慶多的父親良多,他自我意識很強,一開始想要把兩個孩子都要了,後來沒有成功。

最後的良多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慶多和雄大的兒子玩的開心,兩家人已分不清彼此了。

這即是父愛的力量,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如父如子》讀後感 篇10

“你知道spider man是蜘蛛?嗎?”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當慶多交換寄宿來到由佳子家裏時,雄大為了安慰慶多,轉移注意力説出的話。那時年齡尚小的慶多以為爸爸媽媽不愛他了,忙着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裏傷心而無暇顧及其他。沒想到在書的結尾,同樣一句話又出自慶多對爸爸良多的提問。

要知道,一開始良多是最看不起雄大這種連吃飯加油交通都惦記着能否報銷的人啊!誠如,良多忙着工作沒日不着家,而雄大雖然沒有份體面的工作,但卻能拿出大把的時間,童心未泯地陪伴孩子的成長。而良多,似乎忘記了父親,也是無可替代的工作。

當良多終頓悟明白自己帶給小小的慶多帶來的傷害時,良多向逃離自己的慶多追去。不斷的道歉似乎慶多都無動於衷,直到他不顧形象地大喊起來,“慶多,任務已經結束了。”慶多才停下腳步看到這裏,我幾乎淚目。原本任務二字只是敷衍孩子作為交換家庭的理由,説者無心,卻被小小的慶多一直記在心裏。即使自己不愛彈鋼琴,為了討好父親良多,也一直堅持着。反觀良多,卻對彈一首簡單的曲子都磕磕巴巴的慶多掩飾不了內心的厭棄。甚至抱着果然不是自己孩子遺傳不了自己優秀的基因這樣的想法。即使是表演會上臉部肌肉牽動的微笑,也着實勉強地不得了。而慶多,在由佳子家裏,買好的暑假作業任務也提前早早一個禮拜全部做完。大概是擔心自己一旦表現不好,爸爸媽媽就不會來接他走吧。直到良多來接走偷偷溜回由佳子家裏調皮的琉晴,隻字不提慶多,這才徹底傷了慶多小小的心靈吧!多麼讓人心疼的孩子!

抱錯孩子,這實在是一個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題材,是枝裕和卻用一種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現出來。整個故事在濃濃生活氣息的細節鏡頭下推進,選擇有血緣關係的琉晴,還是六年陪伴自己的慶多,好像怎麼選都不對。書的結尾,也似乎模凌兩可的給出了答案——時間,也是存在的另一種“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