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

欄目: 王昌齡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從軍行中也有明顯的體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

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 篇1

《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背景】

盛唐的邊塞詩,大多是表達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但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

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就是描寫其間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的。“從軍行”是樂府舊題,組詩共有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四首。

行,詩歌的一種體裁,從軍行,寫軍隊生活的樂府古題。

【註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3、雪山:這裏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衣,金屬製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這裏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時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説孤城即玉門關。

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譯文】

青海湖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

塞外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來。

【鑑賞】

詩歌通過描寫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瀚海“孤城”中擔任戍守任務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決勝的頑強鬥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意思是説: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境防線。上空密佈陰雲,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暗淡無光。這裏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着蒼涼悲壯的情調。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頓時突現,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里邊防線的,這裏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想象、誇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里”,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句,對戍邊將士的戰鬥生活與胸懷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現和抒寫。意思是説,在荒涼的沙漠裏,戰鬥繁多,將士身經百戰,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隻要邊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唐代西方的勁敵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軍與吐蕃貴族軍隊多次交戰、激烈爭奪的邊防前線;而玉門關一帶,則西臨突厥,這一帶也是烽煙不絕、激戰連年。

“黃沙百戰穿金甲”就是這種戰鬥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其中,“黃沙”二字既是實景,渲染出了邊塞戰場的典型環境,又道出了邊庭之荒涼蕭瑟;“百戰”二字,形象地説明了將士戍邊的時間之漫長、邊塞戰鬥之頻繁;而“穿金甲”三字,則渲染了戰鬥之艱苦、激烈,也説明將士為保家衞國曾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乃至犧牲。但是,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壯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內心激情的直接表白。這裏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屢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國王之首級勝利歸來,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這裏借指吐蕃和突厥貴族的'當權者。詩中所寫的將士,並無久戰思歸的厭戰情緒,為了捍衞家國的安全,他們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毅然地表示在大敵當前要繼續奮戰到底。“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七個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羣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

這首詩的基調是悲壯蒼涼的,這與詩中色彩的巧妙運用大有關係。

“青海長雲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皚皚的雪山,如銀蟒漫舞;陰雲飛湧,墨色頓至……這裏,“青”、“黑”、“白”三色齊湧畫面,構成了一幅層次分明的丹青國畫。在這幅國畫中,詩人不僅充分發揮了色彩的對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線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銀輝,向人們呈現出一種潔白純淨的美,而“長雲”之後的一個“暗”字凌空一筆又塗上了淡黑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構成了陰沉的戰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王昌齡能夠將“色”和“光”交織起來,用暗色弱光來渲染冷色的蒼涼感,因而,這裏的色彩光線已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屬性,色彩光線的描寫也不只是起美化畫面的作用,它們已融入了豐富的感受和情緒,色彩實際上已從形象的屬性上升為獨立的形象了。“青海長雲暗雪山”一句,實際上是採用以色彩傳情的寫法,達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詩人準確把握戍邊將士躍動的心律,又賦之以恰當的色彩和光線,使詩歌藝術畫面的氣象恢宏開闊,情調悲涼壯美,意境深邃高遠,鮮明地體現出生活在盛唐時代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徵。

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 篇2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賞析

詩中的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温;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它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前兩句詩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詩中的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第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