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維

論詩佛王維的佛禪詩

欄目: 王維 / 發佈於: / 人氣:1.58W

詩佛王維的山水詩,融禪於詩,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是我國唐宋時期的佛禪詩奠基人之一。

一、詩佛王維生平

王維(701-761),字摩詰,其名和字都取自佛教漢譯大乘經典《維摩詰經》中的主角維摩詰居士。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縣),父親為汾州司馬,母親崔氏,冊封“博陵縣君一,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崔氏隨丈夫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唐中宗長安元年(701)於蒲州河東生出王維,遂為蒲州人。這時期,是佛教在唐代的一個鼎盛時期,特別是“下立文字,敦外別傳”的禪宗,堪稱為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

王維從小生長在一個清寒的家庭中,父親早喪,而其母博陵崔氏是一位温良恭儉,摒絕世俗嗜慾,偏動齋戒,緇衣素食的虔誠佛教信徒,奉佛三十餘年,師事大照禪師數十年,大照禪師為普寂的謐號,出北宋神秀門下。其弟王縉也奸佛“不茹葷血一。這些對王維以後的那種“出世”思想頗有一定影響。

青少年時期,王維是在一個佛化的家庭之中薰陶、耳濡目染、沐浴在佛光之下成長起來的,自幼就隨母吃齋奉佛,坐禪誦經,通曉音律,善於寫作,“九歲知屬辭”,十五歲就顯出了他詩歌創作的才華。

唐開元九年(721),時二十一歲,王維中進士,調大樂丞而進入仕途,不久坐累謫濟州(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南)司倉參軍,在濟州生活了五年,於開元十三年(726)底大赦,又返回長安(今陝西西安),並隱居在中嶽嵩山,開始接近佛教,博覽佛經,精進佛道。

開元二十二年(735),時三十四歲,張九齡執政,王維被擢升為右拾遺,三十七歲時,為監察御史,後被李林甫誣諂,終於在開元二十五年(73S)被貶為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縣)長史。王維由於屢次被貶,於是就皈依了佛門,開始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寫詩作畫,寄情於大自然的山林之中,沉樂在禪樂中。

天寶十四年(75:十一月,王維任給事中,值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攻陷兩京時,不及扈駕逃出,被叛軍所俘虜,服藥下痢,偽稱痦病,被拘於菩提寺中,後送至洛陽(河南省內)。拘於菩提寺,好友裴迪曾去看他,説逆賊等在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乃成凝碧詩一章,寄其感慨,《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説逆賊等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一詩曰:“萬户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一

後來亂平,肅宗以其的詩減罪,其弟王縉子願削自己的官爵為王維贖罪。因此,在官位上也數年擢升,左遷太子允累官尚書右丞,所以世稱王右丞。然遭此變故,在精神上終是一種打擊,他對失身於賊,不能死固,常耿耿在念,以致愧悔之。王維曾請求出家,未獲準。因此將母親崔氏在蘭田縣輞川別業奉佛三十餘年的草堂,獻出作為“清源寺”為其母祈禱冥福。另在終南山附近闢了一處瓜園。

王維至中年三十歲以後,其妻病故,以後他一直未再娶,孤處一室,禁肉食,絕綵衣,居室中僅有茶瑺、茶臼、經案、繩牀,此外一無所有,完全過着禪儈的生活,每當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為樂,平生與佛門儈侶、信佛居士交往酬贈最多,大約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王維為侍御使出使南陽,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會禪師,神會所宣揚的南宗心要,遂為其着《六祖碑銘》,全文皆用佛語綴成,從這裏,可見其對佛教研究造詣之深,為人所尊。

其一生仰慕《維摩詰經》中的大乘菩薩維摩詰居士的德高道隆,智慧如海,辯才無礙,被經中的維摩詰居士所感動,誓願以維摩詰居士為榜樣,學習他的德行,因此題己名為維,字摩詰,亦稱王摩詰。這對他後來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畫家,是分下開的。他博學多才,精通佛理,如法修行,並以詩文的形式來闡述佛理,讚美佛教。所以,後人尊他為“詩佛一,也不愧為是中國式的“維摩詰居士”的這個榮譽稱呼。佛經中的維摩詰居士,是當時印度毗舍離國的在家佛門居七,那麼,王維可以堪稱為中國的第二個維摩詰居士。

他“晚年唯奸靜”、“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又説他“在京師,日飯數十名佾,以談玄為樂,”到臨終之時“與平生親故作別,多敦勵朋友奉佛修心之言。一到了上元二年(76二,一日,王維忽索筆作書,與親朋訣別,安坐而逝,年壽六十一歲,葬於清源寺西(即輞川別業旁)。

二、融禪入詩

在現存四百多首的王維詩文中,他大量引用、發揮了佛學觀點,所用典故多來自《維摩詰經》、《法華經》、《華嚴經》、《涅盤經》等佛經,特別是《維摩詰經》,在王維的哲學、美學思想和藝術中,打下了鮮明的烙印,另外,王維對禪宗的“對境無心,,“無住為本一的思想,運用到生活中,以此態度對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對宇宙人生都保持着一種任運自在的恬淡心境,並將這種心境融入進自己的詩歌之中,其詩題材豐富多辨,其內涵都廣容禪的意境和風格,這種清遠閒靜的禪詩,處處顯得樸實,真純的神韻,響逸的情調,在文字之外,別有使人會心之處,並且還閃耀出一種似有若無的禪光佛影。

王維的`詩體屬於田園派的自然詩,內容取材於山水景色,大都是一個個獨立封閉的世間“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蓮花、鳥鳴、流水、鐘聲……一風格淡雅恬靜,樸實自然,一切都是那樣的圓滿自在、和諧空靈、其意象的空間是有限的,但包含着無限的意藴,時間也並下明顯,似乎象徵着“真如”的永恆。因此,人們讀誦這些充滿着濃厚禪趣的小詩,會別有一番清遠閒禪的禪味,寓有禪理。而王維的繪畫藝術,則是一種寄興寫情的山水畫,達到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寓有禪師們那種悟禪的境界。山水、樹、石、人物等,都是隨筆點染,意思簡單,表現下費裝飾的畫風,如果沒有禪的境地o/水遠下可能有那種清逸的意境,這些可以説,是將佛學思想直接和山水聯繫起來,説明了佛教哲學包羅萬象,這是佛學與詩畫的結合和統一,融洽了藝術。

從現有於世的王維詩畫中,可見其藝術修養之高,造詣之深,劉熙載在《藝概》卷二,《詩概》中説:“王摩詰詩好處在無世俗之病。世俗之病,如恃才騁學、做身分、奸攀引,皆是。”王維不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音樂家。擅長寫詩,工於草隸,精通音樂,同時又是我國寫意水墨畫的開拓者,不愧是我國古代的一位才華出眾的傑出詩人和藝術家的佛門居士。因此,對於王維的禪詩,僅按照一般的山水詩去理解,去處理是不夠的,必須從佛教的影響方面去考慮這些作品,深入探索作品本身的客觀包含的思想內容,情趣格調,基於這一思想,我們將選擇數首的王維禪詩,從佛學的角度試析,以饗讀者諸君的禪味法喜。有人以為:王維的詩不依禪理去體悟其詩中的禪境,則無法品賞其詩的神韻妙境了。

 三、佛禪詩淺析

王維的佛禪詩,是融禪入詩,詩以簡煉的筆調,勾畫出一幅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色,將禪的空靈情趣融進了他的山水詩,使詩達到禪所具有的那種情逸的意境。現在筆者根據前人研究王維詩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對王維佛禪詩從藝術審美及佛教禪理進行探索後的一些體會,就《鹿柴》、《辛夷塢》、《竹裏館》、《鳥鳴澗》、《山居秋瞑》、《木蘭柴》、《終南別業》、《過香積寺》等八首詩,從禪文化審美藝術的角度加以淺析和闡述。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人寫這首《鹿柴》時,已是晚年,對佛教已有進一步體會,因此,在詩文的筆墨之外,寓有禪意。詩以遠處的微響的人語聲,襯托着空山幽谷的寂靜,密林裏漏下一線落日的返照。然而詩人體會到一種幽靜空靈的境界,那微弱的光灑在碧綠的蘚苔上,顯得多麼冶清!青苔對這陽光並下陌生,黎明時分,亭午時分,都曾受過它的照射,現在到了黃昏時分,它又照來了。然而這次復返,它的亮度、熱度和色調,都發生了變化,詩人在這青苔返照時,使他從這種境界想到大幹世界就是這樣不知下覺地生滅,生滅地無有常住,以一瞬為永恆,將生命熔入了這剎那的終古,一滴萬川,有限無限的境界中。我們從這裏可以看見詩人超脱塵世立於禪之三時境界的身影。

禪宗的行持重視“返照”(迴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畫面也使人聯想到禪宗的教義。而詩中所體現的清靜虛空的心境,更是禪宗所提倡的。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出自《輞川集》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筆樹,辛夷塢,因塢中有辛夷花故名。這首詩是詩人王維因花悟道,物我兩忘的禪詩。詩文意理淺近單純,其內容敍述: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裏,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詩人的筆下,是他內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與眾不同的花。詩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是一幅生機勃勃,花朵爛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情況,辛夷花又在紛紛凋零,這是何等的灑脱。

詩文在敍述這個絕無人跡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開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沒有人對它們讚美,也不需要人們對它們的凋零一灑同情之淚。它們得之於自然,又迴歸於自然,沒有追求,沒有哀樂,聽不到心靈的一絲震顫,幾乎連時空的界線都已泯滅了,這樣的一種靜謐空靈,可以説是前無古人的。在這個境界中,天與人、物與我、情與景、觀照者與觀照的對象,完全渾然一體,達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塢》的詩境意趣之美,可以從詩中體會,然而意境之外的禪趣則更濃。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引不起詩人的任何哀樂,他既不執着於空,又不執着於有,這正是禪的“任運自在”的體現。我們從“紛紛”兩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滅)的“禪”境界。這在詩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裏,乃至整個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樣,在剎那剎那的生滅之中的,所謂因果相續,無始無終,自由自在地演化着。“不生不減,如來異名。”(《楞嚴經》),王維因花悟道,似乎從辛夷花的花開花落中,親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恆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