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從軍行》王昌齡

欄目: 王昌齡 / 發佈於: / 人氣:3.01W

導語:對王昌齡的《從軍行》,各位來了解一下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昌齡《從軍行》內容,供大家閲讀與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四》分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説。有的説,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説,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温;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説,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説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説,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從軍行.其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3、 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敍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禦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x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裏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雲瀰漫;濃厚的雲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着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鬥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

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後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藴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説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

答: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衞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鑑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麼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麼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淒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採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背誦全詩

《從軍行.其四》説課稿

 一、説教材

《從軍行》是國學經典誦讀四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的內容。《從軍行》其一刻畫了戍邊戰士 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詩,前三句描寫環境,第四句直接抒發戰士的思鄉之情,最後一句抒情如畫龍點睛,使全詩深入人心。同樣是寫軍隊生活,其五和其一的格調截然不同。第二首詩描述的是唐軍將士一次出奇制勝的戰鬥。這一次大勝仗,詩人只寫了一個出發場面和一份捷報,就將唐軍的旺盛氣和強大威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字裏行間,洋溢着鼓舞人心的自豪感。

 二、説教學目標

1、學習王昌齡的《從軍行》兩首,感受邊塞詩的意境。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邊塞詩。

3.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提高欣賞古詩的能力,激發誦讀經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領會詩的意境並熟讀成誦。

 四、説教法學法

1、教學中,採用抓關鍵字、想象畫面、音樂渲染、教師點撥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

2、經典誦讀課,是以“讀”串起整個課堂的。課堂上,用多種方式地讀使學生感悟詩意,熟讀成誦,其中有老師範讀、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合作讀、男女生比賽讀、全班齊讀、聽錄音跟讀、小老師帶讀等等。

五、説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瞭解背景

以“邊塞”一詞導入,引導學生複習本學期學過的 王維的邊塞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接着欣賞獨具特色的邊塞圖片,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邊塞詩的興趣以後,引出詩人名字,並揭示課題《從軍行》。由於四年級的學生沒學過邊塞詩,對邊塞詩瞭解不多,所以在揭示課題後,又出示唐朝疆域圖,簡要介紹《從軍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直觀地瞭解邊塞這個地方的位置,並且為理解詩中人物的情感做鋪墊。淘課件網

2、初讀古詩,感知詩境

同時出示兩首邊塞詩,讓學生自由讀、反覆讀這兩首詩,在自由讀中藉助課本上的註釋和譯文,理解兩首詩的詩意,感知兩首詩的詩情。

在學生充分自由讀之後,指兩名學生分別讀詩,檢查學生是否能在初讀之後,做到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接着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學習: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情感。接下來我們就細細品味這兩首詩的情感。

3、抓關鍵字,品思鄉之“愁”

《從軍行》其一中有兩個字特別能傳達人物的情感,一個是“愁”,一個是“獨”。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這兩個字,細細體會人物情感。

一開始,師生多種方式合作讀詩,讀出詩的節奏後,讓學生找出抒情的詩句,瞭解戰士的愁,然後讀出戰士的愁。緊接着對比學過的有關鄉愁的詩句,李白的《靜夜思》和孟郊的《遊子吟》,在對比中,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身在邊塞、九死一生的戰士,他們的鄉愁更多了一份淒涼。在深深體會愁後,我就用深情的語言引讀全詩,這時候,學生的情感就融入到了詩裏。

接着抓住“獨”字再體會情感,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帶有獨字的詩句,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這時候,學生的情感又得到了提升,更理解了邊塞戰士的孤獨、寂寞。此時,再讀詩,學生更多了一份深情。

4、入情入境,悟殺敵之“勇”

《從軍行》其五不再是低沉的憂愁的,而是昂揚的奮進的。這首詩,容易藉助註釋來理解內容,但不容易體會其中的情感。

所以在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聽錄音,感受方明老師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誦讀,之後再跟讀、練讀、展示讀。讓學生逐步感受詩的激昂格調。這兩首詩寫了兩個場面,一個是出發場面一個是收到捷報的場面。出發場面中,我抓住“大漠風塵日色昏”這一寫景的詩句,引導學生讀出戰士們的不畏艱苦和沙場豪情。後兩句的收到捷報場面,引導學生體會打了勝仗的喜悦心情,從而把詩中人物的自豪感讀出來。這首詩中令人振奮,學生很喜歡,也讀得很有感覺。

5、小結詩情,背誦經典

細細品味完兩首詩,又迴歸整體,同時出示兩首詩,引導學生小結兩首詩的不同情感。並選自己最喜歡一首進行背誦、積累。

6、拓展學習,積累經典

在學習兩首經典邊塞詩後,又出示《從軍行》其三、其四中的邊塞名句,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邊塞名作《從軍行》每首有每一首的風格和情感。進而又引出《出塞》,再讀後,小結王昌齡的詩作特點。再過渡到其他詩人的邊塞名句,充分讀和背誦積累後,小結唐朝邊塞詩的特點。

這個環節的學習,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多讀邊塞名句和邊塞名詩,通過選讀和選背,更瞭解唐朝邊塞詩的特點,並積累經典詩句,激發誦讀經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