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的故事(集合15篇)

欄目: 李白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李白的故事1

別有天地

李白的故事(集合15篇)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輾轉來到安陸。在這裏,他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隨後,居住於離許宅10華里的碧山中。

李白為何落腳安陸,不僅是現代,即使在當時,都有許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天,安陸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閣老回到碧山腳下的老家,聽到鄉親們介紹李白生得英俊瀟灑,博覽羣書,一目十行,吟詩作賦,揮筆成章,十分欣賞。於是,吩咐家人準備名餚佳釀,請李白來家作客。

李白來後,閣老一見果然氣象不凡。又談詩書,李白都能對答如流,閣老更為佩服。於是忍不住發問:“李學士,天下名山那麼多,緣何單單看中了我們的碧山呢?”李白聽了,不假思索,隨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閣老一聽,大聲稱讚,立即讓家人取出筆墨紙硯,請李白錄下。李白當即再補兩句,並取名《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山中問答》不脛而走,廣為傳誦。“別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語,意為一種新的境界。

輕財好施

李白“辭親遠遊”,並不是直接來到安陸的,而是“南穹參梧,東涉溟海”,過了三年的遊俠生活。在東遊維楊(楊州)時,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餘萬”。然而,“黃金散盡交不成”,促使詩人結束了遊俠生活,寓居安陸。

在與許氏結婚後的第三年,李白寫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長史書》。詩人為了讓裴長史瞭解並且重視自己,向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陸之前的情況,其中關於楊州的一段是這樣表述的:“曩昔東遊維楊,不逾一年,散盡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惠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輕財好施,由此而來。

聲價十倍

李白在上書裴長史無果的第二年,前往長安尋找機會,仍是屢屢碰壁。於是發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長歎,頹喪地踏上歸程。其間,聽到韓朝宗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消息後,又“心雄萬夫”,希望“一登龍門”。因而,揮筆寫下了《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開篇即是:“白聞天下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户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毛遂,使白得穎脱而出,即其人焉。”這就是成語“聲價十倍”的出處。

然而,韓朝宗並沒有重視李白,甚至連理也沒有理他。李白在安陸期間,屢屢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無可奈何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種境遇造就了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使中國文壇多了一個偉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2

李白曾因醉酒誤事,這不,又因醉酒泄漏國家機密,被皇帝趕出了首都長安,歷史故事網帶你瞭解下具體過程吧。

天寶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徵召李白進京。雖然玄宗並沒有給李白安排什麼官職,只是讓他待詔翰林,但是,這個臨時、候補的身份,卻讓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楊貴妃的機會。天寶三載(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後不過一年半時間。李白為什麼被逐出長安?

有證據表明,李白進入宮廷之後,的確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為翰林供奉的當年十月,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温泉宮,李白奉命隨侍並且寫了《侍從遊宿温泉宮》等詩。天寶二年(743年)初春,宮中行樂,玄宗親自作曲,想要以新詞入曲,於是急召李白。當時李白正在酒店裏喝得爛醉,但是,被抬進宮中,涼水潑面之後,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十餘首詩———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

暮春,玄宗跟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觀賞牡丹,一時興起,命李白創作新詞,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氣就寫了三首詩,專門歌詠楊貴妃的美貌。這組題為《清平調詞》的三首詩歌,詞藻華麗,名句琳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寫出了楊貴妃的美豔神韻,每一首詩都堪稱名作。

按理説,玄宗李隆基讓誰捲鋪蓋,也不應該讓李白走人。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新唐書》本傳説是李白自己懇求退出朝廷回到家鄉的,“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這當然是有緣故的,即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説,皇帝身邊的人已經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

一般權貴排斥李白的説法,不太可信。李白擔任翰林供奉期間,未見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圖和行動,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權貴叫板,不可能妨礙任何當政者的利益。天寶初年的李隆基,還是能夠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歡李白。

玄宗為什麼要將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長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誤他的事。具體地説,就是喜歡飲酒的李白泄露了宮廷的祕密。範傳正説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樹”,清人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本來,玄宗召李白進宮是為了點綴文采,孰料李白是一個貪杯嗜酒、口沒遮攔的主兒,這當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為不滿。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漢朝的東方朔,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東方朔那樣超脱飄逸。

《玉壺吟》一詩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醜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認自己由於沒有學到東方朔隱藏真實心跡、滑稽調笑周旋於帝王身邊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馬相如,也不是東方朔,他有較強的自尊心,言語之間難免有鋒芒,他常常醉酒,難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於只扮演“俳優”角色。這些,應該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魷魚的主要原因。

從李白醉酒的故事,深刻的學習到了醉酒誤事的道理,因醉酒被趕出來還好,如果丟了性命可就不值得了,所以説酒雖好,可不要貪杯。

李白的故事3

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怎麼説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頗有些來往。於是經人推薦,在開元十七年時,李白就和玉真公主見了面。此時,李白寫下了這首詩。太白就是太白,雖然是寫給公主的,還是不失飄逸狂放的本色。什麼“鳴天鼓”、“騰雙龍”、“弄電行雲”之類的,把玉真公主寫得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比起我們前面看的王維那篇拘謹呆板的詩要好得多。太白本性也不像王維那樣靦腆。《全唐詩》中有李白這樣一首詩,題目比詩句還長:“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卧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白亟以詩謝雲:素面倚欄鈎,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意思説,當時李白年紀還小,在某個縣城裏當個小吏,但他天性就是好玩好動,居然牽着牛跑到縣令的後堂卧室中攪鬧,縣令夫人連衣服還沒有穿齊整哪,就在帳後探出頭來要斥責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還嘻皮笑臉地吟了這樣一首詩,詩中也充滿調笑之意,自喻為“牛郎”,把縣令夫人比喻成織女。縣令夫人有何反映,江湖夜雨未見有載。是當場柳眉倒豎將小李白罵出去,還是欲心忽起,就此將小李白拉進紅綃帳中教他“雲雨之事”,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由此可見,太白生來就是個飛揚跳脱、*多情的人物。

所以嘛,當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後,是像花朵遇上雨水,還是像風箏遇上風,我們也很難説得清。不過太白和玉真肯定會有一些故事的。可是太白來的時機卻也太不巧了,我們在王維那篇中説過,開元十七年時,王維正好也回到了長安,而且很可能就正是他回心轉意,和玉真公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有不少人疑惑,為什麼李白和王維是同時代的兩大詩人,他們又都和孟浩然是好友,但文獻中卻找不到一星半點關於他們之間友誼的記載?其實答案正在這裏,王維和李白都是玉真公主的情人,既有這種關係,他們當然都不願意答理對方。

李白和王維同歲,文才也不下於王維,不過這李白有個毛病,好酒如命。李白曾有詩心懷歉疚地對自己的妻子説:“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贈內詩》)”所謂太常妻,是説東漢有個叫周澤的官封太常,估計性功能不行,經常藉口要潔身敬祖睡在齋宮裏。天天這樣,他老婆可受不了啦,就自已跑去看望他。他大怒,説妻子冒犯齋禁,竟把妻子送到牢裏監禁起來。時人譏曰:“生世不諧,為太常妻”。李白好酒如命,也經常爛醉如泥,未免就沒有能盡到做丈夫的義務,故而賦詩向老婆道歉。玉真公主那裏的美酒肯定很多,李白混熟了以後,肯定要大喝特喝,晚上不免要爛醉如泥,説不定還會吐玉真公主一身。所以,玉真公主把這位青蓮居士嚐了幾口後,就還是覺得能和她花間彈曲、鏡前*、黃昏聯句、清晨畫眉的王維更好

於是,玉真公主就把太白這位自我感覺超好的“芙蓉哥哥”晾在終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別館”裏不管不問了。玉真公主的住處有好多,像什麼玉真觀、安國觀、山居、別館之類的。太白雖然心理素質很過硬,但時間一長也有點架不住勁了,當碰到張説的兒子張垍時,李白就大倒苦水,和張垍説什麼:“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衞尉張卿二首》”發了一肚子牢騷。太白是爽利人,倒苦水也不看個對象,這個張垍雖是宮中駙馬,但恐怕和玉真公主之間也有説不清的關係。這個也不稀奇,郭淑妃是同昌公主的親孃,卻連自己女兒的駙馬都偷。

《鬆窗雜錄》中説,玄宗年間,姚崇蒐羅了證據想辦張説,情況很危險。結果還是靠玉真公主向皇帝美言後才免於災禍。可見玉真公主和張家還是大有淵源的。不然張垍為什麼到玉真別館來串門兒?李白好容易見到個人,拉住人家的手就訴苦,不免找錯了對象。張垍既然和玉真公主也有一腿,肯定見了太白後心裏醋意盎然,哪裏還會説李白的好話。結果,張垍到了玄宗面前添油加醋,説了很多對李白不利的話,李白這次的求官行動再次泡湯。説來張垍這人,也不是好人,他身為駙馬,老丈人玄宗待他恩德極厚,破格讓他在宮中闢一小院居住,並賞賜很多東西給他。但他卻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留在京城投降安祿山,任叛賊的偽職,可見並非正直忠義之人。

但是,玉真公主對李白畢竟還有着一絲情意。到了天寶年間,玉真公主對王維漸漸疏遠。王維開始躲到藍田輞川別墅去和裴迪吟詩釣魚去了,後來又被打發到榆林等邊塞之地作侍御史,這才有了我們所吟誦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詩。而此時,玉真公主卻鼓動皇帝哥哥宣詔李白入京。李白樂得直蹦高:“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入京後,李白很受玄宗優待,封他為翰林學士,並曾有“御手調羹,龍巾拭吐”之寵。但李白老毛病不改,還是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天子呼來不上船”,天子都叫不醒,公主叫他,肯定也是十次有八次叫不動。

李白這人還超級自戀,整天得罪人,到處泡美眉。《天元天寶遺事》一書中説,寧王府中有家妓名寵姐,貌美歌甜,很受寧王寵愛,一般的外客不讓見。李白喝得半醉,就“恃醉戲曰”:“白久聞王有寵姐善歌,今酒餚醉飽,羣公宴倦,王何吝此女示於眾!”寧王沒有好意思當場回絕,但是依舊是設了七寶花障,讓寵姐在花障後歌唱。太白只恨自己不長一雙X光眼,能透過花障瞧一瞧人家寵姐的模樣兒。但李白還有個特點,挺會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的,他説:“雖不許見面,聞其聲亦幸矣。”太白那色迷迷的樣子,可想而知。

於是,天寶三年,唐玄宗只好將他“賜金放還”。但此時玉真公主恐怕還並不是太同意,於是玉真公主賭氣對玄宗説:“我的公主名號也不要了,把我那些級別和待遇都取消了吧。”玄宗開始不許。但玉真公主堅決要散去財產,辭掉公主的名號。這時候,玄宗有了楊貴妃在側,不是説凡事都依着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了;所以,雖然知道公主是在賭氣,也沒有順着她的意再重用李白,聽任她去除名號,散財修道。

不過,李白對玉真公主並不怨恨;相反,李白一生愛慕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煉,李白也眼巴巴地趕到敬亭山上,賦詩道:“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江湖夜雨原來不知道這檔子事,以為太白真覺得敬亭山美不可言,哪知道太白之意不在山,在乎玉真公主也。後來,玉真公主於七十多歲時去世,葬於敬亭山。太白也於同一年死於敬亭山的當塗縣。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緣,可謂不淺。太白曾有詩:“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葉,三江遊未還。相思不可見,歎息損朱顏”。太白和玉真應該是彼此之間互有情意的,不過太白性子太過不羈,做情人可以,做老公實在有點不放心。玉真公主想必也是不喜歡受拘束的人,要不然她也不會自願當女道士了。所以,太白和玉真公主是不會走到一起的。正像一首歌中唱得那樣:“緣份,緣份,就怕有緣沒有份”。不過就這樣也許最好,在歲月深淵,望明月遠遠,挺好。

李白的故事4

在唐宋時期,眾多的筆記小説、雜著中都保存有李白故事,如唐五代時期的《鬆窗雜錄》《酉陽雜俎》《唐遮言》,宋代的《太平廣記》《青瑣高議》《侯鯖錄》等①,一些文言小説也開始鋪寫李白故事,這説明唐宋時期李白故事已有多種多樣的流傳。進入元代後,李白故事進入了“戲曲化時期”。

元代有6 部關於李白題材的雜劇,其中3部亡佚,保存下來的3 部為:馬致遠《孟浩然踏雪尋梅》,寫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友;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其中李白只是配角,形象並不鮮明;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堪稱最早的李白戲,已基本具備李白故事的主要情節。亡佚的雜劇作品有石君寶《柳眉兒金錢記》、無名氏《採石磯李白捉月》、鄭光祖《李太白醉寫秦月樓》。

到明代,李白題材的作品呈現高度繁榮的態勢,明代李白題材的作品有雜劇3 種、傳奇7 種、白話小説1 種(雜劇今存1 部,傳奇今存3 部)。其中雜劇《李太白醉寫平夷書》《捶碎黃鶴樓》已佚,只有朱有燉《孟浩然踏雪尋梅》今存,7 部傳奇中保存至今:無名氏《沉香亭》,吳世美《驚鴻記》、屠隆《彩毫記》,佚失的作品有戴子晉《青蓮記》傳奇、李嶽《採石磯》、許次紓《合壁記》和佚名《李白宮錦袍記》。值得注意的是小説方面,明代有馮夢龍改編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保存在《警世通言》中。這一作品最為大眾所熟知,算是李白故事中最知名的作品。

清代的李白題材作品有10 部,其中6 部是傳奇,分別為薛旦《九龍池》(亡佚)、李玉《清平調》(亡佚)、洪昇《沉香亭》(亡佚),孫鬱《天寶曲史》、蔣士銓《採石磯》、謝堃《十二金錢》。另外4 部短小的雜劇是尤侗《清平調》(又名《李白登科記》)、張韜《李翰林醉草清平調》、楊潮觀《賀蘭山謫仙贈帶》、黃之雋《飲中仙》。這其中,蔣士銓的《採石磯》影響最大②。

李白故事在流傳中,早期多以文人筆記、筆記小説的形式流傳,但從元代以後,戲曲成了李白故事流傳的主力,且往往同一個題材,會有多部戲曲。古代文人不厭其煩地敷演李白故事,並不僅僅是一個文學現象或文化現象,可能還帶有更廣泛的社會心理因素。

李白的故事5

宋代,李白故事迎來了全面發展期。宋人對李白的詩歌非常欣賞,先後有樂史、曾鞏等人整理李白的詩文集,收入了大量關於李白的文獻材料。在宋人的努力下,李白的事蹟得以整理清楚,此前模糊之處也進行了辨證。北宋歐陽修、宋祁所撰《新唐書》也有一篇“李白傳”,篇幅有700字,吸收了《舊唐書· 李白傳》的內容而進行了擴充,增加了李白救郭子儀的情節:“初,白遊幷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1]5763 這段救郭子儀的情節,最初見於唐武宗會昌三年

(843 年)裴敬所撰《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文》。此後宋人樂史在整理李白文集時,於《李翰林別集序》中亦持此觀點。這一觀點最終被歐陽修、宋祁載入正史,成為後世李白故事的重要情節。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傳改寫,出現了一些變形。如南宋洪邁《容齋隨筆》記載了世俗傳説李白是在採石磯捉月溺死的,對此洪邁進行了駁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雲 知俗傳良不足信。”[2]34 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雖不足採信,但因為仙道文化的影響,後世作家也將之作為一個重點題材進行敍寫。

宋代是李白故事的全面發展期,史傳文化對李白故事流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體現在李白故事無論怎麼發展演變,都有着“以史為綱,緊貼歷史”的特點。具體説就是《新唐書· 李白傳》對李白故事的發展有着根本性影響,符合史傳記載的李白故事會被強化,相關作品的傳播能力會增強。而於史無徵的李白故事會逐漸失去傳播能力,相關作品最終會亡佚。以後來的元雜劇而論,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能夠保存下來,而無名氏《採石磯李白捉月》卻會亡佚,恐怕並非偶然。這裏面有着深層次的價值導向,是人們受史傳文化影響,對“信史”的熱衷,對“偽史”的反感。這種史傳文化影響的另一面在於,明清時期李白

詩文集流傳比較廣,但有意思的是,戲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從李白詩文集中尋找素材。如果仔細閲讀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有對李白詩歌的註釋,有對李白作品的編年,有對李白事蹟的鈎沉。我們可以從中還原出諸如李白煉丹、李白遊名山大川、李白與人清談、李白好劍、李白喜好養鳥等種種寫作素材。其中有些並非冷門題材,如煉丹題材,該題材在文言小説中有大量相關故事,因此李白煉丹完全有可能發展為獨立題材。然而事實上包括煉丹在內的這些素材很少被戲曲家採納,戲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關目都設定在《新

唐書· 李白傳》所提到的諸如帶醉為玄宗作詩、令高力士脱靴、救郭子儀、流放夜郎等。這顯示了古代作家不願脱離正史來塑造李白形象。僅以《新唐書· 李白傳》所提到的救郭子儀情節而論,在整個《李太白全集》中沒有任何作品談及李白與郭子儀交往,據今人考證此事根本不可能發生。詹鍈認為:“太白救汾陽之説,純屬偽託。”[3]17而後世作者對此大書特書,是受史傳文化影響的結果,説明《新唐書· 李白傳》在後世戲曲家眼中的權威性。

李白的故事6

今天上古詩課的時候,老師教了一首李白的詩,讀着讀着,我就來到了唐朝,看見了中年時期的李白。他長髮飄逸,一身布衣,高高的個子。

那時我有三十多歲,個子和李白差不多高。在這個年代裏,李白領着我走了許多地方,我們看到了許多的名山大川。剛出來時,我和李白來到了峨眉山,我就在那裏看那些看不夠的風景,可是李白看着看着就作了一首詩,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當時我覺得很怪,看着峨眉山,李白就想到了三峽,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又過了四個月,我和李白來到了武當山。到了武當山我的收穫很大,李白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從此,我和李白成了好朋友。

後來我們到了唐朝的首都長安,住在客棧裏。住到客棧裏的第二年,八月十五到了,我看出來李白很想家,於是我就出去買回來兩罈子酒,讓他多喝些酒,安慰他別想家。可是誰知道李白他借酒澆愁愁更愁,更想家了,喝着喝着就詩興大發,吟起詩來:“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哈哈,真沒想到啊,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有我的功勞啊。此後,我和李白的感情更深了。

李白的性格很開朗,也很平易近人,他平時總和我開玩笑。但是有時心事也很重,每當這時,就跟我談他小時候在家鄉的那些事,他的家鄉情很深啊,有時李白都流淚了。他對我很信任,就像對待親弟弟一樣親熱。

想着想着,老師來到我面前,驚飛了我的白日夢。我多麼想見到李白,跟他走一回呀!

李白的故事7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七人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作詩仙。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上學時經常逃學出去玩。

一天,老師正在上面講課,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從私塾裏溜了出來,李白在外面閒逛着別説有多開心了。“啊,私塾裏太悶了,外面的空氣真新鮮,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閒逛了半天,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小溪邊。他順着小溪走啊走啊,沒走多遠,他看見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邊正在石頭上不停的磨着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老婆婆,你為什麼要在石頭上磨這麼粗的鐵棒呢?”“我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那。”

“鐵棒磨成繡花針?這麼粗的鐵棒要什麼時候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

李白從老婆婆的話受到啟發,心想:老婆婆這麼大年紀了,還充滿信心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我年紀輕輕的為什麼就不能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呢?李白想到這裏,便跑回學校誠懇的向老師道了歉,從此以後,李白髮奮讀書,最終成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8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始終不渝地追求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他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對於那些靠着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卑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願阿諛奉迎,也不屑於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於是採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脱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於是他“一生好人名山遊”,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託、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雲,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盪滌萬物,席捲一切。表現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願望。

李白的故事9

我漫無邊際的走在大街上,一個詩人也沒有碰到,手中的採訪本一片空白,半個大字也沒有。

前幾天我莫名其妙的穿越到唐朝,唐朝可是我國詩歌創造的黃金時代,何不趁着這個老天爺送給我的好機會採訪採訪一些古代的名人呢?

正想着,突然一陣香味撲鼻而來。定睛一看,原來我來到了江南最豪華的酒樓——黃鶴樓。

忽然我的耳邊傳來了一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咦?這不是李白的《宋孟浩然之廣陵》嗎?我眼睛一亮,三步並作兩步,一口氣跑了上去。

來到樓上,果然看見了李白和孟浩然在哪裏吟詩作對。

只見李白一手拿着酒杯,口中還唸唸有詞:“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好,好。”只見孟浩然大聲的稱讚起來。沒過多久,孟浩然起身告辭,我趁着這個空當跑到李白的身邊,恭恭敬敬地説道:“小生素聞李白詩仙的'盛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李白看了看我説道:“我今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定然和少時的努力分不開。”説着想回憶起了往事:“小時候我雖然聰慧,但難免調皮,一日上課我出神發呆被老師責難,心裏難受,回家的時候路過河邊看見一位老人在河邊手中拿着一把鐵杵在河邊打磨,我一好奇便走過去詢問:“老大娘你在幹什麼啊?”老大娘抬起了頭,摸了摸頭上豆粒大的汗珠微笑的説道:“我在把這根鐵杵磨成繡花針呢。”我立即瞪大了雙眼説道:“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那麼細的繡花針啊?“老人慈祥的笑了笑説道:“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説完便繼續埋頭工作。“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不管什麼事都可以完成!”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李白笑了笑,便拂袖而去。

我坐在那裏反思了良久,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是啊,只要肯努力,無論什麼事都可以完成。

為了我們的美好明天,奮鬥吧!

李白的故事10

李白先後遊歷了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結識了不少知名人物,寫下很多動人的詩篇。三十歲的時候,他到了京城長安。

長安是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華。李白在長安拜訪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過他們的推薦,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沒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無法施展,心裏很苦悶。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極宮去遊玩。剛進門,迎面碰到一位白鬍子老人。朋友連忙給李白介紹説,這就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賀知章,當今太子的老師。

“後生李白,久聞大名,景仰得很!”李白興奮地説。

賀知章也聽説過李白的詩名,現在見這位年輕人儀表不凡,也十分歡喜,忙把李白帶到一座酒樓上,打算和他飲酒暢談,可當掏錢買酒的時候,才發現身上一文錢也沒帶。

於是,賀知章把衣帶上的金龜解下來,交給侍者説:“就用它換酒吧。”

“賀老,這是皇家按官級大小給的裝飾品,怎麼好去換酒呢?”李白勸阻説。

賀知章爽朗地大笑起來,説:“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帶錢,沒酒喝,哪能談個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沒帶錢,只好聽從。酒過三杯。賀知章問:“太白君,近來不知有何詩作,可以讓我看看嗎?”

李白從懷裏掏出一卷詩稿,説:“這是我最近寫的詩,請多指教。”

賀知章打開詩稿,抑揚頓挫地念道:《蜀道難》。他邊念,邊不住點頭稱好。等到唸完全篇,他激動地豎起大拇指,誇獎説:“這詩氣魄雄偉,真能驚天動地了。”

這時候,那位朋友對李白説:“把你的那一首《烏棲曲》也念給賀老聽聽吧。”“快念給我聽聽。”賀知章忙催促説。李白站起身,從容地吟誦起來。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等到李白唸完了全詩,賀知章老淚縱橫地説:“這詩太悽慘了,鬼神聽了也會哭啊!”

他仔細端詳着李白,突然説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謫仙人(意思是受到責罰降到人間來的仙人)吧,不然怎麼能寫出這麼感人的詩呢?”

“謫仙人”是賀知章對李白的極高評價。人們讀了李白的詩篇以後,都感到這個稱讚非常確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稱做“李謫仙”了。

李白的故事11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祕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歎數次,最後,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説:“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讚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後,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倖存。

李白的故事12

首次入贅望族

李白一生結過四次婚,或者説有過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較為正式的,中間兩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兩段婚姻對象都是有來歷的,她們的祖先都曾經做過宰相,而且都是權重一時的宰相,中間兩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劉,後者只知道是一個山東女子,姓氏都沒有留下來;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見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門”。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顥,在其所撰寫的《李翰林集序》中對此曾有記錄:“(李)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決;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宗。”

李白第一次結婚,是在27歲,婚姻的對象是安陸(在今湖北省)的許氏。許氏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許圉師曾經做過左丞相。許圉師的父親許紹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淵同過窗,後來被封為安陸郡公。許圉師因為小兒子許自然打獵時殺了人遭貶謫。但是,百年之間,許家一直是相當興旺的。

李白何以能夠高攀上這一門親事呢?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猜測起來,有多種可能。從許家角度講,一是可能許氏形貌不佳,年歲不小,再不結婚將有老死閨中的危險;二是李白條件不錯,會劍術,會做詩寫文章,相貌堂堂。從李白方面講,可能主要是為了方便進入上流社會,謀取仕途晉身的機會。

李白生於西域,長於西蜀,身世不詳,來歷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陳寅恪先生有此説)。用今天的話説,他幾乎是外星人(賀知章説他是“謫仙人”,也許就包含這個意思)。要想躋身唐王朝的統治集團,這樣的身份顯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過婚姻改變身份,取得通行證,同時也能擁有一份像樣的入仕人際關係資源——從後來的情況看,李白的這一動機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這位許氏夫人大約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兒。女兒名平陽,兒子小名明月奴,後改名為伯禽。唐開元年間(約736年),許氏夫人不幸病逝,這可是對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擊。時年36歲的李白,驟然間感到了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他是很難再呆在安陸許家了,匆忙間攜兒帶女,移居到東魯(山東)之地。後來李白跟友人提及這段艱難的歲月,詩中言: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間,大部分時間過着類似隱居的生活。住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造了石頭房子,開墾出山田。耕種之餘,每天讀讀書,時常呼朋喚友一起賦詩、飲酒。應該説,日子過得挺滋潤。估計前半段時間,夫妻的關係還是可以的。後半段時間,李白忽然頻繁離家外出,有時候是為了尋找做官機會,有時候是為了尋訪名勝古蹟。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關係可能有了變化。

這一段婚姻,最讓李白煩惱的是入贅一事。入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情。

《漢書·賈誼傳》有“家貧子壯則出贅”的話,可知是窮人家孩子的一種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傳統觀念相對淡薄一些,但是,從李白內心講,顯然是不情願的。

這種煩惱心思,他的一些詩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詩的“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鄴中贈王大人》一詩中的“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英豪”、“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等詩句,都不難品味出李白的苦惱心情。

劉姓婦人不浪漫

許氏病故之後,李白帶着兒女移居東魯。李白自己説移居東魯的原因是“學劍”。這當然是詩人在吹牛,實際情況應該是為了生計,投靠親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東。到了山東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當時做着兗州長官佐副的官職),幫李白續娶了一位劉姓婦人。

這位劉姓婦人,不是個浪漫之人,她對李白的詩歌完全不感興趣,對李白整天只知道飲酒做詩、高談闊論而不懂得掙錢養家,讓她過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滿乃至厭惡,二人關係,終於以離婚了結。

跟劉氏的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無疑是很鬱悶的。他的遠大理想,他的詩酒山水之樂,一定都曾經遭受劉氏無數次的數落、嘲笑和痛罵——後來他在詩中把劉氏比做漢人朱買臣妻子,足以證明。這一時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詩篇中流露出來。從《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等詩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實際的言行舉止,遭到了魯人的譏笑。《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後四句:“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顯然是跟劉氏離婚之後,李白鬱悶心情的一次大釋放。這是天寶元年(742年)的事,當時唐玄宗李隆基徵召李白入京,李白以為從此一去,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於是,藉着這一首詩,發泄了胸中積蓄的惡氣。

自由戀愛納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婦人只是妾,並未扶正。這位婦人原來是李白的一個鄰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後,再想辦法納為妾的。李白有一首《詠鄰女東窗下海石榴》詩,表現了詩人對這女子的愛慕之情。詩如下: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

從這首詩看,李白很可能經歷了一個暗戀、苦戀、追求的戀愛過程。如果把這一段婚姻理解為李白的自由戀愛,未嘗不可。之所以是納妾,而不是娶為正室,原因可能是這位鄰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屬於士大夫階層的李白不得將其娶為妻子。

這位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還是離婚了,都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她給李白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頗黎。

終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後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他們結婚的地點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帶),時間應是天寶十二載(753年)之前,李白50歲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寫給這位宗氏妻子的詩歌體書信和他代替妻子寫給自己的詩歌,僅天寶十四載就有《秋浦寄內》、《自代內贈》、《秋浦感主人寄內》等,詩中飽含着思念之情。由此不難想象,宗氏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婦人,李白對她是相當有感情的。

宗氏婦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亂期間,兩人離多聚少。李白因為曾從永王李璘,被關進監獄,定為叛逆罪,長流夜郎。其間,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關係,設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後,兩人曾經重逢聚首。

李白61歲那年,曾親自送宗氏去廬山拜訪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樣,都是狂熱的道教信徒,兩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謂志同道合。比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來年時間,應該是比較和諧的。

李白的故事13

1、鐵杵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於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閒遊閒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裏拿着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專注,以至於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幹什麼,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着手裏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裏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麼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説:“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麼?”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問道:“這麼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説:“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恆心,天天堅持去做,什麼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裏,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於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2、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説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説:“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説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説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羣,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後是讚歎,最後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説:“小傢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説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後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於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峯。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是一個非常奇特的詩人,他的身上不止有文人的靈秀還有俠客的不羈,這不但讓李白的詩風在詩壇中獨樹一幟,還讓李白渾身上下充滿俠義。李白有一首詩叫做《俠客行》,歌頌的就是一位俠義之士的故事,這人的名字叫朱亥。

提起朱亥,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與他有關的信陵君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一,以其良好的口碑贏得了世人的稱讚。

知道信陵君的人都知道,信陵君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禮賢下士,所以他的門客也特別多,其中不乏能人之輩。信陵君這人求才若渴,他從來不嫌人才多,而是不斷的發掘人才。有一天信陵君知道從哪兒聽説了,那個守城門的侯嬴是人才,就去請去了。

信陵君相信侯嬴是人才,但是侯嬴卻不知道信陵君是不是個好主上,於是侯嬴就開始了對信陵君的一系列考察。讓信陵君給他當馬伕,故意的在大庭廣眾下與朋友嘮嗑把信陵君晾在一邊,反正從頭作到尾。信陵君對人才的容忍程度世所罕見,無論侯嬴怎麼對待他,他都報以微笑和禮貌並且絲毫不覺得侯嬴做的不對。信陵君誠懇的態度最後還是打動了侯嬴的心,侯嬴成了信陵君的門客。

周天子被架空後,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國家,整日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有一天秦國派兵去攻打趙國,趙國就找好友魏國求援,魏國一聽兄弟被打,立刻就帶上一羣手下準備去幫助趙國。哪知魏國看似來勢洶洶其實就是一隻紙老虎,被秦國一嚇就不敢去了。

信陵君覺得秦國不安好心,趙魏兩國本來就是脣亡齒寒的關係,趙國被滅,下一個倒黴的就是魏國,於是極力主張救援趙國。魏王不聽,信陵君只好自己帶上門客去救趙國。這時候侯嬴給信陵君出了個主意,讓信陵君叫人把魏王的虎符偷出來,然後控制軍隊去救趙國。但是這個計謀也有個明顯的漏洞,要是領軍大將不認虎符怎麼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侯嬴又讓信陵君帶上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朱亥。

朱亥信陵君也不陌生,這就是當初與侯嬴在鬧市中嘮嗑把信陵君晾一邊的那位,朱亥的職業雖然是屠夫,但也是一個人才。信陵君拿着虎符去找部隊,部隊首領果真不聽從他的命令,這時候朱亥出來了,一錘子就砸死了部隊首領,讓信陵君獲得了軍隊領導權。

李白的故事15

少年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説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説:“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説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説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羣,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後是讚歎,最後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説:“小傢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説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後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於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峯。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李白續詩的故事

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五月,涪江暴漲,淹沒了大片良田,沖毀了許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縣令不但不設法救災,反而硬拉着衙門裏的人去觀賞水景。

他們來到江邊,只見黃水滔滔,急流似箭,濁浪中,卷雜着破板爛席、殘枝敗葉。忽然,有人驚叫起來:“死人!”眾人隨他手指方向仔細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屍從上游漂下,猛地一個大浪,屍體被衝到岸邊,在蘆葦叢中轉了幾轉,一會兒又不見了。

面對被溺死的女子,腦滿腸肥的縣令卻詩興大發,搖頭晃腦地吟唱起來:“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珠。”只作出這幾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隨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氣,眼下看到昏庸的縣令竟以死屍尋歡作樂,更是火頂腦門,於是滿懷疾憤之情,續了四句:“綠髮隨波改,紅顏逐浪無。因何逢伍相?應是怨秋胡。”詩中,李白辛辣地諷刺縣令就象春秋時代行為不軌、玩弄婦女的秋胡,應該讓被吳王夫差冤殺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縣令一聽,臉色頓變,半天説不出一句話來。

李白料定縣令必將尋機報復,便收拾行裝,棄職回家了。

李白非常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他多次漫遊長江南北,黃河上下。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上,幾乎印滿了李白的足跡。那些爛漫的山花發出一陣陣芳香,那些快樂的小鳥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遊玩。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説,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裏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麼會分成兩半呢?這裏有段故事。

傳説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説月亮又幹淨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裏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裏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髒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脱,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着,卻把水裏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後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台”,據説那裏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李白淚別汪倫的故事

一天,他收到一個叫汪倫的人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寫着:先生喜歡遊玩嗎?我們這裏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裏有萬家酒店。請您來我們皖南涇縣玩吧。李白看了這封邀請信十分高興,馬上收拾行李就向涇縣出發。

可是到了涇縣以後,李白朝四周張望了半天也沒見到什麼十里桃花,更別提萬家酒店了。正在納悶,一個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來説:李白先生,見到你真是太榮幸了。我就是汪倫。汪倫接着便解釋説:我信裏所説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個桃花潭,而萬家酒店呢,是説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好朋友。

汪倫邀請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時間,叫妻子做了好多鄉噴噴的飯菜,還拿出了釀造多年的好酒熱情地招待李白。他們邊吃邊聊,真是愉快極了。後來李白又到附近的幾個朋友家住了幾天。可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辦呢。

所以待了幾天後,李白決定要離開了。但為了不給汪倫添麻煩,李白並沒有專門向汪倫告別,他準備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誰知就在李白已經上了船而船正要開動的時候,汪倫趕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來不及了。李白聽到汪倫和村裏的鄉親們手拉着手一邊唱着為他送行的歌,一邊用腳踏出節奏。李白又驚又喜,他沒想到汪倫會和這麼多村民一起來河邊送他,這些老百姓對他實在太好了。

他只覺得心頭一熱,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就這樣,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詩名叫《贈汪倫》。詩的後兩句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麼深,也比不上汪倫來送我的情誼深呀。

這首送給汪倫的詩為什麼會這麼美好動人,為什麼會流傳這麼廣呢?因為它抒寫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與普通人之間純真質樸的友情。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愛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Tags:李白