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勃

王勃是哪個朝代的人

欄目: 王勃 / 發佈於: / 人氣:3.11W

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王勃是哪個朝代的人,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王勃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代

王勃的事蹟: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大擺宴席,邀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恰好路過洪州,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説,一定是“水”字;那個説,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説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裏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説也不能讓一個字空着,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説:“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説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三歎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裏都傳頌着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歎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歎,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生卒之辯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説法。一種説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説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説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671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據此,則當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説法為準,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

死因之謎

關於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説法,有説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説是探父之後歸途中死,有説是風浪大,漁船顛簸掉下海淹死,有説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關於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説法,一説風浪太大,其屍體眨眼間已被海浪衝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説他被船伕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王勃之死説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於北部灣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後,再經欽州進防城境,然後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於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陸路至北侖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過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歷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 (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顛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於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燬,今只存王勃雕像。

死後鬧鬼

傳説王勃死後還念念不忘《滕王閣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當人們走過他的墓前,就能聽到他的魂靈在墳墓中反覆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次,一個秀才經過王勃的墓前,又聽到墳墓中在吟誦。秀才想了一會兒,對着墳墓説:“這句子好是好,只是還不夠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從此以後,人們再也聽不到王勃的魂靈在墳墓中吟誦這個句子了。也有一説王勃死後陰魂不散,常在夜間出沒贛江水面,高聲吟誦這兩句詩。一次,一客船路經此處,正值吟聲大作,那遊客高喊: “這一句寫得不好,太羅嗦,如果把上句的‘與’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簡潔多了。”從此王勃鬼魂再也沒出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射馬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與”和“共”兩個虛詞,在內容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確實比原句“精練”了,但是在刪去了“與”和“共”兩個字後,句子的節奏顯得急促,不如原來從容大度,與上下文的格調顯得很不諧調,故這兩句詩並不能精簡。)

王勃的歷史評價:

在唐代大詩人中,人們對王勃的評價普遍較高,不僅因為其少年成名,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難得的詩壇神童,更因為他早年創作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名垂千古,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同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楊炯,在他的《王勃集序》中提到,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無怪乎太常伯劉公對其文采亦讚不絕口,稱其為神童,對王勃的評價可謂高大上。

王勃因詩才而得唐高宗賞識,未及弱冠便已位列朝臣,原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然而人無完人,在才學上獨樹一幟者,往往性格孤傲,自視甚高,於人際交往方面存在某種缺陷,王勃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其就任朝散郎期間,王勃與沛王李賢等諸王鬥雞取樂,乘興而作《檄英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震怒,遂將其逐出長安。其實王勃受此打擊,並非真的因《檄英王雞》而觸怒龍顏,乃是因才高而被政敵所妒,故而楊炯説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

王勃被逐後,便去遊蜀,興致高時與楊炯等一眾詩壇好友白日縱酒,揮灑文墨,馳情於詩詞歌賦。不久後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官奴曹達,犯下大罪,而至再也無緣官場,只得顛沛流離,於二十七歲這年意外溺水,鬱鬱而終。縱觀王勃的一生,雖不乏燦爛光輝,卻也終逃不過天妒英才的命運,因而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往往是讚譽文采之餘,也多了幾分哀婉歎息。

Tags:朝代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