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從軍行王昌齡其二答案

欄目: 王昌齡 / 發佈於: / 人氣:2.56W

從軍行,這首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下面小編收集了有關這首詩的閲讀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

(1)關山:山川關隘。指山川阻隔的故鄉。

試題一: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答:

答案:

(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

(2)前三句敍事抒情,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試題二:

(1)對這兩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關山月》是樂府曲辭的一種,多寫離別。“總是關山舊別情”中的“關山”,即“關山渡若飛”中的“關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一句,既表現出戍邊將士深深的思鄉之情,也抒發了對軍嫂們無盡的思念與惆悵。

C 第一首詩中的“獨坐”兩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獨和思緒,而“傷別離”的樂府歌曲《關山月》,則傳遞了思鄉念妻的濃烈情緒。

D 第二首詩末句以綿亙的長城、高懸的秋月為背景,借蒼涼景色來襯托樂曲的離別之思,渲染了征夫懷念親人、思戀故鄉的感情。

(2)這兩首詩在“情”與“景”關係的處理上有何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3)這兩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A

(2)第一首詩前三句是敍事,描寫環境,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先寫景後抒情,第二首詩前三句借音樂聲抒情,後一句寫景。先抒情後寫景。

(3)這兩首詩都抒寫了徵人思念親人、懷念鄉土的感情。

擴展:詩賞析

從題材看,這是一首格調沉鬱的邊塞詩。

這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説,帶着異域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儘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這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麼,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歎?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歎。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這,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説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這“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裏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這,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這卻匯成一深沉的湖水,盪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以這將征戍者複雜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的入木三分。這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