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維

王維《送別》賞析(精選11篇)

欄目: 王維 / 發佈於: / 人氣:2.27W

王維《送別》賞析1

送別

王維《送別》賞析(精選11篇)

唐代: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説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

註釋

⑴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裏。之,往。

⑶歸卧: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⑷但,只。

賞析

這首詩寫送朋友歸隱。全詩六句,僅第一句敍事,五個字就敍寫出自己騎馬並轡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後才下馬設酒,餞別朋友。下馬之處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這樣就把題旨點足。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問答對話。第二句設問,問朋友向哪裏去,以設問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話,並過渡到歸隱,表露出對朋友的關切。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裏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裏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歸隱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鬱抑不平。至於朋友不得意的內容,當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後,對朋友的勸慰。他勸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為塵世間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惱,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是無窮無盡的。這裏明説山中白雲無盡,而塵世的功名利祿的“有盡”,無常,已含藴其中。這兩句意藴非常複雜、豐富,詩的韻味很濃。句中有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對現實的憤懣,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也有對隱居山林的嚮往。似乎是曠達超脱,又帶着點無可奈何的情緒。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脱,語調親切。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於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間鬥機鋒,常常不説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詩歌創作中吸收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徵來寄寓深層意藴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內心世界的複雜感受凝縮融匯在“白雲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王維《送別》賞析2

【原文】

送別

又題:《山中送別》

年代:唐作者: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解】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名家點評】

劉辰翁《王孟詩評》:佔今斷腸,理不在多。

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只標地寫情而不綴景。

李沂《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脱胎換骨,更為深婉。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雲:得漢魏和緩氣。

吳煊《唐賢三昧集箋註》:此種斷以不説盡為妙。結得有多少妙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

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

林庚《唐詩綜論》:“年年”二字它原是一個流水的感覺,……它是説明時間的,而‘明’字則似乎是反時間的,歲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卻讓它出現在一個照眼的感覺上。這便是詩歌語言的魅力,彷彿那春草就將綠得透明瞭,那麼,王孫該怎麼辦呢?春天的光輝與那勃勃的生氣,它乃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於寂寞,於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王維《送別》賞析3

《送別》

作者: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送別》【註解】

1、飲君酒:勸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裏。

3、歸卧:隱居。

4、南山陲:終南山邊。

《送別》【韻譯】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裏?

你説官場生活不得志,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

《送別》【評析】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裏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裏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敍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藴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送別》【作者介紹】

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淨清新,精美雅緻,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

王維,字摩詰,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但是,因為如此拆分,意思變成了渾身上下髒的很均勻。儘管如此,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裏,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薰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是説:“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王維《送別》賞析4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這首《山中送別》詩詞,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詞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詞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詞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詞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詞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詞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詞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詞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詞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詞解》中概括這首詩詞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詞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送別》賞析5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釋:

【1】掩:關閉。

【2】柴扉:柴門,用荊條或樹枝編扎的簡陋的門。

【3】明年:一作“年年”。

【4】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作品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王維《送別》賞析6

王維古詩《送別》賞析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絕】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解】:

又題:《山中送別》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賞析王維 送別 下馬飲君酒詩: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唐代詩人王維,大多數人知道他對佛學有所領悟,在他的許多詩中有一種禪靜的空明靈靜的感覺。但是,在他的有些詩中,卻有一種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別 下馬飲君酒詩,道的味道就很重。

禪味在詩中表現為一種空靜,虛明,靈智的精美感。所以,對於禪味濃厚的詩,許多都很注意詩的格律與對仗,使詩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後是意境上對仗,做到動靜相宜,虛明兼空,從而使詩具有靈性,彷彿月光一樣玲瓏剔透。 因為佛是主要讓人從內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詩的意境都具有某種封閉性,以求在這個封閉的環境中,使意境無比的精美。在此基礎上,使得心靈得以淨化,以通向禪覺。 拿 牀前明月光 一詩來説,此詩的意境就是相對封閉的,只是由月光泄落牀前,從而勾起了思鄉之情,整詩精美,而其境只是牀前一片月光。 獨坐幽篁裏 一詩,其境也是封閉的,只是選取一個景點,然後將外圍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盡來説,此詩雖然提到白日,山,黃河,海,樓等,看似景遠,但是其詩的意境還是封閉的,最終收到了一個固定的樓裏。而且使成了説理詩,使詩味無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則不然,這首詩以極平白的語言寫出來,舒敍了一個生活上很細微的情節,然而他的意境卻是無限遙遠的。 開始只是在路邊相遇友人,同時飲酒,然後問話,朋友回答,而其意緲緲。這首詩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詩卻不對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發展情況平平淡淡的寫出,不着一點做詩的痕跡,所以,此詩來得很自然。 雖然來得自然得宛若隨便,但是詩的味道很濃,其境意無窮盡。 如果將詩劃類的話,我想此詩應做為敍事詩,因為每一句話都是寫的詩或是詩中人物很自然的話語,但是正是這些句子,卻反映了許多內容,正如王維的別的詩一樣,此詩也是詩中有畫,這個畫景並不是作者有心去採摘來的,而是適時碰在一起了。下馬飲酒,問答,遙指遠山,白雲縹緲。這首詩又表現了情,朋友相見苦澀的喜悦,朋友之間的關心,以及朋友的失意,還有就是白雲無盡時的感歎憂傷。而這些都來自於詩外,卻是詩所含有的東西。

回過頭來再説道與這首詩的聯繫,<<道德經>>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種無為的思想,一種取於自然的思想,一種不加人為雕琢的思想,一種周而復始,生而弗有,為了弗持的綿綿不絕的思想,最後還有一種大道通幽微的思想。 這首詩它來源於生活的片段,不經雕琢而天成,隨心記事而情在,這是這首詩的天成自然與無為特點,正是由於他的無為,使得這個故事雖然以但去莫復問為結,但是卻更由於 這個不問,而帶來的思慮就更多了,從而形成白雲無盡時。白雲無盡,人生縹緲,思想也感覺到了一種緲小而微弱。 感到的是面對人世的繁雜與不適,面對的是青山無盡頭,白雲綿綿不絕而變化無窮的自然。 人面對這些,思想感覺到了天地萬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變比的奇妙。從而融合在無盡的大自然變化之中,成為人世與自然的一個分子,參與着人世的變遷與大自然的變化。這種感覺已經入於道的玄微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

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

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王維《送別》賞析7

原文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韻譯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裏?

你説官場生活不得志,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

賞析

唐代詩人王維,大多數人知道他對佛學有所領悟,在他的許多詩中有一種禪靜的空明靈靜的感覺。但是,在他的有些詩中,卻有一種道的味道,就是他的送別下馬飲君酒詩,道的味道就很重。

禪味在詩中表現為一種空靜,虛明,靈智的精美感。所以,對於禪味濃厚的詩,許多都很注意詩的格律與對仗,使詩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後是意境上對仗,做到動靜相宜,虛明兼空,從而使詩具有靈性,彷彿月光一樣玲瓏剔透。因為佛是主要讓人從內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詩的意境都具有某種封閉性,以求在這個封閉的環境中,使意境無比的精美。在此基礎上,使得心靈得以淨化,以通向禪覺。拿牀前明月光一詩來説,此詩的意境就是相對封閉的,只是由月光泄落牀前,從而勾起了思鄉之情,整詩精美,而其境只是牀前一片月光。獨坐幽篁裏一詩,其境也是封閉的,只是選取一個景點,然後將外圍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盡來説,此詩雖然提到白日,山,黃河,海,樓等,看似景遠,但是其詩的意境還是封閉的,最終收到了一個固定的樓裏。而且使成了説理詩,使詩味無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則不然,這首詩以極平白的語言寫出來,舒敍了一個生活上很細微的情節,然而他的意境卻是無限遙遠的。開始只是在路邊相遇友人,同時飲酒,然後問話,朋友回答,而其意緲緲。這首詩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詩卻不對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發展情況平平淡淡的寫出,不着一點做詩的痕跡,所以,此詩來得很自然。雖然來得自然得宛若隨便,但是詩的味道很濃,其境意無窮盡。如果將詩劃類的話,我想此詩應做為敍事詩,因為每一句話都是寫的詩或是詩中人物很自然的話語,但是正是這些句子,卻反映了許多內容,正如王維的別的詩一樣,此詩也是詩中有畫,這個畫景並不是作者有心去採摘來的,而是適時碰在一起了。下馬飲酒,問答,遙指遠山,白雲縹緲。這首詩又表現了情,朋友相見苦澀的喜悦,朋友之間的關心,以及朋友的失意,還有就是白雲無盡時的感歎憂傷。而這些都來自於詩外,卻是詩所含有的東西。

回過頭來再説道與這首詩的聯繫,《道德經》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種無為的思想,一種取於自然的思想,一種不加人為雕琢的思想,一種周而復始,生而弗有,為了弗持的綿綿不絕的思想,最後還有一種大道通幽微的思想。這首詩它來源於生活的片段,不經雕琢而天成,隨心記事而情在,這是這首詩的天成自然與無為特點,正是由於他的無為,使得這個故事雖然以但去莫復問為結,但是卻更由於這個不問,而帶來的思慮就更多了,從而形成白雲無盡時。白雲無盡,人生縹緲,思想也感覺到了一種緲小而微弱。感到的是面對人世的繁雜與不適,面對的是青山無盡頭,白雲綿綿不絕而變化無窮的自然。人面對這些,思想感覺到了天地萬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變比的奇妙。從而融合在無盡的大自然變化之中,成為人世與自然的一個分子,參與着人世的變遷與大自然的變化。這種感覺已經入於道的玄微了。

王維《送別》賞析8

山中送別

作者: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註釋

⑴掩:關閉。

⑵柴扉:柴門。

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的是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您能不能回來呢?

思想感情:

懷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來的思想感情。

鑑賞

這首《山中送別》,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是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是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王維《送別》賞析9

【原文】:

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註釋】:

飲君酒:勸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裏。

歸卧:隱居。

南山陲:終南山邊。

【翻譯】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你要到哪裏去?你説因為不甚得志,要到終南山那邊隱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那白雲沒有窮盡的時候。

【賞析】: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 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採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説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説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後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藴含着不盡的意味。

【閲讀訓練】

⑴解釋詞語:何所之: 但:

⑵詩中交代友人歸隱原因是: 。

⑶詩歌五、六兩句是寫對友人的 和自己對隱居的 ,及其對 的否定。

【參考答案】:

(1)去哪裏 只

(2)不得意

(3)安慰 羨慕 功名利祿(榮華富貴)

王維《送別》賞析10

送別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絕】 類別:【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解】:

又題:《山中送別》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送別》賞析11

送別

作者: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註釋

1、飲君酒:勸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裏。

3、歸卧:隱居。

4、南山陲:終南山邊。

譯文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裏?

你説官場生活不得志,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敍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